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子女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對孩子太過「關注」
大多數家長都會為孩子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對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很不信任,就會導致孩子的反抗,這個時候,家長就開始強硬地壓制他,而不會去關心孩子的意願,這樣,孩子在你這里得不到信任,他就再也不會再跟你說心裡話了。
二、教育方法的不適用
現在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已有的教育方法,一些家長一看到哪種方法教育出來的小孩很好很優秀了,他們就會不管不顧地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卻不管這到底適不適合孩子。這樣很容易就會讓孩子覺得在你的教育下很不舒服,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跟你溝通。多跟孩子溝通,看到自己小孩的長處,找到真正適合他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強求孩子認同自己
很大一部分家長總以為自己是在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卻不知道實際上自己正在強硬地要求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孩子的想法總不被認可,他就也不願意跟你提出他的想法了。
四、溝通方式不恰當
一般家庭里,媽媽總會嘮叨,爸爸總會訓斥孩子。殊不知,這些都是孩子很反感的東西。家長們需要放下家長長輩的架子,真實平等地跟孩子溝通交流,理解他支持他,才能讓孩子願意跟你敞開心門。
五、家長不理解自己,難以溝通
很多的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是因為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難於溝通,他們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生活,關注的是指孩子考試的成績,不關心孩子在學校的事情和經歷,不關心自己是不是學習的快樂與否,他們看重的只是分數,只要是分數好就會給獎勵,只要是考不好那麼就面臨著挨揍。孩子慢慢的就會關上心門,有問題不會和家長說,反正說了他們也不關心,說了等於白說,達到青春期之後會更加的嚴重,和父母無話可說。
六、家長比較強勢,孩子溝通多次沒有效果
另外一種是家長比較強勢,凡是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孩子都是不對的,即使溝通也是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孩子不聽話不乖的體驗。剛開始孩子會嘗試著溝通,但是沒有效果,那麼就選擇不說了,等待著父母安排就好,反正自己說的也是被駁回!
七、家長在自己生長過程中確實,融入不了孩子的生活,溝通渠道受阻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在外打工,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家裡,成為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稱呼,是過年的時候回來的兩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年發生的事情在這幾天裡面怎麼可以說完,並且要好好的表現,讓父母覺得自己很乖,所以不好的事情也不會說。他們脫離了孩子的生活,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B.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喜歡跟家長聊天的,什麼事情都會跟家長說。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世界慢慢的就不會跟家長無話不談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會主動和父母傾訴溝通,即使是家長主動去找孩子溝通,孩子也是躲避不理。
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再和家長溝通了,很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家長的溝通方式。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講話的時候都是陰陽怪氣的,特別喜歡正話反說。比如當孩子高高興興的在班裡面考了,全班第二開心的跑回家和家長分享的時候,家長卻說怎麼才第二名?這種脫口而來的指責會大大的挫傷孩子的記性,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覺得家長太苛刻。其實家長在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先誇誇孩子,表示自己看到了孩子的進步,然後再換一種方式來表達,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不然孩子長時間在家長這里受到打擊,就不會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
如果家長總是不去照顧孩子的內心世界,不了解孩子的真情實感,慢慢的孩子就不會願意再和家長溝通了。
C.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其實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家孩子現在12歲,應該說還是比較願意跟我溝通,但是也有些時候會存在一些不願意溝通的情況,所以說孩子不願意溝通,其實具有普遍性,那麼如果不願意與家長溝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自主性提高。小時候孩子比較聽話,那是因為孩子還不知道一些東西,沒有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自己的一些想法。隨著孩子年齡逐漸的增加,他所了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他可能逐漸的發現父母所說的事情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而父母所說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也是不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越來越不願意與家長溝通。
第二,孩子的隱私性提高。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他開始意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的隱私,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與父母進行溝通,進行交流。比如說孩子在學期間可能會有一些感情上面的一些事情,或者是自己在其他方面有一些想法,但是這些想法他可能不太願意跟父母進行溝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她為了保持自己的隱私,就可能不太願意跟父母溝通。
