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如何早發現寶寶聽力障礙

父母如何早發現寶寶聽力障礙

發布時間:2022-06-08 18:09:44

1. 怎麼可以及早發現寶寶聽力不好呢

早期發現小兒耳聾並採取適當的康復措施,是保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嬰兒在語言發育最關鍵的2歲至3歲內如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和訓練,將導致聾啞或語言障礙。一般嬰兒出生後,多數畸形經過醫生的檢查都能發現,而聽力則很難通過查體發現,往往當嬰兒長到2~3歲時,父母才發現其對聲音無反應,但此時已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機,如果到六歲以上才發現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再挽救孩子的聽力會非常艱難。一個健康、正常的寶寶,他的聽覺及語言會按如下的進程一步步發育。從降生到出生後3個月:寶寶在突然聽到60分貝以上的聲音時,會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皺眉、眨眼、睜眼等活動。4-6個月:寶寶對聲音有反應,可辨別出媽媽的聲音。能夠在媽媽對自己說話時,用眼睛注視著媽媽,或在聽到媽媽的聲音時停止活動,將頭轉向聲源。7-9個月: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臉,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定位能力。10-11個月:寶寶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能學說「媽媽」、「爸爸」,聽到悅耳的音樂,上下肢能隨音樂有節奏地運動,對語言有豐富的應答。1歲-1.5歲:寶寶能按聽到的語言作出反應,當問「鼻子、眼睛、嘴在哪兒」時可用手指指點。寶寶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開始了。1.5歲-4周歲:1.5歲-2周歲的寶寶,可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識;3-4周歲時能背誦兒歌、講故事。這時是科學上所說的豐富語言或語言學習發展的時期了。如果您的寶寶孩子表現不同,建議您不妨到醫院來為寶寶作一個聽力篩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採用耳聲發射技術對出生3-5天的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此項技術在新生兒處於睡眠狀態下進行,對新生兒不造成任何創傷,只需3~5分鍾即可完成檢查,儀器就會准確、客觀地辨認出檢查對象的聽力狀況。如果寶寶沒有通過篩查,到42天時,寶寶應來醫院再做一次篩查,仍然沒有通過,應行聽性腦干誘發電位、聲阻抗等檢查,以便進一步確診。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像是一步步換用網眼更細的篩子,將聽力有障礙的寶寶准確地辨別出來,及早對他們進行救治。做一次聽力篩查非常簡單。使用耳聲發射篩查儀,只要0.5分鍾,哪怕接受檢查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嬰兒,也不會影響檢查結果的准確性

2. 怎麼知道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新生兒什麼時候有聽力?

以前人們認為,新生兒剛生下來都是耳聾的。但隨著科學發展,研究表明,胎兒聽覺感受器在胎兒6—7個月時就已經基本成熟,超聲顯像可以觀察到胎兒對外界聲音刺激會有眨眼的反應。正常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有聽覺定向能力。

寶寶聽力障礙常見嗎?

聽力損失是全球最常見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永久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佔全部出生缺陷的
20%,發病率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嬰兒期的聽力障礙會對寶寶將來的語言學習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寶寶既聾又啞。

家長如何盡早發現寶寶聽力障礙?

嬰兒早期聽覺能力有

生後1個月:突然給予聲音刺激會出現驚跳反射、眨眼反射、覺醒反射、吸吮反射。哭泣或手腳舞動時,寶寶聽到聲音會停止當前的行為。在近耳處搖動聲響玩具時,寶寶偶爾會慢慢地轉臉。

生後2個月:睡眠中受到較大的聲音刺激,可出現驚跳、睜眼、手足抖動。面對寶寶說話,他可以發出「啊 噢」等母音。

生後3個月:睡眠中聽到聲音,可出現眼瞼閉緊、手指緊握等動作。電視機的聲音可使寶寶轉頭或轉動眼球。聽到吵架聲會出現不安,聽到哄逗聲、音樂聲會有喜悅的表情。

生後4個月:唿喚名字會轉動頭部尋找,對媽媽的聲音很敏感,對自己熟悉的聲音例如玩具聲、電視聲、開門、關門聲表示關注。

生後5個月:能轉頭尋找耳邊的鬧鍾聲,能區別父母的聲音、熟人的聲音。對突然出現的人的聲音刺激產生恐懼。

生後6個月:對他說話或唱歌,他會用眼睛看著你,可跟蹤聲源。能敏捷地尋找到發聲的地方。

如果聽力正常,等到了一周歲時,就應該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例如來來、抱抱、再見等。再大一些就會模仿大人說出一些簡單的話語。到了一歲半時,就會按照語言指令,正確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

如何保護寶寶聽力?

