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出處: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基本的孝道。
明-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譯:自古道:『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你今天暫時離開家,怎麼可以把父母給身體輕易放棄、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產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誹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揚名到後世,使父母受到尊貴,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
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說:「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學習修其德。」
㈡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出自哪裡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解釋: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愛護它,這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
《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
(2)發膚什麼父母擴展閱讀: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解釋】 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
「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㈢ 發膚受之父母整句
「發膚,受之父母」整句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來源於《孝經·開宗明義》。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真正意義上的珍惜身體應該是內在的,使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內在臟器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㈣ 身體發膚,XX父母。那兩個字是什麼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語出�0�0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0�3
㈤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身體上的每一根頭發每一寸皮膚都是父母給的。
㈥ 孔子說身體發膚受父母實質是什麼
實質就是要愛護我們的身體,善待我們的身體,無論是生理或者心理疾病或傷害一方面是傷害我們自己,一方面也是傷害父母的心。
這是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子女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順的開始。
《孝經》是講述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的著作,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個版本。《古文孝敬》是漢武帝時期在孔子舊宅的牆壁里發現的蝌蚪文版本,除了各自篇章有刪減外,大意與《今文孝經》並無不同。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也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
㈦ 「身之發膚受之父母」出自哪裡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
作者
孔子及其弟子
㈧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話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來使天下人心歸順。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勾聰明,哪裡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這個道理)。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
「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學習並發揚他們的德行呢。』」
出自: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之《開宗明義章》。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釋:
既然,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那麼,我們就應該倍加珍惜。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敬愛的父母親的一部分,是父母親的精血經過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經過「一朝分娩」我們脫離了母體,成了一個個體,成了一個獨立的人。
尤其是母親,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在生產我們的時刻,不僅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要不然說母親是偉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身體,就是對母親的愛,就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對母親的紀念。
珍惜身體不單是指現如今所時尚的美膚美容美體之類的保健。誠然,這些能使我們的皮膚細膩光澤,面容俊美清秀,形體婀娜多姿,這些不能不說是對身體珍惜的一種表現,但這僅限於外表,是遠遠不夠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珍惜身體應該是內在的,使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內在臟器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㈨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呀
通常我們說「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以及發膚來自於父母。是父母賜給我們做人的機會,這樣深的恩德怎麼能不報答呢?一定需要報答的。
㈩ 什麼發膚受之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