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女孩總是向父母發脾氣,這樣子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引言:相信每一位家長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許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家長們都會盡力去滿足孩子,愛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天性,不過如果長時間對孩子百依百順,過於寵溺,那麼孩子也會變得非常任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總向父母發脾氣,那麼這時候究竟應當如何教育孩子呢?
因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庭中總是表現出了非常任性的現象,其實這種任性都是由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過於寵溺而造成的,許多父母非常疼愛孩子,總是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更好的資源,但是孩子卻不理解父母,總是表現出一副十分任性的態度,這都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父母們對孩子過度寵溺而造成的,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要過度寵溺。
Ⅱ 叛逆期的孩子能把父母氣的瘋掉,到底該怎麼辦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可以說這個階段也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期。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度過叛逆期或激烈的成長期,父母也會跟著孩子成長的步伐,逐漸變得更加成熟,懂得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這種把大人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過分限制孩子思維自我發展的方式,會限制孩子的個性,容易導致孩子在叛逆期的情緒爆發,可能導致嚴重的親子沖突。所以,父母需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完全空出個人時間。身心自由發展是兒童生理和心理年齡同步成長的重要保障;同時,記得要時刻對比別人的孩子,這也是一顆定時炸彈。
5.先做朋友,再做父母
對於青少年來說,朋友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先做他們最重要的朋友,再做他們的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孩子放學回家,可以主動和他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或者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建立積極的親子關系,進行這種平等的對話。
青春期的孩子耐心很有限,很容易變得暴躁急躁。所以,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嘮叨,否則會磨掉孩子和你交流的慾望。你應該給他們足夠的耐心。同時,也要記得帶自己喜歡的東西,平時觀察孩子喜歡什麼。代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父母可以試著用同理心去接觸和認識新事物,這樣會有更多的話題和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從心底里認識到你既是他們的父母,也是他們的朋友。孩子的叛逆期幾乎可以把人逼瘋。父母該如何應對這個時期?
叛逆期和父母相處就像一場「戰爭」。而這場「戰斗」將分別經歷三次。所以面對這三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在教育上更要有耐心,細心,用心。記住「把孩子當大人,平等相處,聽他們的;把孩子當朋友,讓父母和孩子用信任心平氣和的對待對方。「這才是勝利的真正秘訣。
Ⅲ 當孩子惹父母生氣時怎麼辦
哄父母開心嘍。你一定有錯才讓父母生氣了,你可以向父母承認錯誤,並且保證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讓父母別生氣了,以後你都會乖乖的。沒有哪個父母會一直和孩子生氣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只有孩子犯錯了又不承認,有錯誤還要頂撞父母,父母告訴孩子的事情孩子卻當耳旁風,這時父母才會生氣。只要孩子一承認錯誤,又表示悔改,父母就都不會再生氣了。
父母帶大孩子不容易,平時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再惹父母生氣嘍。
Ⅳ 面對孩子的「小家子氣」的行為,家長該如糾正呢
引言:家長看到孩子比較小家子氣,就要明白孩子的身體是不是出現了問題,要對孩子進行好的教育。家長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能表現得很小氣,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小氣,孩子也會對家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孩子小家子氣該怎麼辦?
