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退休保障 > 清朝知縣退休金

清朝知縣退休金

發布時間:2021-03-06 16:48:31

① 清朝知縣每個月的俸祿那麼少,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清朝知縣一年的俸祿是45兩白銀,平均攤到每個月呢,就是.75兩白銀。

此外,知縣每年還會發45斛糧食。

如果僅僅是填飽肚子,一年45兩白銀、45斛糧食足可以了。

但知縣畢竟是官,要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還要迎來送往,那就遠遠不夠了。更別說,身為知縣還要雇幾個師爺,幫他辦一些筆墨文案的工作,這更需要錢。



比如,在征稅時用銅錢繳納,官員便可調整銀錢兌換的比例,將錢價壓低,便可多征一些。除此之外,百姓打官司也是縣官敲詐勒索的好時機。

② 清朝知縣月俸祿只有3兩銀子,如何養活自己呢

先算一下1兩銀子在當時的購買力,根據《清會典》,1兩銀子是1000文,10文錢可以買升大米,1升為1.5斤,那麼3兩銀子就可以買450斤大米,假如按現在大米平均價3.5元一斤計算,450斤大米需要人民幣1575元。另外,朝庭除了奉銀之外,還有奉糧20石5斗,因此,清朝的知縣當時每月的工資是1600元左右,但清朝還有養廉的政策,就是知縣通過每年的考核,朝庭還會發一些養廉銀,當時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因此,知縣的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還是沒有問題的。

③ 清朝一個縣令的工資是多少

清朝一個抄縣官按規定年俸襲是45兩銀子,外加20擔俸米。這45兩銀子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年薪,即工資條上寫的收入。如將俸米一並折成銀子,年俸祿也只有白銀60兩左右。但清朝有一個招兒,叫養廉銀。七品縣令的的養廉銀大概能有個400到2000兩。是正式工資的7倍 到30倍的樣子。

④ 清代知縣退休後,後代可以享受知縣待遇嗎

靠老還鄉後,就是一名仕紳。
其子女怎麼可能享受知縣待遇,頂多可以安排一個普通工作。要任職,必須參加考試,成為秀才、舉人之類,才有資格參加省考,過了才能參加國考。

⑤ 清朝的知縣月工資只有三兩銀子,那他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

引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不同的上司就會出現不同的下屬,每一個上司的性格和規定都不同,在一些紀律嚴明的上司手下,下屬可能獲得能力和利潤的機會更多、更大,如果在一些喜歡佔小便宜的上司手下,下屬可能獲得能力和利潤的機會更少、更小

⑥ 清朝九品芝麻官知縣,朝廷每個月給他的工資是多少

《清史稿·職官三·外官》有載:縣知縣一人,正七品。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

按照現今公務員行政級別劃分,清代的正七品品秩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縣處級正職級別,知縣也就基本相當於縣級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縣委書記。只不過清代知縣的職權范圍更廣,權力更大,對一縣之政務、政法、教育乃至組織、宣傳等方面都擁有最高決策權。


所以,清代正七品知縣一般能夠拿到最低645兩的年薪,清代銀兩和人民幣的換算標准較為復雜,無法對知縣工資予以較為直觀的年薪對比,但清代一個中產家庭的正常月收入基本為2兩,一年的收入也就是24兩,這就足以證明的清代知縣年薪之高。當然,這還只是知縣的正常、合法收入,如果再加上不能明言、無法公開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違法收入,七品知縣雖為“芝麻官”,但也絕對能夠令人心嚮往之。

⑦ 在清朝時期,一個知縣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呢

明清兩代都採取官員低薪政策,但明清又有所不同,明朝的低薪政策貫穿始終,而清朝前期繼承明朝採取低薪政策,但從雍正開始,則進行了一場變革,採取低薪加豐厚的養廉銀政策。那麼,在清朝,一個知縣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

雍正以前,知縣的年收入不好估算,這是因為當時的知縣除了工資收入,還有一項已經半合法化的陋規收入——火耗。

所謂火耗,是指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向百姓多征錢銀。至於多征多少,視當地官員的良心而定,有的徵得多,有的幾乎不征。而多征的錢銀,有的歸公,有的全部放進自己腰包,也有的只放部分,所以根本無法估算其收入。

但雍正以後,隨著養廉銀政策的實行,朝廷同時實行了一項制度,那就是火耗歸公。火耗歸公是指中央統一耗損比例來徵收賦稅,地方官不能再以火耗為名橫加征稅,也不能再將火耗收入囊中。

90年代,上海財報刊登了一篇《清代縣衙開支一瞥》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個姓方的上海知縣每年過節給他的上司知府、布政使、巡撫送禮,

一次就多達1100兩白銀。按方知縣的“豪爽”,每年支付陋規的金額,少說也要5000兩。

當然,上海屬於經濟發達地區,油水多,普通知縣肯定沒有這么豪爽,但千八百兩總少不了。

綜上所述,一個清代知縣僅三大部分的開支,就高達1000+1000+800=2800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6萬元。而一個清朝知縣的合法收入,不過26.7萬元,一年做官下來,還倒虧近30萬元。

當然,以上開支都是根據普通知縣的開支水平計算,那些清官的開支,往往會低許多,比如他們只請一兩個幕僚,盡可能不支付或少支付陋規,每天吃鹹菜,但一年下來,也存不了幾個錢。然而眾所周知,清代大多數知縣都過得非常滋潤,至於其中緣由,就不必贅述。

⑧ 清朝知縣月俸銀只有3兩銀子,如何養活自己

清朝知縣月俸銀只有3兩銀子,如何養活自己?

