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些50後60後沒時間伺候90歲的父母,卻忙著看孫子,你怎麼看
你好,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父母和孫子一樣的,老人需要照顧,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孫子可以讓他的爸媽照看,謝謝。
B. 為什麼在中國,老人幫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現在的生活中國老人帶幫兒女帶孩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所以我認為在中國,老人幫帶孩子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法律可沒規定老人一定要幫子女帶孩子。之所以有那麼多老人在幫子女帶孩子是因為老人體量子女的難處,不便帶孩子;或是老人在家閑著沒事,把帶孩子當成一種樂趣而已。所以千萬不能說爺爺奶奶帶孩子是天經地義,如果自己工作忙不便帶孩子而老人主動站出來說給你帶孩子,那是你的幸福。反之,你也不能怪老人,老人是沒帶孩子的義務的,老人的義務是把自己的孩子養大就好了。
3.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父母來照顧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方面的確是因為工作繁忙,急需幫手,另一方面,則是受中國社會 " 一個孩子,全家來帶 " 的情況影響。
C. 如果讓父母幫著帶孫子,要不要給父母點「辛苦費」
應該給。
1、個人認為,如果自己經濟能力可以,可以時不時給點父母錢讓他們買東西版吃或者權不給錢平時給父母買點營養品;
4、在於個人,給父母錢也可以,換成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反正盡量不要讓父母感覺他們就像保姆一樣就行,我們可以給予父母適當的錢還有適當的陪伴,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D. 叫爺爺奶奶看孫子為什麼就成留守兒童了
你好,之所以讓爺爺奶奶看孫子,孫子就成為留守兒童,那是因為父母無法親自照看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留在家裡由其他親人照看。父母長期與孩子分離,導致監護不力,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現在不只是孩子是留守兒童,長大的兒女離開父母,去追尋屬於自己的更美好的生活;而家庭,連同幼小的下一代,也就留給了年邁的雙親。這樣的老人,一邊佝僂著身軀勞作於阡陌之間,一邊還要隔代撫養孫輩。他們在默默操勞的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孤獨和寂寞的煎熬。他們被稱之為留守老人。
這本該是需要被人照顧的老人和孩子,由於作為他們中間紐帶的人,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使得他們的孩子和父母需要相互之間照顧依存。這並不是說讓父母帶,生活在一個城市,時不時的去看看或接回家住的就不算是留守兒童了,那樣最多算是同城留守兒童。其本質還是長期不跟孩子居住在一起,不去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那他們跟留守兒童又有什麼區別呢?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地位不可取代,再慈愛的祖父母也無法彌補父母缺席的遺憾。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缺失的、冷清的。
E. 父母有看孫子的義務嗎
法定義務有撫養義務、贍養義務、撫養義務。但這些義務的約規上是指:對子女、對老人、對夫妻和兄弟姐妹。
所以父母沒有看護孫子義務,但有看護孫子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傳統習俗與關愛的給予,不是強制。完全是父母自願的愛的奉獻,如果不想奉獻時沒有法定義務與責任。
F. 隔代教育觀點碰撞,有償帶孫你能接受嗎
引言: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就直接拋給了爺爺奶奶來照顧,因為他們工作非常忙,而且生活也比較豐富,在照顧孩子方面呢,也沒有多少的經驗,所以就把這個任務全權交給了自己的爸媽,可是要知道隔代教育觀點是有所碰撞的,而且每個人他的生長環境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相同。
希望所有的成年人都體諒體諒自己的父母,知道照顧孩子比較辛苦,那麼就減輕一點他們的壓力,要不然呢就是在金錢上面進行補償,要不然呢就是在時間上面給予補償,不能說好處都讓你們佔了,但是最後自己的爸媽卻撈不到一點好。而且要考慮清楚父母那一代人,他們的思想觀念是不一樣的,如果說沒有辦法接受的話,就不要去耽誤老人的時間。
G. 年輕人為什麼會認為父母幫忙帶娃是天經地義呢
在大多數的家庭里,年輕人都認為父母幫忙看娃是天經地義的,那麼老人們又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呢?