1、不要讓寶寶躺著吃奶

寶寶的咽鼓管平直,躺著吃奶很容易發生嗆咳,奶水嗆入咽鼓管進入耳腔,引發中耳炎。不僅嗆奶寶寶鼻炎、口腔疾病都很容易導致中耳炎。中耳炎在嬰幼兒人群中非常高發,也是傷害寶寶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2、不要隨便給寶寶挖耳朵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耳朵裡面有耳屎,都耐不住心癢要給寶寶清理。事實上,寶寶耳朵里存在一些耳屎其實是有很大好處的。可以有效保護寶寶耳膜,緩解強烈聲音對寶寶耳膜的沖擊。而且,適量的耳屎還可以阻擋異物、飛蟲等進入寶寶耳朵。

3、不要強制給寶寶灌葯

讓寶寶乖乖吃下又苦又澀的葯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家長用手捏著寶寶鼻子、趁寶寶張大嘴哭鬧給寶寶強行灌葯。強行灌葯會導致葯水嗆入咽鼓管,引發中耳炎,和嗆奶是有差不多一樣的後果的。

4、不要給寶寶濫用抗生素

新生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很弱的,因此也很容易感染疾病。家長為了讓孩子快些康復,會給孩子吃各種抗生素。

抗生素中的一些種類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對耳內神經細胞的損害尤其巨大,稍有不慎都會導致耳聾,稱為耳毒性葯物。

5、避免家庭噪音

家庭噪音,這可能是家長們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據檢測,家庭中電視機所產生的噪音可達60至80分貝,洗衣機為42至70分貝,電冰箱為34至50分貝。另外,室內敲打聲、家人的高聲吵架等均在范圍之列。聽力的喪失是漸進性的,不容易被發覺,而家庭噪音具有長期性、隱匿性的特點,所以,家庭噪音對寶寶聽力損傷的危害不容忽視!建議家裡雜訊比較大的設備盡量不要同時開啟,同時避免使寶寶長時間處於嘈雜的環境中,避開生活中常見的噪音污染源。

如果有幫助到你,希望能採納!

3. 早期發現小孩聽力障礙,有哪些好的做法

引言: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人類而言,通過聽力就能夠及時發現周邊信息的變化,也能夠及時發現風險,所以說要盡早的發現小孩子的聽力問題。早期發現小孩的聽力障礙,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4.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的問題無錫的

可從以下五點進行觀察: —、嬰兒從降生到3個月,當突然聽到強音時,父母能觀察到他的反應。最常見的是在強聲音刺激後,會立即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兩眼快速睜、閉,有時也會停止吸吮動作或呼吸節奏發生變化等。二、嬰兒在4到6個月時,對於給予的聲音刺激能做出反應,並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三、嬰兒到7至9個月時,能主動地向音源方向轉臉,孩子能主動地去尋找。四、嬰兒到l0至11個月時,叫他的名字能有反應,能學會說「媽媽」、「爸爸」。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引發孩子反應的聲音強度也在逐漸減小。五、幼兒在滿周歲到l周歲半時,能按聽到語言能做出反應,當問到「鼻子,眼睛在哪兒﹖」時,可用小手指出來。在這段時間,家長用這些看似簡單實際很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方便地對孩子的聽力進行篩查。需要注意的是在給聲音的同時,一定要避開孩子除聽覺之外的其他感覺,如視覺、觸覺等動作,盡可能在安靜的條件下進行。關注兒童聽力障礙用愛心贏得聲音聽力障礙要早期干預切莫忽視兒童「語話遲」「貴人話語遲」這句諺語在我國一向廣為流傳,對此醫學界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有專家認為,聽覺功能和語言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話語遲」者應警惕聽力障礙。家長的不重視是發生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點是因為孩子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時運用了測聽。一種行為測聽是家長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無意中給了孩子動作手勢,見到孩子有反應,就認為她聽到了,但實際上孩子並沒有聽到。另一種是有的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盡管聽不清家長的語音,但會通過家長的口形的變化,觀察出家長的主要意圖。因此,孩子說話晚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如發現孩子到了1周歲還沒有語言意識,就應警惕有無聽力障礙。 把握最佳治療時機3歲寶寶出生後不久發現雙耳失聰,在及時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後,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了。有關專家認為,兒童聽力障礙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如果錯過最佳語言時機,即使配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難以完全恢復語言能力。耳聾時間越短,效果越好。由於人在6歲前處於言語形成黃金時期,若耳聾的時間過長,聽中樞一直得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功能就會退化。這種退化是不可逆的,更重要的是,時間過長會引起語言中樞退化,導致語言障礙和影響語言清晰度。及早地發現了小兒的聽力障礙,及時採取聽力補償措施,並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言語訓練和康復教育,這些孩子的言語以及心理、智力發育就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聾兒早期干預。