Ⅳ 當孩子沖家長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怎麼做才好
04連脾氣都不敢發的孩子,最可憐
如果你是孩子,接二連三地向一個人尋求幫助,可回復你的,只有責罵和暴力,那你還會和他親近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和我們一樣,能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惡劣,從而離得越來越遠。
陳喬恩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起童年時光,透露自己小時候不敢發脾氣,因為怕被母親打。
Ⅵ 叛逆期的孩子能把父母氣哭,如何淡定當媽
為了教育問題而"禿頭"的家長們,恐怕沒有幾個是不愛"管孩子"的,可是家長們心目中的"管"分明是為了孩子好啊,孩子卻總是不領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不少家長們在孩子學會獨立的時候,面對空虛卻毫無作為,曾經丟下的興趣愛好,喜愛的小說,擅長的樂器,再也不會撿起,一邊埋怨自己成為了"黃臉婆"、"老叔叔",卻依舊在無所事事的生活中癱在床上,應付完工作之後的閑暇時間全部沉浸在一遍遍強迫症一樣地打掃衛生、刷劇里,覺得"我都一把年紀了",所以不用在提升自己。
Ⅶ 孩子發脾氣時,爸媽應該怎麼處理才是正確的
生活中的父母應該學會觀察他們的孩子,當孩子們發脾氣時,不應該盲目地斥責他們。他們應該慢慢地引導他們的孩子,這樣他們就可以表達一些他們想在心裡告訴父母的話,這也可以增強他們對孩子的感情。
在孩子的成長的環境中給他養成這種過度強勢的習慣會給他帶來很嚴重的影響,他以為他這種模式會每一次都得到別人的妥協。他習慣了營造一種他認為的強勢的形象,來達到他的目的,卻是的孩子內心世界有另外一種的空缺。
因此,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的情緒,做出的回應,歸還孩子發泄情緒的權利,教授合理的情緒管理方法,並與孩子一起解決這種惱人的小情緒。
Ⅷ 孩子氣人怎麼辦,從小教育好像很重要
下面為大家介紹60種方法或許有些幫助.......
1,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2,做孩子人生成長的好榜樣。
3,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對待孩子。
4,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5,永遠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6,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
7,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8,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9,注意和孩子說話的語氣。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10,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11,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12,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講話。
13,尊重孩子的秘密和個人隱私。
14,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
15,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16,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准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7,尊重孩子的各種權利。
18,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
19,尊重孩子的朋友。
20,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21,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22,不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
24,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5,用溝通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6,與孩子交流時多聽少說心靈。
28,不用權威的口吻指責孩子。
29,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
30,讓孩子感覺到深深的愛。
31,包容孩子的過失。
32,寬容孩子的缺點。
33,理解孩子的壞脾氣。
34,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
35,不將過高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36,不扮演孩子的「監工」。
37,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38,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39,不把家變成死板的教室。
40,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41,允許孩子發發小脾氣。
42,不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
43,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較勁。
44,永遠不對孩子進行體罰。
45,不粗暴專制地對待孩子。
那些被打罵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已看不到他們身體上挨打的傷痕。但在他們的內心,仍然保留著幼年時挨打的痕跡,其後果是造成對自己沒有信心,莫名的內疚,這種內疚會有不同的表現:性格有攻擊性,跟人相處困難,或工作不負責任等等。
46,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
47,及時誇獎孩子。
48,對孩子進行合理獎懲。
49,在他人面前贊揚孩子。
50,用贊美點擊孩子的缺點。
51,肯定孩子的「叛逆」。
52,不對孩子進行威脅。
53,適時靈活地激勵孩子。
54,肯定和欣賞孩子的閃光點。
55,不對孩子一味指責。
56,不對孩子下否定的預言。
57,不拿孩子和他人隨便比較。
58,多一些引導,少一點控制。
59,用小紙條和孩子進行交流。
60 , 不向孩子提苛刻條件
Ⅸ 孩子發脾氣 父母怎麼辦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里能學會什麼呢?
