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旦小學生小品劇本,急急急急急.高分啊
江湖騙子
(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靳被篇(凈被騙)的人走在大街上,突然他看到一個瞎子打著「神算」的招牌,坐在那裡,他心血來潮,想捉弄一下那個算卦的。於是他走了過去。就這樣,一個憨憨被騙的故事開始了。
靳說:給我算一卦吧。
蔣說:好啊。(哈哈,我蔣虎片「江湖騙子」今天又遇著笨蛋啦,我一定要好好涮他一頓。)
靳說:那你就算算我們兄弟有幾個?算對了,我給你500元,要是算錯了,你補償我1000元。
蔣說:好。蔣想了一會兒,說:你聽好了啊,桃園三結義,孤獨一枝。
靳說:什麼意思?你算了半天我家到底有兄弟幾個呀?
蔣說:不管你家有兄弟幾個,我說的都對。
靳說:那我告訴你,我家就獨生了我一個,那你怎麼說呀?
說:聽著,桃園三結義,孤獨一枝,只有一個人孤獨,那不就是一個嗎?
說:那我家要是有兄弟兩人呢?
說:兩個人,孤獨一枝還剩倆。三個人,桃園三結義,孤獨了其中的一個,一共還是三個。如果是四個人,桃園三結義,還有一個在那兒孤獨著呢,一共就是四個人。
靳暈倒,說:那五個,六個,七個呢。
說: 五個,孤獨一枝再孤獨一枝,就是了。六個,七個都一樣。
無奈地給了蔣500元大鈔。
(二)
幾個月後,靳和他的幾個同學進京趕考。突然,靳又看見和那個瞎子很像的一個道士,也是打著算卦的招牌,於是靳決定去報一次仇。
:「喂,我們幾個是去趕考的,你幫我們算上一卦,看看我們能不能中。」
「對呀,給我們算上一卦。」
:「好呀,那我算你們三個人,給500元大鈔吧。」(哈,又碰見了上回的笨蛋,再涮他一回。)
道士思考了一會兒,給他們三人伸出了一個指頭。
三個人以為是一起中,於是很高興,結果一摸口袋,一文都沒有,於是三人把身上財物都給捐了,才完事。
等到考完以後,只有靳被篇中舉,還是特招的。所以,剩下的兩個人就氣憤的找到了那個道士。
—說:你不是說我們三個能一起中舉嗎?為什麼只有靳被篇中舉呢。
、說:對呀,為什麼我們沒有中?
說:我沒有說你們會一起中呀。我說你們里邊只有一個人會中舉呀。
、說:你算的不對,靳被篇是特招的。
—說:你賠我們錢吧。
說:唉,看來老天爺想讓你們一個也不中呀。不過,我算的也不錯呀。1就是你們一個也不中呀。
這時,—和、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好垂頭喪氣的走了。
劇終
② 有關端午節或者各種傳統節日的小品劇本
除廣大漢族地區以外,邊疆少數民族也多過端五節。蒙古族有端午打大圍之舉,故亦稱是日為端午獵日。拉祜族端五要種樹種竹,相傳這天是撒在地里的包穀種子脫離谷殼的日子,也是種植樹木最易成活的日子。此外,還要准備灑肉,宴請親朋好友。布依族每年端午節時;各家懸菖蒲、艾葉於大門兩側,人們把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裝在香袋裡系於胸前。俗說此舉可避邪祛病。這天人人要喝用雄黃、大蒜、姜、蔥泡成的雄黃灑,或吃用雄黃酒泡過的大蒜,預防痢疾和其他疾病。節日里,還用雄黃酒噴灑房屋四周,或在牆角灶邊撒上雄黃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蟲肆虐。節日,各家包各種粽子,如獨具清熱解毒功效的羊耳艾萊粽,既助消化又易存放的草灰粽等,作為節日三餐的主食。貴州荔波縣城關一帶,每年端午節時還要舉行爬山、校草馬、賽龍舟、搶鴨子、搶綵球等傳統文娛活動。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祈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帳算錯了。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已房檐上插上艾篙,可以躲過瘟災。」者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溫災,人們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眼,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蒿、三根菖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續命線需戴一個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皆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葯攤,出售各類名貴葯材。婦女們則綉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此外,其他少數民族也多過端節。現在,我國大部份地區和民族仍然視端午節為主要節日,活動以食粽子及龍舟競渡為主,而迷信活動則多被革除。
③ 重陽節表演劇本
重陽節的傳說劇本英文如下旁白(Aside):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we will tell you a story about the origin of Chong Yang Festival.
