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孝順父母是聚財智慧
為什麼說孝順父母是聚財智慧?
不孝順父母——必然破財,
孝順父母了——必然聚財。
孝,即孝敬,是發自內心的尊敬推崇父母;
順,即順從,是順從父母取悅父母的智慧;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美德。
古籍雲: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即是行善;中國道家思想勸善書《太上感應篇》認為:心存善念,天必佑之,福祿隨之,眾神衛之,眾邪遠之,眾人成之。
孝為德之本——孝順父母即是積德;《論語●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伴、與他為鄰。換言之,修德可以聚人,可以形成人脈磁場。
由此可見,孝順父母是吸引人才、經營人心、管理人性、聚集財富的智慧。
⑵ 孩子怎麼教,才能聰明有智慧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有出息,但卻沒有好的方法,一直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因此培養孩子勞心費力不說,還常常感受到迷茫。
那麼,到底讓孩子學什麼?怎麼學,才能夠讓孩子聰明、懂事、有智慧?那就是讀經教育。
什麼是讀經教育?
經,就是經典的智慧,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在使用的東西。
讀經教育,就是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熏陶,培養孩子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一種高素質教育。
從小讓孩子讀經典,就像是給孩子種下高質量的智慧種子。
我們把種子種下去,並不期待它馬上生根發芽,而是在孩子慢慢成長過程中不斷澆水施肥,靜待花開。
讀經教育該讀什麼?
如果我們給孩子播種的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錯必改」、「積小以高大」?這樣的高能種子,將來孩子長出來的會是一片森林,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會是自成網路的知識體系架構。有了這樣的大腦升級,這樣的思維和格局,孩子足以應對未來飛速發展的時代變化。
⑶ 孝敬父母講道
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
證 道 人:張忠雲 牧師
整 理:朝陽堂編輯室 2015年5月3日白天講章
證道經文:箴23:22-25
23:22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他。
23:23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
23:24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引言:
按照本年度的計劃,在五月份與大家分享關於孝親方面的信息。在家庭中父慈子孝,人人臉上都有笑容,這樣的家庭是溫馨喜樂的,這喜樂是基於相互之間真誠的愛。剛才所讀的經文,就是論到了家庭關系方面的內容,勸勉作兒女的,應成為智慧人使父母歡喜快樂;作父母的也應盡到當盡的義務,使孩子有智慧讓自己喜樂。基督徒的人生應當是喜樂的,喜樂是我們無聲的見證。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
一、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樂
1、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秩序——聽從、尊敬父母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23:22)。
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的秩序是:兒女要聽從、孝敬父母,父母年紀老邁時更應當受到尊重。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主耶穌雖然是神,但作為人子在世上三十三年半,他三十年的光陰在家中盡人子的本分,餘下三年半的時間在外傳揚天國的福音,他留下許多孝敬父母的榜樣。在兒童時順從父母、孝敬父母。《路加福音》2章41至51節記載了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中的事情:當時少年的耶穌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但仍聽從父母,順服父母。「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路2:51)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極痛苦的時候,還是顧念母親,把母親託付給門徒約翰照管。
關於兒女與父母如何相處,舊約要求遵守十誡中的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新約的教導,保羅勸勉:「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3)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女孝敬父母本來是應盡的本分,但上帝還額外的賜福:不僅得福還會長壽。
作為兒女要聽從父母。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精心哺育、引導我們身、心、靈的成長,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會給予我們很多的教導和提醒,我們應當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的生命是上帝藉著父母賜給我們的,兒女從小到大的衣食住行無不時刻牽掛著父母的心。在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已經為人父母的會深切地體驗到:養育兒女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當人在成家自立之後,與妻子二人聯合,成為一體,這時要離開父母,不再啃老,不再依賴父母對自己經濟、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付出,是真正的長大成人,並要盡自己的本分:順從、孝敬、尊重雙方的父母。
