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家庭教育方式的分類
今日頭條今日頭條打開
4種家庭教育類型,關系孩子性格形成和未來發展,你家屬哪一類?
優學優考策略
優學優考策略
2019年09月28日 · 中學高級教師
關注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學與考的最優結合,助力學子考入理想大學!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影響,家長的言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的方式與家長的教育模式有直接的關系,在此,將家庭教育方式歸納為4種風格。這4種家庭教育風格,塑造孩子性格,影響他們未來發展,你家屬於哪一種類型?
1.懲罰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直處於支配地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老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懲罰型的教育觀念已在風口浪尖,但依然有很多家長奉行這句話,甚至現在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表揚。長期以往,這種家庭家與方式會使孩子產生消極、被動、自卑、懦弱、自閉、依賴、叛逆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脾氣暴躁、包容心差。
2.溺愛型
採用這種風格的父母,給孩子的愛和自由過了火,愛得不夠理智,孩子隨心所欲,家庭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的狀態。父母、祖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過分保護和溺愛,任其「呼風喚雨」,對孩子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應。
這樣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容易形成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懶惰、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形成一系列不適應社會要求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
3.忽視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除了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外,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在精神沒有提供更多的支持,對孩子缺乏關愛、缺少要求、沒有期待,親子間交往較少,不關注、不了解,對孩子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給孩子一種被忽視和冷落的感覺。
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較強的沖動性、攻擊性、不順從,且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4.民主型
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既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提出正確、合理的要求,又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並對其進行積極、正確的指導,引導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人際交往。
在民主型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開朗、獨立自主、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家長一般善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諧的家庭環境也有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總之,家庭教育要追求平等、民主、溫暖、健康,父母要對孩子有愛心、耐心,對於每日上班的父母來說,也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讓孩子繼承父母優秀的人格和祖輩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B. 控制型父母的特徵是
父母的控制欲強,多數出於母親這一方,這也明顯是屬於女方強勢的婚姻狀況。通常婚姻能正常進行下去的家庭,做父親的因為是男人,相對來說更寬廣一些,所以不至於對兒女有太強的控制欲!
然後,女方的控制欲可以恐怖到佔有兒女的一舉一動,什麼都得聽從安排,若不然就會遭來謾罵與各樣的教訓。
控制型父母都有一個特點,以為自己給的是愛,但實質上都是傷害。
而控制型父母的成因,是他們也有過一段被控制的童年,認知被束縛,認為愛就是控制,要對方接受自己的付出。
他們害怕親密關系的分離,會把分離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顧及關系的客觀規律。
作為孩子,很多時候會直接選擇對抗,對抗不了就妥協。其實除了這兩者外,更應該做好的是區分尊重與順從。
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和思想,而不是重復父母的人生。內心強大,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成年人。」
C. 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專制型(支配型):
採用嚴厲、高壓、強迫命令式的教育,只從父母主觀意志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願望,經常打罵、體罰、使子女容易發展為順從、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獨、或是另一極端,強烈反抗、冷酷、殘暴。這樣培養的孩子學習被動,智力底下,成績很差。
2、溺愛型(順從型):
多見於獨生子女家庭。一切順從溺愛,百依百順。子女常表現為任性、自私、驕傲、情緒不穩定、無責任感。這樣的孩子往往在社會上到處碰壁。