旁白(Aside):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studious boy named Huan Jing. His families and him abided by the law and behaved themselves, and lived happily. However, a Plague Devil came to the Ru River in July, where His families and him lived.瘟魔(Plague Devil): I am Plague Devil, and bring plague to the world is my great joy. Hahah…旁白(Aside): Unfortunately, Huan Jing』s father and mother were killed by the Plague Devil.桓景(Huan Jing): Wu Wu Wu, my parents were dead. I will revenge my parents.Act 2
旁白(Aside): Huan Jing had heard that there was a immortal on the Zhong Nan Mountain named Fei Zhang Fang who was good at sorcery which could wipe all kinds of devil. So Huan Jing wanted to go to the mountain and learn sorcery which could help him kill the Plague Devil. However, no matter how hard he try to look for Fei Zhang Fang, he couldn』n find him.
桓景(Huan Jing):Alas! I spent half year, going over hills and dales, but could not find the immortal Fei Zhangfang. Is my revenge doomed to difficulty by the heaven. Well! There is a small white pigeon falling on the ground. Er……… Let me have a look. (剛開始有點沮喪,有點悲壯,接著很驚訝,遲疑一下才決定去看看)
旁白(Aside): Originally, a small white pigeon was smashed by the stone,falling on the ground suffocatingly, emitting weak groan.
小白鴿:I was injured. Please help me. (聲音微弱,疲憊不堪)
旁白(Aside):Huan Heng has the sympathy awfully. He holds the small white pigeon carefully and looks after it. Before long, the small white pigeon already can fly. It want to payback Huanheng`s benefaction.
小白鴿:Thank you for you care. Please tell me what can I do for you. (感恩的語氣,誠心想報答)
桓景(Huan Jing):I am bothering how to find the immortal Fei Zhangfang. Do you know where is he. (好像出現了一線希望,喜從天降)小白鴿(Little white pigeon): I am just coming from Fei Zhangfang』s dwelling place. I can take you to there,follow me.
桓景(Huan Jing):Great,thanks a lot
④ 方言小品
《戲劇與方言 》
侯寶林 郭啟儒
甲:做一個相聲演員啊,可不容易。
乙:怎麼?
甲:起碼的條件兒,得會說話。
乙:這個條件倒很容易呀,誰不會說話呀?
甲:說話跟說話不同啊。
乙:怎麼著?
甲:你看一般人說話:只要把內容表達出來,讓對方領會了就行啦。
乙:哦,那麼說相聲的呢?
甲:相聲它是藝術形式啊,就得用藝術語言。
乙:噢。
甲:它這個藝術語言跟一般人說話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聲的語言哪,它必須得精煉。
乙:哎。
甲:您看我們表演,說的是北京話。
乙:是啊。
甲:我們說的北京話不是一般北京話,是精煉的北京話,是經過了提煉,經過了藝術加工。
乙:相聲台詞兒啊,就是語言精煉。
甲:哎,相聲語言的特點呢,就是短小精幹而邏輯性強。
乙:對。
甲:您看我們說的北京話,外埠觀眾他也聽得懂。
乙:噢。
甲:這怎麼回事?經過了藝術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說話那麼啰唆,什麼名詞、副詞、代詞、動詞、語氣詞、感嘆詞用得那麼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麼您給舉個例子,要用這啰唆的北京話怎麼說?
甲:啰唆北京話?那比如說吧,哥兒倆,住一個院里,一個在東房住,一個在西房住。夜間都睡覺啦,忽然間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兩個人一問一答,本來這點兒事幾個字就能解決,要用老北京話能說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麼說?