心中只要充滿愛和感恩,你就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同時,自己也備受滋潤。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傳遞正能量,心中滿藏愛和感恩,才能使愛不斷傳遞。
Ⅹ 面對生氣的孩子,父母們該怎麼辦呢
轉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發脾氣,馬上給他玩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如搭積木、拼圖、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圖說畫,讓他把憤怒的情緒轉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責備孩子小心眼、沒出息,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憤怒沮喪。
允許他發泄不滿
孩子哭鬧時,要讓他的不滿情緒得到發泄。如讓孩子說出他的不滿,父母表示理解並給以安慰,有利於孩子心理上的放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此時切勿強行制止。
給他表達憤怒的方式
孩子由於受生活經歷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該如何表達和平衡自己的情緒,認識不到只有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才能適當地發泄自己的不滿。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也要用正確的宣洩方式,如可通過唱歌、大聲說話等將憤怒表達出來。
和他講道理
要跟孩子講一些他可以懂並能接受的道理,態度要溫和,不能被孩子的壞情緒帶動。繼而做出過分的反應。如果遇到孩子敲自己頭的情況,可以告訴他,敲痛頭要上醫院看病。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愉快的生活環境
輕松的環境對孩子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難以解決的生活問題,也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生活環境會感染孩子的情緒,輕松的氣氛使他隨時能夠自由、放鬆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培養多方面的興趣
在孩子心情好時嘗試一些新的游戲活動。有時,孩子不喜歡某些游戲是因為不熟悉游戲規則或不擅長,父母的引導會改變孩子對這些游戲的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嘗試新游戲時,家長要盡可能陪在他身邊,給他以鼓勵。
讓他多參加社交活動
經常帶孩子參加兒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動,並有意識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禮節,如怎樣結識新朋友,如何與小朋友在游戲中合作,如何解決游戲中的分歧,如何和大人打招呼等。
心平氣和地安慰他
當發現孩子疲勞或易怒時,家長要溫和地提醒他停止正在參與的活動:或者坐下來參與孩子的活動,以助他一臂之力。對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抱抱他,對他說一些安慰的話,防止他心情沮喪或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把他暫時擱置一邊
對待以發脾氣作為手段要挾家長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不理他,離開他,允許他發泄,讓他獨自想想,因為這時的孩子是什麼也聽不進去的。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時,媽媽可以摟他在懷里,慢慢地問他:「剛才為什麼發這么大的脾氣?發脾氣能解決什麼問題嗎?能和媽媽說說你的道理嗎?」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總之,家長要從小教會孩子怎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這樣,當孩子走入社會時,才不會被鮮花眩目,也不會被荊棘羈絆,成為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手。
學會等待——孩子的必修課
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曾對斯坦福大學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過著名的糖果試驗——延遲滿足試驗。那些4歲的孩子們面臨著兩種選擇:一個大哥哥要去辦點事。如果等到他回來。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願等,只能拿一塊,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耐心等待的兒童中學畢業後,在社會適應能力、自信、處理人際關系、面對挫折、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等心理品質方面,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兒童。
這個實驗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更善於調控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來成功的希望。這樣看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心理學范疇里,人們普遍認為,人的體內產生需求,在外部的環境下發展成動機,在動機的催促下付諸行動實踐,以滿足需求。這是「原我」的外向發展動力。
而在現實生活中,「原我」必被社會規范所限制,繼而形成「自我」,從而得到社會的公共認可,方可成為社會的一員。所以,「延遲滿足」成為了人在發展中的一種行為鍛煉。
人皆有欲,但往往在生活中未必能即時得到滿足。古人常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須知道。社會是由無數人組成,每個人的慾望千差萬別,若時時事事以我為先,不顧周遭環境和別人的感受而罔行,必引起他人的不滿和抵制,發展成沖突。周圍環境壓力過大,個人的意志一時難以得到滿足。則不滿和憤恨油然而生,這是人的痛苦的一大來源。
正像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所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面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頭腦中會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人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釀成憂郁、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
因此減少痛苦,追求幸福,則「延遲滿足」將是孩子從小的必修課。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一些具備成年人樣貌和經歷的人,居然不會懂得「延遲滿足」的道理和常識。他們一方面溺愛孩子和自己,另一方面又充滿著幼稚的幻想,還不時運用各種手段滿足自身無法遏止的慾望而傷害別人,實在讓人感到民智未開,覺醒無期。
人類慾望的滿足,可以分為五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和超量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是愚蠢的行為,「超量滿足」則是浪費的舉動。許多家長總是處在給孩子「即時滿足」的狀態。在心理上認為孩子小,現在生活優越,孩子有需要一定要滿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經常的即時滿足,對孩子是無益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