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被父母傷過的孩子怎麼救

被父母傷過的孩子怎麼救

發布時間:2022-05-18 20:52:23

A. 被父親打了怎麼辦很重

被父親打了,怎麼辦?
父母子女之間的家庭矛盾不好解決,簡單來說,家庭暴力是違法的,不是也有幾歲小朋友報警,讓把父母抓走的新聞嗎?可實踐中處理起來,卻不那麼簡單,我覺得還是要根據暴力的重程度平凡程度和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情況來如何處理?
先看年齡,如果是成年人與父母有爭執被父親打了溝通又不成,那簡單說就是自己離開父母獨立去生活過段時間再去溝通能一起生活一起生活,不能一起生活,長期獨立就好了。
首先,如果是父母出於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起因暴力行為目的上還是為了子女好,如果不是嚴重的毆打,盡量以家庭內部解決為主。
侄女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妥。父母教育是否有道理,覺得父母不對也可以在世間過後自行交涉或通過其他親屬溝通,其實現在有些孩子確實也需要一些適當的教育處罰。前提是目的是對的,且控制在一定限度內父母也一定要記住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教育而不是為了發泄。
第二,如果家庭暴力情況比較嚴重。或者長期發生溝通無效,這種情況還是報警處理或者向當地街道婦聯等基層單位尋求幫助。即使不能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由警方或相關基層部門介入,也可以進行批評教育,真是那種嚴重暴力,甚至父母有惡習故意打孩子或者是繼父母虐待孩子的,該送進監獄還是送進監獄為好。

B. 被家長打應該怎麼辦

全面論證"打孩子"

對現代父母來說,"打孩子"也許是最不被認同的教育方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然而,從沒打過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絕對不打孩子,而世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動了手,事後又十分後悔、自責。
英國與美國的很多地區都規定父母打孩子是違法的,可是在韓國,法律又是允許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這不僅是一個理念上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進行科學研究,尋找有力論據來加以證明的問題。就請大家一起來嘗試對這個問題進行較為細致、全面的剖析。
不打派主張:打孩子會造成不良影響
關於體罰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簡要概括,有如下幾點:
1、影響親子感情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使親子感情疏遠,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
2、養成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小孩,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3、傷害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在他人面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備,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導致拘束、緊張情緒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6、學會撒謊
因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於是就有可能學會撒謊。
7、讓孩子失去內疚感
孩子犯錯後,如果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卻沒有懲罰他,他心中會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會使孩子覺得一報還一報,挨完打便兩清了,心理也平衡了,於是失去內疚感。這種情形,在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身上經常發生。因此,對一個比較自覺的孩子,犯錯後,激發他內心的道德自覺,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張:"打"也有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手段,盡管打孩子看起來很不人道,但也許它本身無所謂好壞。一種看似野蠻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圖,也可以實現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讓孩子迅速學會遠離危險物,避免肉體的傷害。
當孩子沒有學會避免傷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講的話,對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沒有記性,父母又沒有時間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的時候,就可以打孩子。這種懲戒方式,可以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燒傷、燙傷以及受到其他肉體的傷害。
2、避免放縱孩子做壞事。
孩子做壞事時,是為了得到一種冒險、刺激的精神體驗。如果這時不打他,那麼他做壞事時帶來的這種體驗就會成為唯一的體驗。一旦這種"愉快體驗"成為做壞事後的唯一體驗,或者因為父母的批評不夠,以至於這種愉快的體驗蓋過了痛苦的體驗,孩子就會把做壞事當成內心十分嚮往的事情,腦海中對於"不能幹壞事"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於是乎,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更不會痛改前非。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糾正任性。
現在,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及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一旦孩子做錯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環境;即使知道孩子錯了,也會袒護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愛的"錯誤,不捨得讓孩子暫時痛苦一下,不懂得"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會通過有效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犯錯後,對他進行體罰,可以讓他明白很多沒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提出無理要求不但父母不會幫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可能面臨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又必須由自己來承擔,無論是誰,都救不了自己。"慣子如殺子",這句中國古訓,值得當今的年輕父母仔細品味。
4、學會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錯誤。
打孩子可以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讓他有一次面對錯誤的經歷。恐怕每個人一輩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懲罰。孩子在家中學會了正確對待父母的體罰,那麼他在今後遭到懲罰,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後,能夠採取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不要像現在的有些被寵慣了的寶貝一樣,稍有不順,就認為世界末日到了,就學著電視里的樣子割腕跳樓、自尋短見。
5、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義的觀念。
在孩子做了嚴重的錯事後遭受體罰,可以讓孩子知道正義是不可改變的,犯了錯誤就應當承擔錯誤帶來的不良後果,只有做好事,才會得到積極的獎勵。在孩子做壞事後打他,可以讓他切身感受到,一種不良後果肯定隨著自己做的壞事而來,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產生一種碰運氣的犯規賭博心理。如果不打,其他懲罰措施很難保證一定會對他產生威懾力,他會想,反正你不能把我怎麼著,只不過嚇唬我而已。一旦不良的誘惑再次出現,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沒有關緊,下次極有可能重蹈覆轍。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泄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游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 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4種情況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國,父母打孩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采訪現在的父母時發現:盡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通過"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1、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3、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
雖然主張在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絕不允許拍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在實施體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盡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挨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C. 如果家長的言行已經傷害到你,應該怎麼面對