甲:比方說夜間了,都睡覺了,忽然間那屋屋門一響,這屋發覺了,「喲嗬!」
乙:「喲嗬」?
甲:啊!先來個感嘆詞。
乙:你瞧瞧這個。
甲:「喲嗬?那屋『咣當』一下子門響,黑更半夜,這是誰出來啦?一聲不言語呀,怪嚇人的。」
乙:嗬!這一大套啊。
甲:這回答也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還沒歇著哪?我出來撒泡尿。沒有外人,您歇著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這位比他還啰唆。
甲:這位還關照他呢。
乙:還要說什麼?
甲:「黑更半夜的穿點兒衣裳,要不然就凍著可不是鬧著玩的,明兒一發燒就得感冒嘍。」
乙:嗬!
甲:這說:「不要緊的,哥哥,我這兒披著衣裳哪,撒完尿我趕緊就回去,您歇著您的吧,有什麼話咱們明兒見吧您。」
乙:這夠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煉的北京話,說這點兒事情,分成四句話,用十六個字就解決問題。
乙:一句話用四個字?
甲:哎。
乙:怎麼說呢?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啦,一問:「這是誰呀?」
乙:四個字。
甲:回答也四個:「是我您哪。」「你干嗎去?」「我撒泡尿。」
乙:哎!這個省事多啦。
甲:您聽這個省事啊?還有比這省事的呢。
乙:哪兒的話?
甲:山東話。山東人要說這點兒事情,同是四句話,用十二個字就行啦。
乙:十二個字……噢!三個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麼說呢?
甲:山東話啊。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這是誰?」(學山東話)
乙:嗯,三個字。
甲:回答也三個字:「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這個更省事啦。
甲:不,還有比這省事的。
乙:哪兒的話?
甲:上海話。
乙:上海?
甲:上海人說話呀,八個字就夠了。
乙:噢,兩個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麼說呀?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學上海話)「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這有點兒意思,省事多嘍。
甲:不,還有比這省事的哪。
乙:還有比這省事的?哪兒的話?
甲:河南話。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說話,說這點事情,四個字就解決。
乙:一個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麼說?
甲: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學河南話)「誰?」「我。」「咋?」「溺!」
乙:嗐!您說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藝術。
乙:是啊。
甲:說相聲就用北京話。
乙:那是啊,相聲是北京的土產嘛。
甲:對,可是不歸土產公司那邊兒賣。
乙:地方劇的一種。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戲曲:相聲、單弦、京戲。
乙:京戲,就帶著地名兒哪嘛。
甲:是嘛,京戲。它不管劇中人是什麼地方人,他唱出來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兒。
乙:是!
甲:比如說京劇唱《空城計》。
乙:主角兒是諸葛亮。
甲:諸葛亮念白是這味兒,「把你這大膽的馬謖哇!臨行之時,山人怎樣囑咐與你,叫你靠山近水,安營紮寨,怎麼不聽山人之言,偏偏在這山上扎營,只恐街亭難保!」
乙:嗯!是北京味兒。
甲:原來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諸葛亮是山東人呢。
甲:山東人說話什麼味兒?
乙:什麼味兒?
甲:山東人說話都這味兒:(學山東話)「喂,我說三哥,你上哪兒去啦?」「哎,我上北邊兒。」「上北邊兒干什麼去啦?」「上北邊那個地場找個人。你沒事嗎?咱一道去要吧。」
乙:這就是山東話呀。
甲:可京戲里的諸葛亮,一點兒這味兒也沒有。
乙:那是怎麼回事啊?
甲:有這味就不好聽啦!諸葛亮坐大帳,拿起令箭一派將,山東味兒的,(學山東話)「哎,我說馬謖哪去啦?馬謖上哪個地方去啦?哎,馬謖聽令。」馬謖過來,「啊,是!」
乙:也這味兒。
甲:「叫你去鎮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說什麼?不是鎮守街亭嗎?小意思,沒大關系,告訴你說吧,交給我你就X(左貝右青)好吧!」「哎,馬謖我告訴你說,那個街亭雖小,關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丟,咱們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這像話嗎?
