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考總復習,初三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面對競爭激烈的中考,初三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需要形成合力才能贏得理想的成績,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呢?
一、穩定情緒,消除擔心
初三學生在考試前常常擔心「考試發揮失常」,導致情緒緊張。很多學生在過去的考試中都出現過考試發揮失常,自然害怕在關鍵的中考中又出現失誤。它產生的主要原因與出題過偏、怪、難有關。中考時的考試,出題是比較嚴謹認真的,一般不會出現怪題、偏題。初三學生要保證睡眠時間,增加營養,放鬆心情,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關心,不要再施加壓力。一次測驗沒有考好,家長需要給予的是鼓勵,對學生的薄弱學科要加強輔導!
決定學習成績的有三個方面的條件,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態。方法和習慣,看到孩子或這或那的許多毛病,不要急於去糾正他,讓孩子保持一個穩定的學習心態。照顧好孩子的飲食、生活起居,閉上批評的嘴巴。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釋放你的負面情緒。提醒家長們,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不要輕易流露出對生活的不滿;夫妻爭吵雖然難免,也一定要在孩子前面避諱;不要讓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影響孩子。
有稱職的家長,才會有出色的孩子,才會有理想的成績。
Ⅱ 作為中學生,如何更好地與父母交往
與父母交往。心理學家認為,子女和父母之間產生矛盾是難免的,並形象地把這一現象稱為「代溝」。在每個家庭中,「代溝」的深淺和可跨程度是不相同的,子女和父母兩代人相互埋怨,無視現實,各執一方,互不相讓,這時「代溝」必然會加深;如果兩代人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兼容並包,兼收並蓄,相信「代溝」必然縮小。但要減少「代際沖突」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那麼,作為中學生應怎樣做呢?
1.尊敬父母。每個父母都在無私地擔負著教育、撫養子女的社會職責,常年操勞,省吃儉用,精心地安排子女的生活,教給子女做人的道理,體貼細微,無所不包,這是人世間沒有任何感情能代替了的;因此,父母理應受到子女的尊敬。尊敬父母是我們民族的美德,尊敬父母應體現在行動上:如虛心聽取父母教誨,接受他們正確的、合理的建議和要求。如果父母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不要公開頂撞,可以用溫和、委婉的方式表明你的看法,使他們樂意地接受並認同你的意見。犯了錯誤要敢於承認錯誤,向父母說清楚,以求得他們的諒解和幫助,並下定決定改正。
2.多與父母談心,縮短感情距離。由於父母和子女生活的環境、社會的責任存在著差別,在思想、觀念、意識、感情、行為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不同,可以通過多談心、多交心,向父母介紹一些你所學的新知識和新事物,談談你的所思所想,徵求父母的意見,了解父母坎坷的經歷和希望要求,不僅能溝通思想,增進了解,同時也換取愛心,達到感情和心靈的融洽,「代溝」也便可以彼此跨越了。
3.善於反思,加強修養。現代的中學生思想開放,氣宇軒昂,大有天塌下來也能頂得住的氣概,這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都有積極作用;但在與父母的交往中不可有如此「血氣方剛」,要學會冷靜、遇事退避三舍地反思一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爭辯產生的不愉快,而且可以博得父母的信任而尊重你的意見,從而形成親密、和諧、融洽的氣氛。
Ⅲ 中學生應怎樣與父母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1、用了解法洞悉自己的位置。2、用諒解法處理父母的「善意」過失。3、用求同存異法處理與父母的分岐。4、用關心體貼法處理父母間的矛盾。5、使每一位學生能與父母和諧相處,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重點難點:運用與父母和諧相處的「四種」方法。教學過程:一、引入:中學生是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時代」,是走向社會,開始獨立生活的前奏。為了邁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使自己今後更好地自立於社會,應該學會與父母正確相處,懂得與父母相處的藝術,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與氣氛。二、講授新知識點1、與父母和諧相處的方法(1)了解法要學會正確與父母相處就要了解自己的家庭結構,屬於下列哪種類型的家庭:A、核心家庭:指父母與孩子組成的家庭,有「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注意這樣的家庭會出現家長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B、擴大家庭:指除父母與孩子外,還會出現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等。C、缺損家庭:指相對於完全家庭以外,父母離異或一方、雙方去世的家庭。注意這類家庭孩子由於得不到父母雙方全面的呵護,心靈上會受到嚴重傷害,必須加以關愛引導。提問——你的家庭屬於哪一類型?促進反思。(2)——諒解法①你的父母屬於下列哪一類型?A、嚴厲型 B、溺愛型 C、放任型 D、指導型②遇到下列情況你會怎麼辦?A、父母私看了你的日記或信件B、父母錯怪了你C、受到父母打罵當你了解了自己父母屬於哪一個類型後,遇到上述情況我給你支一招:A、自己想:何不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秘密!B、先悄然退出,水落石出後他們會向你道歉的。C、告訴他:爸媽,棍棒不是萬能的,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3)——求同存異法與父母產生隔閡怎麼辦?自己要求遭到拒絕怎麼辦?與父母發生「頂牛」怎麼辦?無疑問,溝通是最好的橋梁,融合你與父母的意見,取中怎麼樣?效果一定不錯,不信你試一試!這叫做求同存異呀!(4)——關心體貼法①父母不和時,你千萬不能大吵大鬧,偏袒一方或變成三方爭吵,你應該耐心十分,講究方法,聰明機靈化解矛盾,比如給他們每人倒一杯水:「爸、媽,你們吵累了吧?渴了吧?該歇歇了,喝杯水潤潤喉嚨,好好想想吧?」②父母生病時,這是你向父母展示你孝心的最佳時機,一杯水、一句話,一些簡單的小家務都能換來意想不到的歡樂。三、鞏固小結:1、父母下班(下地)回來後你會怎麼做?2、父母與家人發生爭吵你該怎麼做?3、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記你應怎麼辦?四、課後反思。