如果家長的言行已經傷害到你,應該怎麼面對?

1、既然家長的性格是天生的,基本無法改變。俗話說山河易改秉性難移。作為孩子,就要學會避其鋒芒,迂迴前進。具體說就是盡力避免讓他們產生要訓你的沖動。在不得不和他們有溝通時,你先就和他們說好不許生氣,否則我就不說了。

2、盡量理解家長。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還殘存著家長和子女的傳統關繫上。認為他們說得話都是對你好,所謂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並不願意接受現代人的子女和父母的平等和諧的關系。

理解最重要。

D. 做父母的傷了孩子的自尊該怎麼辦呢

怎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美國有一位心裡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總體知覺的評價,包括能力和價值兩個重要元素。自尊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似乎與兒童的心理衛生、行為問題、學業成績、社會適應有關。」自尊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低自尊的兒童比較容易感到無助、焦慮、自卑、不快樂。兒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身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有可能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像愛惜眼睛一樣愛惜孩子的自尊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在細微處下工夫。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和理解。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自尊,發展出自信。若把兒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評、指責,刺傷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退縮、緊張,甚至憎恨、敵對情緒。那麼怎麼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特別注意的:第
一,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越容易受傷害。父母需要給予小心呵護。例如: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他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並說:「孩子,媽媽愛你。第二,第二,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敗體驗。要時刻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給予鼓勵,甚至允許孩子犯錯誤。家長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笑逐顏開,「好孩子、乖孩子」這樣叫著,而在他成績退步的時候,臉一下拉好長,讓孩子感覺你愛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績。第三,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他感到難堪。現實生活中,不注意保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隱私的事已司空見慣。有的孩子一件事沒有做好,就說你怎麼這么笨;孩子平時有些膽小,就說你真是個膽小鬼;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就說你怎麼這么沒用;孩子偶爾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指責你怎麼這么不給人爭氣。有些家長、老師看孩子不順眼,總是指責、埋怨,有的甚至打罵體罰。這樣下去,久而久之,一個本來不錯的孩子,會在一片指責埋怨聲中,失去應有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最終難以成才。一個合格的家長、教師應該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耐心和恆心,堅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孩子成才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逐漸完善自我,
怎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美國有一位心裡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總體知覺的評價,包括能力和價值兩個重要元素。自尊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似乎與兒童的心理衛生、行為問題、學業成績、社會適應有關。」自尊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低自尊的兒童比較容易感到無助、焦慮、自卑、不快樂。兒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身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有可能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像愛惜眼睛一樣愛惜孩子的自尊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在細微處下工夫。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和理解。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自尊,發展出自信。若把兒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評、指責,刺傷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退縮、緊張,甚至憎恨、敵對情緒。那麼怎麼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特別注意的:第
一,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越容易受傷害。父母需要給予小心呵護。例如: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他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並說:「孩子,媽媽愛你。第二,第二,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敗體驗。要時刻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給予鼓勵,甚至允許孩子犯錯誤。家長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笑逐顏開,「好孩子、乖孩子」這樣叫著,而在他成績退步的時候,臉一下拉好長,讓孩子感覺你愛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績。第三,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他感到難堪。現實生活中,不注意保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隱私的事已司空見慣。有的孩子一件事沒有做好,就說你怎麼這么笨;孩子平時有些膽小,就說你真是個膽小鬼;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就說你怎麼這么沒用;孩子偶爾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指責你怎麼這么不給人爭氣。有些家長、老師看孩子不順眼,總是指責、埋怨,有的甚至打罵體罰。這樣下去,久而久之,一個本來不錯的孩子,會在一片指責埋怨聲中,失去應有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最終難以成才。一個合格的家長、教師應該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耐心和恆心,堅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孩子成才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逐漸完善自我,和老師私下溝通,告訴老師做法不對。怎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美國有一位心裡學家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總體知覺的評價,包括能力和價值兩個重要元素。自尊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似乎與兒童的心理衛生、行為問題、學業成績、社會適應有關。」自尊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低自尊的兒童比較容易感到無助、焦慮、自卑、不快樂。兒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身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有可能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像愛惜眼睛一樣愛惜孩子的自尊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在細微處下工夫。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而敏銳的,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和理解。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自尊,發展出自信。若把兒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評、指責,刺傷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退縮、緊張,甚至憎恨、敵對情緒。那麼怎麼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特別注意的:第
一,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越容易受傷害。父母需要給予小心呵護。例如:多關心孩子內心的冷暖;多給他一些微笑和關懷的眼神;多給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擁抱他,並說:「孩子,媽媽愛你。第二,第二,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說成敗體驗。要時刻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給予鼓勵,甚至允許孩子犯錯誤。家長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笑逐顏開,「好孩子、乖孩子」這樣叫著,而在他成績退步的時候,臉一下拉好長,讓孩子感覺你愛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績。第三,多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訓斥、指責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他感到難堪。現實生活中,不注意保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隱私的事已司空見慣。有的孩子一件事沒有做好,就說你怎麼這么笨;孩子平時有些膽小,就說你真是個膽小鬼;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就說你怎麼這么沒用;孩子偶爾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指責你怎麼這么不給人爭氣。有些家長、老師看孩子不順眼,總是指責、埋怨,有的甚至打罵體罰。這樣下去,久而久之,一個本來不錯的孩子,會在一片指責埋怨聲中,失去應有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最終難以成才。一個合格的家長、教師應該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E. 被父母傷害的孩子如何自救,才能開創幸福人生

