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節日作文三百字
我國傳統節日
我國有很多節日,有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春節.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
有一回次,中秋節的時答候,叔叔、爸爸、媽媽、我和妹妹一起去公園玩,我們還帶著一盒月餅,五瓶牛奶,五包清香.然後,我們就上車啦.到了那裡,我就看見許多漂亮的花,爸爸和叔叔一起對我和妹妹說:「你們先去玩吧!」我們玩了碰碰車.過山車.滑滑梯.蹺蹺板.好玩極了.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該吃午飯了.可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妹妹不想吃,她把大家弄得很不高興和開心.幸好叔叔是醫生,叔叔還偷偷的把他的醫生箱帶來了,他把箱子打開,拿出溫度計給妹妹量.妹妹一看見溫度計就跑了,我看見妹妹跑了就快步追去.媽媽心急地說:「萬一她們都跑不見了,怎麼辦呢?」媽媽剛說完,我就拉著妹妹回來了,我生氣的對妹妹說:「你給我老實點,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妹妹害怕地說:「沒有那裡.」我又說:「那你為什麼不吃飯呢?」說完,我就拉著妹妹去買東西吃了.吃完後,我們就乘叔叔的車回家了.
我覺得今年的中秋節真是一個快樂、有趣的節日呀!
2.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不少於三百字
重陽節的故事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2.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3.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3. 關於重陽節燒烤作文三百字
「美好的日子也來了!」我大聲吼著,幻想自己正站在郊外,興奮地品嘗燒烤美味。可是爸爸的聲音卻從我背後悠悠傳來:「別光顧著吼,快過來准備准備。」一聽這話,我立馬泄了氣,憤憤不平地嘀咕著:「不是說好你做准備工作,我負責烤嗎?」「不不,你不經過准備的艱辛,怎能品嘗到美味的結果呢?」爸爸語重心長地說。我說不過爸爸,只好老老實實地做起燒烤的准備工作來。
燒烤是要做許多准備工作的。我們早就從超市買來了蜂蜜、胡椒粉等調味品,雞翅、雞腿和骨肉相連等肉食,還有紫薯、芋頭和大蔥等素食,再從家裡帶上油、刀、鐵絲和木材等工具就差不多了。
我和爸爸一起在郊外找了一塊前臨水、後靠坡的風水寶地,爸爸在四周找了幾塊碎磚頭,搭了一個簡易的土灶,又找了兩根枝杈,分別支在土灶兩邊,形成支架。我用鐵絲把雞翅和雞腿串成肉串。
一切准備就緒,爸爸開始生火了。剛開始,我們不懂如何點火,每次把枯草一點燃就放上木材,不一會兒就熄滅了,試了幾次還點不著。忽然,一陣風吹來,把草灰中的火種吹燃起來。我們恍然大悟,臨時找了幾片大樹葉充當扇子,終於使火苗呼呼燃燒起來了。我們趕快把肉串架好,放在火上烤起來。上面在烤肉,下面也不能閑著,我把紫薯和芋頭扔進火堆里。
我把肉串不停地在火上翻滾著,不久,就看到雞肉上開始住外冒油,甚至有的還在往下滴,落在火上發出「滋溜」一聲。過了一會兒,終於聞到盼望已久的肉香了,我迫不及待要吃,爸爸說:「心急吃不得『熱雞肉』啊!要冷一下,再上點調料,味道才更好。」我只好咽了一下口水,看著爸爸耐心地蘸上胡椒粉,抹上蜂蜜,顧不得其它,用手抓起就咬。啊,真香啊!就是在燒烤店裡也沒有這個好吃。爸爸笑著說:「這是你自己辛勤勞動的結果,當然很香了。」
吃過肉食,火中的素食也差不多熟了。我們用樹枝把紫薯和芋頭撥出來,它們全變成黑乎乎的了。爸爸剝開紫薯,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我和爸爸一起分享這人間美味,吃在嘴裡,覺得有不一般的甜味。忽然,我和爸爸一起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我們都變成了「大花臉」。
野風中,夾雜著雞肉和紫薯的香味,把我們的笑聲傳向遠方,也飄進我記憶的深處。
4. 三百字老人節的日記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重陽節有一種傳 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 吃食端到一版桌上。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 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 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 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 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處處洋溢著祥 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 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 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 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 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 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 重陽節之時,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 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 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 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 日,不由得又想起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 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 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主席 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 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 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 霜。
5. 重陽節的來歷一定要三百字還得是重點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讓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沒有逃過,自己也差一點喪命,好了以後的桓景決定要將這個惡魔消滅,於是他就去拜師學藝。
他訪問了很多地方,最後打聽到有個古老的山上有個神仙,於是他就去拜他為師,經過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終練得神術,下山時他師傅說「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會再次出來害人,你快回去為民除害吧」,桓景走時,師傅送給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葉,讓他發給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東西分給大家,然後就帶著青龍劍與瘟神大戰,最後將瘟神殺死。從此,村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之後村民為了紀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會舉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種茱萸等活動。
6. 我們的節日重陽重陽節習俗知多少三百字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點評:說理充分透徹,立意鮮明。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文章有詳有略,言之有序,內容生動具體,不失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