Ⅳ 初三學生應該怎麼學會和父母溝通
找個適當的時機,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拿出家長的誠意,讓孩子放下戒備,願意敞開心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很多人習慣拿「為你好」作為理由,其實,孩子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只有真的理解了,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才會願意接受好意和幫助。
Ⅳ 初三學生和家長需要如何更好地調整心態迎戰中考
一、接受現實,活在當下
中考的影響在哪?初三學生和家長需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體現在心態變化上,同時也只局限在心態變化上。所以,初三學生需要盡快調整心態,正確認識中考,明白中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只要努力去奮斗好每一天,就可以不留遺憾。誰能盡快調整好心態,誰就佔有優勢。誰可以快速接受現實,活在當下,誰就可以贏得中考的勝利。
中考,初三學生需要堅持做最好的自己,初三家長也需要做好孩子的「靠山」,一起迎接中考的各種挑戰,取得最終的勝利!
Ⅵ 中學生怎樣與父母相處
首先,我們要知道父母都是為了我們著想,即使很多時候,他們的舉動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是我們也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找個適當的時機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其次,要經常與父母溝通,現在很多人的沉迷在手機之中,總是忽略了父母的想法,這也會使得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很多矛盾。在閑暇的時候,應該多花點時間與他們溝通,營造歡樂的家庭氛圍。
再次,要是出門在外的孩子要記得經常打電話與父母聯系,不管你在何方,他們總是最牽掛你的人,多打電話和他們嘮嘮嗑,比整體用qq或者微信聊天更加有意義。
最後,與父母相處的時候,可以試著建立在一種朋友的基礎上,這樣的相處會顯得更加輕松而有效哦。
Ⅶ 初三學生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系
初三是初中階段最忙最累的時候,作為學生會覺得自己壓力很大,心情也很煩燥.而父母也對自己的孩子特別關心,她們關心就表現在她們的嘮叨上,在學生看來,則心裡十分不爽.因此錯解了父母的好意.容易和父母爭吵.其實當你生氣時你只要想到父母
都是為你好
就行
Ⅷ 初三學生怎麼和父母溝通
面對可能左右自己人生走向的升學壓力,面對影響自己身心發育的青春期困擾,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那麼,什麼是初三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家長怎樣做才能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幫助」呢?下面,根據我多年帶初三畢業班的經驗,談談我的認識。一、穩定情緒,做一個理智的傾聽者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中心理發育要經歷兩次反抗期,一次出現在2~3歲,表現為任性、不聽話、愛哭愛鬧;另一次出現在12~16歲,一般稱之為青春期,敏感、易怒、任性是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初三正是青春期的中期,「叛逆現象」一般出現在這個階段。處於青春期中的初三孩子本身就容易煩躁,再面對同學間的激烈競爭,面對老師、家長對自己升學的期望,無論學生學習程度高低,都會對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產生疑問。因此,行為上就容易出現某些偏差,將自己的父母當成發泄的對象。所以,上了初三後,家長會陡然感到孩子變了,感到十分困惑。面對這種變化,家長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因孩子的不良情緒而影響到整個家庭。孩子急你不急,他發牢騷你就耐心傾聽,他生悶氣你就仔細觀察,用理智克制自己急於評頭品足的慾望,在傾聽和觀察中盡快找到困擾孩子的症結;待孩子情緒平復後有理有據地與之交流,尊重孩子的一些看法,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孩子盡快走出心理波動期,愉快地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類似這樣的溝通,不僅可以使孩子逐漸減少情緒的波動,提升了應對困難的技巧和信心;而且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撫慰的時候,家長的寬容和幫助會使孩子心存感激,奠定了以後兩代人愉快溝通的基礎。反之,遇到孩子不高興,成績下滑時,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指責,眼睛只盯著「成績」,不給孩子傾訴感受的機會和獨自反思的空間,就會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緒和學習挫敗感,甚至會由單純對自身學習的不滿轉化為對家長的不滿,以至與家長之間產生巨大的矛盾。初三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不要因其他外在因素觸及孩子青春期相對敏感的神經。比如夫妻之間鬧矛盾,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面充滿了火葯味,大人的問題最好在孩子視線之外得到妥善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也最好延至中考後再公開;比如家長工作忙,一方或雙方晚上經常不回家或回家很晚,這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一種親情的缺失,正像有些孩子說的「爸爸媽媽都在家,我覺得心裡踏實,學習起來也安心」。