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都要用錢

孝順都要用錢

發布時間:2022-09-26 07:09:35

⑴ 所謂的孝順是不是給錢就代表了孝順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教我們做人,給我們無私的愛,春天般的溫暖。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父母的愛。但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對於回報父母有些錯誤的認知。總認為只要給他們錢就一切都解決了,給錢就是最好的回報,最好的禮物。其實不是這樣的,錢雖然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但是回報父母最好的方式是關心,問候,陪伴。

很多人認為給父母錢就是最好的回報,父母就會開心快樂,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有時候甚至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給父母帶來開心快樂,反而會給他們帶來痛苦和煩惱。我的一個同學最近就非常的煩惱,和父母鬧得很不愉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我的同學家裡面兄妹兩個,他是老大,父母辛辛苦苦培養他讀完大學。因為他大學是在浙江讀的,畢業以後就在本地找了工作,然後認識了一個本地女孩,家裡面非常富裕,於是他就選擇了留在本地工作生活結婚生子,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一次,平時和父母也很少聯系。和父母唯一的溝通就是給他們錢,他總覺得只要錢給的多,總能彌補不能陪伴他們帶來的傷害!可是他的父母總是臉上沒有微笑,總是心事重重的樣子。這讓他也非常的不解和困惑!

其實他的父母之所以會不開心,不快樂,不是因為錢給的少,而是因為缺少兒子的陪伴。含辛茹苦把他養大,供他讀完大學,而他卻選擇了留在外地生活工作娶妻生子。逢年過節回去也待不了幾天,家對他而言就好像一個旅館。可以說一年365天有350天是在外面的,是和父母見不到面的,我想只要是做父母的,恐怕都非常的難受吧!但是他們不敢對兒子有什麼要求,怕對兒子工作和前途有影響,所以就整天鬱郁寡歡。這種情況下給的錢越多父母反而就越是不開心,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你給的錢越多,就是離他們越來越遠,給了錢就意味著不會再陪伴,這樣父母心情難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等我們老了,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去了異地結婚生子生活,逢年過節給錢就當是安慰,就當是陪伴,想想都覺得心裡不舒服。

有時候我們做晚輩的不能太自以為是,認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對待父母也是這樣。其實父母對兒女的要求恰恰是相反的。晚輩給多少錢無所謂,重要的是有空可以開開心心的陪伴著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愛就是陪伴。

⑵ 孝順父母靠的是金錢還是陪伴

應該還是靠陪伴吧,金錢其實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

⑶ 孝順是不是一味的給錢

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後,每個月寄一點錢,就認為自己很孝順。其實這並不是「孝」。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讓父母吃好穿好,而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區別呢?

那麼,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孝」呢?

1.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聞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睡下。

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像黃香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根據不同的季節,給予不同的關懷,才是子女應當做的。但我們有沒有這樣呢?每個人不妨想一想。

子女用錢孝養父母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作為父母,晚年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始終覺得自己遭人嫌棄、沒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時要多加安慰,讓他們開心。其實這也合情合理。

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走路,而父母犧牲一切,悉心照顧我們長大,之後又關心我們讀書、工作、成家···

到了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體已經蒼老、體力已經衰退,這時候,如果對他們一點都不關心,那真是沒有良心的表現。

2.

有些人對父母關心很不夠,好像從降生以來,父母從未關心過自己一樣。

當然,這也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飯時,因為對孩子的寵愛,菜往往先夾在他碗里:「你是寶貝,最可愛的。」其實不應該這樣,吃飯時,應讓孩子先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有種恭敬的表示。這樣點點滴滴教,漸漸地,他就會對長輩有尊重之心。

子女長大之後,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質來回報,因為當年父母對你的養育,並非只付出了物質,更付出了滿腔的愛。

所以,若想回報這種深恩,就要真正關心他們,常常想著他們,就像父母始終牽掛自己一樣。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6歲那年,一次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端出蜜橘招待他。他沒有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時,懷里滾出了三個蜜橘。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這么好的蜜橘,我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一個6歲孩子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是難能可貴。

因此,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應該像小陸績一樣,時時都把父母掛在心上。

⑷ 孝順一定要買嗎

孝順不需要買,也不需要用金錢來衡量孝順只是陪伴,只是對他對父母親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如果也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話,那不給他一起金錢就行了嗎?那是需要陪伴的,也是需要金錢的,但是陪伴更多一些吧!