要想幸福,就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
有一份服務社會、滿足物質和精神所需的工作。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自己,能夠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他人。
所以愛自己、善待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愛他人的基礎。
你是個快樂的人,才能夠把快樂帶給別人;你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他人;只有你身體健康,才能在父母和孩子遇到各種狀況時妥善處理。
自己是一切的根基, 家庭、事業都是從根基生長出來的花朵和果實。
如果每個人都是快樂並善於付出的人,都是一個正數,組合起來就是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

F. 作為老師,面對被父母傷自尊心的學生該怎麼做

和他父母溝通,孩子有錯,要進行說服教育,避免言語上的傷害,傷了孩子自尊,同時要多安慰孩子,讓他體諒父母的用心,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G. 孩子被這種父母傷了抑鬱夫妻生活又被影響怎麼辦

俗話說得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我覺得家庭生活的不和諧,一般都是「起因」不好,然後累積出來的「惡果」。其實家庭生活的組合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所以,建議你找一下最初的起點,換位思考一下,用一種包容的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去協調處理那些婆婆媽媽的事,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不要用去追尋誰對誰錯啦,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H. 被親生父母傷了心該怎麼辦

首先,打架是不對的,是不是經常打架? 其次,賠醫葯費超出了你年齡的界限,未成年的是需要監護人主張的,不是口頭協議,這牽涉到醫院診斷證明、葯費清單等等最為證據,才能主張。父母認為你的處理方法不正確,沒有證據,口頭協議涉嫌敲詐,父母雖然沒有先關心的傷口,但不代表父母不愛你,你應該先反思自己的行為,跟父母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才對。

I. 父母傷害子女應該怎麼辦

一般父母是希望子女有能力的,但罵你沒本事就有點過份。畢竟是父母,你可以好好跟他們勾通,並做給他們看看,你如果已成年,可以不用他們養活,先自己養活自已,努力,上進,做出人樣來給他們看看…。如果他們還改不了,你可以在他們能自理的情況下,自已租房,搬出去住。我想距離產生美,時間一長,他們只有想你的份…

閱讀全文

與被父母傷過的孩子怎麼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584
50歲女牧師 瀏覽:664
50歲左右的人辦信用卡 瀏覽:461
討厭不孝敬父母的人說說 瀏覽:488
廣州友好老年公寓納稅 瀏覽:222
延遲退休年齡所引發的問題 瀏覽:244
幼兒園2017重陽節活動通知 瀏覽:627
唐山醫生體檢多少錢 瀏覽:169
養老金發的不對應該怎麼辦 瀏覽:349
遼寧退休工人漲工資最新消息2017 瀏覽:25
智利退休工資 瀏覽:361
泉卅養老院 瀏覽:59
孝順孝重要還是順重要 瀏覽:238
廣州市老年人醫保 瀏覽:427
南壽養生大葯店怎麼樣 瀏覽:187
體檢時各部位明顯缺陷指什麼 瀏覽:934
給父母交醫保一年交多少錢 瀏覽:163
不孝敬父母天打雷劈 瀏覽:135
懷孕怎麼躲過內職體檢 瀏覽:10
老年體協活動經費方案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