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哲學家孝順

哲學家孝順

發布時間:2022-04-12 12:25:32

A. 關於孝的名言

1、人之行,莫大於孝。

出自《孝經》。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孝,是為人之本;敬,乃做人之根。

2、父慈而教,子孝而箴。

出自司馬光的《家范》。父親慈祥而能訓教,兒子孝順而能自我規勸。

3、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轍。 孝道是每個人都有且必須要懂,要去孝順。

4、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出自《書·伊訓》。確立愛心相要從親人開始,確立恭敬要 從長輩開始。指品德修養首先應該從親近者做起。

5、千經萬典,孝義為先。

出自《增廣賢文》。不管有什麼樣的經典,忠孝仁義都是首要的。

B. 關於孝順的名言

1、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2、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

釋義: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

4、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釋義:仁的實質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

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釋義:奉自己的親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均可以使親人感覺安定,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孝順,讀作xiào shùn,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哲學家孝順擴展閱讀:

關於孝順的成語:

1、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卧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干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孝道經典故事。

2、孝子愛日:指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出自漢·揚雄《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

釋義:能夠謹慎地服侍父母,卻總是擔心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讓父母不滿意,就可以說已經具備了舜這種聖人的偉大人格了。人們希望能夠永遠陪伴在身邊,讓自己盡一點孝心,報答養育之恩,但這卻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C. 中國十大哲學家

哲學是研究一般性問題的學說。一般性問題包括:物質、意識、認識、方法、邏輯等。
科學是研究具體性問題的學說。具體性問題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經濟等。
在古代,哲學是研究所有問題的學說。如《周易》(周文王)、《道德經》(老子)、《論語》(孔子)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包羅萬象。《周易》是哲學研究的重要開端,隨後諸子百家提出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在近代,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紛紛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如《九章算術》、《本草綱目》(李時珍1578 )等。
在當代,哲學與科學明確分工,哲學負責研究和解決一般性問題,科學負責研究和解決具體性問題。
其實,哲學早已融入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成為大眾化的知識。可以說,現代的普通人都是哲學家,而那些號稱哲學專家學者的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熱衷於講一些虛假的概念和脫離實際的道理,外加幾句鳥語,故意把別人搞糊塗方顯自己高明,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是在侮辱人們的智商。
哲學並不存在什麼深奧的道理。如《王氏哲學》言簡意明、通俗易懂,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掌握。凡是普通人能聽懂的哲學就是真哲學,凡是普通人聽不懂的哲學就是偽哲學。

D. 這 孝 字是南宋哲學家朱熹寫的 放飛你的思緒 把你的想像寫下來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E. 關於孝敬老人的名言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長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2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2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2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27、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28、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29、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望採納,謝謝!