第三,父母的交流方式不合適。有些父母在對孩子的交流過程當中,過於強調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很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在小時候孩子可能能夠接受,但是隨著孩子們長大,可能對父母的這種權威性越來越不重視,因此這種不合適的行為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
總之,與孩子的交流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父母一定要將孩子看作是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要用合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否則的話就可能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如果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親子關系不好。 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孩子和父母既是親人又像朋友,大家是平等的,是民主的,不是父母控制孩子,孩子沒有發言權。
如果親子關系達不到這種境界,孩子覺得反正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不說,慢慢地就不願和父母溝通了。
建議:尊重孩子, 家裡大事小事都和孩子商量討論最終決定,孩子自然就會樂意參與。
第二. 父母不善於傾聽。 孩子從小是非常喜歡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的,但是父母不好好聽,不好好理解,不和孩子共情,孩子覺得跟家長說啥也沒意思,自然不說了。
我有一個學生家長,第一次見到我就噼噼啪啪說個不停,我一句話也插不進去,她告知我她女兒很內向,不愛說話,請我多關照。看到這位母親,我就知道孩子為啥內向了,她平時和孩子交流一定是只顧自己,根本不考慮孩子的感覺,這就造成了孩子內向不愛交流,然而她自己從未意識到正是自己扼殺了孩子的交流意願。
建議:學會傾聽孩子表達,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共情」。 孩子跟你說開心的事你要和孩子一起開心,孩子遇到難過的事,你要表示理解並提出解決方案,以後孩子才會跟你無話不說。
第三.孩子無論說什麼,父母總是喜歡否定。 有些父母特別強勢,孩子無論做什麼說什麼,總是喜歡否定,或者說話難聽。
下面是父親和兒子的對話:
兒子:今天我們班同學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沒收了。
爸爸:我跟你說哈,你要帶敢手機去,我不打死你!
孩子無語!孩子原本回來告訴一件班裡發生的事情,這是非常好的事,如果父親只是聽孩子說,然後問,「你怎麼看這件事呢?」讓孩子評論,自己只是聽眾,順便發表自己的看法,情況就完全不一樣。
第四. 孩子覺得跟父母說話,父母不懂,所以懶得說。 隨著孩子獲取的東西越多,和父母的代溝就越深,父母不理解孩子,總是站在自己是父母的高點和孩子對話,孩子覺得跟父母說話很累,還不如不說。
建議:家長多學習,留心孩子的喜好,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共同話題。
我記得為了和女兒有話題可以聊,她喜歡看的節目,我一定陪她看,她喜歡看的書,我也看,所以我們一直都是無話不說的朋友,因為我們總是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聊。
總之,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只要家長正視問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最可怕的是,家長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最後導致孩子出了大問題。
如果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分開了,待到他幾歲或者十幾歲回到父母身邊,他肯定不熟悉、不適應目前的家。沉默、緊張和父母心裡有距離,自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家長要主動接近孩子,和孩子講他熟悉的人或者事,有了話題,就可以溝通了。家長和孩子彼此熟悉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改變的,不要著急。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膽子小。父母比較嚴厲,平時對他的要求也比較高。孩子在父母面前打怵,緊張。自然不會和父母主動交流。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嚴肅些,但是不要動不動就呵斥和打罵孩子。弄得孩子見到父母就害怕,別說交流了,站在你面前都如臨大敵似的。父母可以是孩子的老師,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不能是孩子的皇帝。家長應放低姿態,主動和孩子互動,關懷和溫暖才能拉近感情,心的距離近了,溝通就不成問題。
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代溝。孩子喜歡網路,家長強行禁止;孩子喜歡結交朋友,家長硬性劃線;孩子喜歡 時尚 ,家長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思想和家長的想法不同步,差距大。坐不到一起,想不到一起,那還如何溝通。孩子不要太出格,家長也不要太落伍,相互之間將就將就,盡量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包容些、豁達點兒,一家人和為貴、何為美。
有些家長的所作所為孩子不贊同。好多孩子愛面子,而家長偏偏在孩子的同學面前出醜。比如:酗酒、罵人、衣著不雅等等。雖然你是父母,但是你的做派孩子看不慣。孩子心裡對你有想法,還如何願意和你溝通。家長是孩子的表率,要讓孩子崇拜你、接納你。就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好自己。
有些孩子會有小小的虛榮心的。班級里的孩子很多,家裡的經濟狀況也參差不齊。孩子們互相攀比,相互之間差不多也就沒有什麼,如果相差太大,孩子心裡就會難過,又不能對別人說,時間長了,容易自卑。和同學話少,和家長的話也不會多。學校老師平時要觀察孩子們的言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比誰學習好,比誰品質好,比誰愛勞動,比誰謙虛有禮貌……。家長如果條件允許就不要讓自己家的孩子和別的同學相差很大。美好的童年包活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擁有。
孩子不喜歡和家長溝通,難道問題全在孩子身上?