⑸ 孝順真的都是體現在金錢上的嗎……

孝順並不都是體現在金錢上。
孝順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經常陪伴老人,幫老人做一些家務事,對老人問寒問暖,這樣才屬於孝順的一種。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金錢和身心上全心全意的照顧老人,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⑹ 對父母的孝順是有錢來衡量的嗎

不是,是用你的心來衡量的,就算老人身體不好,或者家裡沒錢,你經常回家看看,或者經常打電話安慰安慰,他也覺得很好。

⑺ 突然覺得,孝順也是要有錢的,沒錢在別人眼裡就是不孝順

孝順也是要有錢的,
沒錢帶別人眼裡就是不孝順,
因為生活中99%的問題,
都可以通過錢來解決。

過年如何體現對父母的孝心,
給父母買些營養品,保健品,
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任何人看起來,
都會覺得很你很孝順。

反過來,
如果你沒有錢,
這個沒有錢,
指的是你自己基本的生活,
都不能保障的話,
那麼你能提供的孝順,
就大打折扣了。
由於你沒有錢,
你沒法給父母買吃的喝的用的,
這些在外人看來都是不孝。

因為物質是表現形式,
由物質上的這些付出,
給父母精神上的安慰,
讓父母覺得你很孝順。

⑻ 孝順可以用錢去衡量的嗎

古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准則,更寄託著中華民族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期願。古今中外更有無數的人因「孝」而被傳為佳話。

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在這高速發展的今天,孝敬父母、孝敬長輩更不應該以「忙碌」借口被淹沒。而應該不斷賦予「孝順」新的內涵。那怎麼界定孝?怎樣做才算孝順呢?

筆者認為:首先,孝順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正如一個退休的老大媽所說:現在不缺吃的,不愁穿的,錢也夠花。她認為老年人對物質的物質渴求不再以前那麼強烈,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更為重要。因此,像她這樣的退休老人,她所解讀的孝順其實很簡單,可以一句問候,一次關懷,也可以是捶背,泡一杯茶……。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遲雲飛也認為,古有二十四孝,其在於傳播儒家傳統之孝道文化。「金錢只是代表孝心的一部分,有沒有花時間精力在父母身上或許更重要。」也許正因為如此,一道《常回家看看》歌曲經久不衰,永不落伍。

其次,孝順更多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去做,讓父母感覺到、感受到,而不能僅僅掛在嘴上,更不能以工作忙而不履行作兒女應盡的責任。然而,當前,有很多子女,還要求父母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理解他們。相反,筆者卻認為,更要子女能夠換位思考,多替父母想想,有了思考,做到孝順就不難了。比如,雙休或工作之餘,帶上老婆孩子,幫父母做做家務,陪父母共進晚餐。如果經濟條件還好的話,可以抽出時間,陪父母等長輩出去旅遊等等。正如一些專家和受訪者所認為的,孝順父母從根本上是一個道德問題,道德的履行在於個人自覺、自律及個人之本心。

總之,最美不過孝。孝是一種力量,感天動地;孝是一汪清泉,洗滌心靈;孝是一塊砂石,磨礪意志。家庭因為存孝,所以美好。國家因為存孝,所以和諧。

⑼ 孝順與否只是用金錢來衡量面對只看重金錢的父母該怎樣

錢是好東西,沒有人不喜歡,你孝順是怎麼做呢?現在的人普遍認為你拿錢給他,或給他買東西才是孝順,嘴巴上的孝順沒有用

⑽ 孝順與否只是用金錢來衡量面對只看重金錢的父母該怎樣

他們有幾個孩子?你是不是很有錢?其實沒怎麼樣的,別不開心,有些老人就是這樣的,你在該做的地方做對了就行了。沒錢的人都不用活了嗎?感情是要相互流通才行的。如果他們不領情,你又何必自責?你沒有真不管他們吧,那就行了。

閱讀全文

與孝順都要用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燈泡里充什麼氣能延長壽命 瀏覽:618
可以一次性買養老保險 瀏覽:950
簡單的重陽節圖畫欣賞 瀏覽:207
最近關於孝敬的新聞報道 瀏覽:738
老年人淋漓不盡是怎麼回事 瀏覽:705
老人家咳嗽了45個月 瀏覽:621
社保交12年今年退休公積金影響嗎6 瀏覽:210
染色體檢查結果在哪裡看 瀏覽:173
老人家牙齒痛吃點什麼好 瀏覽:518
父母申請子女來美需要多少擔保金 瀏覽:504
老人家血糖高長期沒有食慾 瀏覽:813
新樓多少時間才適合老人住 瀏覽:880
兵檢顯示體檢不合格是什麼原因 瀏覽:533
養老保險可不可以繼承 瀏覽:763
老人家有肺炎要緊么 瀏覽:209
建國60周年祖國萬歲表差不多多少錢 瀏覽:73
關於孝敬父母的小報 瀏覽:204
腦電圖與老年痴呆 瀏覽:620
女兒為什麼不讓父母離婚 瀏覽:185
老人傻呆就知道吃怎麼回事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