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會有父親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也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打他不也是為了他好?」但是當你大聲地訓斥他、責備他,當著別人的面教訓他,甚至在大街上踢他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你的愛,而是恐懼、害怕、羞恥和深深的自卑。
01
中國著名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說:「愛是忍耐,是慈祥,是不嫉妒,是包容,是不做無禮的事,是不動怒,不求己益,愛是給予孩子尊重。」
而實際上,很多大人所謂的愛,卻連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因為他們愛的其實是自己而非孩子。當一個大人在公眾場合不顧孩子的自尊,打罵孩子時,他考慮的不是孩子的自尊會不會受到傷害,而是孩子的哭鬧讓自己丟臉;家裡來客人,大人想讓孩子在朋友面前唱個歌跳個舞,孩子不願意,就說孩子不禮貌,其實是覺得自己的面子下不來……很多大人都只是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已,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很多人會說「孩子不打不成器,看,打一頓他就變乖了,不鬧了。」但是,他之所以變乖只是因為害怕你,而不是內心真正的認可和順從。當他害怕的人不在身邊時,他還是會繼續犯錯,而且還有可能因為逆反心理而更加肆無忌憚。孩子學到的不是正確的是非觀,而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擊。
長期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中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長大了心理仍會受到壓抑。他們有的脾氣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因為內心的自卑而每天處於焦慮之中而感覺不到幸福。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董卿,熒幕上的她,總是讓人感覺落落大方,知性典雅,是很多女性心中的榜樣,但看似光鮮高麗的她,卻曾在采訪中透露「自己曾被父親逼到不想活,甚至曾經在日記中寫過『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話,直到現在,提起父親,內心仍然會有很大的陰影。
你說,如果沒有董卿父親的嚴苛,就沒有董卿今天的成就。但是你是否想過,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董卿這樣熬出頭。一萬個人裡面,可能也就只有一個董卿而已。那麼剩下的9999個呢,在沒有童年並且整天活在高壓中,最後又活成了什麼樣子?如果是你,你願意你的孩子長大了以後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什麼意義」嗎?
03
不能打不能罵,那熊孩子犯錯、不聽話,難道就任由他胡作非為,長大以後危害社會嗎?當然不是。孩子需要管教,但不是打壓式的管教。
其實,如果你試圖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你會發現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是真的喜歡無理取鬧的。孩子的每次哭鬧,必定都是有原因的,當他的需求不被大人理解時,他不知道要怎麼表達,出於本能,就只能用哭這樣的方式來引起大人的注意,這個時候,如果大人不是及時發現並滿足他的需求,而是一臉煩躁地抱怨、打罵,孩子反而哭鬧得更厲害。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也是「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一書中總結了長期受到懲罰教育的孩子的特徵:憤恨、報復、反叛、退縮。
在懲罰式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可能會形成「這不公平」「我會報復回來」「我偏要對著干」「自卑」等心理反映。
簡·尼爾森說「實際上,是否愛孩子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能否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並培養他的責任感和能力感。」
為此,她提出了「和善與堅定並行」的管教方式。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愛,但愛不代表凡事縱容、妥協。愛也需要我們給孩子設立界限和規則,在需要說「不」的時候堅定、不妥協,同時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和平、尊重地相處。
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懂事的,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大人的幫助和引導,才能逐漸成長。如何幫助和引導,卻是一門大學問。一個有智慧的父母,懂得通過自身的學習和修煉去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而如果你還停留在「小孩子只要聽大人的話就可以了,不聽話就打!」「沒有什麼是打一頓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再打一頓!」這種教育方式的話,那麼,孩子的心,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作者:一寸光陽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172960ab723f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B. 如果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什麼原因
可能是父母將對孩子的愛深藏於心了吧.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即使有太多太苦的原因,都不是孩子的錯,既生了孩子,就得呵護她他,
無私的愛
她他,並盡一切力量培養教育她他成人成才.
