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同時生病,孰輕孰重,怎麼取捨
孩子放暑假了,帶著孩子回娘家陪母親。因為孩子想外婆了,也因為母親前段時間因為甲狀腺腫瘤做了手術,身體還沒康復好。
之前陪著母親從做手術到出院回家,本想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她。奈何,當初遠嫁,而孩子在母親住院期間也生病了。母親一出院,就讓我回婆家照顧孩子。手心手背,哪都放心不下,但母親為人堅強,不願在我和哥哥面前示弱,如非必要,從不願給我們添麻煩。於是,帶著對母親的牽掛回自己家照顧生病的兒子。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想要兩邊都平衡好,很難。但也經常想辦法做到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可能這句話用在這里不太恰當。因為遠嫁,只能每年寒暑假帶孩子回娘家陪母親,讓母親不至於那麼孤單,思念外孫和女兒。
我上邊有一個哥哥,哥哥有一個女兒;而我有一對雙胞胎兒子。我是遠嫁,而哥哥因為在省城上班,把家也安在省城。因為暈車,母親很少去省城,也很少去我家。我因為要照顧孩子一直沒上班,在家做全職媽媽,所以在孩子沒上學的時候有時間會帶孩子回家小住;而哥哥卻因為工作,幾乎春節才能帶侄女回家住幾天。所以母親長年一個人在家,獨自生活。
今年元旦,母親因為在工作過程中不小心右臂粉碎性骨折住進了醫院。但姑姑打電話給我時,我剛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掛了姑姑的電話,我讓愛人給自己在網上買了一張回家的火車票,自己則收拾了幾件衣服趕往火車站。當天還下著雪,心裡很著急,牽掛著住在醫院的母親,只一心想去到母親身邊,陪著母親,照顧母親。這是自孩子出生起第一次和孩子分開,為了曾經養育自己的母親。
今年的春節是我結婚後第一次和愛人以及兩個孩子在娘家過年,這是因為母親右臂骨折了,即使出院了也暫時沒辦法獨自生活。而往年總是因為要顧及公公婆婆的感受而選擇在婆家過年。過往春節,本來打算在母親身邊繼續照顧她,可是母親因為擔心我在娘家待久了公婆有意見,所以讓我跟愛人帶著孩子回家了,她自己則湊和著做飯給自己吃。我的母親是寧願自己堅強的獨自生活,也不願拖累子女,給子女添麻煩。
遠嫁的我,曾經承諾母親,一個月回來看她一次,可惜當時的我把婚姻想得太簡單,以為自己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走進婚姻才發現,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事。結了婚,想回娘家除了千古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除非自己母親生病或有事,否則要顧及公婆的想法;有了工作還要看什麼時候有假期;有了孩子,孩子上學了,還要看孩子是否放假。。。。。。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無論是否遠嫁,都要趁父母尚在的時候多回家陪陪父母,平時多給父母打打電話,哪怕只是問候一下。「養兒方知父母恩」,真的是有了孩子以後,才能體會到做父母的心情,才會理解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自己的恩情,才會用心做個孝順父母體諒父母的兒女,才會像父母養育自己那樣去養育自己的孩子。
B. 這兩年自己和家人總生病,不知道哪出了問題
那得看你的宗教信仰,如果你信奉佛教我提供以下方法供你選擇:
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給或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108遍迴向你家人的冤親債主。
再念七遍解結咒:
唵 三陀啰 伽陀娑婆訶
然後繼續念:
南無解冤結菩薩(3遍)
接著念:
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21遍)
迴向給你的父母親
然後祈求:
佛力加持,弟子求懺悔,祈求怨業冰清,福壽永康寧。
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3遍)
這是佛堂一個老居士教我的方法。你可以試一試。
相信一段時間後會有感應的。阿彌陀佛!希望能幫到你。
這邊念佛,那邊還需要看大夫的。兩方面要同時進行。
下面給你聖嚴法師的開示:
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
是的,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事實上,從靈驗的程度及靈驗的比例上考察,佛教遠比其它神教的祈禱功能更顯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禱的原理,是以祈禱者的心力——由強烈的信念所產生的一種超自然的精神統一的定力,去感應被祈禱者(如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自己的定力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相接,便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力,那就是祈禱所得的經驗或靈驗。在大乘佛教的中國地區,祈禱觀音菩薩的靈驗,最為卓著。再說,一個虔敬的三寶弟子,本來就有善神的護持,只要信念堅強,若遇到突發的變故,雖不臨時祈禱,也會逢凶化吉。因為祈禱的功能,是由堅強的信念中產生,所以,凡是信念堅強的人,也就等於時刻都在祈禱的功能之中。
不過,佛教雖然深信祈禱的功能,但也並不強調祈禱的萬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禱是要緊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夠憑他虔誠的祈禱,便可感應痊癒。所以,說法聞法也能醫病(《增一阿含經》卷六及《雜阿含經》卷五等);如果病人沒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禱的經驗(是指效驗),那就應該延醫診治了,所以,雖在釋迦世尊的當時,比丘們患了病,通常也多用醫葯治療。(注)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醫眾生生死的心病;醫葯,能治血肉之軀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禱是應該的,診療也是必須的——這是正信佛教徒的見解。
批註
注 「佛如醫王,能治一切諸煩惱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華嚴經.入法界品三九之一六》)
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三寶即有三十六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皈敬三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復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親,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報冤了.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請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佛教入門》
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