3、保護型(限制型):
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一切勞動由家長包辦代替,一心讀書,閉門不出。子女性格表現盲從、脆弱、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差,缺乏創造性和想像力,社會適應能力差。
4、自流型(放任型):
父母只顧自己的工作學習,孩子從小缺乏教育和關心,放任自流,性格內向,孤僻,對人冷淡,情緒消沉,興趣狹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5、不協調型:
即教育態度缺乏一致性,連續性,隨心所欲,以家長的情緒為轉移,教育方式多變。家庭內部缺乏穩定感,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恐懼、焦慮、急躁、多疑、自卑,容易發展不良行為和心理變態。
6、虐待型:
見於少數特殊家庭。對孩子視為仇敵,打罵虐待,孩子膽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礙發展率很高。
7、民主型(教導型):
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家長常常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文化修養。對子女長期耐心教導,以身作則,啟發說理,督促檢查。這種家長教育處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獨立性和創造性,社會適應良好。個體化和社會化協調平衡發展,易獨立成才。
對子女教育培養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家庭要和諧、穩定、民主。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打罵、爭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生活,缺乏安全
感、幸福感,對子女心身發育極為不利。破裂的單親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消極影響。單親家庭子女違法犯罪率也很高。
另外,要培養教育好子女,家長必須自己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強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糾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親,許多研究表明,母親的個性
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母親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賦——溫柔體貼、情感細膩等優點,母親的溫存、寬容、優雅的風度和文明舉止都是培養子女良好心理品質的先
決條件。母親更應該提高文化素質,加強自身的修養。
D. 控制性的父母特徵
從心理角度來說,控制欲,是一個人對他人、他事在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支配,不允許意外或是有差錯,無論思想還是行為都不允許有違背自己。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些控制欲,以此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和可支配感。
適當的控制欲是正常的,然而,控制欲過強,對自己對他人就是一種傷害,尤其是控制欲強的父母,在他們眼中,孩子更像可以任自己操控的工具,他們對孩子的思想、行為甚至情緒都干涉很多,孩子哪怕有一點兒與自己的想法相背,這樣的父母也受不了,也很抓狂,會千方百計把孩子拽回到自己認可的標准中。
這樣的作法,顯然讓孩子很受傷。這種精神上的控制,常常讓孩子或謹小慎微、苦悶壓抑,或追求完美、無法他人,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為你父母,要覺察自己,看看你的控制欲程度如何。如果控制欲很強,對孩子造成困擾和傷害,請從現在起,調整思維,重建心靈:
1、控制欲強的父母,大多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與控制欲強是相伴相生的。
如果你的童年不是很幸福,父母關系不是很好,缺乏應有的陪伴和關愛,那麼,長大成年後,你的安全感是欠缺的,從心理保護機制來說,一個人越缺少什麼,越需要抓取什麼來保護、防禦自己,因此,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控制欲越強,通過控制孩子來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同事的鄰居,離異多年,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倒也平靜。但是,隨著女兒越長越大,她對女兒的控制越來越明顯,別的不說,就是女兒畢業找工作這一件事,她的條件就很苛刻:要求女兒和她的距離必須在一小時車程內,否則就免談。就因為這個條件,女兒應聘成功南方一家待遇優越的機構,硬被她以死相逼,沒去成。留下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不管,只是要求女兒在身邊,每天能見到她.....
2、控制欲強的父母,不尊重孩子
控制欲強的父母,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僵化單一,不肯換位思考,總是把自己的好惡、標准放在第一位,很少或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一個媽媽對兒子的控制欲很強,孩子青春期後,和媽媽的對抗很激烈,由過去「聽話的小綿羊」彷彿一夜之間變成了「憤怒的小獅子」,不再對媽媽言聽計從,隨意擺布。他的反抗意志也很堅決:日記加上了密碼鎖,房門也反鎖,不允許媽媽隨便出入。
媽媽感到很失落,覺得兒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聽話了,很生氣。但是,她不肯反思自己,不肯尊重孩子,還是一意孤行:偷偷趴在門縫監視兒子,被發現後,又躺在地上,透過門縫看兒子的腳是否在書桌前,如果在
E. 控制性父母的特徵是
控制型父母一般有以下這些特點:
1、喜歡對孩子下簡單直接的命令或者指示。
比如「你去做什麼什麼」,「你不要怎麼怎麼」,「你這樣不可以」……等等類似這樣的話幾乎是口頭禪,孩子就長期浸泡在這樣的語境中。
