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詩人賞菊花圖片

重陽節詩人賞菊花圖片

發布時間:2021-01-05 10:59:15

重陽節手抄報怎麼畫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素材。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可以用中國的國畫寫意來表達。

❷ 重陽節菊花的詩句

九九重陽,天高氣爽,親朋好友,三五成群,身佩茱萸,攜帶佳釀,欣欣然聯袂登山,一睹如畫江山,飽覽金秋美景。中國歷代詩人騷客以重陽為題,寫下了無數名篇佳作,我們采擷幾首,感受重陽節的獨特魅力。
在重陽詩中,最膾炙人口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抒情小詩是他17歲時所作。當時,詩人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但是他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未完全團聚。這正是此詩深厚、新穎處,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
賞菊是重陽的節目之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孟浩然在《過故人庄》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重陽節到來時要回來賞菊。王勃的「九日重陽節,開門見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語言雋永,詩意清新。
唐*孟浩然*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宋*范曾大 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李清照的《醉花陰·重陽》詞寫道,「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一首有名的重陽詞。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進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把客觀環境和內在情緒交織在一起,賞菊時的孤獨凄涼心情躍然紙上。

宋*李清照*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毛澤東寫的重陽詩,情調與古人截然不同。毛主席在《採桑子·重陽》一詞中,以雄視千古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克敵制勝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寫下了「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不朽詩篇。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1929.10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廖廓江天萬里霜。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岩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癒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千百年來,這些詩篇為重陽節增添了無限光彩,今天讀來依然能讓人感受重陽的獨特魅力。甫一搜索,發現還有更多的描寫重陽和菊花的詩篇。

唐*李煜*謝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墮,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山裡,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北宋*李之儀*千秋歲

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
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照影蘭缸暈,破戶銀蟾小。
樽在眼,從誰倒。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須信道,狂心未歇情難老。

北宋*柳永*斗百花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
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
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
鸞輅音塵遠。
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
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
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卻道昭陽飛燕。

北宋*晏幾道*蝶戀花

庭院
碧苔紅葉遍,
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
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職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
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
幾點護霜雲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北宋*晏幾道*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
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稱重陽,
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
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

南宋*辛棄疾*踏莎行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金*段克己*滿江紅

雨後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
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
盈把足娛陶令意,
夕餐誰似三閭詰。
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頭空白,都無語,懷疇昔
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
颯颯涼風吹汝急,
汝身孤特應難立。
漫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元*元無名氏*水仙子

青山隱隱水茫茫,時節登高卻異鄉。
孤城孤客孤舟上,鐵石人也斷腸,
淚漣漣斷送了秋光。
黃花夢,一夜香,過了重陽。
夕陽西下水東流,一事無成兩鬢秋。
傷心人比黃花瘦,怯重陽九月九,
強登臨情思幽幽,
望故國三千里,倚秋風十二樓。
沒來由惹起閑愁。
常記得離筵飲泣餞行時,
折盡青青楊柳枝。
欲拈斑管書心事,
無那可乾坤天樣般紙。
意懸懸訴不盡相思,
謾寫下鴛鴦字,空吟就花月詞,
憑何人付與嬌姿。

元*張可久*折桂令

對青
山強整烏紗。
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
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清*曹雪芹*螃蟹詠

桂靄桐陰坐舉殤,
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
皮裡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
性防積冷定須姜。
於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餘禾黍香。

唐*王昌齡*九日登高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唐*白居易*陵園妾

陵園妾,
顏色如花命如葉。
命如葉薄將奈何?
一奉寢宮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絲發落叢鬢疏,
紅玉膚銷系裙縵。
憶昔宮中被妒猜,
因讒得罪配陵來。
老母啼呼趁車別,
中宮監送鎖門回。
山宮一閉無開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門到曉月徘徊,
柏城盡日風蕭瑟。
松門柏城幽閉深,
聞蟬聽燕感光陰。
眼看菊蕊重陽淚,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淚無人見,
綠蕪牆繞青苔院。
四季徒支妝粉錢,
三朝不識君王面。
遙想六宮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猶聞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爾軍恩何厚薄?
願令輪轉直陵園,
三歲一來均苦樂。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重陽日寄韋舍人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
【唐】白行簡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台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同徐侍郎五雲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
【唐】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
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❸ 為什麼重陽節要欣賞菊花

