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彩禮你一分都沒給,孫子也不給我們帶,憑什麼讓我們給你養老
就憑借著她是你的婆婆,作為兒子就有義務有責任給她養老,雖然兒媳婦不贍養公婆是不違法的,但是兒媳婦有輔助丈夫贍養公婆的責任和義務。
不要覺著不給彩禮,不給帶孫子,就不贍養婆婆,從法律角度從道德角度這都是不對的。
還有做婆婆的不要計較太清楚,跟兒媳婦說你生的你養,我沒有責任和義務給你看孩子等的話語,聽上去是讓人寒心。一個家應該是有溫度的,應該是相互體諒,相互扶持的,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彼此之間多一點愛多一點理解,就不會說什麼你不給看孩子我不給你養老的話了。
最後:女人可以因為孩子不賺錢,但是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賺錢能力,因為你身上還背負著給自己父母贍養的責任。在計較贍養公婆的問題時,考慮一下自己的父母處境,你就會想明白很多。
B. 年薪百萬的女兒怒懟母親:你都把我賣了,憑什麼要我給你養老,你怎麼看
曾有人問我:「當你最親的親人,故意傷害你後,你會怎麼做」?
我回答他:「我可以不恨他們,但我不會原諒他們,因為不報復,已經是我對他們最大的寬容和底線」。
關於這個問題,張姐其實比我更有資格回答,因為我沒有經歷過,而她卻是親生經歷過的。
「前些日子,我把我親生母親趕出了家門,因為她要我給她養老,所以我直接就拒絕了,然後把她趕出了家門」。
在我看來,那些說張姐不孝的人,其實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說風涼話的人罷了, 因為針沒有扎在他們身上,他們永遠也不知道痛,如果這事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一定不會說出這番話,所以我讓張姐別去在意這些話,因為這些都是看熱鬧的人。
就像張姐說得那樣,她不報復,已經是最大的寬容了。她如今所擁有的一切,百萬年薪,都是她養父母給她的,都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所以她根本沒有任何義務去報答親生母親。
或許看到這,有人會說,張姐得到的一切,都是她親生父母給的,所以她該感激,因為當初如果她親生父母不賣掉她,那麼她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真有人會這樣說的話,那麼我只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為這些都是胡說八道。
張韶涵曾在節目中曾說:
「我不會感激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傷害了就是傷害了,畢竟你不傷害我,我也會變得更加的強大,因為我本身不僅天生勵志,我還天生要強。」
憑什麼我們得感激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呢?就算他們不傷害我們,我們同樣會更加的強大,所以這話就是一句廢話。
在我看來,傷害就是傷害,施害者就該得到懲罰,不然就是對受害者不公平。憑什麼我們要原諒他,不報復,就已經是我們最大的寬容了,換句話講,就算報復了,也是對方罪有應得,沒有人有資格說三道四。
C. 那些掌控成年子女錢財的老人是怎麼想的
那些掌控成年子女錢財的老人是怎麼想的?
在親子關系中,有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就是父母可能通過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而我們也容易把這種模式繼承下來,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在一個二本高校教書,也當過班主任。學校學費較貴,我能感覺到同學們承受來自父母親的壓力。這些孩子的父母親能夠交得起學費,往往是他們同齡人當中的「成功者」。父母更加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比兒女的選擇更好。
當這些同學希望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時候,他們的父母親可以用錢砸開某個關口,直接幫他們通關。在學生年輕的心靈中,往往能夠看到現實利益比理想更加觸手可及。於是他們就放棄夢想妥協了。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還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看得很緊,孩子每天都要匯報行蹤。我住的小區有一些家長在陪讀。有個男生身高1.8米多,大四准備考研究生,在教師公寓租了房子,爸媽輪班來陪讀。爸媽並不老,每天在這里無聊地打麻將。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極端存在,就是放任。父母親忙於賺錢,認為學校就是幫他看孩子不要學壞的地方。他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就是給錢,但是很少把自己的時間給孩子。於是孩子在學校租房、養狗、談女朋友,打游戲。最後的結局可能是退學或者勉強畢業,繼續啃老,而父母親只能通過賺錢來刷存在感吧。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美]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於玲娜/譯
按照《母愛的羈絆》這本書的觀點,無論是放任不管的,還是管得太多的,父母親都有相當的自戀傾向。
自戀的核心,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世界,難以體會他人的情感,對他人缺乏共情,不願意(或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需求,完全生活在「自我」里。
換言之, 他們時常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向他人,或向「內在不自信的孩童自我」證明自己。於是他們把孩子看得緊,不允許他們做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事,或用掙錢來證明自己。這些都是他們刷存在感的方式。
這樣的父母親把孩子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他們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模式與自己保持一致,而非出於孩子自身的考慮。
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得不到肯定,認為自己對這個世界不重要,努力也沒有效果,最後可能自暴自棄。
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孩子具有極強的成就動機,為了做到某些事情來贏得存在感,而不是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感。可以說,他們作為人的價值感是缺失的。
當然,這並非是個死局。我們有途徑去解決或緩解其中的痛苦。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母愛的羈絆》能夠提醒自己處在怎樣的一個時代。
世界變化很大,但是我們往往窩在自己的天地里,以為掌握了某些鐵定的規律,以此來尋找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感,而孩子往往成了我們尋找控制感的工具。
其實,這個世界哪裡是由我們控制的呢?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去適應它,而不是妄圖讓自己成為虛幻世界的中心。如果你認為公務員還是一杯茶一張報紙混鐵飯碗的生活,也從來不認為打游戲可以成為一個正經的行當。那你在與討論孩子職業選擇和生活的時候,少說多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