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媽祖的歷史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十分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已初具規模。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❷ 湄洲島媽祖林默娘的祖父林孚是什麼時候去世的
林默娘 (960—987) 尊稱媽祖,真名林默。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諱願,字惟懿,官都巡檢,慈祥樂善,鄉里稱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因生彌月不聞啼聲,故日默娘。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驅邪治病、濟世活人,能呼風喚雨。常於大海狂瀾,救護難船。又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屢顯神異,以濟世人,人以為神。
宋雍熙四年(987),默娘年二十八歲,猶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年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風浪覆舟,林默娘赴海救兄生還,而父遇難。於大海遍尋父屍,三日負屍而歸。時人感其孝道,稱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端坐山頭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祀之,至今蒲田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無損。羽化後常顯威靈,香火不絕。又迭於海上顯聖救難,為各地航海人士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歷代皇帝均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後」、清康熙加封為「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後宮之祠廟。為世人所崇拜。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後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
A:萊嶼長青: 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跡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B:禱雨濟民: 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C:掛席泛槎: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席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馳而去。
D:化草救商: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沖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涌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
E:降伏二神: 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祟 ,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 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虯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准得到褒獎。
G:救父尋兄: 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H:懇請治病: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
I:收伏二怪: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沉沒。媽祖見之即化作一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於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一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一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於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一員。
J:窺井得符: 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
K:媽祖誕降: 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擔憂一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一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一天晚上,觀音托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一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
L:湄嶼飛升: 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一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一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跡」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
M:驅除怪風: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風颳起,刮斷了全部橋樁,一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於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一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於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
N:收伏晏公: 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隻。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隻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綉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盪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O:收高里鬼: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於是變成一隻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里」,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一隻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於是將它收在台下服役。
P:鐵馬渡江: 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隻,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❸ 媽祖為何早逝怎麼死的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 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編輯本段媽祖其人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
編輯本段媽祖成神及崇拜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
媽祖節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編輯本段媽祖崇拜地域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中國沿海各省、市,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等。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編輯本段湄州媽祖廟及媽祖節
位於湄洲島外的媽祖廟聞名海外,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華籍船員頂禮膜拜、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媽祖廟常年香火經年不衰,每逢他的誕辰之日和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媽祖燈籠、媽祖舞、船帆式發髻、龍舟掛彩等媽祖習俗反應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
湄州媽祖節位於福建省湄州,每年的4月25、10月4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別被封為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民眾都要前來祭拜媽祖。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媽祖文化研究、民間歌舞表演、工藝品展銷。
編輯本段世界各地的媽祖信仰
日本
據記載,首先是永祿(1558-1570)年間,在薩摩的野山間建起供奉的祠堂。位於日本列島南端的薩摩自文武朝時期打開與中國建交的南路後就處於中日交往的前沿。所以從藩主到百姓對中國船、中國貨都有親切感。因此他們沒有排斥中國人的信仰,反而是自
媽祖節然而然地接受了。繼薩摩之後就是元和寬永(1615-1644)年間建起的長崎三唐寺了,即漳州寺(分紫山福濟寺)、南京寺(東明山興福寺)和福州寺(聖壽山崇福寺)三座寺廟。這三座寺廟都有華僑商幫的背景,如章洲寺與福建幫,南京寺與三江幫,福州寺與福州幫,所以為了祈求航行平安、生意興隆,媽祖信仰更為興盛。元祿年間(1688-1704),媽祖信仰傳到了日本東部。主要包括了常陸國的水戶天德寺的媽祖祠,磯濱的天妃祠、磯原天妃山,以及下北半島大間村的天妃祠[7]。此外,神戶中華會內有天妃宮,九州的五島、平戶也有。更往北上傳播的是青森縣的天妃廟。參考荒木博之的研究,日本的天後宮數目已超過300座。由以上事實可看出,媽祖廟在日本的分布廣、年代久,媽祖信仰是比較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