C. 為什麼父母不喜歡自己
孩子在小的時候無法對自己進行評判,她們從父母的言談和舉止中來獲取自己是好還是壞,如果父母一度的指責和謾罵就會覺得自己是壞的,如果父母充滿愛意,情緒穩定,給予很多支持,那麼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父母的言談舉止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這面鏡子獲得自己的自信。
於是,當孩子一直感受不到愛,只有攻擊和謾罵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因此不被愛。
D. 家長會討厭自己的孩子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的降生讓父母二人世界的家庭里,又多了一份欣喜、幸福,孩子是父母手心裡的寶,父母們也都在盡自己的一切能力,將自己最好的一切都付出給孩子,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而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暫時性的不喜歡孩子、甚至討厭孩子,而其實,除了少部分人格嚴重缺陷,受到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可能會真正討厭自己的孩子以外,大部分父母是不會討厭自己的孩子。而出現大部分父母認為自己有過討厭自己孩子的現象可能是有以下的原因。
育兒先育己,所以父母對於孩子養育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自己,成長自己的過程,也只有自己真正成長為大人的父母,才能養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E. 為什麼我討厭自己的孩子
其實,那種討厭孩子的情緒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是由很多瑣碎的、煩人的小事情慢慢堆積起來的,當一個人的耐心、精力被那些跟孩子相關的瑣事磨滅後,就會產生厭倦感。再加上父母除了照顧孩子。
還有自己的工作、社交、理想,我們也需要一些空間讓我們喘喘氣,讓我們回歸自己。
尤其是當媽媽的,一邊要考慮工作,一邊還要處理家務,筋疲力盡加上睡眠不足時,還要被帶娃的瑣碎無休止地糾纏,那種無力感確實會讓媽媽笑不出來。
F. 為什麼有些父母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
我的孩子就這樣問我,捫心自問,是這樣嗎?這個答案也許會在他今後成長過程中解決的
G. 為什麼有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太陽病了,月亮累了.它倆幹嘛了 1、太陽為了月亮,生病了。 2、月亮心疼太陽,心累了。 3、多美的一對。 他倆相愛了!所有人都祝福他們吧! 將來還有小星星! 不要煩惱,是個例、特例。愛,您終會來到您的身邊。
H. 父母為什麼會討厭自己其中一個孩子
這個是過去生中的因緣,沒有這個因緣不會來這個家庭,也不會成為一家人,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孩子與父母一定是有特殊因緣的才會來到一起,沒有這個因緣不會在一起,沒緣的有時候看都看不到,佛教講父母與兒女的關系無非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這個家庭,也不會成為一家人,人與人的關系也是這四種緣,就像我們在大街上走的時候,看你一眼的,對你笑一眼的,或者看著你不爽,瞪你一眼的,斜你一眼的,惹你不高興的,這都是有緣,只不過緣分淺不深,如果緣分深的就成為一家人,所以父母與兒女緣分深,沒有這個緣分不會到這個家庭,不會天天臍眉弄眼,你看我我看你,不會天天看到,佛教講人到這個世間來就是這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你不會來這個世間,所謂是:「人生酬業,人來到這個世間是干什麼的?就是這四種緣,就是來酬業的,你沒有這種緣沒有這個業你不會來到這個世間,也不會生在這個時代,就是這么個道理,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不孝父母,這些都是來報怨的,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所謂:「夫妻是緣,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緣不來,無債不來,你看古時候的大舜就是個例子,被他後母常常毒打常常虐待,對他親生的小兒子愛護有加疼愛有加,這讓舜受了很大的委屈,可是舜並沒有因母親虐待而瞋恨,反過來孝順父母,而感化父母的案例,所以這就是典型來報怨的例子,所以我們遇到父母孩子或家人傷害的時候,要明白這是宿世怨緣,應該以德報怨將父母變成自己的法眷屬,為他誦經念佛迴向,這樣就能解開怨結,慢慢的化解宿世怨結,家人自然會莫名其妙的突然對你好,曾經定弘法師有一次跟他的父親通電話,他的父親在電話裡面按到他罵,結果他為他父親的冤親債主誦經念佛迴向,在電話裡面又莫名其妙的對他講話和顏悅色,還有曾經有一個人一回家就受到家人責罵,結果為他的冤親債主播經超度,他家人莫名其妙就對他溫柔了許多,不像上次一樣對他那麼凶,所以這些有可能都是宿世惡緣所召感,業力所支配,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肯定也是冤親債主幹擾,發脾氣的人肯定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所以父母只討厭一個孩子,肯定是過去生中的因緣,要麼就是所有孩子都淘氣都不聽話,或者是這單獨的孩子不聽話,所以這些事情肯定是有因緣的,一切事情絕不是偶然,為什麼其他孩子不討厭,只討厭這一個孩子,必是前世因果,明白這個道理自然會心開意解
I. 父母為什麼不愛孩子
因為他們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是因為他們不愛孩子,是因為愛不愛學習?所以孩子們不喜歡家長,當然再讓很喜歡他,但是孩子不喜歡他們,所以所以父母送父母不是博愛,他們是想教育他們,教育他們
J. 現實中真的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有的。
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也很不幸,要麼他們自己、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要麼他們臣服於有害的文化惡俗,被禁錮了思想,要麼他們也曾被自己的父輩粗暴對待過,從來沒有被愛過,也沒有被教會如何去愛。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有愛孩子的父母,也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大多數父母都非常的愛自己的孩子,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有,我相信是很少的,至少我周圍的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去天上把星星摘下來給自己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多麼糟糕,從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有多麼深,並不是讓我們去憎恨父輩,而是了解到他們可能根本上也是受害者,而我們不過是受害者的受害者而已。
因此,不要在恨父母的情緒裡面走過餘生,而是嘗試走出愛的荒野,去學習愛,去給予愛,培育愛,並把愛的接力棒傳遞給下一代,這才是我們去了解自己原生家庭之傷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