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兒女之所以會藐視父母,是因著人性的敗壞——驕傲。兒女大了,尤其是在成家以後,常常看不起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父母,特別是看見父母文化知識水平低,工作能力差,則羞於在人面前提起。我們作兒女的要記得今天我們之所以有這般成就,完全是由於他們無私的付出,再者,在他們當初生活的年代,為了生存,有的根本就沒有讀書的機會,如果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現在一樣,我想,他們一定不次於我們。對兒女來說,父母不僅有經驗,也是傳授傳統的人,《申命記》記載:「你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申32:7)要從歷史得教訓,從長輩得知識,這是智慧的來源,也是上帝啟迪人的正常的方法。
「當你老了,頭發白了」《聖經》還贊譽老人的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發為老年人的尊榮。」(箴20:29)「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16:31)白發是指豐富的經驗。父母年老於許多事上是過來人,人生的得失、成敗都親自經歷過,經驗充足值得我們參考借鑒,老人值得我們尊重。當今時代,基督徒當回到《聖經》的教導,對老人進行特別的看顧和照料,在還沒有信主的人面前,樹立好榜樣。《提摩太前書》5章4節:「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5章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然而世上有許多的兒女長大後,常常忘記父母的哺育之恩,不顧念親情,對父母採取打罵、虐待、遺棄的態度,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玷污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聖經》告訴我們,兒女之所以會藐視父母是因為他們愚妄:「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箴15:5)愚妄是指愚昧而狂妄,愚昧是缺乏知識、愚蠢而不明事理;而狂妄則是極端的自高自大。這樣的人自然會藐視父母的管教。許多作兒女的雖然供養父母,卻不尊敬他們,不把父母看在眼中,藐視父母,譏誚父母年老無知,甚至稍不順心,便向父母生氣、叱喝。如果有人向他們談論孝道,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孝敬父母的人:未曾使父母遭遇凍餒,也供給父母衣食。但他們全然不曉得藐視父母就已經是完全違背了孝道,得罪了上帝。一定要意識到,尊重父母是人格素質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藐視,對他人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有尊重。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父母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但是,即便是真的不好也不應該以藐視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古人在教導我們勸諫父母時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禮記•內則》)意為:要是父母有過失,要氣色和悅,不能有生氣的臉色,態度恭順,聲音輕柔的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勸說,也要敬愛並孝順他們,等到他們哪天心情好了再復勸諫。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我們要禱告祈求聖靈來光照我們的父母,使他們走在上帝恩典真理的正道上,這是上帝所喜悅的。上帝安排父母在兒女之上,就應當得到兒女的尊敬、孝順。可以說,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因為他們是父母,兒女理所當然的就要孝敬他們。
2、違背秩序者所受到的懲罰——罪要歸到他身上
我們一定要記得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如果我們藐視父母,我們的孩子也會藐視我們。兒女冷漠的眼神會讓父母傷心難過,他們可能不會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但會在乎自己在兒女心目中的地位。從《聖經》中看到藐視父母的後果很嚴重,《箴言》30章17節:「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利未記》20章9節記述:「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箴言》警戒:「咒罵父母的,他的燈必滅,變為漆黑的黑暗。」(箴20:20)經文告誡我們不聽從、戲笑、藐視父母是上帝所憎惡的,為天地所不容。我們要敬畏上帝,聽從他的教訓。當人存有敬畏之心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智慧生活。
二、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樂
23節的經文很重要,看似與孝親沒有什麼關系,但實質上,這節經文可看為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就是要讓他們得充足的智慧。兒女要在信仰上、德行上建立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做事按照《聖經》真理的原則,這樣的兒女才能讓父母省心,使父母歡喜快樂。盼望為兒女的,尊敬父母;作父母的,要付出代價盡力養育兒女,使他們的生活榮神益人,讓自己的家庭有美好的見證。
