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自己的父母感到厭煩怎麼辦
不妨跟你的父母好好溝通一下,跟他們說一下你的真實想法。當孩子已經是成人了,應該有也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做父母的不應該過多地干預,把孩子繼續掌控在自己手心裡,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提醒和幫助。可能你的父母做得不夠好,但這並不能表示他們不愛你,只是他們一直把你當小朋友來愛,也喜歡了這種愛的方式。而你自己也說,要依附於父母的經濟,那說明你真的還沒有長大到足夠自主生活,所以你要嘗試自己工作而獲得經濟收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論什麼時候,這都是真理。建議你嘗試著理解父母,工作獲得收入,也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經長大的態度,現狀也許會有所改觀。
❷ 怎麼去改變對父母反感的心理
怎麼去改變對父母反感的心理?對待父母要尊重,你們可以面對面的去溝通,去了解,去信任,因為你們畢竟是一家人,一家人怎麼可能有不能說的事情呢?怎麼去改改變父母的反感,首先從自己方面去想,是自己做的不對呢?還是言語表達不行呢?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可能說話方面有點老齡化,這是很正常的。我認為作為一家人,最起碼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你年紀輕,要多多為父母著想,哪個父母不是為了子女好?父母年紀大了話比較多你要理解。
❸ 兩個人相處,怎麼讓其父母消除距離帶來的芥蒂,讓我們能夠好好沒有負擔的在一起
這就是代溝,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代溝兩側的人輕則互不理解,重則抱有敵意,所以要通過種種途徑,做各種努力來跨越代溝、填平代溝。代溝是一種心理存在,良好的溝通方式可以讓代際之間曾經斷裂的心理聯系接續起來,從而達到交流的順暢和相處的和諧。
面對代溝,不要迴避,要迎刃而上。和父母溝通,最要緊的是尊重,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見。不要直接頂撞,平心靜氣的說出你的觀點,並客觀的肯定父母意見中的有益部分,再提出自己的已建和觀點,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創造良好的溝通氣氛,你們才能和諧的溝通。
❹ 我心裡特別仇恨自己的父母,該怎麼辦
我認為從你的描述,有兩點可以肯定!
一、你跟你的父母缺少交流,以至於你的想法越來越偏激。其實天下有幾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兒女啊,他們做的一切無非都是為了你好。即使有做的讓你覺得不好的地方,你也絕對不應該懷疑他們的心意!
二、像你說的這些想法,對我自己來說是十幾歲的時候才會有的。。而你自己現在也不小了,思想上卻還不成熟,所以你父母處處都管著你,很有可能是怕你受到傷害。。世上壞人很多,你長期在父母的保護下才感覺不到。。但你卻有這些奇怪的想法。。希望你可以自我反省一下。。
如果你還是越想越偏激,調整不過來的話,建議去看下心理醫生。。能幫助你走出陰影!!
❺ 對父母懷有仇恨心理該怎麼辦
對父母懷有仇恨心理該怎麼辦?子女仇恨父母,傷的是父母的心,怎樣解決呢?
有以下幾點:1.親人朋友進行勸導。當發現孩子有這種明顯的仇恨念頭,一定要及時採取解決方法,不可將事情嚴重化,可以由親人朋友出面來進行相應的勸導,勸導得當,不要再次激起孩子不安的情緒。
2.父母用真情實感去感動子女。父母把你養大,你憑什麼對父母指手畫腳,父母是需要贍養的。在子女仇恨念頭出現的時候,父母就會發現不對勁,進行慰問,父母用真情實感詮釋了有多愛你,你還忍心讓父母傷心嗎?
3.與子女促膝談心,語重心長的說。在閑暇時,父母與子女談談心,說說不順心的事,看父母能不能幫你指一條路。假如父母觸及到你的底線了,可以跟父母做商量,不可以生父母的氣。
4.自我思考,父母的心。自己沒事的時候或看到某樣東西,勾起了回憶,你是否會考慮父母的這一切都是為誰做的。也許子女想明白之後,也就不會再仇恨父母了。父母的恩情,是我們報答不完的。
5.進行心理咨詢或者心理治療。假如孩子出現了人人都仇視的態度,一定要詢問心理醫生,進行進一步的確定,對症下葯。父母及時發現,及時找心理醫生治療,擺脫情緒控制。
❻ 我是女孩,從幾年前到現在結婚前後,我對我父母產生了很深的隔閡,從心裡親近不起來!
