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傳統孝順的要求

傳統孝順的要求

發布時間:2021-02-19 14:12:43

『壹』 孔子對孝敬父母提出了哪些要求簡述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孝的原因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對專老人的尊敬,精神贍屬養,超過物質的贍養。

孝道來自於儒家文化,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以孝為美德,孝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鄰里融洽的妙劑,是社會和諧的先機。因此,在新時期里弘揚孝道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貳』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2)傳統孝順的要求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叄』 孝敬父母是不是代代相傳的法定要求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在的法定要求,如果有人不孝敬父母,如果父母起訴兒女的劃話,那麼兒女是要受到法律的懲罰的

『肆』 在入則孝的首篇中,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許多時候,我們總覺得父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會照顧自己,我們盡可能地不去打擾他們,給他們點錢就可以了,就算是盡到孝心了。其實,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們的關愛和理解。一個問候的電話,一次家庭聚會,哪怕是請子女們來吃一餐他們自己親手做的飯菜,他們都會覺得十分滿足的。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它之所以流傳久遠,倍感親切,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旋律優美,而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間真諦,——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出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有時候,父母就像一個孩子,為他們做一點小事情,就好似對他們的特別寵愛一般,就會像個孩子般似的開心滿足地笑著,正如老子所言的「復歸於嬰兒」。從小到老,我們一直是父母眼裡的孩子,但年邁的父母,又何嘗不是我們心靈上的「孩子」?在他們論分記秒所過的日子裡,我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才能不會留下更多的遺憾呢?

其實,只要想想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坐在父母身邊旁,給他們捶捶背,然後像哄小孩子一樣教他們改掉一些多年來形成的、有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叮囑他們多吃點兒有營養的食品,少操心,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老年集體活動之類的交流。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步入老齡化的父母,在生活上、精神上越來越需要子女孝順,而且這種孝敬主要應該表現在親情上,而絕非全都可以用金錢或僱傭個保姆來替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逐漸減少,商機錯過還會再來,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就會時不再來,會遺憾終身。

『伍』 孝順的標準是什麼

尊重、關愛、理解、交流、精神支持 還有自己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不闖禍,你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陸』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6)傳統孝順的要求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柒』 孝順的標準是怎麼

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該義務是法定的。 如果子女不履行該義務,父母可以向法院起內訴,要求容子女支付贍養費、履行贍養義務。 若情節嚴重,比如父母因此健康狀況惡化,子女對父母造成人身上的傷害,父母可向公安機關報案,子女有可能構成遺棄罪或虐待罪,子女若被定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的底線低於道德的底線,不管如何,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贍養父母又是一種人身性的義務,在實踐中強制執行存在困難。比如,法院不可能強制一個兒子孝順自己的母親。當然,法院可以強制一個兒子給付母親贍養費。不過不管怎樣,公權利的介入都會對家庭的和睦造成破壞,而不是彌補。所以還是希望大家都贍養自己的父母,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啊! 百善孝為先 望採納

『捌』 孔子對孝敬父母提出了哪些要求,簡述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孝的原因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對老人的尊敬,精神贍養,超過物質的贍養。

孝文化——難道不是一個意義雋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長存的話題么!樹欲靜而風不在,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人生在世,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進這個世界的門戶和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塌陷了!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界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所以孝的話題總能引起所有人心的共鳴與震顫。
孝的動人,讓英雄低頭,硬漢流淚。作為人能被世間的親情打動就是孝之端,人之始。 我們常常談起真理,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讀解真理,就是真正動人的道理,這種道理永遠發自於真情,包含著真情!
可以說,孝順的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不孝順的人絕不會十全十美,而且為人處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為人處世,孝順為本。人們啊!少幾分私心、多幾分孝順吧!這樣才能拉近文明與我們的距離。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決定走遍天下尋求真佛,後遇聖人告訴他:「你家中炕頭的老母就是真佛!」(我們嘉祥就有這樣的諺語:燒什麼香? 敬什麼神?高堂父母就是活神尊!)有人詮釋:這是讓他回去孝敬母親。其實更深的道理是說:一切都必須從您身邊的那人開始,這就是聖人儒家要告訴人們的最重要的道理。
要選忠良將,須登孝子門。君子務本,做人孝悌為本,「其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孝,這是我們選擇員工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標准。(日本企業老總問員工:為父母洗過腳么?)您教育孩子孝順了么?您選用員工,人才,考察孝心了么?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您看了我們的石雕,我想問您:您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父母了?

『玖』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麼

在人倫秩序之中,血緣最近之父子、母子關系無疑最為自然,父母對孩子有生養之恩,後代對祖上有感念之道,個體與他人的共同體關系就如同細胞互聯一般建立起來,作為人倫秩序規范的孝道由此產生。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

「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范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

「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孝經》的出現與尊崇更是證明。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漢代的皇權宣稱以孝治國,立《孝經》博士,察舉孝廉,設孝悌力田,甚至刑罰也會根據行孝的情況酌情增減。

「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

目前我國的「孝」倡導「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

閱讀全文

與傳統孝順的要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反推工資 瀏覽:718
老年人適合喝河蚌湯嗎 瀏覽:307
孝敬父母義務 瀏覽:590
天津鶴童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99
父母決定你的人生怎麼辦 瀏覽:748
村民養老認證app是哪個 瀏覽:136
老人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650
上海飲食健康證在哪裡體檢 瀏覽:446
孝順父母的演講稿400字 瀏覽:212
家鄉重陽節作文 瀏覽:729
老年人吃蜂蜜多少合適 瀏覽:876
長春養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635
雲南人在深圳養老怎麼辦 瀏覽:138
蕪湖哪個養老院要照顧老人家的 瀏覽:469
教授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7 瀏覽:470
自身抗體檢查肝病有什麼好處 瀏覽:67
蒙速辦怎麼交不了養老保險 瀏覽:595
和70歲老人做愛的故事經歷 瀏覽:522
異靈術老師老年人活動是什麼 瀏覽:326
人大不是敬老院 瀏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