小時侯洗澡,木盆燒一盆水,媽媽給我洗澡,我說水燙。
不燙
她用手試了試說
一點不燙
成人不燙不代表孩子就不燙
我一再說燙,就不信
乖,不燙
還是把我摁在熱水中,燙得我渾身通紅,眼淚再掉
一次又一次,我看見洗澡就怕,燙呀!多次說燙,媽媽就說,一點不燙
那一次又洗澡,快要受酷刑前,我靈機一動說,我要撒尿
去吧,這次信了
我跑到水缸邊,拿起瓢,裝上一瓢水,端到盆邊,倒到滾燙的水裡
那是我洗得有史以來最舒服的一次澡
早說燙,媽媽給你加冷水嘛
我沒說嗎?回回說燙,回回駁回,說燙沒用呀!只好自己動手加冷水了。
小時侯,家裡有5隻下蛋母雞,每天生4~5隻雞蛋,一個雞蛋5分錢,每天有0.20一0.25元收入,那是一家除工分之外的收入,支撐著一家的油鹽醬醋煤油的開支。
媽媽每天下工回家,就去雞窩拿雞蛋,那天,她愣住了,只有3個雞蛋,從來沒有過,至少有4個的,於是她認定,5個饞嘴中有一個偷吃了雞蛋。
老大不會,她倆一直田裡幹活,沒作案時間,老幺不會,她太小,根本夠不著雞蛋,老四不會,老實本分從沒干過出格的事。
定格在老二,老三身上
我沒拿雞蛋
屁股上挨一棍子
我也沒拿雞蛋
屁股上又挨一棍子
解釋一遍就是一棍子,並揚言不老實交待,晚飯不許吃
老三吃不消,肚子早餓咕咕叫,不讓吃飯簡直要她命
我承認我吃了雞蛋,保證下次再不敢了
於是煙消雲散
第二天一早,雞窩里兩雞蛋靜靜地卧著
原來該死的雞白天下蛋它改夜裡下了,兩兄妹平白被冤枉了
沒溝通嗎?說一百遍沒拿,不信,大人認定你拿了,小孩說話無效呀!
因此,家長們能靜下心聽孩子說啥嗎?能不主觀臆斷是還是不是嗎?能站孩子角度思考問題嗎?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跟你們溝通?你們反省過嗎?