4.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有的老人想法不同,他們老了以後其實並不是很想帶孫子,張大媽的孫子出生後,兒媳想讓她幫忙帶娃,說好帶到2歲,結果帶到了7歲,孩子是獨立了,可她也老了,原本計劃到外面走一走,卻因為要帶孩子走不開,本打算帶2年後就去,可一帶就是7年,現在身體各種毛病,算是去不成了,想起來還是挺遺憾的。
H. 兒媳要求婆婆來照看孫子,婆婆是怎麼回應兒媳的呢
過來人也許都明白,女人和女人之間最難處理的關系往往有兩種。一種是情敵關系,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不管誰先來後到,不傷到骨子裡誰也不想先退出。一種婆媳關系,不吵架還好說,兩個人一旦吵起來,無論誰先挑起「戰火」,都覺得自己最委屈。
女人的心就像一本難念的經書,難念又難懂,有時候讀懂了,一生的時光也快過完了。不僅外人讀不懂女人,有時候連女人自己也讀不懂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就像一些婆媳矛盾一樣,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偏偏過出了兩家人的感覺。
一個女人的心尚且捉摸不透,兩個女人在一起自然就不用說了。婆媳之間不吵架是好事兒,吵架也是普遍現象。有些婆媳吵吵還能和好,好了繼續吵,有些吵著吵著婚姻就敗了。到最後,最受委屈的往往還是男人。
四、婆媳吵架,妻子跑了
唉,我媽和妻子又吵了一架,把我爸氣得端著碗去大門口吃飯了。
我爸那雙拖鞋不大好,拖拉著走到門口差點絆倒,一不小心酒瓶子掉下來了,半瓶好酒沒了,滿屋酒香。
我爸一看,這都沒有酒了怎麼吃飯,就嚷著讓我去給他買酒。我帶的錢不多,買了便宜的。我爸喝了一口說不好喝,讓我再去。當我再次回來,婆媳都快吵完了,不知道誰吃虧。
天意吧,如果我爸老實一點不摔那瓶子酒,我在場還能勸勸她們。如果我孝順我爸一點,提前給他買雙好拖鞋,他也不會絆那一跤。如果他不絆一跤,我就不用出去買酒。只要我在場,最起碼她倆不會吵那麼厲害。
你說這算個什麼事,婆媳吵完,妻子去意已決!
回家後妻子和我吵架,邊吵架邊收拾衣服,說這個婆婆鑽錢眼去了。
我有苦難言,感覺兩人都不對。我媽就我一個兒子,她要那麼多錢能吃嗎,最後還不都是我的?我媳婦就我一個老公,怎麼就不知道體諒體諒我?
我倆吵了幾句,妻子扔下孩子回娘家去了,中秋節都沒和我過,她要和我離婚,臨走那天還把我的衣服裝錯了。我想去岳父家服個軟,爭取把她接回來再說,順便把衣服要回來。我媽不讓我去,大過節的去岳父家等於送禮,還要花不少錢,她自己回去就代表了你,別犯傻。
我生氣了,問我媽:「這媳婦還要不?」
我媽說:「你聽我的,她自己會回來,這次就要弄改她。」
妻子走了好幾天了,我心裡孤單,但是也可以放心喝酒了。你看看,就是這樣的情況,你能看懂不,我的婚姻還有救沒?
五、婆媳矛盾其實沒那麼多愁
在看留言的過程中我心裡就一直猜測,這留言的人是誰呀,畫面感怎麼就這么「不正經」呀?本來挺悲傷的婆媳矛盾,怎麼到了他嘴裡就變成這種樣子?
從悲傷中強行寫出了快樂,還挺自然。
我回答了他:你從哪裡看到的這種婆媳矛盾呀,是你編的還是親眼見的?
他回答:「我回老家這6天,當然親眼見的,發小大強子會喝酒了,上午找我喝酒,我推不開。這就是他的故事,這幾天他鬧離婚。」
這起婆媳矛盾就不評論了,老公的這位發小是不會離婚的,他媽媽是聰明人,關鍵時刻她還是會「認輸」的。
至於這種寫法,有點詼諧的感覺。
但是這也是一種精神狀態吧,心向陽光,哪裡都有溫暖呀。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同樣的問題就有不一樣的解答。
就說這婆媳矛盾,其實也沒那麼多愁。主要還是要看男人,男人若能頂天立地,壓住氣場,婆媳是吵不起來的。
在婆媳矛盾中,大部分矛盾還是自己想的問題多。男人如果聰明一點,婆媳之間也沒那麼多怨氣。婆媳之間吵架,倒不如和男人吵,他才是婆媳矛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