甲:是嘛,要這味兒就不行了嘛!
乙:要這么唱就不叫京戲啦。
甲:哎,京戲不管劇中人是山東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劇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關雲長。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戲唱這個《古城會》。
乙:啊,關公戲。
甲:關公唱這個「吹腔」,唱起來是這個味兒。
乙:怎麼唱啊?
甲:(學唱)「叫馬童,你與爺忙把路引,大搖大擺走進了古城。」
乙:京字京韻。
甲:一點兒山西味兒也沒有啦。
乙:對。
甲:叫板也是這樣,「馬童,抬、刀、備、馬!」
乙:有勁。
甲:可是山西人說話沒這么硬。
乙:山西人說話什麼味兒啊?
甲:說出來那麼溫柔、那麼緩和、那麼好聽,山西人說話都這味兒,(學晉中話)「老王,你上哪兒啦?近些來生意很好吧,沒有事到我們家去吃飯吧!」
乙:哎,這個語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戲里頭關雲長要這味兒,可就沒勁兒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學晉中話)「馬童,抬刀帶馬,咱們一塊兒出去吃飯吧。」
乙:嗐!也沒有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戲呀,都是按照當地的方言去發展。
乙:是。
甲:北方的這些地方戲呀,我們北方人都聽得懂。南方人有時候聽著差一點兒。
乙:是啊?
甲:它是語言關系。
乙:對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劇種,我們北方人聽不懂。
乙:是嗎?
甲:到上海,有滬劇呀。
乙:上海本灘的。
甲:哎,滬劇!你要不懂上海話,你就不知道他那兒說的什麼話。
乙:是嗎?這滬劇您會唱嗎?
甲:會唱啊。
乙:您可以唱幾句。
甲:這兒唱兩句?這兒唱兩句有人聽得懂嗎?
乙:您唱兩句。
甲:南方人聽得懂。
乙:對。
甲:北方人聽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來這味兒:(學唱)「我與你是兩……」這什麼詞兒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話。
乙:對,這聽不懂。
甲:我去過上海,剛一到那兒的時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麼,慢慢學,就行啦。你要是不學上海話,在上海呆著,那可別扭啦。
乙:是啊?
甲:說話就鬧誤會,人家說是這么一個意思,你體會呢,另外一個意思。我剛到上海那兒,我到理發館去刮刮臉,洗洗頭吧。哎,鬧笑話啦。
乙:怎麼?
甲:它名詞不一樣啊。
乙:刮臉?
甲:刮臉,他們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臉。
乙:洗頭呢?
甲:洗頭啊?那你一聽就得害怕!
乙:怎麼?
甲:他們叫「汰頭」。
乙:打頭?
甲:洗什麼東西都叫「汰」。咱們說「洗一洗」,他們說「汰一汰」。
乙:洗什麼就叫「汰」。
甲:哎。
乙:咱們洗洗手絹兒。
甲:叫「汰汰絹頭」。(學上海話)
乙:什麼?
甲:「汰汰絹頭」。
乙:噢,汰汰絹頭。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長衫」。(學上海話)
乙:汰汰長衫。
甲:哎,長衫。我剛一到上海的時候,我想我得刮刮臉呢,我就到理發館去啦。我說:「掌櫃的,你給我拾掇拾掇這個。」(指頭)
乙:你干嗎還比劃著說呀?
甲:我怕他聽不懂啊。
乙:人家怎麼樣?
甲:樂我啦。(學上海話)「好格,儂坐屋來呀。」我說,「什麼?」「讓儂坐屋來。」我坐屋裡?我說,「我沒在街上啊?是在屋裡哪。」他說,「是要儂坐屋來。」
乙:怎麼句話呀?
甲:喔,是讓我坐下。坐下怎麼叫「屋裡」呀?
乙:言語不同嘛。
甲:哎。給我刮臉。刮完臉呢,把椅子推起來,我在前邊這兒坐著。
乙:是啊。
甲:他在後邊兒站著啊,他指著我腦袋問我。
乙:問什麼?