1、買真理需要付出代價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箴言23:23)本來真理、智慧、訓誨和聰明都是屬於形而上的東西,不應沾染銅臭味,與金錢掛鉤,更不可能用買賣獲得。在這里是借用修辭的象徵法來表達。「買」指付上代價而得到,並不是金錢交易。例如:在《啟示錄》3章17至18節中記述的:「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老底嘉以財富聞名,但基督吩咐他們要向他買火煉的金子:意為向基督純全的信心,指真正屬靈的財富,主勸他們用信心向主取用、經歷主的豐富,有份於上帝的性情。這座城市以織布業和漂染業出名,但基督叫他們向他購買白衣,指覆蓋人類一切罪和過犯的基督救贖的恩典,象徵著他的公義。老底嘉人所缺少的,就是不肯付代價,操練敬虔,行出因與基督同活所得的義。他們需要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仁義的果子才有白衣可穿。老底嘉誇耀那些醫治各樣眼疾的寶貴眼葯,但基督叫他們要向他買醫治他們眼睛的葯,這里的瞎眼是指屬靈的瞎眼,心中的眼睛需要蒙光照,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心中的眼睛須要聖靈的恩膏作眼葯,只有聖靈參透萬事,能教導我們明白上帝的心意,使他們能夠看見真理,使他們能望見永恆的世界。老底嘉人已經失落了屬靈的實際,看不見自己困苦、可憐、貧窮的光景,陶醉於自滿、自足、自高自大。基督向老底嘉人表明,人生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物質上的豐富,而是在乎與上帝之間有正確的關系。他們所有的財富和成就,與基督永恆的國度相比都是毫無價值的。基督徒應警惕老底嘉的光景,注意自己與基督之間的關系:要按照真理行公義,好憐憫,與基督同行;不要在上帝的眼中被視為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參約14:6)有主就有真理,有主才能使人真正富足。
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這里的「不可賣」是指上述的東西價值貴重無比,決不可以其換取他物。按照《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真理、智慧、學問、見識,都值得你付出代價,但千萬不可賣出。我們要不惜付上任何代價來取得真理、智慧、訓誨和聰明,卻不要為任何原因把它賣掉。我們應全力以赴去得著它們,卻不應為了世上任何東西把它們放棄。我們要得著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基督徒父母會按照上帝的真理教導兒女敬虔愛上帝、敬畏上帝:「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訓誨就是操練兒女將真理落實在生命里,這樣實踐起來就要付代價。「聰明」在《聖經》中往往指明白事理、有屬靈的洞察力並有建立人際關系的見識。如何以真理塑造家庭?為人父母的先得著智慧、訓誨和聰明,活出真理,就是給兒女在品格、道德和屬靈方面樹立了榜樣。「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14:26-27)此處指出父母的信仰對下一代所產生的力量和影響。當父母肯付上代價去買真理,讓真理落實在生命里,足可影響他們兒女,這是個人力量和兒女安全的來源。敬畏耶和華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2、如何付出代價得真理
究竟如何付代價得真理?《以賽亞書》告訴我們:「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原文作『平銀』)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參賽55:1-2,6)金錢可以滿足肉體的生命,但卻不能滿足屬靈的生命。食物需要花錢買,只能滿足肉體的需要,並且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上帝為我們提供的營養是免費的,並且喂養我們的靈魂。我們如何得到它呢?我們要來:就近他,要留意聽他的話語,要尋找、求告上帝。上帝的救贖是免費提供的,但要喂養自己的靈魂,我們自己必須熱切地接受。人如果沒有這樣的食物,屬靈的生命也會飢渴,就像每天不吃飯,肚子就會餓一樣。得著真理就要付代價。讓真理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管理我們的生命,讓真理來管治我們的家庭。《聖經》教導我們要買真理,當我們沒有按照真理而活,在上帝的原則上作出妥協時,便是出賣了上帝的真理。在上帝的國度中,被上帝使用,領受上帝恩典的人,都要付上生命的代價,老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活出復活主的生命。
父母有責任把兒女帶到上帝的面前,可以藉著自身的榜樣、教導和不同的方式的聚會達到這個目的,為此應該付上恆切的禱告。父母要兒女認識上帝,自己必須先與上帝建立關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要有禱告的生活。父母要常與天父有密切的交通,為孩子付上禱告的代價,代禱的責任是一生之久,父母為孩子在上帝面前付上的膝蓋和眼淚,上帝也會將祝福澆灌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父母應當認清孩子的個性,以及上帝賜給他們每個人的特質,不應讓孩子固執己見,但每個孩子都有他與生俱來的愛好,父母應因才施教。經常與孩子的教師及親友交談,就能更好地發現並培養每個孩子的專長。作父母的不要替兒女安排一切,教導兒女如何處事時,並不需要盯著他們所行的每一步,要讓他們自己選擇,作父母的,只要培養孩子選擇人生正道就足矣。《申命記》第6章4-9節的經文對父母如何教導兒女很有幫助:「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要把《聖經》的話語記在心上,還要殷勤教訓兒女。
三、智慧之子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
