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會把他養廢嗎
我認識一個全職媽媽,她跟我吐槽說:
「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陪孩子,包括陪他玩游戲,陪他讀書,陪他畫畫,可是我兒子發展並不好。
同樣是3歲,跟他同齡的小孩,專注力特別好,畫畫像模像樣的,可是我家孩子讀個繪本都夠嗆,要麼就隨意翻兩頁,要麼就是粗暴地在上頭隨意塗抹。你要說他他就哭。這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我陪伴的質量還不夠嗎?」
我當時就反問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現在有了這樣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不是你陪得不夠,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
凡事過猶不及。
所以,結合這個媽媽的問題,想說說陪伴這個事。
首先來說說,上面這個3歲的小孩兒,為什麼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下,反倒出現了專注力差、缺乏耐心等問題?
很多父母以為,陪伴就是花大量時間去關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動。以至於,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占滿了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這就像是一個孩子,成天都是吃飯吃到十成飽。結果會怎樣?當然很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對孩子保持了過度的關注。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理應去看著孩子、指導孩子,一旦孩子做錯了,他們傾向於立刻糾正孩子。
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隨時介入,在無聲中告訴孩子:你不對,你做的不好,你不行,你離開不我。
就像我們需要給孩子的胃消化食物的時間和空間一樣,我們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沒有被安排的,沒有父母在場的時間和空間。
當父母給孩子留出這個空白,即在孩子獨自專心鼓搗的時候不介入、不打擾,才會給孩子傳遞出一種接納。那意思是說,孩子,你所做的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的專注力跟自信心,就是在這樣的空隙中成長起來的。
我當然也可以理解這些父母。
照顧孩子原本很辛苦,但是這個辛苦對父母而言又很迷人。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重要。所以,比較起來,很多父母更願意承受那個陪伴和照顧的苦,而不願意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現實。
說句實話,我們做早期教育的其實也會有這樣不太能夠耐受的時刻。
比如當我看到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後,開開心心去學校頭也不回的時候,內心就會彌漫起失落感。
但是我知道,那個難受是我們必經的。
我們得去耐受,同時,我們也不能去報復。
所謂不報復,就是不因為孩子這方面不需要我,就在孩子別的方面需要我們的時候也不給與,甚至對孩子冷嘲熱諷。
比如有的家長就會沖孩子說:你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媽媽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這就是在報復孩子。所以這種話我們最好不要說。
一個孩子哪怕他長到十幾歲看起來特別有想法了,其實他也還會時不時需要回到父母身邊求安撫的。
隨著孩子長大,很多父母都需要做到的功課,就是耐受不被孩子那麼需要了。
所以,允許TA有單獨的時間跟空間,可以去探索,去游戲,去生活。
邀請他人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適當隔在你和孩子中間;讓你和孩子,變得親密,但是有間隙。
覺察自己的那份失落,該放手的就得要去放手,然後試著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吧。
別讓你的陪伴,成為對孩子的打擾。
❷ 媽媽想要拆散我的家庭怎麼辦
你現在的生活真的很煩, 其實你媽媽是沒有那個能力拆散你的家庭的,最多就是說服你,控制你這個源頭,法律上認可的是你們當事人之間的情況……從現狀光靠你自己是說不服你媽媽的,確切的說你媽媽不一定是瞧不起你老公,更多的是看不上你老公的家庭條件,我不知道你們兩家各自的家庭觀念,及成員狀況,如果可以,你們可以商量一下,你媽媽不想讓你生活在那個家庭,那你和你老公都搬回到你家住有這個可能嗎?當然也要看你老公父母這邊,其實做父母的希望的是自己兒女一輩子能過的幸福開心。其次,你不能說服你媽媽,你能和你爸爸談談嗎?以及其他親人,我覺得你更應該學會說話,找一些合適的理由,既然你們已經有法律文書(結婚證),那麼當初你的家人至少還是有認可的,希望你同他們交流,同時也聽聽他們的意見,別一直抱著一點,一些糾結不放。只要你老公家的公公婆婆對你還是很好,將來也是幸福的,如果他們也對你有異意,只有可靠的老公,望你三思……也許你還很年輕,有些問題無知的忽視將來就會後患很多,多想想多思考,別去看錶面現象。其次,無論怎樣都不要有死的心裡,一是真不孝了,養了你十幾年二十幾年,很艱辛的。二是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想讓他變得可憐就不要做傻事。其實還有一個最極端的手段平息一切,但我不想告訴你,不想……很理解你的父母,也理解你的情感,可惜,可惜……