產生於中國的信仰對象傳人日本後,在逐漸被接受的過程中與當地的習慣、民俗相融合,發生相應的變化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上文出現的這些媽祖廟在創建之初完全是中國式的,因此充滿了異域魅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信徒不再局限於華人,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時,媽祖信仰也就明顯帶上了本土氣息。比如,他們把媽祖當成是日本航海守護神船靈來信奉,或者當成水魂祭祀。又如,日本在九月二十三日要舉行村莊法會之一的女性集會——秋祭因為媽祖的祭日是三月二十三日,所以將媽祖與稱為二十三夜的月待結合起來,把媽祖尊為二十三夜的神體。在秋祭上,有把勢至菩薩像擺上神龕,眾人坐在神像前舉行法會的習慣,因此人們法會時把媽祖像當成神力無邊的勢至菩薩擺上神龕。
日本人有自己信仰的海神,但媽祖信仰同樣興盛。以日本東部的大間村為例,人們信奉的海神是綿津見神,信奉的船靈是住吉大神,但到明治之前人們日常生活中在村內祭祀的卻是稻荷神、辯天神、金毘羅神、水天神以及天妃女神。其中特別信仰天妃。這是因為天妃是靈驗的新航海守護神,村民的生活與航海密不可分的緣故。自天妃祠建立後天妃一直在大間村的信仰中占據中心地位。李獻璋在進行實地考察是試著問過代宮司們,他們認為天妃是什麼神仙,意外的是大家都認為她是天照大神。這雖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表明了媽祖在大間村的村民心中將長盛不衰。
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香港、澳門、台灣
台灣、香港、澳門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泉州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落石出祖師、保生大帝、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占著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一千多年來,特別是自宋徽宗以後歷代帝王對媽祖的確良褒封,加上朝的護國庇民、元朝的漕運保泰、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琅平定台灣等,使媽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更加廣泛。
台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台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目前台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在台灣的媽祖廟中,以台南64座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為屏東及台中各49座,雲林縣48座,彰化縣42座。可見,台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台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並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台灣較早的媽祖廟,其大多數是由湄洲祖廟分靈至台。自清嘉慶到清光緒年(1796~1908)間,台灣海上貿易興旺,經濟發達,涌現出許許多多規模更大諸如台南大天後宮,近年竹南天後宮又建起露天媽祖祖象。截至目前,台灣共有大型媽祖廟510座。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鳩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特別是早期的媽祖廟,在例定誕辰日有「遙拜」儀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禮節時,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廟施行。這一俗例充分說明台灣同胞永遠懷念大陸的深遠意義。
編輯本段媽祖文化的影響
一千多年來,媽祖由人變為神,又從道教女仙中脫穎而出,由「夫人」升為「天妃」,又升到「天後」,信眾之多,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古所罕見,豈能簡單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詮釋。
媽祖死後,人們按自己願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十分重視媽祖教化功能和「民族認同」信仰作用,希望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明萬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中國水師將領沈有容依恃媽祖庇護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進入琉球國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原始資料還澄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過程,對史書的訛誤和不足起了訂正和補充作用。由此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與台灣連結一起的中國領土。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上,更與媽祖信仰密不可分。從東北至華南,我國許多著名港口城市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形象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亦都以媽祖廟興建為標志,使荒涼漁村變為繁榮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記載,則成香港歷史文獻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直接關聯。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獨特地位。古代有一種航海習俗,新船下水出航必須同時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安全,許多媽祖廟便留下大量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重要資料。現存一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古代建築藝術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難得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機械消防器材之一。
媽祖文化形成本身也給人類留下相當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估計已超過一百萬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台灣學者李獻璋60年代起20年研究,終於寫成《媽祖信仰研究》,成為媽祖研究第一部學術性較高專著。自80年代起,台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百餘篇學術專著
❹ 媽祖有什麼傳說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
❺ 媽祖的父母是誰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專神祗,許多沿海屬地區均建有媽祖廟。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在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海神,又名天後聖母,天王母後,盤古長女,夫為三清之一(?,也是玉帝,天公),繼承之帝位讓於第二代天帝,弟玄武大帝,有十女:觀音、大世至(雅典娜)、文殊(大日)、西王母、珠娘、白娘、青娘、碧霞元君、仙女聖母及九天玄女。 生了這么多女兒,又是天王母後,當然又是媽媽,又是祖先啦
❻ 湄洲島媽祖的故事
媽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相傳,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逝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終生未嫁。
她生前蘭心慧質,聰明好學,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16歲踩浪渡海,懂醫術,識氣象,通航海,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化升天。
人們敬仰她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為了紀念她,當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尊她為海神靈女、龍女、神女等。宋徽宗時封媽祖為「順濟夫人」,這是朝廷對媽祖的首次褒封。以後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後」、「天上聖母」等尊號。
站在湄洲祖廟山巔,秀峰奇石、幽洞靜林襯托下的湄洲祖廟巍峨壯觀;那巍然屹立的媽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一尊永恆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徵。媽祖精魂,古今中外無處不在。
(6)媽祖的父母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現如今,媽祖廟在中國沿海地區、內陸河道,以及世界各地華僑聚集的埠頭仍分布較廣,而其影響力也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所謂「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
❼ 媽祖到底是什麼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媽祖封號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36次褒封,媽祖從「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後」「聖母」,並列入國家祭典。皇帝的冊封清晰地記錄了媽祖從「輔國」到「護聖」,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績。
媽祖祭典
媽祖祭典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舉行,分為春祭媽祖和秋祭媽祖兩次祭典。最早的媽祖祭典,是指歷代地方官員和湄洲媽祖祖廟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祭祀媽祖的一種盛大禮儀規范。
媽祖祭典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自宋代之後,媽祖祭奠的主要表現形式可分為廟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