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養老保險新政策以前退休後領過幾年養老保險後死亡但未領夠139個月,是不是可以繼續繼承
已經領取養老金的只要活著就會一直領取下去。
按政策規定,年滿60周歲按規定參保、未享受其他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居民,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在之前的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不繳費,直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值得注意的是,與職工養老保險不同的是,居民養老保險男女「退休年齡」相同。
達到領取條件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准: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139是根據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平均預期壽命按保險精算理論計算出來的計發系數),為個人賬戶養老金;此外政府會全額支付給每個按規定繳費的參保人每月75元,這部分是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政府給的基礎養老金加在一起,就是參保人每月能領取的養老金待遇。
《意見》規定居民養老金待遇領取人死亡後30天之內辦理社會養老保險注銷登記的,政府還會一次性發給喪葬補助費。目前,煙台已對符合條件的居民養老金待遇領取人員,將按照800元的標准發放一次性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喪葬補助金發放從2013年7月30日開始執行,所需資金由縣市局財政承擔。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博導退休年齡都有哪些具體要求及規定
從2015年開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職工和居民推遲1年領取養老金,1966年出 生的推遲2年,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女性65歲領取養老金。從2020年開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職工和居民推遲6個月領取養老金,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男性職工和居民65歲領取養老金。艱苦崗位的男女職工可以提前10年領取養老金㈢ 延遲退休和延遲領取養老金有何差別
根據此前公布,清華大學方案認為,根據精算原理,在平均壽命75歲的條件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應為60歲,而2030年前後中國人均壽命或達到80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相應提高到65歲。這就是專家說的「延遲領取養老金」。(據人民網)
由於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呈現支大於收,入不敷出的情況,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養老金缺口的擴大,很多學者都提出延遲退休年齡來延後領取養老金,可以緩解支付壓力。而今又提出延後領取養老,而非延遲退休年齡。延遲退休年齡遭到很多人的反對,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給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造成沖擊,也對享受提前退休的勞動者帶來一定的影響。而延遲領取養老金,即在不延後退休的基礎上,退休後不能馬上拿退休金,延後一定時間領取,雖說這樣可以解決失業問題,但又出現另一個問題,勞動者退休後,在一段時間里沒有養老金,基本生活難以維持,退休的人同樣會回到勞動力市場,同樣沖擊就業,這也縮短了退休老人享受養老金的時間,既然享受不到幾年的養老金,何必要參保呢?雖說延後領取養老金和延後退休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養老金支出,但兩種方法都有它的弊端,都可能造成一定影響。延後退休和延後領取養老金在我看來沒有什麼差別。
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養老金支付問題帶來影響,這是必然的,我們無法逃避,我認為延遲退休更為妥當,隨著時間推移,我國人均壽命的增加,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是可以的,至於對剛就業人群就業帶來影響,這一點我不認同,因為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形成「4-2-1」模式家庭,以後我國的年輕一代人數會越來越少,勞動力會呈現緊缺狀況,就業壓力不會比現在嚴峻。當然實行推遲退休年齡,對於現在來說,還為時尚早,因為現在我國的人均壽命也很低,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很嚴峻。推行這一方法,應該綜合考慮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對於養老金收不抵支狀況也不能單單考慮人口老齡化這一個因素,還有歷史遺留成本問題、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混賬管理問題、監管不力、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都是造成養老金缺口不斷增加的因素,要全面考慮,綜合處理。
㈣ 「65歲退休」精算了什麼
既然是科學「精算」,為何遭到公眾廣泛質疑甚至強烈反對呢?這不由得琢磨一下清華大學的教授們到底「精算」了些什麼。理性地說,「精算」本身是不會出錯的,如果出了錯的話,必然是設定的前提條件錯了。條件是假的,結果必然假。如果「精算」的前提條件就設定錯了,計算過程再准確,最終結果也是錯的。「清華方案」引起質疑的原因也在這里。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清華方案」設定的條件。
條件之一: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詳細匯總資料計算,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到2030年還有17年,每3-4年人均預期壽命就要長一歲?人均預期壽命其實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從2011年的統計數據看,80歲是目前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美國目前只有78.37歲,韓國只有79.05歲。到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要趕超發達國家,達到80歲,可能嗎?估計清華大學那些精算的教授們心中也沒有答案,可以他們也說「可能達到80歲」。把「可能」當事實,能靠譜嗎?