我是老笨瓜016,根據多年的學生思想工作情況,出現這樣的情況,基本就是以下三個原因,希望能夠引起年輕家長的注意。
有的家長控制欲很強,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由幼兒到兒童,由兒童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的發展階段,忽略孩子心理成長,覺得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不懂人情世故,無論孩子要做什麼,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圖,否則就會喋喋不休,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聽從別人的善意,一直到孩子遵從了自己的意見才善罷甘休。
這樣,在孩子的心中,會產生一種很強的抵觸情緒,他以後有什麼事,就不再徵求家長的意見,獨立專行。
這一類的家長,文化層次往往比較高,對孩子的未來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看到別人的孩子自由散漫,於是乎就回家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嚴謹,無論孩子是否可以做到;看到別人的孩子知書達理,於是乎就回到家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超過別人,無論孩子是否正在努力。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初中或者讀高中時候犯的錯誤,就會教育正在上小學乃至讀幼兒園的孩子引以為戒。名之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實際上忽略了孩子的經歷權。
太多的孩子都會說,我不經歷,怎麼會知道對與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故意地或者無意地去經驗一下你正在擔心的事,封閉心扉,不與家長交流溝通。
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總是高標准,嚴要求。總以為自己經歷了太多的風雨,不會放低身姿與孩子溝通,只會高高在上,對孩子的一切指手畫腳。孩子無論在做什麼,家長總是覺得是錯誤的,不合規矩的。最終也會導致孩子的叛逆,拒絕交流。
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是因為長大了,他喜歡跟同齡的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喜歡家長在旁邊聽他們說話!大部份從十五歲開始!記得我兒子在十五歲前和我有很多話說,問這問那,問到我是無法怎樣回答他,總有說不完的話題,直到出遠門讀書漸漸就缺忽了溝通!他學的是電商網路,都是與電腦有關的,而我又不懂得電腦,也可能我們不懂電腦而缺忽溝通吧!
孩子和家長不原意溝通的原因有這幾個方面,一是家長太嚴肅,孩子產生巨怕心裡,不敢說話,二是家長太忙,與孩子溝通沒有時間。
三是有的家長忽略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事情很少過問。怎麼樣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與孩子溝通要有耐心,細心,關心。要與孩子做知心朋友,無話不說鐵哥們,大破輩份的界限,了解孩子心裡怎麼想,才有了溝通的話題,這樣溝通就不難了。這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經驗,說的不對,給個評論。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不願溝通是孩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個可能是你們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
所以我們要從整體去看待,到底是孩子不願溝通,還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溝通的機會。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認為自己是成年人,是懂得比孩子多的人,所以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常常會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怎麼做。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孩子可能會認為,這不是溝通,而是父母的要求,或是命令。
所以,如果你們的親子關系是這樣的模式,孩子自然不願再溝通了。
不了解孩子在成長中需要什麼,希望能幫到你。
以前答過這相同的問題一一兩部分內容:①孩子不再願意與家長溝通的原因;②改變的方式。向後翻查。
D. 為什麼孩子不愛跟父母交流
前幾天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不約而同地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孩子不喜歡、不願意跟家人交流。
「孩子上高中,瞞著我自己存錢買了部手機。」
「孩子在同學面前有說有笑,回家卻什麼都不跟我們說。」
「我知道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可是不知道怎麼做。」
這些家長的苦惱,讓我不由得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里,正煥和媽媽之間的關系。
從小一起在小巷子里長大的正煥和善宇,跟媽媽的關系卻大相徑庭。
善宇和媽媽幾乎無話不說,學校里的日常、自己的各方面,都會經常性地和媽媽提及。媽媽也常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炫耀:「正宇和我之間沒有秘密。」
而正煥卻相反,和媽媽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新買的運動鞋被高年級孩子搶走了、考試得了第一名,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不會和父母講。對比善宇的體貼和親密,正煥媽媽倍感失落和傷心。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也非常多,不報喜也不報憂,不管是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都閉口不談,不樂意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歸根結底,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童年時期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系出現了問題。
1
很多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的好壞和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凡是親子關系不好的,其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為孩子好,想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可經常話一說出口,就變了味。