F. 明朝有哪幾個哲學家 簡述一下他們的思想

王守仁(即:王陽明)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在知與行的關繫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
(網路有詳細的·~~)
王夫之
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太虛一實」的唯物論思想 在本體論方面,王夫之發展了張載「知太虛即氣則無』』無』』」的思想,對「氣」范疇給以新的哲學規定,對理氣關系、道器關系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理論探討,作了明確的唯物主義解釋。 他認為,整個宇宙除了「氣」,更無他物。他還指出「氣」只有聚散、往來而沒有增減、生滅,所謂有無、虛實等,都只有「氣」的聚散、往來、屈伸的運動形態。他按當時科學發展水平,舉例論證「氣」的永恆不滅性,認為這種永恆無限的「氣」乃是一種實體,並提出「太虛,一實者也」,「充滿兩間,皆一實之府」等命題,力圖對物質世界最根本的屬性進行更高的哲學抽象。他把「誠」訓為「實有」,以真實無妄的「實有」來概括物質世界的最一般屬性。他還認為,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現象都是客觀實在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日觀化而漸得其原」,可以通過認識各種物質現象而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從而否定了唯心主義空無本體的虛構。 在理氣關系問題上,王夫之堅持「理依於氣」的氣本論,駁斥了程朱理學以理為本的觀點。他強調 「氣」是陰陽變化的實體,理乃是變化過程所呈現出的規律性。理是氣之理,理外沒有虛託孤立的理。從而批判了從周敦頤到朱熹所堅持的氣外求理的唯心主義理論。王夫之結合對「統心、性、天於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批判,強調指出:「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明確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氣本論。 唯物主義的道器觀 王夫之堅持「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的唯物主義道器觀,系統地駁斥了割裂、顛倒道器關系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給傳統道與器范疇以新的解釋,認為「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所標志的一般(共同本質、普遍規律)和個別(具體事物及其特殊規律),兩者是「統此一物」的兩個方面,是不能分離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題,肯定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存在,任何具體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質,又具有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終無有虛懸孤致之道」。猶如沒有車馬便沒有御道,沒有牢醯、璧幣、鍾磬、管弦便沒有禮樂之道一樣。他明確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個「無形之上」的精神本體,乃是一種謬說。他通過論證「道」對於「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結論,駁斥了「理在事先」、 「道本器末」的觀點。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頂峰。 「太虛本動天地日新」的辯證法思想 在發展觀方面,王夫之綜合以往豐富的認識成果,並對自己所面對的復雜的社會矛盾運動進行哲學概括,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理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夫之基於「□□生化」的自然史觀,與宋明以來流行的主靜說相對立而堅持主動論。他提出「物動而已」,「動以入動,不息不滯」,「天地之氣,恆生於動而不生於靜」,把自然界看作永恆運動化生著的物質過程。他否定了周敦頤、朱熹所宣揚的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觀點,指出:「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說明運動是物質世界所固有的,否定從氣以外尋找事物運動原因的外因論。他針對王弼「靜為躁君」、「靜非對動」的動靜觀,明確肯定「靜由動得」而「動靜皆動」。但他並不否認靜止的意義和作用,以為相對的靜止是萬物得以形成的必要條件。陽變陰合的運動過程本身包含著動靜兩態:絕對的動,相對的靜。這樣,否定了主靜說,又批判了割裂動靜的各種形而上學的運動觀,更深一層地闡述了動靜兩者的辯證聯系。 王夫之發展張載的氣化論,強調「天地之化日新」,把榮枯代謝、推移吐納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他認為任何生命體都經歷著胚胎、流盪、灌注、衰減、散滅諸階段,前三者是生長過程,後二者是衰亡過程,而就在「衰減」、「散滅」過程中已經孕育「推故而別致其新」的契機,舊事物的死亡准備了新事物誕生的條件,「由致新而言之,則死亦生之大造矣」。這種變化發展觀,有一定的理論深度,並富於革新精神。 王夫之把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明確地歸結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認為「萬殊之生,因乎二氣」。他在張載「一物兩體」學說的基礎上開展了他的矛盾觀,提出「乾坤並建」,「陰陽不孤行於天地之間」,肯定矛盾的普遍性。對於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關系,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為仇」,這是排斥關系;另一方面「相反而固會其通」,這是同一關系。這兩重關系,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為二之所固有」。但他更強調「由兩而見一」,認為矛盾雙方絕非截然分開,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陰陽者,恆通而未必相薄,薄者其不常矣」。矛盾雙方互相逼迫、激烈搏鬥的狀態是「反常」的,而互相聯合、貫通,保持同一性狀態才是「正常」的。在他看來矛盾是相互轉化的,有時會發生突變,但在更多的情況下,轉化是在不斷往復、消長中保持某種動態平衡而實現的。 王夫之的辯證發展觀,尤其是他的矛盾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他過分強調矛盾的同一性,則是時代給予他的局限。 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學的「能、所」范疇,對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和客體、主觀認識能力和客觀認識對象加以明確的區分和規定,強調「所不在內」,「必實有其體」和「能不在外」、「必實有其用」,二者不容混淆、顛倒。他認為「能」和「所」的關系,只能是「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主觀認 識由客觀對象的引發而產生,客觀是第一性的,主觀是客觀的副本。從而抓住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表述了反映論的基本原則。據此,他批判了沿襲佛教的陸王心學「消所以入能」、「以能為所」的觀點,並揭露其內在矛盾,認為:「惟心惟識之說,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他對「惟心惟識之說」的批判,並非簡單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學唯心論誇大主觀精神作用的同時,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內容,如把認識對象規定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認識能力規定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認識的能動性。 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力圖全面清算「離行以為知」的認識路線,注意總結程朱學派與陸王學派長期爭鳴的思想成果,在理論上強調「行」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結論。他以知源於行、力行而後有真知為根據,論證行是知的基礎和動力,行包括知,統率知。同時,他仍強調「知行相資以為用」。王夫之進一步提出「知之盡,則實踐之」的命題,認為「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人有可竭之成能,故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實踐中,發揮重大作用。這種富於進取精神的樸素實踐觀,是王夫之認識論的精華。
黃宗羲
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認為「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論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觀點又有唯心論的傾向。這與黃宗羲服役陽明學,深受其影響有關。黃認為王學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兩者別無二致。
顧炎武
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朴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註:後三者都是明末清初的,可算明代也可算清代。