條件之二: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不能超過15年。「清華方案」暗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不能超過15年。方案中的表述:「根據精算原理,在平均壽命75歲的條件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應為60歲,約在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將為65歲。」這就是說,這個「精算原理」首先假設了一個「15年」的年限。這如同假設「80歲」一樣,有什麼根據,清華大學的教授能說清楚嗎?
條件之三:65歲也是企業樂意使用的強壯勞力。「清華方案」顯然還暗設了另一個條件,中國人活到65歲還是身強力壯的,完全能夠勝任各項工作,而且用人單位也是樂意繼續聘用這些人的。可是,這更加不靠譜。目前的情況是,人才市場招工,多是35歲為限,女的到40歲,男的到50歲,就會進入就業困難期,所以才出現「4050」這個特殊的就業人群,需要政府大力推動,甚至由政府買單,拿出錢來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按照現在的情況,在中國,無論男女,多數就業者的身體不可能保證能夠工作到65歲,即使本人身體條件可以,企業也未必願意。
條件之四:男女在衰老進程和程度上完全一致。「清華方案」一方面說以人均壽命為依據,一方面卻提出男女平等的提議,明顯自相矛盾。還是國家公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男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相差5歲(4.99歲)。以壽命為依據,如果男性65歲退休,那麼女性則應該是70歲退休。顯然,「清華方案」主觀臆造過於明顯,而且對女性更加不公平。男性延長5歲,女性要延長10歲(女幹部)甚至15歲(女職工)?
正因為「清華方案」臆造成份明顯,所以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有一項調查顯示,95.84%的網友選擇了「不樂意」,僅有4.16% 的網友選擇「支持」。可見「清華方案」是多麼地脫離民意。
第一,精算了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對此,公眾不應該懷疑,以清華大學的實力,這個計算絕對不會有錯。有報道稱,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又有報道稱,「根據專家預測」,「推遲5年退休能增加3600億養老金收入」。這個數字太誘人了。應該說,「清華方案」最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就是社保基金的收入平衡。
第二,精算了官員與教授們的收益。「清華方案」到底會受到哪些人歡迎呢?估計是部分官員和部分教授等所謂社會精英。為何是部分,不是全部?因為官員的正規收入和灰色收入也是因地區、部門、職位而不同的,少數地區的少數官員是樂意延長退休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而收入不高、手中無權的官員也是樂意按時退休的。教授們同樣如此,並非人人都是高收入,有的年入百萬,有的年入只有幾萬,高低有別,也不會都願意延長退休,尤其是對那些沒有「科研收入」的教授來說更是如此。其實,這用不著清華大學的教授去「精算」,官員們和少數教授們早就「精算」過了,多少年前,就有官員在「兩會」之上提出延長退休的建議。所以公眾普遍認為,「清華方案」實際上「官員方案」與「教授方案」,專門為少數官員和教授們撈取好處,可卻讓絕大多數普遍職工陪榜是乎有些不道德。
第三,精算了官方意圖。「清華方案」顯然是在證明官方延長退休是必然趨勢的正確性,所以忽略了絕大多數職工的意願與感受,忽略了那些為找不到工作而苦苦尋覓的年青人的意願和感受,忽略了人均壽命能不能達到80歲和即使能夠達到身體能不能勝任工作這個條件,更是忽略了絕大多數普遍女性職工的心理、身體方面的因素。正是提出此方案的目的與動機是與官方互動,所以非常符合官方意圖,而卻違背公眾意圖。有的學者也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一件涉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須慎重考慮。為什麼在提交改革方案的專家隊伍中,沒有一個組合是反對延遲退休的呢?這能稱得上充分徵求意見嗎?建議人社部找一些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專家學者(這樣的學者恐怕並不難找),讓他們也出改革方案,會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呢?(閑散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