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不能和菩薩照相有什麼破解的辦法嗎
不要迷信,已經拍照過了的決定沒有問題! 你把大慈大悲心量滿虛空法界的諸佛菩薩,想的還不如一個世間普通善人和聖人.....真是三世諸佛齊喊冤啊, 您也太低看、太看不起諸佛菩薩了吧? 而不相信佛,總相信自己吧?一切眾生平等都是佛,自己當然也是佛(未來佛)了,自性即佛哦,您總不能連自己這尊佛都不信吧?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而佛法所有的設施都為是像教學一樣,啟發您自性中的自性佛而設置的,都是有其表法意義的,而要是不要不知其意,那就真實上當了,那真實既冤枉又迷信。 總之有的地方出於保護的因素而禁止拍照的就要遵守人家的規定,出於尊重心與對佛法的恭敬心、最好征詢當地管理人員,允許拍照的情況下再拍。 不管怎麼樣要以 恭敬心 為主就好。 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協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 教觀音:千手觀音 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徵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為觀音部果德之尊 。「千」為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 。根據《陀羅尼經》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以下是為您匯集的有關佛陀教育的各類開示: 再說教育 佛陀的教育(再次強調,這里說的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迷信的宗教,本人就是學習佛陀教育而非宗教的非有神的也非無神的).佛法的大智慧不全在寺廟(相當部分都是迷信的燒香拜佛算命,沒有正信的學經講座)而在佛陀所說的經典裡面。 而儒釋道三家:儒家教育人與人的關系(倫理道德),道家教育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果教育),佛家圓融前兩者同時。更深入詳細講了,人與人/人與植物/人與動物/人與山河大地/人與自然/人與不同維次空間/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 而只從字面上看,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名字中的「本師」是什麼意思?就是「我的老師」啊。我們自稱是佛弟子,「弟子」是什麼意思?學生嘛!佛陀與我們是師生關系,十方諸佛菩薩都是他介紹給我們的老師與同門師兄啊.......明眼的有智慧的一看就知道,這哪裡是宗教和迷信?整個就一超級大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系統。真搞清楚道理了就一點都不迷信了嘛. 而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圓融儒家與道家的佛法所教所說: 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自己掌握與了知自己的前生今世與來生的命運 ,自己把握改造自己的一切,(包括身體環境與生活環境與物質環境)。但是,能 真正能自己把握與改造命運的前提條件 是:你要以正信的態度,並且今生有宿世的善根(真信切願)福德(能解能行)因緣(有緣分遇正信的佛法),次第的學習佛法中各種或深或淺的知識,來得到宇宙人生真相與開啟幸福圓滿的真實大智慧。這里無法詳細解答您,如果您真有善根福德因緣的話,請您去網路搜索觀看慧律法師(幽默爆笑型講法),或者凈空法師(易解穩重型講法)或海濤法師(輕松愉悅型講法)的視屏與他們個人網站,推薦您網路凈空法師的《輕松學佛法》系列作為起步,非常容易理解,如對藏傳佛教有興趣請網路索達吉堪布的講座資料。最後祝您法喜充滿,六時吉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阿彌陀佛。 有關破除迷信與 佛門設施表法 的開示: 1 佛法里所有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工具,都是表法,都是啟發自性,這是很了不起的。 2 灌頂是形式,是表法;重要是法,不懂得法就白灌了。灌是慈悲加持,頂是佛頂,把佛法裡面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給你,這叫灌頂。 3 佛用蓮花來表法,把污泥比作六凡世間,上面的清水比作四聖法界。蓮花開在上面,四聖六凡他都放下了,都舍了,這叫真清凈。如果你把四聖六凡統統舍掉,你就是蓮花化生。 4 我們這個法門也稱為蓮宗,極樂世界也稱為蓮華世界。蓮花是花果同時,拿來比喻凈宗念佛成佛非常恰當。 5法 輪是最早用來表法的,輪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一個象徵,它確確實實代表了佛法的內涵。輪的周邊在動,它心不動,佛法裡面講的空有、性相、動靜,它統統能代表。「輪」代表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用它來表法。 6 在佛法里養生的原則是:身要動、心要靜。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運作、要運轉,一定要動。輪的圓周在動,我們身要動;輪心是非有非無,心不但要靜,心要虛。心裡頭一無所有,這樣的人決定長壽,這樣的人決定不生病。 7 手結印,合掌、放掌都是表法。合掌的時候表一心,放掌的時候表法界。 8 佛門當中,講經說法是佛事,我們點蠟燭,不點電燈,為什麼?蠟燭能明顯地表法,蠟燭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舍己為人。 9 香表什麼?香表信香,對佛菩薩的教誨深信不疑;又表戒定真香,戒定是真干,真正依教奉行。 10 佛像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是供水。不燒香沒有關系,不燃燈也沒有關系,一定要供一杯水。水表什麼?表心,心要像水一樣清凈,要像水一樣平等。 11 供花,是提醒自己要修好因;供果,是提醒自己要求好果。