5. 怎樣發現新生兒聽力異常

常言道,「十聾九啞」。據統計,聽力障礙在正常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症監護病房搶救的新生兒,其聽力障礙的發病率可高達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預防聽損兒童因聾致啞?聽損兒童能否恢復聽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優生優育協會聽力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麥飛。 「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耳聾的重要手段。」麥飛說,「以前,因為太小的孩子不會表達,患兒在襁褓期不易發現,等長到兩三歲時才發現,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現在,新生兒聽力篩選檢查的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如利用聽力篩查儀,可在孩子出生後48小時檢測聽力是否正常。」 國際上對聽力損失兒童一貫執行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去年6月1日起,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診療科目中設有產科或者兒科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如不具備條件者,應告知監護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採集及聽力篩查。可見,新生兒聽力篩查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家長也能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在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醫生扼腕嘆息的憾事,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或者五六歲口齒還不清楚,這才慌了手腳,往往延誤了診療的最佳時機。」麥飛說,雖然從專業角度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標准和設備,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除了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還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異常———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他們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比如避開他的視覺在他耳旁敲擊物品產生聲音,他會做出眨眼、身體抖動等動作;四個月之後,孩子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聽到強的聲音刺激後會用眼神或轉動頭去尋找。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按照語言命令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兩周歲時能聽懂簡單的語言。如果在哪個年齡段發現孩子的反應不相符,就應該對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產生懷疑了。 「一旦發現孩子聽力異常,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確診治療。」麥飛說。 新生兒2-7天時可做聽力篩查 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麥飛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後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迴音,後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並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鍾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於孩子的頭部和頸部,並通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後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後聽覺通路(腦干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後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家長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麥飛說。一般來說,不能通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也可能由於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羊水或胎糞等可能堵塞耳道),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另外,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聽力篩查只是篩查,並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通過」或「未通過」等。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通過,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必須進一步復查。若經過2-3次復查仍無法通過,則應採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爭取在出生後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 有聽力障礙1歲前干預最好 3歲以前特別是1歲之前,是孩子語言中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在此前出現聽力損傷,將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能力,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說話。麥飛說,只有少數患兒可通過手術或葯物治療恢復或提高聽力,大部分患兒只能靠佩戴助聽器來進行聽力補償。而重度聾和全聾患者即使佩戴助聽器也無濟於事,可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並配合聽功能訓練、語音治療以及語言訓練等,能使患兒逐漸認識聲音,避免聾啞殘疾的產生。開始干預的時間最好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具體步驟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時就發現有聽力損傷,經康復語言訓練,到3歲時可以掌握300個到700個單詞;如果到兩歲時才發現有聽力損傷,即使進行康復訓練,到3歲時也僅能掌握不到100個單詞。 「對於不能治療的聽損兒童,可教孩子做早期發音練習,並及時佩戴助聽器,盡早開始聽覺語言訓練,時間越早效果越好。」麥飛說,經過語言訓練,能使患兒正常地與人交流,做到聾而不啞、殘而不廢。 Tips: 寶寶的聽力障礙如何預防? 目前,對新生兒先天性耳聾的因素尚未完全認識,但發現與以下高危因素關系較密切:耳聾家族史,宮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風疹、弓形蟲、梅毒等),顱面部畸形,早產或極低體重兒(體重小於1500克),多胎,母親濫用葯物(如慶大黴素)和酒精,母親糖尿病,染色體異常,以及一些與感覺神經性或傳導性耳聾有關的綜合征等。 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並無聽力喪失,但可由於各種後天因素而導致聽力障礙,如腦膜炎,使用耳毒性葯物,嚴重黃疸,嚴重窒息,以及其他嚴重疾病而長時間住新生兒監護病房,均為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 麥飛強調,孕婦加強個人衛生保健意識,使胎兒避免不良接觸,加強妊娠期和圍產期保健,做好胎兒和新生兒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聽力障礙的發生,但由於病因復雜,完全預防該病的發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強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時發現聽力障礙並早期醫療干預,是小兒聾啞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6. 家長怎麼去發現小孩的聽力不好