1、義人的父母,必歡喜快樂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箴23:24)前面講到了真理、智慧、訓誨、聰明,在這里講到了義人,舊約時代的義人,是指那些遵行上帝律法,而在行為上無可指責的人;而新約時代的義人,是指那些因認識自己是罪人而信靠基督的人。這兩種義人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上帝的信靠和順服。義人是按照真理生活的人。如果父母付出代價,就能教養出義人,這確實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人能夠生出智慧的兒女,也必然會因著他們而得歡喜,其實這也是我們基督徒父母應有的價值觀。在日常的交通中,常常聽到基督徒父母的嘆氣之聲:要是我的孩子也能信主,參加聚會該有多好?因為自己在基督里得到了滿足,得到了永生的盼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著這一生最美的祝福: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認識主耶穌;能夠信靠主耶穌。無論我們是走在高山,還是深谷,他都會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人生無常,但相信在主的裡面,就能得到保守、看顧。如果孩子自己與主耶穌相遇,在主的面前認罪悔改,真誠信靠,就能成為義人。基督徒父母教養兒女成為敬畏上帝的人,行公義,按真理生活,比要求他們有好的學業成績,有好的社會成就、卓越的社會地位更加重要。社會在迅速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的創新,今天的孩子也在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回到家中,一家幾口,有的看電腦,有的刷微信,有的看電視,很難有共同交流的時間,彼此不知對方的想法,有人說,人與人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看手機。一家人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聚會,敞開心扉交流,作父母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目前所處的環境,教導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要讓他們隨波逐流,協助他們、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思想和行為謹守遵行上帝的真理。
2、兒女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
作為兒女的,如何能令父母歡喜快樂呢?那就是要成為基督徒、義人。而當他成為義人之後,每一天都能夠按照《聖經》話語的引導生活,順從聖靈的引導,就知道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世,怎樣使父母歡喜快樂。現代人流行的做法是:在父母生日或父親節,母親節,給父母送禮物,例如:在父親節要給爸爸送上手錶或領帶,在母親節要給媽媽送上康乃馨或巧克力。他們是以金錢、禮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恩,但是作為基督徒父母的心意則是希望兒女得到真正的祝福,因此,最能報答父母的就是成為敬畏上帝、生活有智慧、謹言慎行的人。《箴言》給我們的勸勉是:「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箴23:25) 兒女懂得孝敬父母,父母因此蒙福;他們感到快樂,因為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能將他們從小所學到的立身處世的道理實踐出來,首先受惠的就是父母雙親。兒女的羽翼豐滿,能夠獨立思考,並以智慧行事,父母的重擔卸下,故此也會歡喜快樂。
目前家庭中父母與兒女,兒女與父母之間出現的矛盾主要是沒有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運行。在現今這個時代,我們看到社會上產生許多復雜的問題,都是與家庭有關的,而社會的問題又往往是由家庭問題而來。當人們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在家庭中運作和生活時,這個家庭必然是溫馨快樂的。當我們建立一個溫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使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盡上個人的本分,便能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
結語:
回顧我們今天的分享: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樂,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秩序,兒女要順從尊敬父母,不可藐視他們。「智慧子使父親喜樂,愚昧人藐視母親。」(箴15:20)一個有智慧的人,會使他的父母親喜樂。看一個人是否是智慧人,就要看他的父母是否喜樂。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樂,要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買真理需要付出代價,如何付出代價得真理:要求告上帝得真理,父母要為兒女代禱,使他們順從真理的引導,父母要殷勤教導兒女記住《聖經》上的話語。智慧之子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義人的父母,必歡喜快樂;兒女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溫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是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運行的。願上帝祝福大家,身為兒女的要使父母喜樂,身為父母的要使兒女成為智慧的人,如此這樣的家庭一定會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
⑷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才能讓孩子變得有智慧
1.真誠的接納
人格健康發展的基礎就像蓋樓,想要樓將來蓋的更高更好,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其實來自於童年父母的養育,一個包容的人,童年一定是被父母接納和包容的,他們會認可別人的不同,欣賞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很多時候父母雖然愛孩子,但是對於他們不完美的地方是不願意接受和認可的,如果父母都不能接納孩子的缺點,他們自己又怎麼會學會愛自己呢?