說實話,我覺得你這個女人太可笑,父母給你賠嫁怎麼樣,不給你賠嫁又怎麼樣,如果因為這些對父母就產生隔閡,我覺得你不僅僅是自私,還是最大的不孝,我覺得你爺爺說得也不全是錯,就算你得不到父母一點家產,也不能成為你不孝順的理由,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父母把你養大就是最大的恩情,我們每個人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不管你是誰,有些人不孝,就是因為他們的自私和追求一些小利益造成的,他們從來都不把親情放在第一位,我想你應該就是他們這一類的人,你老公對你好那不是他應該做的嗎?如果他對你不好,你還會在這個家嗎?所以不要把自己變成那個不孝的人,要學會感恩,也是為你自己積德,因為你的今天,可能就是你孩子的明天?
❼ 對父母有怨恨,已經無法溝通怎麼辦
讓家長看這篇文章: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學會和孩子聊天
什麼是「代溝」?「代溝」是家長平時溝通無效,致使孩子與家長產生隔閡的現象。它是家長與孩子之間不能擁有共同興趣或共同思維的表現。「代溝」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溫馨。消除「代溝」的方法是家長學會和孩子聊天,努力營造「家長的事情孩子樂於聽,孩子的事情家長聽著樂」 的氛圍。 據調查:家長主動與孩子擺談工作和生活中的悲與歡的佔32%;不讓孩子知道家庭經濟狀況的佔28%。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孩子不主動與家長擺談同學間趣事的佔61%;當受到委屈時,向家長傾訴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應選擇具有針對性和共享性的話題,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參與,使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爸爸、媽媽很相信自己,願意和自己分享家裡的事,自己也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家裡的事。
和孩子聊天,應講究技巧,講究手法,講究環境。下列做法是錯誤的:有孩子的同學在場,你大肆叫苦說家裡沒錢交學費;當孩子興沖沖地與你聊同學間的趣事時,你卻因工作原因心煩而不聞不理;孩子與你談論網上的事情時,你卻馬上追究上網的時間,網上都做了些什麼等等。這些錯誤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沒有共同語言」或「自找惹事」為由,而不願與你聊天了。所以,家長要想學會和孩子聊天就應該做到:①認同孩子的觀點,別以成人思維去審視他;②收集孩子關心的話題;③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④別斥責孩子。必須斥責時,也一定用建議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間三天說了多少話?笑了多少次?⑥學會檢討自己的過失;⑦在孩子面前學會妥協。
二、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實際是兩個生命體的碰撞。每一位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要學習教育的藝術。
根據許多成功的經驗,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包括:傾聽、發現、童心未泯、老謀深算、哪壺先開提哪壺、說話算話等幾個方面。
許多聰明的家長就是注意了傾聽(即使自己不感興趣的話也要耐著性子聽),誘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裡話,使溝通變得暢通無阻。有一位家長向我「孩子太不愛說話怎麼辦」,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談起時卻是口若懸河。後來我終於發現了原因:母親說話太多,不注意傾聽。在半小時的里,只是母親一個人在講,孩子剛要說話,卻被母親搶去了話茬,孩子只好在一邊苦笑。
還有個例子: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
所謂傾聽,就是不但要努力地聽進去,而且要思考,注重發現孩子談話中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第一次正確運用成語時,要給予贊賞;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詩,要表示受感動;發現孩子能夠慷慨陳詞,有理有據地爭辯,就應該有意地驚呼:「我家出了一個雄辯家!」。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家長溝通,而且還會自動提高溝通的質量。 兩代人溝通的藝術,在於家長既是「童心未泯」,又會「老謀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對家長就會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沒有「老謀深算」,則無法引導孩子。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就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溝通成功的藝術在於「哪壺先開提哪壺」。有個平時動作總是慢騰騰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今天體育課上我跑了第一名!」父親有點納悶,但還是說:「小冠軍,快把比賽的實況給爸爸描述一下吧!」原來是上體育課的時候,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這個孩子在小組跑了最後一名。然後每組最後一名同學再比賽一次,這個孩子就是這次「安慰賽」的冠軍。孩子明明是小組比賽的最後一名,只是可憐的敗將中的冠軍,還值得高興嗎?但是通過談話父親發現的是孩子可貴的自尊心,於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慶祝「過五關斬六將」,閉口不談「敗走麥城」。試問,哪個孩子不願意和這樣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父親溝通呢?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上過於急躁,總幻想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不可能,因為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實的行動,那就只好在親子關繫上吃著「夾生飯」。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關鍵是一個「信」字。「說話算數」道理很簡單,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如果不肯學習「曾子殺豬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為整天高喊「狼來了」而無人理睬的可憐蟲了,哪裡還談得上兩代人的溝通呢?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小時候喜歡跟家長說些學校里的事———誰惹老師生氣了,誰和誰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學後,話就變少了,家長問起學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簡單的兩個字:「還行!」為什麼到了中學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就好像有了一條鴻溝呢?怎樣才能走近孩子呢?我們在做調查時曾讓學生用五分鍾寫出家長常說的話,出現頻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點了!」「你真不爭氣!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沒白受累!」「上課注意聽講!」「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別磨蹭!快寫作業!」「現在不好好學,將來怎麼辦!」「怎麼又考這么點分!」「不是這道題錯就是那道題錯,就沒有全對的時候!」「把電視關了!有什麼好看的!」