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月十五給爸媽包袱怎麼寫格式
七月十五給爸媽寫包袱格式 :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孝名和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是由於當今學校沒有這樣的學科教學,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系,然後才按照規定的稱呼寫包。
1、封皮內容解釋:封皮的文字是豎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為:
第一列:中元化帛之期 孝※△△△祀(中元節盛會之期陽世孝信祭奠)
第二列:謹具錢包△封 端伸奉上(謹慎准備冥錢×封恭敬地送上)
第三列:姑△……△……收用(已經故去的×××老人收用)
第四列:乘此良因 早登仙界(乘現在這個機緣早日跨進天堂)
第五列:天運△△年七月△△日化納(農歷××年七月××日焚化)
2、賻包各列內容寫法:
現在市面上都有印刷好的空白封皮紙賣的(簡稱白包),買回來填寫空白處就行了。之所以留空白,是因為對新亡人需要燒七七包、一、二、三周年包,每次燒包填寫內容不同,各家的亡名和孝名也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讓燒包的人據實填寫。
第一列:中元節「中元化帛之期孝※△△△」,在「孝」字寫送包人自己與收包人的關系及姓名,不同輩分稱呼是不同,(附帶說明,七七包:一七為「首七化帛」,二七為「二七化帛」類推,七七寫「畢七化帛」;周年包:一周年為「小祥化帛」,二年為「大祥化帛」,三年為「除服化帛」)。
第二列:空白式處填寫封數,寫給老輩的填「奉上」,若是寫給同輩或小輩則填寫「付與」。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要在「故」前加「新」字,「故」字之後寫先人的稱呼;其次男稱「考」女稱「妣」(如果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輩和小輩可不稱考妣,直接寫明關系);其三是姓名和性別,而且姓和名分開。
男性寫「△公△△」(前△為姓,後二△為名),女性寫「△母△氏」(前△為夫家之姓,後△為後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多無學名只有小名,而稱呼小名又不夠尊重,所以就根據後家之姓稱△氏);其四是姓名之後男先人稱「老大人」、女先人稱「老孺人」,;最後寫上「收用」二字。
第四列:乘此良因 早登仙界(其餘不填寫)。
第五列:把燒包那天的農歷年月日寫清楚就行。
補充: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處寫一較大明顯的「封」字,表示此包經送包人打上封條,非收包人不得拆開,這個「封」字本來是用印章蓋的,但沒有印章就用毛筆寫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就不用麻煩了。
Ⅱ 鬼節燒包怎麼寫
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為: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X封(即: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准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給XX)。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經故去的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即:陽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運XX年XX月XX日叩化(即:農歷跪拜焚化的日期)。
注意事項:一、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
二、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
三、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四、卷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
