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怎樣和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不要丟失了自己,最真實的,把自己想法說出來,而不是藏著掖著。
B. 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
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巧,與孩子溝通更是深奧的學問。為了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有用的人才,多多觀察他們、體會他們,相信孩子純潔幼小的心靈會樂意向我們敞開。
理解孩子 接受孩子對世界的看法
理解並接受孩子們的想法、情緒、看問題的方式、行為方式,對於孩子們培養自尊自信非常重要。
建議:
接受你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他不一定要同意你的看法,你也不必同意他的看法。
重視他的獨特之處;告訴他你最欣賞、最珍愛他什麼。
探尋他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情緒感受。
復述他對你說的話,確保你正確理解了他的意思。
記住他的好惡。
相信孩子 給顯現不自信徵兆的孩子安排特別的任務
孩子的自信來自哪裡?在某種程度上,來自成年人對孩子的信任和信心。倘若沒有人對孩子的能力表現出最初的信任,認為他值得得到愛、支持和關注,任何孩子都不可能相信自己。
建議:
信任和相信你的孩子——信任和相信他決斷事情的能力、完成任務的能力、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以及當他足夠大負責任的能力。
當他嘗試做某件事情時,對他說你相信他能做好,爾後轉身走開。不要在他周圍走來走去,並期望他向你提出什麼問題。
給顯示出不自信徵兆的孩子安排特別的任務,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受到關注、可靠和值得信賴。
認可孩子 認可他,即使不喜歡他的所作所為
小孩子總是容易陷入困境,因為他們正在學習規則,學習事物運行的規律,學習如何管控自己。生硬的斥責遞出對他們的不認可,會對他們造成巨大傷害。
建議:
在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前,先想想他的優點,這有助於你積極樂觀思考問題,並讓批評明確具體。
不要使用「好」或「壞」來評價他的行為,因為他會將此視為你對他的印象。取而代之,你可以談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的哪些行為。
「剛才,我發現你對行為……」,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使你對他的不認同僅限於他剛剛發生的行為。
拿手或其他東西打他,會讓他覺得你不喜歡他,進而可能認為自己不夠好,不足以贏得你的歡心。
聆聽孩子 當他要和你講話的時候,請停下手裡的活計
傾聽不僅需要用耳朵聽人講話,也同樣需要拿眼睛直視對方。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用心聽孩子說話,或者壓根就沒聽,實際上是在向他表明,他不重要。如果孩子被人忽視,會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感覺受到傷害,自尊心可能也得不到健康發展。
建議:
當孩子和你說話的時候,首先要使用你的眼睛,而不是耳朵,並停下手裡的活計,讓注意力專注於他。
觀察他的面部表情,發現背後的隱含意義。注意他的站姿或坐姿以及說話的語氣。
讓他知道你很重視他,並對他說:「這聽起來很重要,我想我最好坐下來好好聽你說說。」
孩子並不總是希望你為他解決問題。他可能只是想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你傾聽他的想法。你的意見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沒必要說出來,除非他主動詢問你。
贊賞孩子 多贊賞付出的努力,少贊賞最終結果
孩子們喜歡贊賞,因為當他們盡力以後,喜歡看到有人理解並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而且贊賞還有助於他們培養自律。他人的贊賞和鼓勵,使孩子獲得該如何生活的明確的正面信息——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只聽別人說他們不應該做些什麼。
建議:
贊賞孩子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孩子的思維能力、社交能力、身體運用能力,以及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等。
贊賞要明確具體:贊賞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籠而統之地誇獎他多麼出色和聰明。
多贊賞付出的努力,少贊賞最終結果。
多使用友善的語言,充分贊賞孩子。如果我們告訴他「做得好」意味著「與眾不同」,而不是「比他人更好」,那麼,友善的語言和贊賞就不會使他產生自傲情緒。
關注孩子 看著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何於我們重要的事情,我們都希望與他人共同分享,孩子們也是如此。你看著他做他喜歡的事情,感受他由此而萌生的自豪感,可以使你更深地融入他的生活。你在他身邊本身就可以增加你們的親密感,讓他對自己感到滿意。
建議:
抽時間看著你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
當他說「媽媽,我能讓你看我怎麼」或「爸爸,快來看我做」時,你應該回答:「沒問題」(最好不要加上「稍等一會兒」的限定)。
在孩子可以聽見的范圍內,跟某個人(比如他的爺爺或者奶奶)講他做的有多出色,他會因此而為自己的能力心生自豪之感。如果沒有其他人在場,你可以對他說:「你奶奶要是看到你做那件事情,一定會非常高興。」
父母都應該盡可能參加學校有關進步的會議。沒能參加的家長可以致電老師要一份總結。
支持孩子 給面臨困境的他以特別的支持
孩子的學習和個人成長是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支持,處於壓力和困境中的孩子,尤其需要大人給予特別的支持。生活中許多事件和變化都可能對孩子2構成壓力,或長時間悲傷或者不快,變得好鬥、寡言或不愛與人交往,睡眠質量不佳,出現胃部及其他部分疼痛,極其口渴,體重減輕,注意力不集中,變的過分依賴他人等,做父母和老師應該注意了,有可能他正在痛苦難過呢,需要你出手進行干預。
建議:
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痛苦難過,請多花點時間陪伴他,並確保他睡眠充足。
認真對待他的擔憂,即使那些擔憂在你看來無關緊要。
及時告知他事情的變化及做出的決定,好讓他覺得事情尚沒有完全失控。
保持固定的生活規律,以強化他的安全感。
C. 家長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才最有效
我覺得現在的小孩太叛逆了,家長一句話沒有說好,他們動不動就會想不開,這一屆家長實在太難,都不知道如何教育小孩,對他們太過嚴厲了,又怕受不了,太溺愛長大以後又沒有什麼用,我兒子還小,不知道長大以後該如何管教,要是像網上那些小孩一樣以後可怎麼辦,動不動就會威脅家長。
D. 父母怎樣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很多的孩子有抑鬱症的現象,完全就是因為沒有跟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才導致了事情的發生。所以說這也就體現出來了,父母跟孩子之間是需要有一個好的溝通方式。這樣的話,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才會更近一些,而且孩子有什麼事情也才會跟父母說。
當孩子願意跟父母敞開心扉的時候,要麼這個父母就是做得很成功的。其實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所以說彼此之間應該互相的去了解,互相的去體諒。做一家人確實是有著血緣關系,但是有一些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即使是流落在外,也不願意再回到父母身邊。
E. 父母要如何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老人之間的關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文章來源:勵志一生網
F. 家長如何跟孩子溝通
家長跟孩子溝通應該用心傾聽孩子的訴求,避免嘲笑孩子的表達,主動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主動溝通的勇氣,保持平等對話的溝通心態,避免過度反應。
1,用心傾聽孩子的訴求。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對於孩子訴說的內容,一定要用心的傾聽,並且最好能夠給出適當且滿意的回應,這樣才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7,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願意傾吐秘密的對象,成為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意向他們敞開心靈。比如,你的孩子告訴你,晚上他和夥伴們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現的很吃驚且激動,或對事情的結果根本不感興趣,孩子以後就不會再對你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