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管的寬的名人有哪些

父母管的寬的名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9 00:37:09

『壹』 在父母嚴厲管教下成長為的名人

董卿,就是在爸爸超級嚴格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貳』 關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名人故事

這是老漢曾經在網路知道對網友的回答,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一,一位母親獨自帶著兒子生活,一次隔壁發生爆炸,兒子耳朵聾了,這個熱愛音樂和小提琴的孩子從此一蹶不振。媽媽堅持讓他學琴,總在櫻桃樹下聽他拉琴,錄下來,然後走很遠的路去請老師指教,回來再指導因聾啞沒有音樂老師願意收的兒子。後來,母親花了許多錢給兒子買了助聽器,並送他去做康復訓練,兒子能說能聽了,回來拉琴給媽媽聽,卻發現母親沒有什麼反應,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一早聽力也衰退了,為了陪他練手語,母親不再開口說話,於是聾啞了。。。

二,為了革命事業,父母四處奔波,毛岸英兄弟從小就過著「吃百家飯、走萬里路」的生活。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長子,為楊開慧所生,曾用名楊永福。1922年10月生於長沙,1950年10月犧牲於朝鮮前線。
1922年10月,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湖南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當時,楊開慧懷有身孕,已經足月,卻遲遲不見分娩。毛澤東正忙於領導長沙泥木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每天回家很晚。有一天,他見楊開慧愁眉苦臉,就建議她別成天坐在屋裡,出去到嶽麓山一帶轉轉,或許可以生得快一些。第二天,楊開慧按照毛澤東的建議,出去走一走,果然,第三天即10月24日,孩子生了下來。毛澤東抱著這個又白又胖的頭生子,高興極了。正巧,那天是泥木工人大罷工勝利結束的日子,真是雙喜臨門。「就叫他岸英吧!」毛澤東給孩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
岸英從小就隨父母四處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廣州。之後,又赴長沙,奔武漢,直到大革命失敗,毛澤東開完「八七」緊急會議,才秘密把妻子楊開慧、保姆陳玉英(人稱孫嫂)和岸英三兄弟送到岳父家———板倉楊宅。毛澤東曾十分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走萬里路啊!」為了組織秋收起義,毛澤東又遠離親人了。此後,整整三年,毛岸英在媽媽的身邊讀書、成長。

『叄』 哪些名人的背後有父母的支持

!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肆』 誰可以提供我幾個關於孝順的名人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伍』 國外關於寬容的名人事例

1、卡耐基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有過這樣的一次經歷: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一位平時對卡耐基很有意見的商人,在別人面前高談闊論,說了卡耐基的許多壞話,他並不明白卡耐基也出席了這場宴會。

當時卡耐基正站在人叢中聽他高談闊論,這使得宴會的主人十分尷尬,不知如何是好。而卡耐基卻安詳地站著,臉上掛著微笑,就好像什麼也沒聽到的樣貌。

當那位說他壞話的商人發現他就在旁邊時,感到十分難堪,正想從人叢中溜走,卡耐基的臉上仍然帶著笑容,走上前去親熱地跟他握手,好像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就這樣,那個商人之後成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2、羅斯福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常懷寬容之心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羅斯福家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

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

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寬容的三條理由。

3、曼德拉

南非的民族鬥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

羅本島位於離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島上布滿岩石,到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里,他每天早晨排隊到採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

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有時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押他的看守就有三人。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

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舉動震驚了世界。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在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後,他說令他最高興的是當初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

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

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曼德拉後來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

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曼德拉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4、林肯

林肯從小家境清寒,12歲時就被迫離開學校,去當伐木工人。他每次都在自己砍倒的樹木上寫了一個自己名字開頭的「A」字。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砍伐的木頭上被人寫了一個「H」。顯然,有人偷盜了他辛苦的勞力成果。

林肯很生氣,回家對繼母說:「一定是那個叫亨德爾的傢伙乾的,我要去找他理論!」繼母看著林肯說:「孩子,先別急,先坐下來聽我講個故事。」

於是,繼母跟小林肯講了獵人班普的故事:從前在一片大森林裡,有一個叫班普的獵人,經常在森林中放置捕獸器抓捕獵物。因為他總是把捕獸器放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所以每天幾乎都會捕到獵物。有一天他去收捕獸器的時候,發現上面只有動物脫落的毛,卻不見動物蹤影。

