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游
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因為儒家追崇的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而這句話就體現了「孝」字。
其實如果離的遠真的不好,父母有什麼事,他們是不會和你說的,他們怕你擔心,所以都會瞞著你,而有些人離得家遠就算了,還經常一個多月才打一個電話回家,我真的是不能理解。
如果你真的必須要離家很遠,那一定要多打電話,而且一定要告訴爸媽你子啊外面過得很好,因為他們真的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話而整夜的睡不著覺。想我一樣24歲左右的孩子們,不要以為你們的父母還年輕,他們其實已經老了,對父母多點關心,多回家看看他們吧。
父母在,不遠游,常回家看看,若要遠游,電話勿斷。
❷ 父母在,不遠游,你們怎麼看,怎麼做
父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第一個就見到的人,陪著我們長大,陪著我們經歷著風風雨雨,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我們。但他們老去時,我們卻不可以用全部的時間去陪伴他們。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他們,其實他們想要的不是你給他們買東西,而是需要你來陪他們,陪他們追憶曾今的那些有趣的,歡樂的,亦或是失落的,痛苦的事情。陪伴就是一種愛,還是他們最需要的。
父母的老去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因為我們也在逐漸長大。小時候照顧我們是他們的責任,父母老去時,照顧他們就是我們的責任。這種責任不是是給他們錢或是給他們東西,而是花時間和經歷去照顧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家庭溫暖,心情愉快。讓他們不會覺得老了是孩子的累贅。
父母老了,要的其實就是我們時刻關心他們,即使我們不在他們的身邊,即使不能時刻陪著他們的左右。也可以每天給他們打電話,周末可以回家,經常的找他們聊天,同時,要讓他們走出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他們感受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❸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遠游」
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里的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理解
❹ 請談談你對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理解
「遊必有方」才是整句話的重點,真正理解的人其實並不多。有人解釋「遊必有方」是指:即使離開父母去遠方,也要有個地方。
無論你是長途還是短途旅行,無論你是長時間還是短時間在外地,都要讓父母知道你的所在。告訴父母你的所在非常重要,算得上一種孝順吧。沒做過父母的人,肯定不能理解為何父母會這么在乎你到底在哪裡。
天底下最痛苦和無奈的事情之一,就是做父母的不知道兒女的所在。網上所論「三和大神」,大部分人都是「不孝的典範」。
❺ 中國古語雲:「父母在,不遠游。」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家庭觀與旅遊外出的需求。
摘要 這古人有雲「父母在,不遠游」,那是因為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休,而子女通常都會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時候大家都一起勞作供養一個家庭,每天這子女都會孝順父母,對父母噓寒問暖,而父母呢也會照看他們生下的孩子。
❻ 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
個人覺得有點太守舊了,就算在外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
❼ 你如何看待父母在不遠游
我認為,所謂的父母在不遠游,主要指的是古代交通不發達,一個人如果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學習,去游歷,而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會因為通信的不及時而無法到父母面前去照顧自己的父母,很有可能會導致父母死去自己卻無法到現場送父母最後一面。由於這種事情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十分悲痛且不孝的事情,所以人們都不去宣揚遠游,同時,傳播父母在不遠游這種思想,所以說父母在不遠游這種思想主要還是因為古代所具有的局限性而出現的。
❽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什麼道理
父母在世的時候,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所以不要遠行。必須遠行的時候,一定要告訴父母去哪兒什麼時候回來。
❾ 父母在,不遠游,你們怎麼看,怎麼做呢
父母健在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是崇尚孝的文化,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出遠門不能照顧父母是不太好的。
❿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什麼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體健康時外出,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體需要照顧,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游「必」有「方」。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作品背景: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乾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賞析: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