『壹』 蒙古族過重陽節有什麼風俗習性和傳統習俗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
『貳』 內蒙古過重陽節的習俗
1、重陽復登高,防霧防風制防雨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3、敬老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叄』 蒙古族過什麼節
蒙古族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燃燈節、那達慕、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其中別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是「魯班節」「那達慕」大會和「祭祖節」。
有些和漢族人相似,但也有很多他們民族特色的節日。
『肆』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1、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養五畜和擠取乳汁加工各種奶食品,是他們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內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飲食來源,所以每年開始擠新奶時都要進行一定的儀式,並進行聚會慶祝,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馬奶節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節
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3、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5、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
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伍』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馬奶節是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過年,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 祭火儀式是在農歷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 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歷年的前奏。
祭敖包,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製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
塔克勒干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