孩子的聽力非常重要,而嬰幼兒時期卻是聽力損失高發年齡段,其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病率約為1‰-2‰,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暴露因素的增加,聽力障礙發病率會有所增高。如果在嬰幼兒期聽力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智力及心理等多方面的發育。因此,及時發現孩子聽力障礙並及時採取干預手段對孩子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由於嬰幼兒不能像成人那樣對聽力障礙做出明確的表達,所以對於家長來說,細心觀察並及早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判斷孩子的聽力是否正常呢
● 0-3個月的嬰幼兒:主要通過觀察聽覺反射來判斷聽力。聽覺反射最典型的是驚跳反射,即當給較大聲音(60dB以上,如大聲關門、拍手或開大音樂聲音時),雙臂會突然向內屈曲;還有閉目反射,比如寶寶在睜眼時聽到大聲音突然閉眼;寶寶睡覺時遇到突然聲響會覺醒、睜開眼睛,這是覺醒反射。
● 4個月-1歲的嬰幼兒:主要通過觀察聽覺反應來判斷聽力。比如問寶寶「燈呢」,寶寶可能眼球會向聲源方向轉動,尋找聲源;比如問「媽媽呢」,寶寶會伸手指頭等。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對聲音沒有興趣或還沒有開始「咿呀學語」,那麼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有聽力問題了。
● 1歲-1歲半的嬰幼兒:可以通過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會回頭,大人在隔壁房間的呼喚有反應,能說出單字詞,如:媽、爸、燈、果、車等。
●1歲半-2歲:能運用兩個字的短語,如:吃飯、尿尿、喝水等。
● 2歲以上。要觀察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能否說出短句、短兒歌,能否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否聽到大人的指令後完成簡單的任務。其次孩子是否於談話中常常要求別人重復說過的話,並且容易感到疲倦;對於別人講話,時聽見時聽不見。最後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喜歡把音樂或電視的聲音開得較大,是否上課不專心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等。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上述方面的表現異常,或孩子對日常環境、言語的反應欠敏感,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診斷。

7. 學齡前兒童聽力下降如何早發現

定期進行兒童聽力篩查,對早期發現聽力損失至關重要。

8. 怎樣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

因為是兒童依賴聽覺來學習語言、音調、韻律、節奏的,所以兒童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正常的聽力接收聲音才能正常發展。兒童聽不到聲音時,容易引起語言障礙或延遲,或者演講的語調過於簡單,口音不足,對音樂和節奏的反應也不敏感。因此,如果早期發現兒童有弱聽覺現象,早期診斷很重要。那麼,如何發現兒童有聽力障礙呢?

第三,感冒後聽音變差要小心

兒童感冒後,如果感到耳痛和聽到音反應不迅速,父母應該受到重視。由於兒童的咽鼓管相對較短,感冒引起的咽喉炎很容易通過鼻咽咽部咽鼓管入口擴散到中耳,從而引起小兒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這可能會影響聽力,如果不及時治療或長期延期,會導致中耳粘連等更嚴重的後果,因此應盡快到正規醫院接受聽力檢查。

