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司扣員工10%工資打入其父母賬戶稱「孝順金」
公司扣員工10%工資打入其父母賬戶稱「孝順金」
九九重陽節將至,我們社會該如何用行動關愛老人呢?廣州市白雲區石井街一家民營公司自2012年起設立孝順金,即公司從員工月薪中扣除10%或5%作為孝順金直接打入員工父母賬戶。此外,公司還根據員工工作年限給予額外補貼。
該公司負責人呂美葉稱,公司一年支出孝順金20多萬元。「孝順金既啟發員工孝敬父母,也幫公司留住了人心,緩解了員工流失與招工難問題。」
「孝順金」:員工月薪部分強制存給父母
白雲區的一家美容連鎖機構,自2012年起規定未婚員工要拿出月工資的10%,已婚員工拿出5%作為孝順金,財務人員把這部分錢直接打到員工父母乃至岳父岳母的銀行賬戶上去。
公司層面也根據員工工作年限,給予額外補貼。工作一年每月補貼100元,工作兩年補貼200元,三年以上補貼300元。該公司負責人呂美葉舉例說,公司基層員工平均月薪是3000多元,每月約劃出300元打給父母。「員工父母一年至少可以領到3600元。我們員工不少來自農村,對父母來說,這是一筆不少收入。我們招聘新員工時,員工須認同這個規定,否認將不予招錄。一入職,員工就要提供父母的銀行賬戶。」
叢大為推行該規定,該公司還設有其他配套規定。例如,每個周一,所有門店都是關店內部學習,其中就包括了「孝」文化學習。員工獲得了獎勵、升遷,公司也將電話通知其父母,讓他們了解孩子的成長。
執行:有員工私扣「孝順金」
該公司另一名負責人盧志平坦言,這項規定在推行之處也曾碰到一些問題。「有些員工有抵觸心理,父母領孝順金變成了走過場。有一次,一位店長發現一名員工拿著父母的銀行卡刷卡消費,才知道有員工私自扣留了孝順金。」
盧志平說,有些員工不理解的,覺得孝順金多此一舉,「有錢,自然孝順父母。」盧志平說,為了防止孝順金「走過場」,公司安排人員定期對員工的父母(公婆)進行全員電話回訪。
該公司共有80名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回訪中,操著各地口音的父母表達了一致認同。有員工父母還告訴我們,自己不在公司工作,還能每月從公司領到固定工資,很高興,也為兒女的一份孝心感到欣慰。」盧志平表示,回訪得到的積極反饋堅定了他們推行這一項制度的信心。
初衷:讓孝文化在公司落地生根
盧志平向記者解釋了公司推行「孝順金」制度的初衷。盧志平說,傳統講「百善孝為先」,「我們成年了,回頭看才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為孩子操心一輩子,做兒女的一定要孝順。」孝順金就是該公司將「孝」文化落地的一個方法。
有一件小事讓公司負責人呂美葉印象深刻。「2013年,一次公司組織員工去陽江旅遊,大巴上,一名90後女員工突然哭了起來。我們了解到,當時高速路上有一個工地,這名員工的父親就在這個工地上工作,看到工地的艱苦情況,員工才落淚。」這件事情,讓呂美葉明白年輕員工心底的孝心需要觸發。
據了解,該公司屬於服務行業,基層員工多是90後,不少員工來自農村地區。呂美葉表示,從事美容行業的年輕員工一般沒有很豐富學歷背景,也沒有很殷實的家底,他們表面上有些高傲、要強,其實內心深處是自卑、脆弱的。「有的孩子有責任心,會心疼父母,有的孩子則做不到。」
呂美葉表示,企業要經營,首先是樹人。孝順金就是提醒員工要懂得孝順,但「孝」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沒有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長效制度,只是空洞說教,員工永遠難以理解『孝』字的分量。」呂美葉說。
各方觀點:
市民:
年輕人不啃老就夠了
企業發孝順金有沒有必要?昨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市民劉女士認為,這對來自農村的員工有一定吸引力。「在農村,有了這筆錢,父母可以解決基本生活開支。在城市,一般父母都有較完善的社保,一月都有不少退虛晌休金,不會太在乎孩子這點錢。」劉女士表示。
與劉女士持同樣觀點,市民周先生也表示,現在年輕人很不容易,買房與生活壓力都大,本來賺錢就不多,再拿工資10%給父母,父母還會倒貼回去。「孝順金倒沒有必要,年輕人不做啃老族就足夠滲譽豎了。」
社會學家:
雖非正式制度
也有管理效用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周利敏分析說,孝順金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中國式管理方式。企業一方面履行了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溫情制度保證了企業的良性運轉,可謂雙贏。
周利敏認為,孝順金是公司在管理實際摸索出來並被員工認可的約定成俗、共同恪守的管理安排,不具有強制性,屬於非正式制度的`范疇,但它具有很強現實意義。「孝順金的設立取材於中國傳統孝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相互補充,形成了中國式的企業管理方式。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這種非正式制度價值很大,有效彌補了正式制度管理的不足,以一種溫情、柔性方式呈現,是一種講究中國實際的管理方式。」
「中國是一個情理社會。這家企業員工不少是來自鄉村社會,鄉村是一種非正式制度社會。該企業根據員工實際推出這樣的管理規定,是值得贊許的,對於企業良性運轉具有積極意義。」周利敏說。
周利敏還認為,「孝順金」作為企業管理方式是可行的,但不具有在更高層面推廣的可行性。對於社會養老問題,要依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應擔起主導責任,不能把養老的社會責任推給企業。
效果怎麼樣?