甲:(學上海話)「喏!儂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後不準打人啦!在這兒刮刮臉還得打我一頓哪?
乙:你可以問一問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興地問他了,「你是就打我一個呀?還是來的幾位全打呀?」
乙:他說什麼?
甲:他說啦,「一樣了,統統汰了。」
乙:統統打?
甲:我一想統統全打呀?
乙:您怎麼樣?
甲:咱也別給破壞這規矩呀。「哎……那就打吧!」一會兒給我洗頭、吹風,臨完拿鏡子一照,告訴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說:「好了您怎麼不打我呀?」
乙:他說什麼?
甲:(學上海話)「汰過啦!」
乙:打過啦?
甲:「打過啦,我怎麼一點兒不疼啊?」
乙:嗐。
甲:你說鬧多大笑話。
乙:說的是啊。
甲:他不懂話嘛。
乙:對,這就要吃虧。
甲:慢慢學就行啦。你要不懂南方話,越劇多好啊,你聽不懂啊。
乙:越劇是紹興戲。
甲:紹興戲呀,那唱出來那調子多好聽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話。唱出那味兒可好聽。
乙:越劇?
甲:越劇呀!唱出這味兒。
乙:你唱兩句。
甲:(學越劇)「天花傳播快如飛,傳到東來傳到西,空氣之中能散布,一經染病便難醫。」
乙:哎,好聽!
甲:後來我喜歡學。我最愛聽的就是《梁祝》。
乙:梁山伯、祝英台。您會唱嗎?
甲:會唱。
乙:您唱兩句兒。
甲:一個人兒唱沒意思。
乙:怎麼?
甲:梁山伯、祝英台得倆人兒啊。
乙:那我幫您唱,唱吧?
甲:那可以啦。你來小生。我唱那個女的——祝英台。
乙:我這兒梁山伯。
甲:哎。「儂兩個在這兒唱啊。儂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用紹興方言)
乙:對對,咱們唱哪點兒啊?
甲:咱們就唱「弔孝」那點兒。
乙:給誰弔孝啊?
甲:給梁山伯弔孝啊。
乙:那……這幕里頭沒有我啦?
甲:也可以有你呀。
乙:有我?
甲:啊,你在那床板上停著。
乙:噢!死的?
甲:啊。(用紹興方言)「儂也來戲唱。」
乙:那我還唱個什麼勁兒啊?去活的呀?
甲:活的?你連話都不懂,一句也不會唱,你活的了嗎?那個!再者說,真要唱你這模樣?唱小生也不好看哪。你就來死的吧。
乙:那麼就聽你這段唱。
甲:哎,你就來這道具。
乙:我就來那死梁山伯?
甲:對。
乙:那我得躺這兒吧?
甲:哎,別躺下呀?
乙:我不死了嗎?
甲:那你也立在這兒。
乙:死了還立著?
甲:因為咱們這不是「立體藝術」嘛。
乙:哎,特別。唱吧!
甲:(學唱)「梁兄,梁兄,梁兄啊!」你這死人,你還晃悠啊?
乙:這是咱們兩個人的感情。
甲:噢,死人還有感情啊?沒有。
乙:沒有動作?
甲:哎!
乙:那您唱吧。
甲:(學唱)「一見梁兄魂魄消,不由英台哭號啕。樓台一別成永訣,前世無緣同到老。我只望天從人願成佳偶,誰知道姻緣簿上名不標。」
乙:嘿嘿!
甲:你樂什麼呀,你別樂啊。你聽這個字啊,你聽不懂。
乙:哎。
甲:它非得用人家這個方言,唱出來才好聽。
乙:是啊。
甲:你比如說這句詞。
乙:哪句呀?
甲:「我還當笙簫管笛來迎娶,」那人家唱起來呢,字就變啦。
乙:怎麼唱?
甲:(學唱)「我本當笙簫管笛來迎尺。」
乙:不是娶嗎?
甲:哎,要唱這個「來迎尺」。
乙:啊,得這么唱。
甲:哎,唱出來好聽啊。
乙:噢!