家長可能覺得這些話都是必須要叮囑的,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這種簡單的說教在內心世界日益豐富的孩子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天天講,月月講,不把孩子說煩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們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請給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我長大了!」「別整天嘮叨我!」「嚴格要求,我沒意見,可太嚴了我受不了!」「請支持我做些我喜歡做的事!」「讓我有點自己的小秘密,好嗎?」「我希望得到鼓勵,別總是責備。」「別老當著別人的面指責我,我也有自尊心!」對於家長來說,要教育好孩子,必須要了解他們,要接納他們已經長大的事實,否則只會增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下面是幾個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與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讓孩子決定———學會選擇;給孩子寫信———巧妙地表達;替孩子著想———留點面子;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三、正確批評孩子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親,她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嘮叨女兒要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母親竟臭罵了幾個來邀女兒去過朋友生日的同學。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在同學面前好沒面子,同學不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但她內心又很孤獨,很苦悶。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結果,即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開。父母與孩子雖天天相處一屋,心理卻相隔很遠。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瑣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理解孩子也並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做父母的也年少過),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請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於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於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也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他的母親:「媽媽最討厭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你的反應是什麼? 1、不孝子孫!媽媽這么辛苦,從小把你養大,你還嫌討厭,像話么? 2、你覺得,媽媽講話很乾擾你?3、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還虧你講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煩?有什麼事可以跟爸爸說說嗎?
比如:當你的孩子對你說:「老師偏心,別人講話不批評,就批評我」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體諒理解的反應應該是這樣:「也許老師是偏心了,你覺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許老師是沒有看見別人說話。再說,你講話也是事實,批評你講話這一點是沒錯的,是不?這樣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覺,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錯的,孩子就會心服口服。而不體諒理解的反應往往是:「不要說老師偏心,你自己講話難道是對的?不要去管別人有沒有講話,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講話?你還好意思說老師偏心!」。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錯了!其實,這樣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實。結果孩子覺得連父母也不公平,不講道理。他被這樣的負向情緒困擾,再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錯,更加認定老師批評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電視,少上網
為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盡量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最好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以內。
父母有時抱怨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多。其實,一個家裡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裡一定有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電視打開,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電視打開。這些人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沒有別的主題,電視是他們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輕的夫妻最初感情還不錯,兩人經常聊天、後來沒什麼可聊的了,只能過無聊的生活,只能過著看電視的生活。電視就有這樣的功能,它能夠讓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沒有情趣的人默默無語地守侯在那個「黑匣子」面前。他們不願意去跟同伴交往,他們不願意去閱讀,他們不願意去運動,他們只想看電視。
電視機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習慣是一個破壞,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是,後來又發明一個遙控器。遙控器意味著人可以在離開電視很遠的地方,像個土豆一樣蜷縮在舒適的沙發里。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出息,每天蜷縮在沙發里,手裡拿著遙控器,不斷地抖動,不斷地擠壓按鈕,不斷地轉換頻道。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麼節目。其實他對哪個節目都不感興趣,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表示自己還活著,還能夠活動。
美國育兒教育專家斯波克說:「我強烈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視。即使是高質量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因為為孩子做好了一切,幾乎不需要孩子做什麼。如果孩子離開了電視之後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則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低下。」