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在佛菩薩面前磕幾個頭、燒幾支香、供香花水果就得佛力加持,那是迷信,沒有這回事! 12 世俗人戴珠寶是炫耀他的身份與財富;學佛的人戴珠寶是提醒自己心要清凈、要不染、要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取這個意思。 13 阿彌陀經講的「十萬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意思。十萬億是盡虛空遍法界,真如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 14 在佛經裡面數字都是表法的意思,像阿彌陀經裡面,我們看得最多的是用「七」,像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寶池。七代表圓滿,七的意思是東、南、西、北、上、下、當中,取這個意思。 15 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特別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 16 東方天王代表盡職,履行道德;南方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見;北方天王代表多聽。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門就給你上第一課! 17 寺院裡面供養佛菩薩,是為了教學;這種教學,不僅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基礎。看到佛像就磕頭,那就叫禮敬嗎?泥塑木雕的佛像你給它磕一萬個頭,它也不曉得! 18 佛像是表法的,叫你看到它,曉得除了自己之外,統統都是佛,是這么個意思。佛是覺,覺性里本來具足一切功德。我們在事相上見到佛像,立刻就曉得,要覺悟,要求覺! 凈空法師關於佛像開光與意義的開示: 請佛像到家裡供養,不需要做任何儀式。佛像請到家裡也不需要開光,這個事情我也講的很多。大家都希望這個佛像會靈驗,就一定要開光,不開光他就不靈了。你請我去給它開光它就靈了,你想想看,你就不如拜我,我比它強多了。我叫它靈就靈,叫它不靈就不靈,那佛菩薩就聽我的了,這個觀念錯誤。開光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新造的佛像,或者新造的禮堂、念佛堂,開幕儀式,我們現在不叫開光,叫開幕。開幕的時候一定要跟大家講解,為什麼要建立這個,為什麼要造這個佛像,造這個佛像是什麼用意,我們供養有什麼好處,把這個說出來之後,這叫開光。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開佛的光,你看這個顛倒了,這麻煩大了。 像我們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我們看到觀音菩薩,自己對一切眾生慈悲心就要生起來,是觀音菩薩開我們慈悲之光;地藏菩薩他是孝子,見到地藏菩薩,我們就想到要孝順父母,把我們孝敬父母的光開出來,這個意思就沒錯,這一定要懂得。一個佛菩薩就像我們學校里功課一樣,他代表一門功課,你把他講清楚,看到他,他來提醒我的。你說你是個不孝的人,有人天天在你旁邊嘀咕你「你要孝順父母,你孝順父母」,聽了幾天你就討厭了,你就會怨恨那個人。佛門里的方法非常巧妙,供一尊你看到很喜歡的地藏菩薩,看到他,他就在提醒你孝養父母;看到觀音菩薩,就提醒你,你要慈悲對人。所以,所有諸佛菩薩的形象都是這個用意,千萬不要錯會意思,錯會意思你就上當了。不但是佛菩薩沒有開你的光,你是愈迷愈深,大錯特錯,你真正是迷信。
B. 弟子規怎樣背最快
南無阿彌陀佛
弟子規不僅是要背,,更是要做到才行。
======================
凈空法師---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是什麼?給諸位說,《弟子規》。你能把《弟子規》統統落實、統統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善護三業,這個我們有沒有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三句話就是「十善業道」!而修凈業的人,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定是從凈業三福奠定基礎。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其他的不必說了,這是頭一條。這條沒有做到,怎麼能往生?這條為什麼做不到?這個我說得很多了,我們沒有一個真正善人的基礎。經典一打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是什麼?給諸位說,《弟子規》。你能把《弟子規》統統落實、統統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後你學習十善業就沒有問題,很容易,一點都不難;沒有《弟子規》,十善業做不到。所以十善業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落實,這凈業三福里頭頭兩句落實,然後你才能夠學十善業。有十善業的基礎,你才真正能夠受三皈五戒,要不然三皈五戒全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這些年來,我非常重視《弟子規》的學習,無論在家、出家同學,我都叫他要認真學習《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根本的根本,基礎的基礎。《弟子規》,說實在話就是教你學做個好人,就是教你做個善男子、善女人,你們想想這個多重要!
C. 南昌要到哪裡看抑鬱症
多做好事善事,哪怕是做一點點好事都會使人感到快樂,多孝順父母。念佛,念回地藏經,戒邪淫多放生答。心理出現問題是心靈的垃圾太多。可以看周老師講的心法,《根除煩惱的秘訣》《劉大善人講病》。可修心祛病。神奇的四句真言<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可清除心靈垃圾.南無阿彌陀佛
D. 子日:「為政以德全文意思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
意思: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E. 夢見買花敬佛
