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業職工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的計算方式:退休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等。而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等。② 退休了,究竟能拿多少錢呢
退休之後每個月能夠拿到多少錢,這個是因人而異的,也因地方而異。有的人一個月可能只有幾百塊錢,而有的人一個月可能有幾萬塊,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說沒有辦法具體說一個數字。就算是同樣的職位,同樣的等級,那麼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拿到的工資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差別真的是沒有辦法去估量的。
其實有些人不知道以後退休了能夠拿多少錢,這個金額其實是可以算得出來的,我們在在職的時候每年交了多少錢?然後你把這個數據拿給相關的人士一算,他就可以算得出來以後你能夠拿到多少退休金,不要覺得人家算的不準確,畢竟人家是吃這碗飯的,所以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他們算出來的數字不會相差的太遠的,可以相信。
③ 鄉鎮退休幹部的退休工資標準是多少的
摘要 1、鄉鎮公務員退休後工資由本鄉鎮財政所發嗎
④ 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靈活就業人員退休金計算方法和企業職工退休金的計算公式是一樣的。新辦法公式:月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退休時本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⑤ 樂至縣鄉鎮事業編退休待遇
事業人員退休工資至少在1600元以上。
鄉鎮公務員工資及待遇都是由本級財政負擔的。公務員工資一般分成四塊:職務、級別、津貼、補貼。前兩項都一樣,差別在後兩項。根據不同的財政情況會有差別的,但一般在縣域內沒有差別。
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高低與在職時的職稱職務有很大關系,職稱職務高,工資就高,繳納的社保也高,個人賬戶累計金額也多,退休後就能享受較高的養老金待遇,反之則少。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可能比不過公務員,但比企業單位退休人員要高。事業單位退休員工養老金多數都在3000元-4000元。
⑥ 69年青知下鄉參加工作現在73歲退休企業單位後開多少工資
根據相關資料查詢顯示:2000到3000左右。企業退休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調節金組成,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所以69年青知下鄉參加工作現在73歲退休企業單位後開2000到3000左右。
⑦ 我在遼寧省農村鄉鎮退休了,退休費到哪去領呢
退休要去辦理退休,才有退休工資領取,去社保部門詢問或者去社區服務中心詢問辦理。
退休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個人賬戶退休工資。
個人賬戶退休工資=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目前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基礎退休工資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第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一)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二)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本項規定也適用於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三)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四)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⑧ 私企退休工資一般多少
是的,退休前在私營企業工作也有養老金。養老金與員工以前在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工作無關。只要依法參加養老保險,退休後就有養老金,不交社保就沒有養老金。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對私營企業職工退休養老實行社會保險制度。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職工按不超過本人工資的百分之三,按月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繳納退休養老金。企業繳納的退休養老基金在繳納所得稅前支付。員工退休後,社會保險機構應當根據退休養老金的金額和年限確定養老金標准,並按月支付。
《私營企業勞動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條
⑨ 武義縣鄉鎮副科級公務員退休工資多少
武義縣鄉鎮副科級公務員退休工資6000元
退休工資是怎麼計算的: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個人賬戶退休工資基礎退休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