接納和認同不在於父母能說多少,而是能夠做多少,面對孩子做到真正的尊重和欣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都是由於溝通不暢導致的,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面對孩子第一要做的就是先接納,這就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是有愛的,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的行為如何,無論犯了什麼錯誤,家長始終是對他們抱有愛的態度的。
5. 學會自律
自律的孩子背後站著的都是自律的父母,如果孩子有拖延的情況,那就說明他們的自製力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執行習慣。
在於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律,與其指責和批評,不如試著先理解然後幫助孩子改正。孩子的拖延背後一定有一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如果家長能夠看到,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
很多拖延其實都是對父母管教無言的抵抗,很多時候家長制定計劃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並不考慮到孩子是否真的願意執行。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的方式,而是要使用一些策略,讓孩子覺得選擇權是在自己手中。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不僅僅只是照顧他們吃喝拉撒那麼簡單,要在相處中教會他們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身體力行的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和行動。
⑸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有哪些建議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會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孩子去發揚自己的優點。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總是打擊他,那樣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
⑹ 父母把基因傳給子女包括身體所 有器官及功能,為什麼聰明才智 卻不準,父母聰明兒女笨,父母 笨的兒女
萬事都有因果,子女投胎到一個家庭,必定有前因。聰明或者愚笨都是子女生生世世的因果所得。不是父母能遺傳的。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斷然出家,世稱「狀元和尚」。他出家後,假裝愚鈍,甘心承擔最苦的雜役,劈柴挑水無所不做,以此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並育有一子,此時兒子已經長大也高中狀元,父子都中狀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時傳為佳話,此時妻兒很相信他,無奈他出家後音信全無,無從尋找。
可能是親人的思念真切的緣故吧,有一天狀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親的念頭,於是返回家鄉。到了兒子的狀元府邸門前,僕人以為是和尚化緣的,便入室稟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讓僕人施米一斗;狀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見主人。僕人認為和尚貪心,又報夫人;夫人又讓僕人施錢一貫。狀元和尚還是不收,即索紙筆,題詩一首:「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游。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
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松的時候。
每個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養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卻不盡相同。除了與家庭的貧富、文化等有關系之外,也是這個孩子本身的福報夠不夠的問題。所以父母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將來付出努力,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積攢福報,這樣才是解決了源頭問題。孩子本身能夠明白善有善報,多做善事,也會帶來善果。如果能夠有緣份修習佛法,將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莫大的助益!
現在比較流行辦「滿月灑」、「成人酒」、「圓鎖宴」等等,有條件的一請就是幾十桌,滿桌子的生命,要為了孩子的這個生日宴會而丟失生命,此時你覺得這筆命債是算在誰頭上的呢?做為父母,要明白如何為孩子積攢福報,如何是為孩子好?這也需要理智的去學習,去思考。
兒孫自有兒孫福,天下的父母還是要為孩子盡量多積攢福報,做有善因之事!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
古人講的,不要留錢給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沒有出息,你留錢給他,他容易敗壞。
那要留什麼呢,留陰德,我們好好做善事,言傳身教,兒孫自然得福報。把錢存在陰德的銀行,是最好的,福蔭後代。
見過許多人行善積德,吃齋念佛,後代都很好。弘一大師的父親被當地稱為李善人,虛雲和尚的父親也被稱為蕭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孫。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講的,富不過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貴下去。富人會變成窮人。那窮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報上來了,就變成了富人了。這就是因果規律,能量的守恆。
富人都喜歡給孩子花很多錢,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間的教育雖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還是福德的教育。
給孩子福德教育,甚過知識和技術的教育。
讓孩子受苦,讓他在逆境中成長,將來才能頂天立地,父母真想為孩子積福報,有多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善事,積累陰德,
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敗壞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要讓孩子受些苦,是為他積福報,是好事!