一年一度秋風勁」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名稱,據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就是說,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裡,包含著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說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說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 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游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雲: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雲: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如果說登高游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游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 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 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栗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台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❹ 關於重陽節 菊花的詩句 古詩

1、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詩人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2、九日齊山登高

唐代詩人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詩人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4)重陽節詩人賞菊花圖片擴展閱讀

重陽席上賦白菊作品鑒賞

白居易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題為「賦白菊」,詩開頭卻先道滿園的菊花都是金黃色。「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這是用陪襯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叢」更為突出,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一點紅色也就更加顯目了。

「滿」「郁」與「孤」兩相對照,白菊更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動的比喻,描繪了白菊皎潔的色彩。

更妙的是後兩句:「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詩人由花聯想到人,聯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貼切,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由於詩人隨時留心觀察生活,故能迅速從現實生活中來選取材料,作出具體而生動的比喻。

這一比喻緊扣題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結句「白頭翁人少年場」,頗有情趣。白菊雖是「孤叢」,好似「白頭翁」,但是卻與眾「少年」在一起,並不覺孤寂、蒼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

❺ 重陽節賞菊詩詞

一、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明•唐寅《菊花》
二、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 顧太清《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三、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 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四、 年年孤負黃花約。 —— 黃機《憶秦娥•秋蕭索》
五、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六、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 —— 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七、 芙蓉金菊斗馨香。 —— 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八、 猶喜閏前霜未下,菊邊依舊舞身輕。 —— 司空圖《白菊三首》
九、 黃菊開時傷聚散。 —— 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十、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十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十二、 斗萬花樣巧,深染蜂黃。 —— 吳文英《惜黃花慢•菊》
十三、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 —— 杜甫《宿贊公房》
十四、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十五、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題菊花》

❻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識聽歌

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後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圖1. 重陽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麼,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麼「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麼我們賞的,到底是什麼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麼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菊科大家族。

圖2:各種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於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於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圖3:菊科植物花序的結構。

因此用這樣的特徵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並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餘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圖4:國人認識中典型的菊花模樣。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製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製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並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圖5:菊花酒。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製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並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於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採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圖7:陶淵明採菊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後,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後,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後,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於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於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雲:「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餘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圖8:菊花展上多樣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並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並且具有勺狀、捲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圖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後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圖1. 重陽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麼,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麼「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麼我們賞的,到底是什麼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麼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菊科大家族。

圖2:各種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於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於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圖3:菊科植物花序的結構。

因此用這樣的特徵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並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餘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圖4:國人認識中典型的菊花模樣。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製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製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並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圖5:菊花酒。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製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並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於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採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圖7:陶淵明採菊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後,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後,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後,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於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於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雲:「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餘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圖8:菊花展上多樣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並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並且具有勺狀、捲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圖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

❼ 關於重陽節賞菊的詩句有哪些

1.《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版陽,玉權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2.《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3.《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4.《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5.《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6.《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7.《重陽後菊花三首》
范曾大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8.《菊》
劉克庄
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
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
9.《寒菊》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❽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菊花盛開的時節,因此自古以來就形成了重陽節賞菊的傳統習俗。

❾ 古代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古代重陽節賞菊花的原因如下:

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古代重陽節的其它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5、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9)重陽節詩人賞菊花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重陽節賞菊的詩句:

《重陽席上賦白菊》

作者: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詩人賞菊花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長壽老賴 瀏覽:433
老年人買什麼洗衣機好用 瀏覽:349
把送老年人健康 瀏覽:888
河南熱療汗蒸養生館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715
長壽協會會長 瀏覽:684
加強老年大學各項管理制度 瀏覽:259
如何對抗無理取鬧的父母 瀏覽:44
國畫老人喝茶怎麼落款 瀏覽:3
連雲港法院扣劃養老金 瀏覽:804
香坊區哪裡有老年大學 瀏覽:53
體檢尿檢是陽性怎麼辦 瀏覽:181
海南政府養老院 瀏覽:727
公交車撞了73歲的老人賠多少錢 瀏覽:765
11年到16年調養老金 瀏覽:160
教父母如何表達愛情 瀏覽:34
買15年社保有多少養老金 瀏覽:103
無牙敬老院電話 瀏覽:949
老年大學聲樂初級教學視頻 瀏覽:401
陽新企業職工退休能拿多少養老金 瀏覽:330
鼠女面對男方父母反對怎麼應對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