班普很生氣,他想動物一定是被別人偷走了。於是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捕獸器上。第二天他又去收捕獸器,發現捕獸器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著一個圈,圈子裡有間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班普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

他想:明明拿走了別人的動物,為什麼還畫這個圖呢?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面說說理。於是,他又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器旁邊。

第三天中午,班普來了,看到有一個全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地安人站在那裡等他。他們彼此語言不通,只能通過打手勢來對話。印地安人用手勢告訴班普:「這里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里放捕獸器。」

斑普也打手勢說:「這是我放的捕獸器,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兩個人比手畫腳的樣子很好笑,相互看著都大笑了起來。班普心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如多一個朋友。於是他就大方地把捕獸器送給那個印地安人了。

有一天,班普打獵時遇到了狼群追趕,他被逼得跳下了懸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正躺在印地安人的帳篷里,傷口上還有印地安人幫他包紮的葯。從此,他成了印地安人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打獵。

繼母講完故事,對林肯微笑著說:「你覺得班普做得對嗎?」「他做得很好,這樣就少了敵人,多了朋友。」林肯回答。「對呀,孩子,你要學會寬容別人,這樣自己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不然的話,你就會在社會上到處樹立敵人,很難成功。」

「我知道了,媽媽。」林肯點點頭回答母親。林肯牢牢記住了母親的教導,寬容的美德為他鋪就了成功的一生,也讓他的故事不斷為後人所傳誦。

5、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

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他拉小提琴。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

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時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功課屬平常。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在叔父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的受到了科學和哲學的啟蒙。

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寬容的人,家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

『陸』 關於寬容的名人事例

一、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二、音樂大師的氣度

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准備到美國某大音樂廳演出。

那是一場樂迷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所有到場的觀眾們都隆重地穿著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禮服出席。

當晚的觀眾中有一位母親,帶著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母親希望他在聽過大師的演奏後,會對學琴產生更大的興趣。

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座位上蠕動不停。當這位母親轉頭跟朋友交談時,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從母親旁邊悄悄溜走。

他被舞台上那漂亮的大鋼琴吸引。就在台下觀眾不注意的時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鍵上,開始彈奏他最近學會的一首曲子:《筷子》。

觀眾聽見琴聲,一下子都靜下來,數百雙眼睛一齊看著小孩,有人開始埋怨:

"誰把他帶來的?"

"他母親在哪裡?"

"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

在後台,鋼琴大師也聽見台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台前,站在小孩的身後。大師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並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彈,不要停止......"

一曲既畢,台下掌聲雷動。孩子的母親更是熱淚盈眶。

這是比聽演奏會更好的一個啟蒙機會,指導的還是一位大師呢!

三、鮑叔薦管仲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而戰。鮑波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遭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執政後,任命鮑叔為相國。可鮑叔心胸寬廣,有智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製作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仇,採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醒公也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霸業。

四、丘吉爾的寬容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一群貴族男女在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潑、美麗的貴族夫人連聲叫喊肚子疼痛,人們趕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個臨時女更衣室。溫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這樣非同尋常地來到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後代。英國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總共不超過20個,馬爾巴羅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

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傑羅姆的女兒,1873年與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結婚,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因病醫治無效,溘然去世,終年46歲。這時的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艷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

然而消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了的時候,詹妮25歲的兒子、與母親要嫁之人同歲的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但這樁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

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借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志,並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的選擇後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

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對沉重的壓力,丘吉爾兩次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麼豁達的胸懷。

五、毛澤東放走張國燾家屬

張國燾於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間他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1935年在紅軍長征中,他任紅軍總政治委員。他反對中央關於紅煙北上的決定,堅持南下退卻的主張,另立中央,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的活動。

到達延安後,拒絕黨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於1938年逃跑到武漢,發表 聲明,投向 。當時,張國燾的妻兒還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毛澤東,哭著說:他丟下我們母子跑了,主席呀!請您給我們做主吧!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願幹革命,那也沒辦法!這樣吧,現在你也到武漢去,勸說勸說,做做工作,回來,我們照樣歡迎他。