❸ 家長說的哪些話,會輕松養廢一個孩子
''要不是為了你,我怎麼會累死累活的''、
''不準哭,再哭就把你扔了''、
''我這都是為你好,別不知道好壞''……
這些話相信有很多父母對孩子說過,也許有的父母會解釋說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是,說了就是說了,有些話沒辦法收回,有些傷也沒辦法撫平。
許多父母對這樣的話都不陌生,把本該有的擔心,變成了指責和訓斥,這樣的話語,除了彰顯父母的意料之中外,對解決孩子的問題並沒有幫助。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與其指責他們不聽話,不如去引導孩子,如何面對造成的後果。再好的大道理也抵不過孩子自己的親身經歷,只有體驗過,才能入了孩子的心。
❹ 為何有的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為什麼喜歡貶低子女,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貶低孩子的父母可能以為打擊會讓孩子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孩子可以變得更好。但是很可惜,這是父母的錯覺,貶低只能讓孩子更加自卑。
2,這是父母的投射,父母覺得自己不好,就容易從孩子身上看到那些不好,而自己又沒法接受,就只能通過貶低孩子,以此表示「我不能接受自己」。
在育兒方面,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自己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感到能力不夠,所犯的很多錯誤都來自於自身的失敗感,對孩子的貶低行為,就反映出其內心的自卑感;他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難以勝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一家庭課題;他們往往害怕孩子會發展出不良的後果,因此心中充滿了恐懼,這時貶低孩子的態度就出現了,通常還會伴隨有大量的批評和指責。
3)很多父母其實是無法跨過自己內心的那一關——超越自卑,才導致對孩子的貶低態度。孩子本不需要輕視和懲罰,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只有鼓勵才能給他們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
❺ 為什麼有些父母是那麼的自私自利,一點都不為自己的兒女而想…
思想意識問題: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沒有隨時代的進步意識和改變自我,所以動物的叢林原則爆發而已……然而,他們永遠不會感覺什麼不對,反而將舊封建的禮儀孝道等拿了來做電筒要求別人,卻從不照耀自己引起的「只讀現象」!對於這樣的父母,社會上人們稱做「壞人變老了」……做為子女,要希望他們改變是很難的,唯一的是自己要從此認識這種現象的危害,並從此於思想深處不再接受他們的這些行為而按正常的社會修養行事就好了。
❻ 中國父母為什麼那麼愛插手孩子的生活
在我們中國父母的傳統教育的觀念里,孩子生下來之後,父母是要操心一輩子的。所以中國的父母愛插手孩子的生活,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因為這種把孩子一直放在父母保護傘之下的教育,造就了許多自理能力很差的孩子。
現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從小,孩子上哪個幼兒園,上哪個小學,上哪個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做決定的能力,父母幫著決定是無可厚非。可是孩子以後上哪個高中,上哪個大學,選擇什麼工作,父母也要插手。有些父母甚至不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自己說什麼孩子就得做什麼。以後結婚找對象,也是父母看中了那個人,就和他(她)成立家庭。
這樣的孩子,在父母專制的保護下,已經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在人生中遇到需要選擇的地方,都要習慣性的問問父母。一旦父母不能給出答案,就會茫然失措。這樣的父母,看似愛孩子,實際上就是害了孩子。你可以保護孩子一時,你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嗎?
想想這些父母這么做的原因,往往都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不忍心孩子受苦,不忍心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他們認為自己為孩子鋪一條光明大道,孩子就會一輩子衣食無憂。可是一個人一生中,總難免遇到挫折。年輕的時候,遇到挫折,還有力氣站起來重新來過。而當你年老的時候,遇到挫折,還會站起來重新來過嗎?