G. 哪些哲學家,思想家書中嚴謹的討論了為何要孝順父母並且從多個角度深入的思考了這個問題

這跟孔子的整套思想都有密切關系,孔子設計思想內容的前提是要正名,也就是要給人按照地位排尊卑序位,當然,父母在子女之上,地位高於子女,所以把子女對父母的終身尊敬定為孝,兄弟之間的平輩定為悌,於是孝悌之情就出現了,這是對待尊卑禮俗的一種傳統,是儒家的代表思想。西方沒有這種嚴格的尊卑觀念,他們的價值是人人平等的取向,所以,不懂得中國傳統思想的意義。在中國傳統的影響下,在下者必須尊敬在上者,即使上位者不仁義,也輪不到在下的批判,只能有平輩和長輩提出意見。這樣的禮俗秩序一直排序到皇帝,連皇帝都是這樣的。

H. 孝敬長輩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敬你的父母和親族。——〔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金言》

【簡介】畢達哥拉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甫斯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從他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氏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

2、對上帝,要敬仰;對父母,要孝順。——〔古希臘〕梭倫:《梭倫傳》

【簡介】梭倫,古希臘時期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出身於沒落的貴族。他年輕時一面經商,一面游歷,到過許多地方,漫遊名勝古跡,考察社會風情。梭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是古希臘七賢之一。

3、順父母,本來是做人的當然之理,假如遇到老者,即使是陌生的人,也應該殷勤致敬,何況對於自己的父母,豈能不盡其情?

出自:〔日本〕福澤諭吉:《勸學篇》

4、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古希臘〕伊索:《致德謨尼克》

【簡介】伊索(約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可能是衣索比亞人,後做過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並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5、—個人對生他養他的親人所欠負的一切,必須盡其所能地加以回報。——〔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簡介】柏拉圖,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起初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隨即三十僭主上台執政。

I. 關於孝敬與感恩的名人名言

1、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

2、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

3、沒有母親,何謂家庭?——艾·霍桑

4、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5、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

7、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英國

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9、父母的愛,為諸德之基。——英國

10、忘恩負義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11、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12、我們不服輸,我們懂感恩!——李佳明

1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1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

15、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16、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阿瑟·米

17、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日本諺語

18、母親們是天生的哲學家。——斯托夫人

19、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岡察爾

20、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蘇聯

2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諺語

22、用愛心做好事業,用感恩的心做人。——陳安之

23、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24、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2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大仲馬

26、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為斂怨之道。——洪應明

27、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28、母親對於孩子是第一所學校。——穆尼爾·納索夫

29、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喬治·赫伯特

30、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

3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雨果

3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33、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蘇聯諺語

34、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35、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和弗萊徹

閱讀全文

與哲學家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為兒子買的房子離婚怎麼分 瀏覽:902
體檢表騎縫章是什麼意思 瀏覽:969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咨詢電話 瀏覽:819
如何做更優秀的父母 瀏覽:964
三亞東北人老年公寓房子價格 瀏覽:437
適合60歲的題 瀏覽:484
2015河南退休金計算 瀏覽:184
福州頤養閣老年公寓 瀏覽:598
重陽節放艾蒿嗎 瀏覽:808
全國高端養老機構有哪些 瀏覽:512
甘肅養老服務哪個地方好 瀏覽:641
為什麼愛新覺羅姓的人是長壽冠軍 瀏覽:891
國企開除了退休金怎麼辦 瀏覽:54
普通工作的入職體檢哪些不合格 瀏覽:660
長壽的投資大師 瀏覽:621
老人斑吃什麼能去掉 瀏覽:526
唱歌怎麼能長壽 瀏覽:652
王府醫院做體檢多少錢 瀏覽:662
今天是長壽日什麼梗 瀏覽:842
上海養老金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