甲:你用北京字唱出來不好聽啊。
乙:是嗎?
甲:(用普通話唱)「我還當笙簫管笛來迎娶。」
乙:是不好聽。
甲:它南方的藝術就得用南方話。
乙:對嘍。
甲:還有一種彈詞。
乙:彈詞是蘇州的地方劇呀。
甲:非得用蘇州話才好聽。
乙:是啊。彈詞你也會嗎?
甲:會唱。
乙:那你唱兩句兒。
甲:我這兒唱?有人懂嗎?
乙:也許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這樣,先把詞兒介紹一下。
乙:對,把詞兒介紹介紹。
甲:我唱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麼故事?
甲:《林沖發配》。
乙:野豬林?
甲:哎。回頭我一唱這字可就變了,大家聽不出來啦。懂南方話的能聽出來;北方人就聽不懂了。我先用北方話把這個詞兒介紹一下。大家注意聽啊,要記住啊。啊,最好能記錄的盡量記錄,那麼聽完以後咱們就分組討論啦!
乙:嗐!這不是聽報告哪?
甲:啊?
乙:這有什麼討論的呀?
甲:沒必要討論?
乙:沒有必要討論。
甲:那好吧,那聽完了就自由活動吧。
乙:嗐。您把這詞兒介紹出去。
甲:《林沖發配》。
乙:哎。
甲:林沖剛一出東京,第一句詞兒,
乙:什麼詞兒?
甲:「無端受屈配滄城,好一似虎落平陽鳥失群。一別東京何日返?我此仇不報枉為人。」
乙:這么四句。
甲:哎,唱出來是這樣。(學唱評彈)「無端受屈配滄城,好一似虎落平陽鳥失群,一別東京何日返?我此仇不報枉為人。」哎?鼓掌的人不多呀?鼓掌的人都是南方人!北方人還是沒聽懂。
乙:哎。
甲:南方人聽著好。哪一點不對,請南方朋友提提意見,哪點兒不對您盡管說。啊,是腔調是韻調?哪點兒不對您告訴我,別客氣!哪位要說我唱的不對!
乙:怎麼樣?
甲:那……你來唱。
乙:啊?
甲:管保比我唱的好。
乙:是嘍!就咱們唱。
甲:啊,我們唱啊,很困難。我們是北京人呢,
乙:是啊。
甲:學的是蘇州話呀,難啦。我們這個嘴呀,很吃力的。
乙:喔,用勁。
甲:哎,還學著不完全像,吃力呀。
乙:是啊。
甲:您比如說這句詞兒吧,
乙:哪句呀!
甲:「可恨高俅用毒謀」。你要用北京話說,我們嘴上一點兒也不吃力——「可恨高俅用毒謀」;要唱這彈詞用蘇州字,我們嘴上就吃力了。唱出來得這個樣。
乙:怎麼唱?
甲:(學唱)「可恨高桔(俅)」。
乙:不是「俅」嗎?
甲:「不是,桔!」(學唱)「用毒謬(謀)」。
乙:謀啊!
甲:「謬」!「害得我,披枷戴鎖配滄揪(州)」
乙:州啊!
甲:是「揪」。
乙:嗬。
甲:非得這樣它才像那個字。
乙:是啊?
甲:北方人學南方的就這么費勁。可是南方人你讓他學京戲呀,也很費勁。
乙:費勁?
甲:上海人唱京戲?他也不好聽。
乙:我聽著也有唱的不錯的呀。
甲:上海的名演員,名票?
乙:啊。
甲:那功夫大啦。
乙:噢。
甲:他得學北京話。按照北京音唱京戲,他才好聽。要用上海話唱京戲那絕對不好聽。
乙:上海話好聽啊?
甲:上海話?有的人講話好聽。婦女講話好聽。有時候你走街上,看見兩個上海婦女,人家在那兒說話,你在旁邊聽著,對話也是很美。
乙:是嗎?
甲:不但是發音美,你在旁邊看著,連她那個表情顯得那麼活潑。
乙:喔?您來來。
甲:兩個人碰到啦,(用蘇州話)「你到啥地方去啦?」「大馬路白巷白巷!」「依到我此地來吃飯好啦!」「我勿去格!」你聽這話蠻好聽吧?