這樣做的好處是省事兒,幾乎不用動什麼腦子,只要願意,誰都會。控制型父母習慣這樣的方式,其根源是簡單的思維方式,頭腦裡面沒有儲存更為高級的方式,也不接納甚至排斥其他更為高級有效的方式。其出發點和願望都極其簡單:認為對待孩子就像操縱機器一樣,下一個簡單的指令,讓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或者不讓他干什麼,孩子就能馬上停止,不會干什麼。
而令人稱奇的是,哪怕這種簡單無腦的方式幾乎沒有成功遂願的時候,作為控制型父母也不會輕易改變,反而是堅定的、樂此不疲的繼續運用下去。正所謂一條路走到黑,到了南牆也不回頭。
因為信念堅定,不輕易改變,往往也是控制型父母的一大特點。
在控制型父母堅強意志的作用下,結果要麼是把孩子馴化成乖巧老實的小綿羊;要麼是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是孩子青春期以後,更容易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
2、喜歡教育孩子。
認為孩子是無知的,隨時都會犯錯的,隨時都需要他教導的。甚至是玩一個游戲或是講一個故事,和孩子互動時,言語中的潛台詞也是:我說什麼你聽著,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被動接受灌輸的習慣,以及服從的思維模式。
或者在一些事情上,本身孩子並不在意,但父母卻把自己緊張、在意、無法輕松接受的心態設定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也會是這些負面心態,然後再多此一舉的去教育孩子:「沒關系的。」,其實很多時候,需要改善的恰恰是大人們自身對待事情的心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是大人自己心上有塵埃,卻認為是孩子身上有塵埃,然後再費勁吧哈的「幫」孩子擦塵埃。把自己搞得很累不說,也讓孩子很不舒服,而且自主性還得不到發展。
3、不懂人心,不通人性,更不懂得孩子的心理。
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感受不到被信任,因而孩子經常感覺不舒服,甚至壓抑。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累積在某一節點爆發時,大人還不明緣由,絲毫意識不到是自己之前一系列的的問題導致,反而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於是我們有時會聽到有的父母振振有詞的訓斥孩子——「我就是生氣,你為什麼無理取鬧?你怎麼不講道理?……」類似這樣的話,把孩子情緒上的問題理解為無理取鬧,苦口婆心的給3、4歲的孩
F. 家長分幾個類型
01
一、過度保護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為他考慮得周周全全,總擔心自己微小的疏忽會對孩子造成損傷。雖然這類父母一切都為孩子著想,但是孩子卻不見得領情,因為他們會感到壓抑、受拘束、沒有自由呼吸的空間。如果你是這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請注意將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寬一些,讓孩子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許他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但是卻記,這是順利的起點,如果不讓他自己動手,就永遠也沒有自立的一天。
02
二、驕縱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十分溺愛放縱,不論孩子怎麼做,她都認為是對的,而且從不嚴厲批評。這類父母大多是年紀大以後才生育,也可能是生育過程異常艱苦,盼望孩子出世的時間比較長,因此當真正擁有時,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對孩子百般放縱。這類父母培養的孩子看似幸福,實則相反,他們缺乏容忍力和自製力,經常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而且不愛自己動手,長大以後他會變得好吃懶作,生活自理能力差。這種父母應該注意嚴厲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辯是非、棄惡揚善。這個轉變過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漸進地改變。
03
三、支配型:
這類父母奉行「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准則,認為孩子必須遵守家長制定的規矩,不能有絲毫的反抗。這種高壓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從心底里厭惡。他們特別希望能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應該適當考慮孩子的要求,並放手讓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並且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
04
四、放任型:
這類父母由於工作比較忙,而且內心也希望給孩子一個自由生活的空間,因此對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讓孩子獨立作主,從不過分干涉。但是由於接觸時間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緒等,容易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疏於照料,而且不受重視。父母在寬容孩子的同時,是否也應給予他適當的指導及約束,因為孩子畢竟很小,他沒有能力分辨善惡美醜,也需要父母做積極正確的指引。
05
五、理想型: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幾種類型的優點的好父母,這種類型的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認可他的情緒與行為,並能經常性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填平兩代人之間的代溝。這樣的親子關系會十分諧調,孩子也能獨立自主地生活,而且與小朋友們交往時,往往表現出有主見、有組織能力等優點。
06
因此,家長要了解自己的類型,知道自己的優缺點,這樣才能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