Ⅲ 這種白事封包該怎麼填(燒給老人的)
白事封包的寫法:按照古代的書寫習慣,一定要豎著寫,才能保持傳統的風格。這是漢民族的習俗,適用於全國大多數的地域。大多數都以舊式中文書寫法來寫,其要點如下:
1、豎寫。
2、從右至左,左邊第一行與紙面頂部空兩個字開始寫,「痛悼(哀悼)世伯(父親)大人x x x先生千古」。
3、正中行紙面上下空格近乎相當寫上,寫上「永垂不朽(英靈永存或與天地長存等)」等敬語。
4、末行從紙面底部估計空餘兩個字位置,寫上「世侄(兒或世友)x x x敬輓。即可。
注意:從紙面看,三行是從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還有,參加白事的朋友的運勢會受到陰氣煞氣的影響的。這建議可以到無相銅爐官網一對一定製一款適合你的無相吉祥物佩戴即可。
白包簡介:
在某人過世後,親戚朋友依照親疏與交情之程度,贈送數量不等的物品或金錢給喪家,藉以表達哀悼之意,而致送死者家屬供奠之物品統稱「奠儀」,今者使用現金 (金錢)向死者行奠並向生者慰問稱「奠儀」。
向死者家屬表示致哀,請代為購置「香」來為死者膜拜者,稱「香儀」。
白包里的金錢一般而言皆為單數,為不希望喪事成雙之意。喪家收進親友致贈之白包,對外卻要送出許多紅包,例如請來幫忙凈身、穿衣、化粧之外人。
以及擇日師、地理師、點主官、銘旌官、司儀、禮生,與前來做功德法事之僧尼、道士、運棺土公、放風(放栓工人)、花車司機、陣頭負責人、雜役等均要給予大小不等的紅包。而對於送白包者,喪家也應給予回禮,稱之為「答紙禮」。現今台灣各地幾乎都是沿襲日據時期的習俗,回贈毛巾一條。
因為台灣人相信,家屬有「答紙禮」,亡靈才能也才好意思享用各種奠儀。至於講究人家,收到奠儀時,回禮之外會一並附上謝帖,上面載明收到多少奠儀、何種奠品及件數,藉以表示感謝。
Ⅳ 七月半燒包,究竟包怎麼寫
「袱包」是古時祭奠逝者,將冥幣以信袱的方式化給幽冥界的亡魂,以寄託哀思。相當於現在人郵寄錢財。由於地域不同,寫法也不盡一致,但大致相仿,其寫法大有講究,隨著老一輩的逝去,正逐步失傳。
包袱的反面都只寫一個字:封。草體,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在郵寄的路上不要讓別人拿了去。
農歷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們中元祭祖的日子。燒包袱,是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新亡人)十四日(老亡人)祭奠亡靈時,都要燒包袱。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將打好的紙錢,用白紙封起來,就成了一個個長方形的袱子了。封好後,還要用毛筆字寫上敬奉的字樣。
男稱大人,女稱孺人。
父母死三年內:父稱 新逝顯考,母稱 新逝顯妣。孝男:XX、XX
三年後:父稱故顯考,母稱故顯妣。孝男:XX、XX
其格式如下:
故顯考(姓)公 諱(名字) 老大人 正魂收用或冥間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故顯妣(父姓)母 (母姓)老孺人 正魂收用或冥間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孝男: XX 孫:XX 時間:年號(六十花甲)七月十四(或中元)
其他亡親稱呼:
九代:故鼻祖考(妣) 孝耳孫
八代:故遠祖考(妣) 孝雲孫
七代:故太祖考(妣) 孝乃孫
六代:故烈祖考(妣) 孝弟孫
五代:故天祖考(妣) 孝來孫
四代:故高祖考(妣) 孝玄孫
三代:故曾祖考(妣) 孝曾孫
二代:故祖考(妣) 孝孫
一代:故顯考(妣) 孝男
Ⅳ 姑娘的生日那天姑娘給母親燒包怎麼寫
摘要 包的寫法是(從左到右):恭逢*之期(七月十三填中元)孝*虔備冥財,上奉*包(如送12包就依次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拾壹、拾貳)故***收用。早登仙界,求判生方,天運*年*月*日化。寫完正面後寫後面,封口上寫個封字。一般難在寫故***,父親就寫故先考*公**收用,孝*那裡就寫孝男***,實例:恭逢中元之期,孝男龍政權虔備冥財,上奉壹包,故先考龍公昌清老大人收用,早登仙界,求判生方,天運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三日化。
Ⅵ 中元節燒包怎麼書寫!