乙:哎,音調蠻美的。
甲:那你要用這話唱京戲,它就不好聽啦。
乙:是啊?
甲:念出白來不是味兒啊。你比如說唱《硃砂痣》。
乙:這是老生戲呀。
甲:老生叫板有一句白。
乙:什麼詞兒?
甲:「丫環掌燈,觀看嬌娘。」用北京話說就是「丫頭,點個燈來,看看新娘」。
乙:是啊。
甲:要用上海話一說,這字就變啦。
乙:喔,字音就變啦?
甲:變啦。丫頭啊,上海話叫「烏豆」。
乙:什麼?
甲:(學)「烏豆」。
乙:烏豆!
甲:「烏豆」干嗎呀?(輕聲地)「烏豆」。
乙:掌燈。
甲:掌燈?上海話說「拿一把燈火來呀!」
乙:噢,拿一把燈火來。
甲:「看看」,上海人說「覷覷」,「覷覷」,「覷覷」!
乙:噢。
甲:比如說念這京白。
乙:怎麼念啊?
甲:是這味兒,(學京戲道白)「丫環,掌燈觀看嬌娘!」這好聽,
乙:好聽。
甲:你要用上海話它「覷覷」就不好聽了。
乙:還念這句白。
甲:這味兒啦!(用上海話)「烏豆!儂格拿盞燈火來,阿拉覷覷小娘子啥格面孔啊!」
乙:嗐!
⑤ 關於重陽節來歷的小品,快啊,明天就要用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
⑥ 搞笑二人相聲
一天, 老師走進課堂,學生們一齊起立喊:「老師早上好!」
老師憤憤地說:「只叫早上好?那我下午呢?難道就不好了嗎?」
於是學生們又一齊喊:「老師下午好!」
老師又憤憤地說:「那我晚上呢?」
學生們又一齊喊:「老師晚上也好!」
老師點點頭說道:「這樣才行,現在重新喊一遍!」
學生們一齊喊:「老師早上好,下午好,晚上也好!」
老師說道:「坐下!今天我們要復習反義詞,我們這樣練習,我說一句,你們大聲說出反義詞。現在開始。」
老師:「今天天氣很好。」
學生:「今天天氣很壞。」
老師:「到處陽光明媚。」
學生:「到處陰雲密布。」
老師:「馬路上人山人海。」
學生:「馬路上空無一人。」
老師:「年輕。」
學生:「年老。」
老師:「站立。」
學生:「躺倒」
老師:「有個年輕人站立在路上。」
學生:「有個年老人躺倒在路上。」
老師:「我撿到一元錢。」
學生:「我丟了一元錢。」
老師:「我撿到一元錢,交給老師。」
學生:「我丟了一元錢,去偷老師。」
老師:「錯誤,不能這樣說!」
學生:「正確,應該這樣說!」
老師:「錯誤。」
學生:「正確。」
老師:「這不行,這是違法行為!」
學生:「這可以,這是合法行為!」
老師:「我說錯誤。」
學生:「我們說正確。」
老師:「聽老師的,老師說的才是正確!」
學生:「聽我們的,老師說的都是錯誤!」
老師:「你們愚蠢。」
學生:「我們聰明。」
老師:「停止!」
學生:「繼續!」
老師:「你們現在停止!別說了!」
學生:「我們現在繼續!還要說!」
老師:「你們這些蠢豬,我說停止!」
學生:「我們都是天才,我們說繼續!」
老師:「你們聽老師的!」
學生:「老師聽我們的!」
老師:「學生都得聽老師的!」
學生:「老師都得聽學生的!」
老師:「現在你們停止練習!」
學生:「現在我們繼續練習!」
老師:「你們沒完沒了了嗎?」
學生:「我們有始有終的呀!」
老師:「那你們就停止!蠢豬!」
學生:「那我們該繼續!天才!」
....之後老師怒氣沖沖地抱著書本走出了教室
⑦ 重陽節表演什麼節目好 重陽節表演哪些節目好
