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做父母官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
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古人為官其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1、「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
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
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有的領導幹部面臨抉擇時,先為自己和子女、親屬著想,為自己的小團體利益著想,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拋在了腦後;有的剛剛提拔,就急於要車子、房子、待遇,「該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該得到的也想得到」等等。這種特權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層次驅動因素。
❷ 古代人稱呼本地的官父母官是因為什麼原因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父母官這個稱呼都耳熟能詳。所謂父母官就是指封建時期州縣這一級別的地方官,比如太守、知府、知縣等等。從字面意思理解,古人希望地方官能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即“愛民如子”;當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地方官應該像父母保護子女一樣保護百姓,即“為民請命”。不過,無論是愛民如子,還是為民請命,都是後來引申出的意思。父母官作為地方官的代名詞,最初其實是指兩個人,一個是西漢的召信臣、另一個是東漢的杜詩。
杜詩為南陽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跟幾十年前召信臣的貢獻同樣巨大,因此南陽百姓都尊稱杜詩為“杜母”,並將兩人聯繫到了一起,贊譽道:“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父母官這一稱呼便是從這里開始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後來這個稱呼越來越普遍,人們就將州縣這一級別的地方官統稱為父母官。
❸ 鄧智華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父母官,什麼叫父母官
父母官是封建時代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注意是指地方官。比如縣令、太守,郡守這些。
「父母官」一詞來源於《禮記·大學》:「《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甚至是國君。漢代曾出現了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後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於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其自註:「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❹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父母官,什麼叫父母官
父母官: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父母官」一詞來源於《禮記·大學》:「《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甚至是國君。漢代曾出現了的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後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於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其自註:「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便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力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同時這樣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較基層的官員,主要是州、縣等地方長官,因為他們直接與地方百姓接觸,同時又擁有生殺予奪的決定權。
除了上面的含義,在漢語的運用中「父母官」其實還有另一種用法,那就是指家鄉的地方官。古人為官起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鄉父母官」。當然,這樣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員,但范圍稍大,不僅限於地方行政首長。
「父母官」的兩種含義其適用的對象雖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卻是有講究的。前者是百姓對長官的稱謂,是對長官的一種敬畏和贊譽,而後者其實是朝中高官對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種尊稱,也是一種自謙的表示,說家鄉的小官為「父母官」一來顯示自己沒有架子,尊重對方,二來縣官不如現管,也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父母有所照應。
「父母官」的這兩種含義決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種含義的「父母官」應該是他稱,而不應該是自稱。目前有些文學作品或影視劇中常出現:「我作為家鄉的父母官……」雲雲,其實都是不恰當的用法。而作為後一種含義使用時需更加小心,因為這是高官對比自己官階小的地方官的稱謂,普通人是不能隨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員見到家鄉的領導來了,如果也稱對方是自己的「家鄉父母官」,那他的口氣也太大了
❺ 古人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歷史什麼說法嗎
父母官的由來是因為召信臣和杜詩兩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贊譽,這才有了父母官這一種叫法。相信有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都會發現,古代的百姓都會稱當地的縣令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與縣令的職能有關,因為縣令主要就是管理縣城內的大小事務,這對於百姓來說縣令就像是他們的父母一樣,而且也可以看出縣令在當地百姓的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其實父母官其實是指兩個人,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父母官的由來。
一、父母官與西漢的召信臣有關。相信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對於召信臣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漢中後期的一位名臣,由於他對工作兢兢業業,對百姓愛護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頌,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當地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都有著一個相當不錯的發展,而且召信臣本人與百姓的關系也非常融洽,對百姓非常愛戴,當地的百姓對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來稱呼召信臣,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來。
你對於父母官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❻ 為什麼古代的人稱知縣為父母官
父母官」是舊時中國百姓對州、縣官的尊稱。這一稱呼是由何而來的呢?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去末歸本,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於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閑的時候。「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
說來也巧,時隔不足百年,至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得遇新任太守杜詩。《後漢書·杜詩傳》載,杜詩,字君公,少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自此「父母官」這一尊稱便廣傳後世。
❼ 「父母官」這個詞是怎麼由來的,什麼人才能自稱是父母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每當地方官踏踏實實為人民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時,老百姓就會親切的稱他們為「父母官」。所謂「父母官」,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說地方官愛民如子,對待普通百姓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愛護,所以才會得到百姓的愛戴。而事實上,「父母官」並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它最早指的是漢朝的兩位官員。
在擔任南陽太守期間,杜詩以誅暴立威,又善於謀略,不浪費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當地百姓愛護。除此之外,他還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發明了「水排」,用來鑄造農器。二是興修水利,廣拓土田,讓百姓日子富足起來。因此人們將他比作西漢的召信臣,南陽百姓謂之:「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此後,人們就將愛民如子
❽ 中國有幾成父母官
比零多一點
❾ 父母官是什麼意思
父母官 父母官fùmǔguān
舊時對州縣官的稱呼。也有直稱「父母」的
例:彼豪民恃其資,誣去賢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註:這里的「父母」與現在的爸爸,媽媽的意思不同
「父母官」是舊時中國百姓對州、縣官的尊稱。這一稱呼是由何而來的呢?
❿ 誰是父母官
沒辦法,現在在中國辦事就這樣。別談什麼「父母官」,純屬扯淡。還是前年,我嫂子他們添了個孩子(第一個小孩),當時沒去醫院,直接在家生的,最後因為一個生育證的問題找盡麻煩。他們有結婚證,但醫院說「不是在我們這生的,我們不能辦證」,但派出所說「沒有醫院開的出生證明我們不給辦,有結婚證也沒用」。沒辦法啊,最後我哥請我們區醫院的院長吃了頓飯,送了點禮,這事才算了結。我就想啊,難道生孩子只能去醫院生么,家裡就不能生?再說我們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生,何況我家離鎮上又很遠。什麼世道阿?
(哎!沒有幫你解決問題,反倒把自己的事情說了幾大段,真是抱歉)。生活在這樣的國度,生活的煩惱各有不同,但又那麼相似。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