本意是提醒孩子把房間枯此差燈關一下,話一出口,變成問責:「說了多少遍了,又不關燈!」
看到孩子臉上有傷,本是關心孩子,卻不去了解事實,妄加主觀評判:「跟人打架了是吧?」
孩子考得不好,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奮進,卻變成打擊式教育,直接否定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么笨的孩子。」
語言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
問責、嘮叨、命令、主觀評判、直接否定,這些帶著情緒的「破壞性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逐漸緊閉心門,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溝通也越來越困難。
過於強調權威和缺乏耐心,讓很多家長在溝通時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被無視。
其實,不管在面對什麼事時,重視和處理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第一步。父母要多問問孩子的想法,聽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讓不經意說出的話,傷了孩子的心。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幸福感更強。
2
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大學時一個室友不喜歡和父母打電話,原因是他經常跟父母講一些自己很開心的事情時,父母不會同他一起開心,還反過來教育他應該如何如何,沉迷於說教。
「你能明白那種感覺嗎?就像一個鼓鼓的氣球,一下子被人拿一根針戳破,癟了下去,一點開心的感覺都沒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表面上是在交流對話,其實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被熱議的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相處狀態就充滿了尷尬。
母子第一次見面,安迪不小心刮到了手,一直盯著自己的手看,跟媽媽說手痛,可是黃聖依好像沒聽到的樣子,也沒注意到,反而一直在問孩子「冷不冷,累不累」。
進屋後,孩扒正子一直喊熱,她也沒在聽;在黃聖依做早餐時,安迪頭上頂著一個小布偶,一臉開心地讓媽媽看他,結果黃聖依又是充耳不聞,只顧做自己的事······
父母這些無效的陪伴,很多時候冷落了孩子卻不自知,孩子的內心缺少安全感。
一旦父母的反應讓他失望,逐漸地,他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和父母分享、交流的熱情也被慢慢澆滅。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他的感受不需要考慮。其實親子之間,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平等,他們感受也是值得被重視的。
當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時,即使再忙,也請停下來和他溝通,不然等到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你說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每天二十分鍾的有效溝通遠遠超過一天的無心陪伴。
趁著孩子尚小,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孩子和你分享他的事情時給出積極的回應,哪怕是無聊的小事;高興時和他一起歡呼,難過時陪他一起難過,給他鼓勵和關懷。
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給予他高質量陪伴。
3
反思教育方式,愛和信任很重要
知乎上,「那些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細節是怎樣的」話題下,一個答案讓人印象深刻:
「那種關系我想就是,我和父母,我們是彼此的驕傲和依靠。並不是因為有多優秀,而是我們讓彼此活在愛里。」
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嚴,教育方式十分沒皮嚴厲、苛刻。
不管和父母說什麼,孩子得到的大多是父母的挑剔、批評、責罵,很少有鼓勵和欣賞。
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夠信任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曾經一個同學告訴我,小時候考了98分,開開心心告訴爸爸,爸爸的反應卻不是高興,而是讓他好好反思那2分是怎麼丟的。
「我的童年裡,從來沒有聽過哪怕一句的肯定,我即便是別人眼裡最優秀的孩子,可刻在骨子裡的永遠是自卑。」
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越少,親子關系越疏遠。
當你發現孩子經常撒謊,不愛與你交流,請首先反思是否對孩子過於嚴苛,沒能傳達給他足夠的愛。
孩子不敢說實話,不願意和父母講心裡話,或許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的逃避和害怕。
父母的愛、欣賞、信任和鼓勵,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是也請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相信孩子內在的潛力,不要抓得過緊,讓孩子喘不過氣,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
曾經刷爆外網的九張圖,簡單到只有九句話,告訴了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我愛你
我為你驕傲
我一直在你左右
我相信你
謝謝你幫我
一切都會好的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你的夢想是什麼
你很強大,不要放棄
與大家共勉。
E. 為什麼有的孩子情願和別人說話,不願和父母說話呢
有的孩子願意和別人說話,但卻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是因為父母太過啰嗦,說話總是說不到重點,總喜歡去克制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肯定會對父母表示反感。特別是到了叛逆期之後,基本上父母話說的話,他們更不會聽。在小時候人格還沒有獨立,對世界沒有正確認知,總是不敢得罪父母,可是等到思想成熟了之後,認為父母不是一切的主宰。想要挑戰社會,不顧他人的感受,活的相當自我。那麼就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孩子長大之後,父母要學會放手。只要孩子並不是不尊重父母而不跟父母說話,就沒有什麼值得好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