1、一、舞蹈《母親河》以五個獨立成章又相互聯系的篇章表現普米族人民在怒江大峽谷繁衍生息、頑強生存的情境。
2、 二、小品《幸福夢想秀》以搞笑脫口秀的形式,內容涵蓋社會一些事物或者明星新聞的。
3、 三、京劇《群英會》《群英會會》以用計見長,鬥智逞謀,如重巒疊嶂,層出不窮,是三國戲中之精華,全劇情節緊湊、動人心弦。
4、四、二胡《賽馬》全曲情緒開朗、色彩熱烈,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
5、五、歌曲《好日子》歌詞的風格定位在吉慶、熱烈,在熱烈里邊透著一種祥和,歌曲節奏比較歡快,體現出了老百姓面對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那種喜悅、高興的心情。
⑧ 誰有關於九月九重陽節題材的快板,小品或相聲地詞
小品正文 重陽節小品 重陽小品劇本 九九重陽節晚會小品 (重陽婚禮)
人物:老爸,孤寡老人。 兒子和媳婦,要為老爸找個好老伴。 甲、乙、丙、丁四位老阿姨,是兒子與媳婦特意請來為老爸與龔麗阿姨的重陽婚禮慶賀的。 龔麗阿姨,早已和老爸兩情相悅,最終與老爸終成老眷屬。 場景:背景是宣揚重陽節的喜慶大海報,上面寫有「九九重陽節,家家喜相逢」的大字,兩邊掛有大紅燈籠。舞台上有虛擬的居室,有桌子和凳子,桌上擺有茶杯器具。 幕起: 老爸圍著長紅圍脖,孤寂地走出,時不時地將長圍脖甩起甩落。 老爸:嗨,九九重陽節,光棍老頭我真孤獨,(轉頭看)看著人家的團圓會,我這鼻涕一把淚一把!(手抹淚)兒子:爸爸!媳婦:爸爸!夫妻倆:(齊聲地)我們回來啦!我們陪您過重陽節來啦! 老爸:你們回來啦!(將長圍脖狠狠地甩在身後,然後轉過身去)哼!夫妻倆:(一左一右站在老爸身旁,齊聲地) 喜涮涮喜涮涮、喜涮涮!嘔嘔!老爺子,節日快樂! 老爸:(看兒子的亮皮鞋)你這皮鞋倒擦得油光鋥亮的,比我的白頭發還亮!兒子:(手摸後腦勺)您不是常說頭可斷、血可流,皮鞋不得不擦油嗎?嘿嘿!老爸:你的油嘴滑舌很有我當年的神韻。媳婦:爸,咱們別說這些了。我們是來陪您吃重陽糕的!兒子:(立馬拎起一袋東西)瞧,全是您喜歡吃的桂花重陽糕!媳婦:(又拎起兩袋東西)爸,我們帶了好多好吃和好喝的,還有最新上市的「2012牌重陽紅大麴」呢!老爸:你們什麼意思,專門買2012牌的,這不是想盡快看到我的末日嗎,啊?媳婦:爸,您理解錯了。我們的意思是,喝完這瓶酒以後,您的末日就不遠了。哦不是不是,是您的末日就快到了!兒子:(生氣了)會說話不!你們女人就是頭發長,說話短根筋!媳婦:(手拍口,自責地)我的這張爛嘴就是不會說話,爛嘴!爸,您千萬別跟我一般見識啊。老爸:這個不解釋,我理解。兒子:來媳婦,把菜擺上,我要跟咱爸喝兩盅!老爸:停、停、停,吃飽喝足後你們又得走,又剩下我孤孤單單,只能唱單出頭,唱不了二人轉。媳婦:皮蛋,咱爸的話聽你明白了嗎?兒子:聽明白了。媳婦:什麼意思?兒子:想找老伴呀。老爸:(怪不好意思地笑了)讓你們見笑了,嚯嚯。(兩手捂住臉,很羞臊。)兒子:日子越來越好了,咱不能讓爸再單挑了。老爸:不單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