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父母不受孝順供養,則根斷樹枯;父母受孝順供養,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源遠流長。
佛陀告訴大家,修世間法(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祿壽喜康),要從孝順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我們的供養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氣。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會有福氣。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孩子出生開始,就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讓小孩子看到並且學習— 那麼小孩子將來福氣會非常大。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顧上一代,薄我們的父母,厚我們的小孩,那麼小孩的福氣是很差的。這樣也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將來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顧我們,只關心寵愛他的孩子。我們可以觀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對待父母祖上的態度——畢恭畢敬,不抵觸頂撞半句。這是積累大福分。懷孕起就示範小孩孝順父母,小孩的福氣會很大。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把自己壓得低,是真正的尊貴,將來也一定會得到尊貴的果報—壓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低地勢,匯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還有過生日初一十五幫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壓歲錢做善事,印經書,多引導孩子自己去做,平時路邊小蟲子要愛護,吃飯飲食服裝要節約,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總的來說做好弟子規,我們父母要身體力行哦,隨緣做善事,阿彌陀佛。
⑺ 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孩子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注重孩子的素質的培養 ①深入學習了黨的十八大精神,教育引導全校師生領會中國夢的內涵; ②切實體會到實現中國夢,希望在少年,重任在教育; ③我們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宗旨,積極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真知、學說真話、學做真人,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孩子學習國學經典,能給孩子帶來改變: ①朗讀可以使孩子們在韻律中感受國學文化,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交流能力,認知能力; ②經典故事讓孩子們通過互動學會積累應用,提升了孩子們的興趣技能; ③博採眾家,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精神,挖掘自身潛能,重新認知自我,增強自信。 三、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不要和孩子爭吵,給孩子一席思考的空間 ②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積極引導興趣開發導向 ③經常和孩子們交流,疏通引導孩子 ④鼓勵互動討論教學
⑻ 《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孩子》講座內容主要摘記
王紀瓊教授做的《智慧父母 幸福家庭》講座,收獲頗豐,這得感謝好友提供的學習信息。這一天的學習收獲要勝過做家務、買菜、做飯、逛街等等諸如沒有學習的正常安排。現把學習內容做如下摘記:
溝通
人天生有愛人、學習、探索的本能。
小成者靠目標做事,大成者靠本能做事。
人生三大系統:家庭(家族)系統、工作(事業)系統、社會(資源)系統。
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家長,讓孩子心理安全。
好男兒志在四方,但心在家庭。
案例:孩子五點放學,怎麼也找不到,六點半孩子從校門口走出來。接孩子的家長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很擔心;呵斥:你跑哪兒去了!動手拍孩子一巴掌。
這種擔心表達出來的是憤怒和指責,會導致:一孩子也從父母這里學會了憤怒和指責;二孩子為了避免憤怒和指責,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撒謊。
恰當的做法是,很擔心,表達擔心,這樣孩子的行為會慢慢向家長期許的好的方向發展。
案例:我可以讓你的手指變長,相信嗎?不相信!我可以讓你們的手指變長,相信嗎?不相信!
既然大家都不相信,我就不變了。你們說相信能有什麼損失?倒是你們不相信就有了損失,我不做了,你們也見不到了。面對別人多一點認同和贊美,反正自己也沒有損失。
同理,面對孩子,我們要多一點認同和贊美。
案例: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楊利偉!真有才!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小時候與媽媽在房頂上看月亮,孩子就告訴媽媽,我想上月亮上去。如果是我們的家長,上去一巴掌,你想上天!腦子有病啊!而媽媽回答:去吧。記得回來,因為媽媽還在地球上。最終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故事:龜兔賽跑續集:小兔子不服氣,決定約烏龜再比。
兔子想,自己最擅長山地跑,就選擇了在山上賽跑,結果烏龜是滾下山得了第一,兔子又輸了。
兔子不服氣,決定再比。這次選擇在學校操場上,跑400米。當要沖過終點時,兔子向後扭臉看烏龜,這時想起了掌聲,烏龜沖破了終點線又得了第一。原因是烏龜咬著兔子的尾巴,兔子向後扭臉看烏龜時,烏龜被甩過了終點線。
兔子還是不服氣,為了避免被咬著尾巴,就決定在平行的公路是比,結果兔子還是輸了。因為烏龜是搭車來的。
兔子決定來一次短平快的比賽,100米。兔子馬上要到終點了,忽然看見前面有一橫幅:誰先跑過去,誰是小烏龜王八蛋。兔子不想做小烏龜,又輸了。
這裡面,山上跑是環境,學校400米和平行的公路上是方法,100米是態度。態度包括心態和狀態。
做家長的要有提升孩子有聽我們說話的慾望的能力。
培養人的第一要務是環境。家長要把家庭環境布置得圓融起來。
方法:光有愛人之心是不行的,必須得有愛人的方法。
態度包括心理學方面的心態和行為學方面的狀態。心態與狀態比,哪個更重要?