清朝知縣一年的俸祿是兩白銀,平均攤到每個月呢,就是3.75兩白銀。此外,知縣每年還會發45斛糧食。如果僅僅是填飽肚子,一年45兩白銀、45斛糧食足可以了。

但知縣畢竟是官,要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還要迎來送往,那就遠遠不夠了。更別說,身為知縣還要雇幾個師爺,幫他辦一些筆墨文案的工作,這更需要錢。

比如,在征稅時用銅錢繳納,官員便可調整銀錢兌換的比例,將錢價壓低,便可多征一些。除此之外,百姓打官司也是縣官敲詐勒索的好時機。

⑨ 清朝一個縣令的工資是多少

清朝一個縣令的工資是俸銀45兩,祿米22石5斗。

縣令,戰國時三晉(魏、趙、韓)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並諸小鄉為縣,置令及職責。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秦、漢法令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漢以後放寬尺寬,所轄戶數不及漢制十分之一。

南朝縣,戶數一般很少,而《宋書·州郡志》所載,大多為令。後遂一律稱令。《隋書·百官志》只說陳五千戶以上縣令與五千戶以下縣令,不提縣長。北齊縣分九等,縣官一律稱令。

隋、唐因之,只以縣的等第,分定縣官品秩,唐縣令,京縣、畿縣正五品上有與正六品上,余自從六品上至從七品下,宋縣令只存虛名,以京朝官任其職,稱知某縣事,因而有知縣的名稱。

元為縣尹。明、清以知縣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稱縣知事;國民黨統治時期稱縣長, 中共執政後,縣長低於市長(地級市)而高於鄉長。縣長是一個縣的第二把手(僅次於中共縣委書記),一般也是該縣的中共縣委副書記。

(9)清朝知縣退休金擴展閱讀

清朝官員正俸:

1、正從一品:俸銀180兩 祿米90石

2、正從二品:俸銀155兩 祿米77石5斗

3、正從三品:俸銀130兩 祿米65石

4、正從四品:俸銀105兩 祿米52石5斗

5、正從五品:俸銀80兩 祿米40石

6、正從六品:俸銀60兩 祿米30石

7、正從七品:俸銀45兩 祿米22石5斗

9、正從八品:俸銀40兩 祿米20石

9、正九品:俸銀33兩1錢1分4厘 祿米16石5斗5升7合

10、從九品、未入流:俸銀31兩5錢2分 祿米15石7斗5升

⑩ 清朝知縣月俸祿只有3兩銀子,如何養活自己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表達的意思指的是如果能做三年的縣官兒,可以攢夠10萬兩的雪花銀。尤其在清朝晚年的時候,國家經濟幾近崩潰,十兩銀子完全可以挑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老婆。所以一兩銀子在清朝晚年的時候購買力還是比較強的。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朝的時候,縣衙一年的俸祿是45兩銀子,摺合下來每個月還不到四兩銀子。在古代的時候,一個縣中從國家拿俸祿的也只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吏,教育,訓導這6個人。而對於人們所熟知的衙役、師爺、轎夫等全部都是知縣自己掏腰包僱傭的。那麼知縣一年才這么多點銀子,哪來錢去僱傭這批人呢?知縣這點微薄的工資是怎麼維持他日常生活的呢?

師爺將這部分錢自己留一部分,大部分還是交給了縣官兒,因此相當於啥都不做,只需要年年等著師爺給分錢就行了。

不過等到雍正上位之後,取消私人規定“火耗”制度,由國家統一規定。不過雍正也清楚,如果知縣沒有這些油水可撈的話,那麼肯定會大肆貪污,所以等到雍正之後,國家便開始給官員們發養廉銀。每年大概1500兩到2000兩銀子。

而在有了這筆錢後,知縣自然也就變得相對富裕了。

閱讀全文

與清朝知縣退休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大學書畫系工作總結 瀏覽:424
父母總是把氣撒到自己身上怎麼辦 瀏覽:86
孝敬的定於 瀏覽:722
關於孝敬父母的作文450字 瀏覽:731
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孝敬自己的父母 瀏覽:346
社會養老保險續交有哪些手續 瀏覽:264
保險公司體檢是查什麼的 瀏覽:670
遼寧2000年退休漲工資文件 瀏覽:393
2018洛陽企業退休金上調 瀏覽:158
兒子二十歲了對父母脾氣大怎麼辦 瀏覽:960
孝順感恩善良重要嗎 瀏覽:211
女生家裡老人得癌症了怎麼安慰 瀏覽:430
老人機如何打開蓋子 瀏覽:354
女處級幹部退休年齡92 瀏覽:423
張家港重陽節習俗 瀏覽:17
無錫中橋周邊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582
重陽節登高活動主題題目 瀏覽:408
福州a3要去哪裡體檢 瀏覽:263
老年大學鋼琴班匯演 瀏覽:865
長壽路200號電話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