父母只要在家,孩子就會感覺到有家的味道,他的心裡就有了安全感。 二、准確定位,做一個明智的點撥者由於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以及學習能力的差異,到了初三考查綜合實力的時候,學生間產生比較大的差距總是難免的。面對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孩子,有些家長往往心理失衡,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應該比別人的孩子差。同事間、同學間盲目的攀比往往也使家長和孩子不能給自己一個准確的定位,揠苗助長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老師,我們認可每一個孩子的付出,也知道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牽扯到家庭的幸福。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優劣。這個事實家長必須冷靜面對。所以,到了初三上學期期末,家長就應該對孩子在班內和校內的學習成績有一個准確定位,並對孩子下一步的升學目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定位後,家長除了真正從心理上接受現實,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目前的學習、行為、心理等進行點撥調整,幫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態擴大優勢或縮小差距。比如學習中上等的學生,有的往往刻苦不足、難題鑽研不精,對中考又盲目樂觀。這就需要家長配合老師,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狀態,為孩子敲敲警鍾,給孩子指出問題,以督促為主,力所能及地幫助孩子加大對作業和復習的糾錯力度,拓寬對高難度題型的研討思路,以求學的扎實、有序。而學習成績中下等的孩子往往學習基礎不牢、信心不足。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以鼓勵為主,調整學習思路,以求綜合成績有所提高。在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孩子身上往往過多地背負家長的期望。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未能達到家長的期望值,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便是「遷怒」。他們往往不顧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顧孩子的主觀感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定位過高,使孩子在學校累,在家裡煩,身心俱疲。所以有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叛逆行為是家長的不明智之舉逼出來的。和初三學生打交道多了,有一點我很肯定:任何一個學生,只要上了初三這座橋,就沒有不願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終點的。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什麼水平的學生,面臨嚴峻的中考,人人心裡都有一個上緊了的發條。只要家長和老師能夠換位思考,時時給予鼓勵和信任,他們就會「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中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三、合理讓步,做一個睿智的監督者初三的學習生活是緊張而忙碌的,而玩的誘惑也是很強烈的。所以,家長要深刻領會勞逸結合的含義。學習固然重要,但適宜的玩耍以及交友,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最有益的。何況,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是以適度的玩耍和交友來釋放一部分情緒並獲得人生的體驗。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玩電腦,那就和孩子約定周六、周日有幾個小時可以盡情玩;有的孩子喜歡打籃球,那就放孩子出去半天,與自己熟悉的球友馳騁球場;有的孩子喜歡看電視,那就在固定的時間讓他看上一段自己喜歡的節目……凡事要有度,這個度就是在孩子要求合理的情況下,家長與孩子交流之後做出一些合理的讓步。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某些願望,又不至於使監督失控,還會使孩子覺得父母通情達理,拉近雙方的距離。說到青春期,不能繞開的一個話題是早戀。我的看法是,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彼此有好感,甚至有一定的來往都是正常的,關鍵要看學生交往的意圖以及老師和家長處理這種事件的技巧。有的孩子學習不行,感覺到升學無望,就可能想找一個玩伴混下去;有的孩子由於家庭不和睦,精神沒有寄託就有可能找一個朋友,作為傾訴和獲得心理安慰的對象;有的孩子則是由於欣賞彼此的優點而走到一起。這三種情況中,對第一種應該態度鮮明,果斷採取較強硬的措施加以限制;對第二種則需要在打開其心結的基礎上耐心撫慰,使其找到正確的發泄渠道;而第三種需要慎重對待,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先定了性,再看孩子們的交往,家長就能適當做出一些讓步,給孩子一定的交往空間,以利於初三的學習生活。有人說「改變別人難上難,調整自己很容易」,這話很適合家長。處在升學和青春期夾縫中的孩子們,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成熟、穩重的一面較多,因為他們漸漸學會了在外人面前克制、忍讓;而在最親近的家長面前,他們顯露的才是「真我」的孩子本相,因為他們需要放鬆、關愛。對此,家長應該感到慶幸:你的孩子還是很依賴你的,有喜怒哀樂還是願意與你分享的,有解不開的疑慮還是想通過你的幫助得到解決的。所以,初三孩子的家長應從調整自己入手,調整情緒、調整定位、調整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在孩子最需要家長幫扶的人生第一個拐彎處,與孩子一起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