夢到買花敬佛,是一件好事。
這個夢沒有必要去執著是什麼意思。你為善,就預示吉祥,你為惡,就預示災難
。這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千古不變的道理。
我願意為你略為解說一下相關的佛法。你看完就明白了。
佛法浩瀚,我就講一下因果規律和個人的改運之道吧。
佛法講究因果規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此時此刻所受的苦,都是前
世今生的惡業所致,我們此時此刻享受到的快樂,都是前世今生善業的成熟。是
自己作的善,讓我們達成心願,讓我們快樂,是自己作的惡,讓我們諸事不順,
讓我們痛苦。這是快樂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所以說命運是自已造成的。
所以,命運的改變,主要也要靠我們自己,說到這里。樓主是否已經明白,佛菩
薩濟世救人的方式,以神力護佑是次要的,主要的方式,是教導我們一套行為標
准(行為標准就是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讓我們做個大善人,從而自
己改變自己不好的命運,走向幸福圓滿的康莊大道。
樓主試想,一個人犯了錯誤被關監獄里,受了很多苦,佛菩薩能用神力瞬間毀掉
監獄,還他自由嗎?不能,對吧,只能教導他一套行為標准,讓他改過,然後爭
取減刑。所以「教化萬民」,這是佛菩薩渡人的主要方式。
另外,關於?學佛的內容,不光是燒香,還有吃素,放生,懺悔,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念佛、念經、持咒(念佛念經是佛門大善)等。後者才是重點。後者給我們帶來好運的力量更大!因為後者表明你按照佛菩薩的教導實踐了,力行了。這些也是佛門消災解難除病改變命運獲得平安吉祥之正道。
比方說佛門五戒吧,佛言,行上品五戒十善者,來世可以升天,行中品五戒十善
者,來世還可以為人,免入三惡道受苦。樓主你看,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這都是
自己的行為造成的。
念佛誦經有什麼用呢。且看經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是如何說的: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解怨)
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解惡咒解毒害)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辟邪)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尋聲救苦)
樓主你看,稱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聖號,效果不錯吧。
再看大善行:助印經書及造像的十大功德
1、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2、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3、夙生怨懟,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4、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5、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6、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祿綿長。
7、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城愛戴,恭敬禮拜。
8、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9、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10、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
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樓主你看,上面的福德,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不是求來的,樓主想要心想事
成,吉祥如意,還須按照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實地去修啊。
附一點,孝順父母是人間大善,不孝是很折福的。孔子說過,孝順父母最難的是
「色難」,就是難以對父母和顏悅色,所以我們以後要對父母以柔心對待,講話
輕聲細語,語氣不要凶。
最後,樓主要是有興趣,可以請一本《認識佛教》來具體全面的了解一下。佛法
講明了宇宙人生的起源,道理,我們凡人如何離苦得樂之道,很是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祝願樓主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F. 論語第十一章原文
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鄉下人啊;後來學習禮樂,君子啊。如用的,那麼我們從前輩。」
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譯文:孔子說:"跟從我周遊陳蔡之間受苦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了。「
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道德修養好的人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善於辭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貢。長於政事的學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學才華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啊!對於我說的話沒有不高興。」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大孝子啊!人們從來不挑剔和懷疑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孝順的話。"