案例:某人丟了5000元錢,正在苦惱中。你過來跟他講要調整心態,錢既然已經丟了,就坦然面對吧。這是廢話,他的心態調整不過來的。你如果給他10000元,拿去,不用還的,他苦惱的情緒馬上解決。這是狀態比心態重要。
故事:上衛生間。一男士正在衛生間方便,外面一女士喊:你跑到哪裡了?男士一哆嗦,馬上收拾出去,女士大搖大擺進去方便。男士出門時再看一眼,是男廁所。就在門口等這女士出來:這是男廁所啊!女士說誰說不是!
聽講座課間休息,男廁所門口了了,女廁所門前排長龍,女士朝男廁所喊,有人嗎?還有人嗎?沒人後,進男廁所方便。或者在外面排隊等候,調整心態、轉移注意力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狀態要比心態更重要。
一、環境
環境氛圍的影響,環境氛圍的不良情緒,環境氛圍的情緒傳染。
案例:幼兒園孩子回家不寫媽媽布置的作業。
爸爸:你把媽媽的作業寫在白板上,我就給你講一個你這輩子都沒有聽過的故事,在給你畫一副這輩子都沒有見過的畫。
孩子就起心動念。
好處:跟孩子玩的不同的陪伴的起心動念。自己也參與了,還創造性地探索了更加心儀的東西。純真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
國民教育中最難的階段是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是小學,太難了,拼音難,漢字難,二年級數學難度就上來了,三年級有了英語。
案例:魚水雜質缺氧,要打掉家庭的內耗,實現雙贏。
案例:拳頭對拳頭,疼。要做家庭里的覺醒者與包容者。
孩子出現這樣、那樣問題時,是沒有敬畏之心造成的,沒有敬畏之心就沒有了道德底線。
案例:農村的堂屋正對門的地方擺供,每次餃子出鍋首先敬神靈。這就是敬畏之心的培養。
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人是不會逾越道德底線的。
二、方法
每一個人都要有幸福人生戰略規劃。
(一)夢想與目標
目標是眼睛能夠看到的。
夢想是做夢都在想,想想都覺得爽。
要確定夢想與目標:目標是想想就有力量,夢想是想想就覺得美。
目標三要素:一是讓人熱血沸騰,二有時間期限,三是可操作性實現的流程。
走在追求的路上比追求更重要。
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我們推動著。
很多時候,孩子難受的是父母覺得孩子的難受。
孩子必須學會傷心,這是人的一種能力。
經歷一些錯誤,才能有一些成長。
世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孩子冷。
不要過分認同孩子的一些情緒。
相互矛盾的過程是人溝通交流的過程。
案例:中學打群架被爸爸領走。到家門口,爸爸與兒子面對面坐著,爸爸問打架前吵架了嗎?吵了。解決問題了沒?沒有。打架解決問題了嗎?沒有。看來吵架打架都是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是一種好的方法。現在我們用腦子來考慮一下,看如何解決問題。
有目標的人生叫航程,無目標的人生叫流浪。
靠美好的事物牽引時,一切都變得有動力。
當孩子聽不清你說的話時,停下來,想一想,孩子說的可能有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折磨了自己的孩子。
要有多元成才觀,棟梁與牙簽,順應孩子的特點。
(二)世界地圖調整法
一張畫在屁股上的地圖。太情緒化,靜不下來時,無高人指點,無具體方法去解決,就看看這張地圖,所有家裡的事不過是屁大點兒的事。
做一個安靜的家長。讓自己的語音語調低下來,這是一個有教養的家庭。拖拉機開過來,很遠就聽到了聲音;高性能車開到身邊也沒有聲音。靜下來的時候會變得有力量。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要靠智慧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情緒去解決問題。
案例:中學生運動會上跑樹蔭下打游戲,被老師發現,沒收游戲機,不給,原因是借同學的,老師致電家長。孩子回家後,家長如何說?
這是修煉與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家長分為直接型與婉轉型,科學的是直接性,有啥說啥。
家長必須要把老師反映的事情變一個說法,要足夠相信孩子,要給孩子鋪一條回家的路。
溝通流程:
第一步:直接表達。回來了,老師打電話說了在學校那個事,我沒在現場,不知道咋回事,你能說一說發生了什麼事兒嗎?