父母點贊:女兒懂事了
員工父母對於這項規定有不少積極反饋。「一次我收到簡訊,內容是:感謝企業有這樣好的制度,孩子過去從不打電話回來,吃飯也不願意和家人說話,現在變懂事了。」這條簡訊讓盧志平意識到這項規定的威力。
盧志平了解到,這位父親來自湖南。「我還了解到,這名員工回家看到母親腳凍了,專門在廣州買了皮棉鞋給母親寄回家。」後來,這名員工的父親特意給公司送來一面錦旗。
公司獲益:留住人心了
「這項制度實施效果,出乎我們的意料。對於我們企業來說,生存、賺錢是第一目標,但企業要做大做強,靠的是文化,文化會反哺企業發展。」盧志平表示,孝順金發揮了正向作用。他說,洗腳、美容、餐飲等服務性行業都面臨員工流動性大、招工難等問題。實行這個規定後,員工流動性大大降低。由於該公司位於工業區,其實招工不容易,但推行這項規定後,公司拴住了人心,公司還出現了不少夫妻檔、姐妹檔,家人覺得企業靠譜,也就把親屬也帶過來工作了。現在該公司有夫妻檔6對、姐妹檔10多對。
Ⅱ 孝敬父母月活動總結
歷時一個月的「孝敬父母月」活動結束了,通過開展孝敬父母活動,培養了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社會、報效祖國的優良品質;提高了學生服務社會、建設祖國必須具備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了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踐行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現就我校關於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活動計劃,力求實效。
學校成立了「孝敬父母月」活動組織機構,制定了《關於開展「孝敬父母月」活動工作安排》,確定了以「學會感恩、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主題的活動主題,並確定了以下活動內容:
1.學校開展以「父母辛苦了」為主題的徵文比賽活動;
2.學校開展「學會感恩」主題演講比賽;
3.班主任組織一次「孝敬父母」的主題班會;
4.月末班主任在班內開展一次「孝敬父母月我是這樣做的??」主題報告會;
5.各班倡導每位學生為父母洗一次腳(頭),給父母寫一封信,陪父母參加一次戶外活動,為父母自製一件生日(節日)禮物,承擔一次家務勞動,與家長進行一次談心活動。
以上簡稱為:孝敬父母月「九個一」活動。
二、以活動為載體,加強宣傳,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一)讓學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從「岳母刺字」、「孟母三遷」、 《背影》等故事或文章中體驗感恩,讓學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聯系實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引導學生關心父母、熱愛父母、理解父母,教育學生從小有一顆感恩的心。
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父母的了解程度,並對數據進行統計。問題有:
(1)爸爸、媽媽每天早上幾點出門?晚上幾點回家?
(2)他們回家後,還要為你做些什麼?
(3)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狀況嗎?
(4)你會厭煩父母的說教,甚至恨父母嗎?
(5)你的父母文化層次低或社會地位低,你會看不起父母嗎?
(6)你能為父母分擔憂愁嗎?你知道父母的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
(7)你會為父母做家務活嗎?
(8)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歡的東西嗎?
(9)你知道爸爸媽媽對你的希望是什麼嗎?