「那些從來沒有養成看電視習慣的孩子就不會思念電視,他們會用其他的活動來填補自己的生活。」如果家裡的電視機壞了,不必急著修理。偶爾過幾天不看電視的生活,可以為家庭帶來新生活的樂趣。那樣的話,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賴被動的娛樂方式,而學著人類幾千年來的做法,通過讀書、寫作或者交談來積極地創造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電視機的話,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過,無論電視有多少壞處,畢竟它能夠給人帶來娛樂和消遣。既便電視使人墮落,人有時倒需要偶爾墮落一下。「不做無益之事,難遣有涯之生」。如果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完全不看電視,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讓孩子盡可能少看電視外,父母最好讓孩子少玩或不玩網路游戲。電腦游戲是理想的教學工具。不幸的是,這些游戲教給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確地射擊。在電腦游戲中,開槍射擊的次數越多,孩子們想到殺人的時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網,因為孩子許盡早學會利用網路學習資源。不過,既便網路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學習資源,家長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和主題。在電腦普遍流行的時代,人們容易以「網路時代」「讀圖時代」的名義誇大電腦和網路的功能。事實上,無論電腦技術多麼發達,網路以及讀圖永遠不可能成為所謂的「時代精神」真正的時代精神依然在紙介質的經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寧靜致遠的個人思考中。
家長也不必為了讓孩子適應所謂的「同伴文化」而鼓勵孩子玩網路游戲。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有玩網路游戲的習慣和玩網路游戲的,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因為對網路游戲的無知而暫時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過,如果這個孩子既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又有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來影響周圍的其他同伴。不會玩網路游戲不是恥辱,沒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和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於充滿或的網路游戲之中,那才是恥辱。
相比之下,看電視對孩子成長的破壞程度低於玩網路游戲。也因此,家長在解決孩子的「電視依賴症」和「網癮」時也需要考慮不同的「治療」思路。
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看電視而影響了閱讀質量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和孩子簽定「契約」。比如,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看電視,每天必須先完成作業之後才能看電視,周末可以適當延長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電視依賴症」,嚴重破壞了閱讀習慣和思考習慣,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過一點時間的「非電視生活」:切斷家裡的電視機「天線」,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打開」電視;把家裡的電視遙控器暫時「鎖」起來,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遙控電視。在電視機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夠過某種「非電視生活。」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電視依賴症」,安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非電視生活」倒是可以考慮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玩網路游戲而影響了孩子的閱讀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不要規定「每天玩網路游戲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或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每天只讓孩子玩1個小時的結果是:每天准時玩網路游戲將強化孩子玩游戲的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個小時,總會覺得不夠,他會每天生活在對網路游戲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長最好規定:只能在周末的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其他時間禁止玩網路游戲。周末偶爾玩網路游戲,這對孩子來說,已經失去了強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應。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網癮」,那麼,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簽約那麼簡單。有嚴重「網癮」的孩子不會遵守任何「家庭契約」,他將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長的勸說,而是「治療」。而且,讓那些染上了嚴重的「網癮」孩子接受治療時,父母必須陪伴。因為,孩子之所以染上「網癮」,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關系不和,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成就感等因素引發。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❽ 孩子對父母有仇恨心理怎麼辦
1、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態度
對孩子的態度要保持溫和並且淡定,如果對孩子的規則也會隨家長的心情而改變,相信家長自己也知道這都是些不好的習慣,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也有這樣不好習慣,請時刻注意自己的態度,對孩子要溫和,淡定。
2、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管理情緒,是父母的大功課,不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學會正確幫孩子疏導情緒,不能剝奪了孩子的情緒自由,不允許孩子有情緒,要麼學會將情緒積壓心底,要麼學會對別人發飆,管理情緒要先認清一個問題,情緒沒有對錯好壞之分,管理情緒的方法才有好和壞,父母要營造一個自在、輕松的家庭氛圍,不高興,生氣的事情可以講出來,告訴家人,可以自由表達。
3、親人朋友進行勸導,當發現孩子有這種明顯的仇恨念頭,一定要及時採取解決方法,不可將事情嚴重化,可以由親人朋友出面來進行相應的勸導,勸導得當,不要再次激起孩子不安的情緒。
4、如果孩子的學習壓力大,家長應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來放鬆,不要逼的太緊。
5、找孩子溝通一定要尋求時機,最好在孩子情緒平穩的情況下,溝通的環境和時間一定要合適,不要有任何人打擾,最好把手機關閉,一次不行,就再找機會,堅持,總會成功的。
❾ 孩子對父母有抵觸心理該怎麼辦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❿ 對父母感到厭惡怎麼辦
有些時候父母對你做的也許是應該的但想想你父母從小把你養到大。當別人罵你一句父母,也許你的心裡會想著真的很傷心,不允許他們罵。但現在呢,你長這么大了,小時候把你養這么大也不容易,現在呢,他們老了你應該去關懷他們,也許你有時候想要的東西他們不會給你買,那也是有原因的,父母是會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你的。然後呢,你也應該體諒父母,想想他們為你所做的一切應該怎樣去感恩他媽,當你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你確實反感他們,但是呢,畢竟是你的父母,你要珍惜她媽時光只有一次,失去了是不可能再有的。好好對他們好好的去照顧她們有人說還有下一輩子,可事實卻是沒有的,人生只有一輩子相遇是一場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