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父母在教誨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領受;父母訓斥、責罰時,要虛心接受,以反省的心來接受。
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尊敬、孝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
「子女孝順,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國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1)弟子規中父母命後面是什麼擴展閱讀
孝順的意義:
中國歷來尊崇孝道,倡導孝道的原因在於人類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撫養成人的,母親以自身的血液身體的精華結合來自父親的精華種子而孕育子女,在人類孕育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子女方可誕生問世。兒女的成長代價是母親身體的消耗和虛弱並因此而逐漸衰老。
孝順是對人類個體夫婦生兒育女之壯舉的致敬和感恩,孝順的言行讓家庭充滿和諧的氣氛,孝順也是天道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人丁興旺,是受上天眷顧賜福之華夏兒女,占據上天賞賜之地,善良朴實,代代孝順,才有中國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⑵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弟子規》的作者,祖籍遼寧鐵嶺,出生於山東濰縣(即濰坊市寒亭區)李家營村,青年時,因特殊使命離開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教書、育人、治學、報國,直至去世也未回過山東老家。
⑶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什麼
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3)弟子規中父母命後面是什麼擴展閱讀:
現實意義:
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小孩一生影響很深遠。當孩子在與父母應答之間所形成的是孝心、恭敬心時,就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父母叫孩子做事時拖拖拉拉,那就是一種傲慢,恭敬心就沒有了。孝第一要培養的是敬,一切人倫之道都是以愛敬心為基礎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聯系起來。
當一個人在家裡養成了這種對父母溫和柔順的態度與恭敬的存心後,踏入社會,這種修養一定會引起大家重視和尊敬,這種恭敬的存心就是幸福成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