不久,張國燾的妻子帶著孩子也到武漢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延安。

(6)父母管的寬的名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有關寬容的句子

1、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麼的藝術。 ——威廉·詹姆斯

2、帶來悟力和寬容,冷嘲則帶來深刻而不友善的理解 ——阿格尼斯·雷普利爾

3、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 ——斯賓諾

4、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麼的 ——海爾普斯

5、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柒』 偉人小時候父母的教導故事

名人童年趣事
華盛頓砍樹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列寧小時候

『捌』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1、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

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2、岳母刺字

岳飛,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宋元帥宗澤病重,以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

3、曹操教子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標明確,他要培養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為了激勵孩子發憤學習,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4、司馬光教子

司馬康,字公休,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大哥司馬旦之子,後來過繼給司馬光為子。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

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朴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5、畫荻教子

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可想而知。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進士。

『玖』 名人寬容的事例

關於名人寬容的事例有:

1、彭德懷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三十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

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2、卡耐基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有過這樣的一次經歷: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一位平時對卡耐基很有意見的商人,在別人面前高談闊論,說了卡耐基的許多壞話,他並不明白卡耐基也出席了這場宴會。當時卡耐基正站在人叢中聽他高談闊論,這使得宴會的主人十分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而卡耐基卻安詳地站著,臉上掛著微笑,就好像什麼也沒聽到的樣貌。當那位說他壞話的商人發現他就在旁邊時,感到十分難堪,正想從人叢中溜走,卡耐基的臉上仍然帶著笑容,走上前去親熱地跟他握手,好像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就這樣,那個商人之後成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3、周總理

有一次,理發師正在給周總理刮鬍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並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

4、管、鮑千金之交

管、鮑二人少小相識,之後合夥經商,管仲總是要從中多佔一些便宜,鮑叔不以他為貪,知他是家貧的緣故。此後,管仲出了不少餿主意,幾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鮑叔也不認為他蠢,而認為是沒有遇上好時機。

之後鮑、管二人分別投奔齊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門下,小白勝而糾死。管仲跟著倒霉被囚。鮑叔不以勝者自旌,反而力薦管仲於齊桓公,也不計較自己會處在管仲之下。桓公果然拜管仲為相,治理齊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終成一代霸主。

5、宰相張廷玉與六尺巷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宰相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拾』 盡忠盡孝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方觀承千里探親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

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2、曾國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

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3、許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4、包拯辭官盡孝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僅辦案公正無私,還十分孝順。

公元1027年,包拯憑借自己的才學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來,建昌縣離包拯家很遠,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經受不住長途跋涉,沒有辦法與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離開父母,所以非常苦惱。

最後,包拯只好上書請求皇上,讓他安排自己到離家近的地方任職。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動了,就任命他在離家不遠的和州任監稅官,專門掌管錢糧稅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訴父母,希望父母能夠與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捨不得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說什麼也不肯離開,但是一想到兒子要離家到外地做官,他們又忍不住傷心難過。包拯看在眼裡,既心疼,又著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家裡又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最後只好再次上書,請求辭去官職,專心留在家裡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盡心盡力,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幾年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他也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父母的墳墓旁搭了一間草廬,為父母守喪。

5、介子推——盡忠盡孝,堅貞不屈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閱讀全文

與父母管的寬的名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伍軍人到四川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15
互聯網對養老服務有什麼好處 瀏覽:293
葫蘆島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197
父母離婚不久怎麼處理 瀏覽:561
父母房產拆遷兒女怎麼分 瀏覽:38
異地養老轉到咸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292
退休幹部工資待遇標准 瀏覽:972
補交二年半養老金需交多少滯納金 瀏覽:468
四年級關於孝順的作文 瀏覽:632
外地養老金提取 瀏覽:569
差額體檢測什麼 瀏覽:531
女兒回門父母需要穿什麼 瀏覽:312
山西省太原市居民養老保險 瀏覽:55
養老退休金公式 瀏覽:279
敬老院畫冊圖片 瀏覽:768
長沙婚前體檢多少錢 瀏覽:331
養老保險提檔補差怎麼交費 瀏覽:706
南京換駕駛證體檢在哪個醫院 瀏覽:673
沒到退休年齡社保交滿15年 瀏覽:124
男性朋友70歲過生日送什麼好呢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