11-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經常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的好學,但他不幸早死!顏回死了。」
11-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了,顏路請求你的車來為他買槨。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啊。鯉死,有棺無槨。我不步行來為他買槨。因為我從大夫的後代,不可能步行的。「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死的時候,孔子說:"啊!蒼天滅我啊!蒼天滅我啊!"
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了,兒子哭得悲痛。隨從的人說:「你哭了!」他說:「有痛嗎!不是他自己的是悲痛,誰是!」
11-11、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學生想厚葬的,孔子說:「不可。「守門人厚葬的。孔子說:「顏回把我像父親一樣,我不能看還你的。這不是我的過錯呀,那你們呢。」
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季路問侍奉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怎麼能侍奉鬼神?」他說:「請問死?」他說:「我不知道生,焉知死?」
11-13、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閔子騫侍奉在孔子一側,恭敬和悅的樣子;子路表現出剛強的樣子;冉有和子貢體現出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的樣子。孔子很高興。又說道:"像子路這個樣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11-14、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魯國人翻修長府。閔子騫說:"老樣子,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輕易發表意見,一開口說話就很中肯。"
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彈的這手瑟,怎麼是我的門徒呢?"因為這個,學生們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說:"子路的水平已經進入廳堂了,但還沒有進入室內罷了。"
11-16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能?"孔子說:"子張有些過頭,子夏有些不足。"子貢接著說:"那麼說就是子張要好一些了?"孔子說:"過頭和不足是一樣的。"
11-17、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的家臣的冉求還幫助季孫氏聚斂搜刮更進一步增加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聲討他。"
11-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口彥。
譯文: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差不多,多次空。賜沒有稟受天命,而做買賣;行情多次中。」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麼做好人。孔子說:"不跟著前人的腳步走,就很難進入很高的境界。"
11-21、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譯文:孔子說:"言論篤實的人可以稱許他為善人,但還要進一步判斷,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出來的呢?"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麼能夠聽到就去做呢?"冉有也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聽到了就要去做。"公西華問老師:"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聽到了就去做。我很疑惑,敢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冉有做事退縮不前,所以我就鼓勵他大膽地做;子路膽子太大,好勇爭勝,所以我要約束他。"
(6)孝順父母才是善人擴展閱讀:
論語第十一章是整部《論語》中較長的一章,集中談論的是師徒五人的願望。有述有評,人物個性鮮明,畫中有畫。曾點的回答很有道家的意味,儒道兩家文化,很值得細細品味。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贊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人做人做事一直都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說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這個「度」就是分寸,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時間有分寸,它公平地給予了每個人相同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自然有分寸的,四季有規律地輪回。人,做事更應該懂得分寸,把握分寸。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實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