9. 家長如何在早期發現孩子耳聾呢

這個還是很明顯的 只要你叫孩子 或者有什麼聲音 一般沒有聽力障礙的 孩子會找聲音的地方 反之就是有聽力障礙了

10. 新生兒聽力異常家庭早起發現

常言道,「十聾九啞」。據統計,聽力障礙在正常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症監護病房搶救的新生兒,其聽力障礙的發病率可高達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預防聽損兒童因聾致啞?聽損兒童能否恢復聽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優生優育協會聽力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麥飛。 「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耳聾的重要手段。」麥飛說,「以前,因為太小的孩子不會表達,患兒在襁褓期不易發現,等長到兩三歲時才發現,已錯過了至佳治療時期。現在,新生兒聽力篩選檢查的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如利用聽力篩查儀,可在孩子出生後48小時檢測聽力是否正常。」
國際上對聽力損失兒童一貫執行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去年6月1日起,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診療科目中設有產科或者兒科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如不具備條件者,應告知監護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採集及聽力篩查。可見,新生兒聽力篩查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家長也能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在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醫生扼腕嘆息的憾事,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或者五六歲口齒還不清楚,這才慌了手腳,往往延誤了診療的至佳時機。」麥飛說,雖然從專業角度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標准和設備,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除了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還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異常———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他們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比如避開他的視覺在他耳旁敲擊物品產生聲音,他會做出眨眼、身體抖動等動作;四個月之後,孩子就有了主動尋找聲
源的能力,聽到強的聲音刺激後會用眼神或轉動頭去尋找。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按照語言命令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兩周歲時能聽懂簡單的語言。如果在哪個年齡段發現孩子的反應不相符,就應該對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產生懷疑了。
「一旦發現孩子聽力異常,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確診治療。」麥飛說。
新生兒2-7天時可做聽力篩查
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麥飛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後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迴音,後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並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鍾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於孩子的頭部和頸部,並通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後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後聽覺通路(腦干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後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家長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麥飛說。一般來說,不能通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也可能由於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羊水或胎糞等可能堵塞耳道),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另外,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聽力篩查只是篩查,並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通過」或「未通過」等。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通過,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必須進一步復查。若經過2-3次復查仍無法通過,則應採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
查,爭取在出生後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
有聽力障礙1歲前干預至好
3歲以前特別是1歲之前,是孩子語言中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在此前出現聽力損傷,將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能力,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說話。麥飛說,只有少數患兒可通過手術或葯物治療恢復或提高聽力,大部分患兒只能靠佩戴助聽器來進行聽力補償。而重度聾和全聾患者即使佩戴助聽器也無濟於事,可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並配合聽功能訓練、語音治療以及語言訓練等,能使患兒逐漸認識聲音,避免聾啞殘疾的產生。開始干預的時間至好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具體步驟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時就發現有聽力損傷,經康復語言訓練,到3歲時可以掌握300個到700個單詞;如果到兩歲時才發現有聽力損傷,即使進行康復訓練,到3歲時也僅能掌握不到100個單詞。
「對於不能治療的聽損兒童,可教孩子做早期發音練習,並及時佩戴助聽器,盡早開始聽覺語言訓練,時間越早效果越好。」麥飛說,經過語言訓練,能使患兒正常地與人交流,做到聾而不啞、殘而不廢。
Tips:
寶寶的聽力障礙如何預防?
目前,對新生兒先天性耳聾的因素尚未完全認識,但發現與以下高危因素關系較密切:耳聾家族史,宮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風疹、弓形蟲、梅毒等),顱面部畸形,早產或極低體重兒(體重小於1500克),多胎,母親濫用葯物(如慶大黴素)和酒精,母親糖尿病,染色體異常,以及一些與感覺神經性或傳導性耳聾有關的綜合征等。
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並無聽力喪失,但可由於各種後天因素而導致聽力障礙,如腦膜炎,使用耳毒性葯物,嚴重黃疸,嚴重窒息,以及其他嚴重疾病而長時間住新生兒監護病房,均為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
麥飛強調,孕婦加強個人衛生保健意識,使胎兒避免不良接觸,加強妊娠期和圍產期保健,做好胎兒和新生兒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聽力障礙的發生,但由於病因復雜,完全預防該病的發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強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時發現聽力障礙並早期醫療干預,是小兒聾啞至有效的預防措施。

閱讀全文

與父母如何早發現寶寶聽力障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心源養老院 瀏覽:46
2018年退休金北京怎麼計算 瀏覽:104
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養老金缺口 瀏覽:478
長壽面怎麼下的 瀏覽:839
體檢色盲測多久交去車管所 瀏覽:110
養老保險卡怎麼只有一張銀行卡 瀏覽:329
孤寡老人進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66
密雲水庫清朝永琪父母什麼情況 瀏覽:527
長壽哪裡有快遞公司 瀏覽:625
養老保險清繳委託書怎麼寫 瀏覽:835
老年人用品誰家好 瀏覽:915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
內蒙古農村社保60歲補交規定 瀏覽:707
長壽花葉子變空怎麼辦 瀏覽:778
重陽節對父母的話 瀏覽:801
蜂王怎麼找老人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