這里是客觀描述,沒有太多情緒化語言,鋪了一條回家的路。情緒要平靜,不能著急。你的情緒凸顯了,孩子只能捲入你的情緒。真正靜下來的都是高人,是修養、家教的文化,家庭的氛圍。
第二步:提升看待問題的能力。說說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用發生在當下的這件事來培養、提升孩子看待問題的能力。生氣的人都是無能的人。
有問題時,正是修復關系的時候。
我們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犯的錯誤、考試成績差、倒霉的時候,這是與孩子建立坦誠交心的絕佳時機。
第三步:解決問題。你說完了,我也聽完了。這個事總得解決的,你說說怎麼解決:孩子沒有方法時,家長給建議。
家長別在家裡總使用核武器。再發生家長就沒有招了。
雙圈理論:當問題出現時,錯誤的做法是家長把孩子之間推向問題。成功解決問題了是錦上添花,不成功,孩子將離父母越來越遠。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案例:看著電視吃飯,奶奶喂。
水至清則無魚,當下的問題是不好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容忍一下,暫時存在。當一定時機成熟再解決問題。
要建立家庭的統一戰線。當小日本來侵犯時,國共兩黨統一戰線一致對外,趕走了小日本。家庭也是如此。
婆媳關系萬能定理:好啊,我跟你兒子商量後再說吧。
媳婦啥時候都不能與婆婆爭,兒子是不可能換母親的,最大的可能是換媳婦。家庭類比大集體,媳婦是高級CEO,是高級打工仔,是唯一的外人。
(三)思維方式的優化法
(背景與對象,杯子與兩人面對面頭像圖片)
當我們把人當作知覺對象時,就把杯子當作背景了;人是什麼人,看這個世界就是什麼世界。這與人的選擇有關。
案例:小孩玩馬桶里水的圖片
這是孩子在以好奇之心探索世界,這是孩子的動作思維。
不懂營養學就不能在家做飯,要用科學武裝自己,我國全民都需進行教育培訓。
動作思維是以動作為支柱延伸自己的思維。
0-3歲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
3-6歲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
6歲以上以邏輯思維為主。
3-6歲的孩子容易撒謊。
案例:孩子生病。本該上學時間因生病被送回家,家長會加倍呵護,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全侍候著。
孩子體驗到了生病的優越感,為了得到更大的好處,假裝生病,就撒謊了。
真有病——真有好處,假有病——真有好處,為了得到更大的好處——要生病。所以疾病因召喚而來。
當孩子生病時,父母要狠住這個心,做父母該做的事,不能過分關心。
孩子可以輸在起跑線上,但不能輸在轉折點上。
一件好的事情因為父母鄭重、嚴肅的表情,傳遞了一種情緒,讓孩子厭惡那件事兒。孩子因父母鄭重嚴肅介紹海帶對身體多麼多麼好而討厭吃海帶,事實是討厭父母說話的態度。
小孩撒謊是避免責任,得到利益。
孩子向媽媽告狀他打我了,父母如果拉起孩子去找他,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弱,因為有人替他出頭了。
小孩子學吃米:掉地上的米是被浪費的嗎?
人生有時候孩子錯誤的行為,像掉在地上的米,是為孩子成長必須犯的錯誤。掉在地上大米沒有被浪費。
孩子折騰東西是,就給他機會。
案例:等公交:每次送孩子上幼兒園都到站牌等公交1路車。這次剛到站牌車來了,拉起孩子就上車,孩子不上。原因是今天沒有等一會兒。孩子已經形成了到站牌站一會兒的規律。當孩子的行動符合一個規律時,不要打破他。
預防分離性恐懼,適應幼兒園、人際關系:一是在家裡找有處大人能看見孩子、孩子看不見大人的地方,讓孩子玩。培養孩子獨立玩的能力。二是給孩子一些柔軟的毛絨玩具,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三是多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讓孩子有交往的能力。
⑼ 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兒女
父母是兒女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行一動在兒女的心裡都刻下了烙印,從幼兒時教育她們要愛祖國,愛家鄉,尊敬師長,孝敬長輩,團結同學,做一個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的良好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