包,也叫包袱,燒包就是將紙錢分為約一公分厚一疊一疊的然後用封皮封成包。豎寫的話,從右止左,三大行,右寫:今奉寒衣之期,學生徐xx 獻(另起行,比這個抬頭低)上奉,謹具(冥財及寒衣幾封)頓首封(需要看你和亡人的關系而定)上面算一行。
中間寫故XXXX(你對亡者尊稱)收用。左邊寫天運某年某月某日,這個就和寄信的信封一樣。實在想不起來這樣的寫法,就按信封寫也沒有任何問題的。寫包時,一定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系,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
Ⅶ 七月半燒包怎麼寫
這里每年的七月半鬼節都要寫封包,燒給死去的親人,這種包袱是祭祀逝去的親人用的。包好後一燒,就算把錢寄出去了,就像郵局寄包裹一樣,只不過收件人在陰司地府。 既然是寄錢的包裹,就得寫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當然是沒法寫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這叫寫包袱。寫包袱有很多講究,學問很深,所以請讀過書的老先生寫的多。包袱的反面都只寫一個字:封。草體,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在郵寄的路上不要讓別人拿了去。正面的寫法就較復雜了。譬如在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某人給故去的父親寫包袱,正面就這樣寫。中元寄錢故顯考某府諱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即日化子 某某某 某某某孫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給故去的母親寫包袱,中間一行則改為「故顯妣某府某老孺人」。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錢」,講的是燒包袱寄錢的原由、時間。人剛死,燒包袱過去,謂伴棺寄錢;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燒包袱過去,分別為「元旦寄錢」、「端陽寄錢」、「中元寄錢」、「中秋寄錢」。 中間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體部分,註明收錢人的稱謂、姓名。「故」,死也。「顯考」、「顯妣」是父親、母親的敬稱,至於父母是否「顯」過,並不重要。如果是孫輩給祖輩燒包袱寄錢,則要寫「顯祖考」、「顯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諱」要朝右挪半個字,上輩人的名字,是不能隨便說隨便寫的。男的接著寫名諱。女的寫姓氏即可,不寫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輩女人也沒有學名,只有小名。而母親的小名,子女並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稱。無論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稱呼,這是公平的。陰間與陽間價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後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後可能就要下地獄。 「魂下受用」,讓人看到晚輩跪在逝者魂靈前,雙手捧錢高舉過頭頂,孝順地呈上。落款看似後人名字的羅列,其實並不簡單。男人的配偶只能寫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寫姓氏。未出嫁的女兒、孫女可以寫名字,但出嫁後成了別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寫了。伴隨郵給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時,人們還會寫上一兩個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間寫「地盤業主 孤魂野鬼」,右側寫「魂下受用」。這大約是一種買平安的「錢」。所謂「地盤業主」,應是陰間收件親人居所所在地的地主,我懷疑還有惡霸,錢寄過去,給他們上上貢,免得他們找親人麻煩給臉色看,或收保護費。所謂「孤魂野鬼」,即沒有後人照看的鬼魂,這是些一窮二白的亡命之徒,給點錢打發一下,免得他們心存不良,哄搶親人剛收到的錢鈔。 這些名堂,現在的年輕人是弄不懂,也不想弄懂了。包袱也還包的,大多當陽間的信封一樣來寫:「寄父某某某,魂下受用。兒某某某,媳某某某,孫某某某。」 女人大名當然照寫不誤。有的乾脆不包包袱、不寫包袱了,花十幾二十幾塊錢,買個上億元的冥國銀行紙鈔,燒完了就完了,還圖包包袱、寫包袱的麻煩干什麼呢?但有的老人很擔心:「你們這么燒過去的錢,閻王爺恁里認不認?」
Ⅷ 給老人燒包怎麼寫
寫法如下:
1、整體文章格式需要豎寫。
2、從右至左,左邊第一行與紙面頂部空兩個字開始寫,「痛悼(哀悼)世伯(父親)大人xxx先生千古」。
3、正中行紙面上下空格近乎相當寫上,寫上「永垂不朽(英靈永存或與天地長存等)」等敬語。
4、末行從紙面底部估計空餘兩個字位置,寫上「世侄(兒或世友)xxx敬輓。
弔唁注意事項
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
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Ⅸ 請問今年七月十五寫包怎麼寫女兒跟父親燒包
具體的寫法是:今逢(中元)之期 (子、孫 王孝賢)虔備錢財一封 上奉 (顯考/顯妣 王公xx老大人/王母xxx老太君)受用 日期填寫農歷 己丑年七月十三日(最遲日期七月十五日前)焚化。正反面都要寫上「封」字,傳統是用毛筆書寫。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復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給先人化袱錢,要寫包袱單子,就像填快遞單一樣,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話可以填七代。單子必須小孩子來填,這其實是個家族教育,一面讓孩子記住祖先名字,一面練習書法。
七月十五這個日子,對我們來說有現實意義呢?傳統民俗中提倡的那些價值觀,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傳承文化,促進鄰里和諧,關愛弱勢群體,和今天社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只要積極引導,中元節仍然可以過得非常豐富。
Ⅹ 中元節那種要燒的錢包怎麼寫
譬如在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某人給故去的父親寫包袱,正面就這樣寫。中元寄錢,故顯考某府諱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即日化子某某某某某某。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各地不同習俗:
1、河北: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