❼ 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推卸責任喜歡將事情推給孩子,孩子內心會有什麼想法
導語: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一些父母開始響應國家的號召了,紛紛加入了二胎行列。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二胎家庭的問題,兩個孩子相處如何,如果年齡相同,那麼可能有的磨了,而年紀比較大的,是否又能幫助父母分擔壓力呢。有些父母想的就是這樣,自己生了孩子以後,交給大的帶,省了一大半功夫。
寄語:女大不中留,當女兒都嫁出去了,那麼就盡量地不要再去干擾他的家庭,而自己花些時間,在工作方面做出讓步。盡量地陪在小孩身邊成長,他才是你們的開心果,當重新參與了孩子的成長後,你會發現又有了不同的樂趣。而過於“壓榨”女兒,只會導致她和父母反目成仇,更嚴重地離家出走。其實很多二胎家庭,父母處理不當小孩之間的關系,會讓兩個孩子發生糾紛,這些糾紛雖然看似不大,卻能影響他們一輩子。
❽ 父親想把自己的娃娃弄死是什麼心態
因為父親覺得自己很沒有能力, 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不能給他特別好的生活 ,或者父親的脾氣特別暴躁,就把孩子弄死了
❾ 為什麼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調皮,到處跑來跑去,孩子不廢了,不調皮了,靜靜在哪反而還擔心
活潑好動,跑來跑去,調皮是孩子的本性,正因為孩子調皮,才說明他們是健康快樂的,能給予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是每一對父母的最大期望。
如果孩子不調皮了,太懂事的話,父母反而應該引起注意,很可能是孩子受過傷害,性格變得有些壓抑,所以,我們作為父母,都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太懂事,那樣反而不好。只要不是太任性,活潑調皮一點,就隨他好了。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這個無憂無慮的年齡,想讓他調皮,他也不肯了。
❿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要怪罪兒女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麼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麼多的創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可是,哪個父母不覺得對面的柱子長得比咱們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們家女兒聰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嬸嬸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兒,拿了什麼什麼競賽第一名。哪個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這么臟還抓東西吃,一點衛生觀念都沒有。你看你,一點小事就哭,那像個男孩子。
從小,在這種「轟炸」之下,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里,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這個「不夠好」和「不配得」的情結,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因為我下意識覺得不夠好,所以容不得別人說我。因為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須強出頭,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現,來安慰自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去爭取,或是不自覺地破壞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樂。
有一天早上,我難得跟孩子們一起用早餐(平時是練瑜伽啦,不是賴床-你看,怕你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要解釋,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兒開始吃了很久,我十二歲的兒子還是在樓上他的房間里東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識層次較低,負面情緒較多,怎麼看他就是不順眼。催了他好幾次,總算姍姍來遲,我很不高興地開始數落他。
「你看看,你動作這么慢!早上起來在樓上摸那麼久,我應該送你回台灣去當兵,把你訓練得動作快一點!」孩子聽了我的數落,感受到我對他的不滿,開始很不高興的反駁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還要打領帶,很復雜耶!」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一直嘮嘮叨叨不休。這時,我有了一些覺察,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狗叫,而且還振振有辭的為自己辯護。
其實,我兒子就是一個動作不利索的人,這是事實。不過,顯然並沒有誤事,至少每天早上我雖然沒有陪他們吃早餐,但是他們都准時趕上校車上學了。問題在那裡?在那個看不慣別人動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親。利用自己是母親的身份掩護,盡量投射自己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沖沖的出門?因此一念之轉後,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於管教時的態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在的舊傷或是情結的話,你管教他的態度和品質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我以前很重視孩子的睡眠。規定他們九點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是我的「規矩」。因為我覺得他們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找一堆麻煩,所以,每次看他們很晚還不睡的時候,我就會抓狂。有一次,我兒子晚上十點半跑到我房裡來,說他睡不著。要是以前,我就會很生氣的叱責他,要他趕快回房睡覺。但是,學了拜倫凱蒂一念之轉之後,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後我問:為什麼生氣?答:因為睡不夠就會生病。
問:真的嗎?
答:嗯,不一定啦。
問: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媽媽?
答:是一個憂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這么晚跑來我房裡時,就會抓狂的母親。
問: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又會如何?
答:我是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心平氣和。
問:所以,你看得出來,你的抓狂生氣,和孩子的行為沒有關系。讓你生氣的是你的思想,它奪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親的愛心。
當我看到這個,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很麻煩-這是真的嗎?),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著十點半跑來我房裡的兒子。他是那麼的英俊,長得超像我,嘴巴嘟嘟的,因為睡不著而感到沮喪。我開心的擁他入懷,讓他睡在我旁邊,安慰他。過一會兒,我柔聲問他:媽媽陪你回房睡好嗎?他點點頭,我就高高興興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間。
所以,我說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會有個快樂的童年。
當您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有兩種選擇:
1.你可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的信息,讓世間多一點愛;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會它,就像你從未看見一樣。
這就叫做: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