經過調查,統計數據得到:68﹪的學生對父母很了解,29﹪的學生對父母比較了解,3﹪的學生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很了解。另外,讓學生搜集部分自己及家長的照片及成長經歷中的一些感恩事件。讓學生利用周末收集生活中父母愛自己的點點滴滴,可以是照片,可以是小事件,可以是父母送自己的小禮物等。然後搜集部分學生及家長的照片及成長經歷中的一些感恩事件在班級中進行展覽、交流。
(二)開展有聲有色的活動,寓德育於活動之中。
1、圍繞「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開展主題班會。30個班級均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有以宣誓為主題的,有以反面教材為主題的,有以頌歌獻父母為主題的,有以演講為主題的,各班把開展主題班會作為班級「孝敬父母」活動的啟動儀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活動實效性。
2、舉行《孝敬父母》的法制學習課。學生受益匪淺,不僅懂得了應怎樣孝敬父母,還懂得了虐待父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3、組織開展了「父母辛苦了」為主題的徵文比賽活動。共有33篇文章參加了評選,13篇徵文榮獲一、二、三等獎。學校分別給予了表彰獎勵。
4、五月中旬,各年級組選派了10名同學參加了學校舉行的「學會感恩」主題演講比賽,全校各班的部分同學在會場聆聽了演講。經過緊張而有序的比
賽,評選出一、二、三等獎。「感恩的心」、「讓愛不再成為往事」等主題的演講感人至深,脫穎而出,受到好評。
5、在學生中開展五個「一」活動,即做一件好事、讀一本好書、幫父母做一件事、辦一張手抄報、給父母一件禮物。據統計,有拾金不昧的,有到社區打掃衛生的,有到養老院看望老人的,有在家幫父母做家務的.,有在公交車上讓座的,有扶老人過馬路的,有看望村裡的五保戶的??
6、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認真反省自己以前的行為,幫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表孝心,制定了7條「點滴小事,表我孝心」的行動守則:
(1)出去玩耍要經父母同意,並要按時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2)客人來訪,主動招呼長輩或老師,講話時不搶言、不亂插話。
(3)有事與父母溝通,不與父母頂嘴、吵架。
(4)父母勞累、煩惱、生病時,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
(5)記住父母的年齡、生日,並能在父母生日時,送上祝賀語或一份小禮物。
(6)認真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7)不亂花錢,不挑吃穿,回家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老師還在課余時間與學生聊天,詢問他們做到了幾點,並及時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感恩、孝順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而不是長大以後的事情。從自身做起,給學生樹立榜樣。
7、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老師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六(2)班朱新文老師為了給學生樹立榜樣,使本次活動開展的有頭有尾,在班級開展的「孝敬父母」主題班會上帶頭演講,他演講的《一位失落的母親給學校的一封信》,學生聽了後,各個熱淚盈眶,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對他們的一片苦心。學生也各個爭先恐後積極演講,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孝敬父母月「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很多孩子還是會一如繼往的給父母做一次感恩飯、敬一杯感恩酒、說一句感恩話、洗一次感恩腳等形式,將感恩付諸行動。很多家長紛紛反映: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懂事了,看到長輩工作累了,曉得倒水、捶背,父母講話時有禮貌的認真聽,不插嘴,家長很感動。我們開展的此次活動意在從身邊親人做起,通過愛父母、愛家庭,進而達到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的目的。 「百善孝為先」在培養孝敬父母的同時,我們將引導學生在班裡開展「互幫、互學、互比、互愛」活動,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展示出當代學生嶄新的精神面貌。
Ⅲ 孝敬父母頒個什麼獎
孝星獎,孝順獎,二十四孝獎,都可以。
孝順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值得鼓掌和獎勵。應該的!請繼續發揚和加油!
Ⅳ 作為已婚或未婚的兒女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
孝道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在封建社會,孝道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孝道文化。《弟子規》開篇就是講孝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基礎。
孝道文化主要包含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
敬親:孝敬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父母的「敬」與「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對父母的「敬」與「愛」。
奉養:父母把我們養大成人,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奉養父母是我們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最簡單的就是從生活上物質上供養自己的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
侍疾: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衰退,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作為子女照顧父母是孝順中必不可少的。父母生病要細心護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給予老年人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懷。
立身:安家立業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在事業上有了成就,家旺業興,父母就會感到欣慰,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懶做,無所作為,家貧如洗的人,自己生活都難,孝敬父母更是談不上了。
諫諍:有時候父母的言行並不一定完全正確,父母如果做錯了,我們也不能一味的愚孝。而應盡力勸說父母,使其糾正,當然我們不能大吼大叫,讓矛盾升級,家和才能萬事興。
善終:盡孝之事必須親自為之,老有所居是對父母的尊敬,老有所養是對父母的孝敬,父母老了,行動不便,作為子女要精心護理,解除父母憂慮。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終同樣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時施行多種禮儀,以此來緬懷、祭奠。
孝敬父母是做人額根本,無時無刻我們都要心存對父母的「敬」與「愛」。今天自己做到了孝敬父母,下一代也會明白孝道的重要意義。孝敬父母從「敬」與「愛」開始,讓愛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