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人是誰
歷史上留有文字記述的年壽最高者,是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1933年活回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答,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之一。
李慶遠是位傳奇人物,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因為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生術的研究和實踐,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在200多歲的高齡時,其言行舉止仍如同壯年,所以被人們譽為「神仙」。
李慶遠(又名李清雲)是中國近代最長壽的人。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之一。
他在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200歲時,仍常去各地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
B. 75歲以上的老人,將其一生經歷,結合歷史知識,寫一篇人物傳記(普通人的,不要一生太輝煌的)
有時故意搬上幾塊牛羊糞,就和原來的路一樣,誰也看不出破綻,就只等著敵人來踩
1942年10月的一天,單楊村村前道上,單景祥低著頭在安踏板雷。
挖開一個一尺見方的洞,裡面橫上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放一塊木板,木板的一邊釘著一顆小釘子,釘子上拴著一根引線,引線的另一端連著一顆地雷,地雷被放在緊接著的一個圓坑裡,把引線綳直了,輕輕地在上面撒上土……最後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用擀麵杖把干土碾成細末,均勻地撒在埋好的地雷上,再拿兩把扇子在上面扇,直到和周圍的土沒有什麼區別,這是一條村民經常走的路,所以還要在上面偽裝上人的腳印。單景祥把鞋子脫下來,輕輕地在浮土上印了兩個腳印1
「因為是在農村,所以有時我們故意搬上幾塊牛羊糞,還要弄一些家畜的腳印。毛驢和牛呢,用拳頭反過來叩地,狗爪和羊蹄就只需要兩個手指。」63年後,86歲的老人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比畫著, 「這樣就和原來的路一樣,誰也看不出來破綻」。
冀中平原上的單楊村處於日軍從北向南的補給線上,同時又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邊緣。村民時刻提防日偽軍的掃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成立了武裝革命委員會和敵後武工隊。
「當時,我只有二十幾歲,脖子細細的,和胳膊一般粗,臉瘦瘦的,剩下皮包骨頭,一米八幾的個頭,最瘦的時候只有一百來斤。」單景祥抖動著嘴上的鬍子,講述當年他抗日的事。當年,他從村長到區代表,再到區雜貨股股長,一直和據守平山縣的日本鬼子周旋。
守雷人 提醒村民繞路
有時候情報錯誤,沒有炸死日本人,反而炸死了牛羊甚至老百姓
1940年左右,地雷戰在村裡展開。
「踏板雷,只要有人踏上便自動爆炸。日本鬼子掃盪只走老百姓經常走的路,所以雷都埋在村道上,接到鬼子要來掃盪的消息後,武委會馬上指揮埋雷,有時候情報錯誤,沒有炸死日本人,反而炸死了經過的牛羊甚至老百姓。所以安裝了踏板雷之後要派專人守著,老百姓經過的時候,就讓他們繞路。」
194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十來個日偽軍和兩個日本兵組成的小掃盪團伙進了單楊村。當一個日偽軍快要踩上踏板雷時,有鬼子發現了守雷人單信,繞過村道就向他沖了過來,單信拔腿就跑。可能是因為只看到了一個人,日本兵想抓活的。一個日本兵跑在最前面,攆著單信跑了幾里多路。其他的敵人被遠遠拉在後面。
「單信聽到腳步離自己越來越近,連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到,回頭一看,發現日本鬼子距他只有幾步路,他急了,順手從腰間拔出駁殼槍,往後一甩,扣了扳機。接著跑了十幾步,身後沒有了聲響,他回頭一看,鬼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那一槍正好打在了鬼子的額頭中央。還撿到日本鬼子的三八大蓋步槍,沒有來得及卸子彈夾,後面的日本鬼子放槍了,他撒腿又跑了。」
「但人總不能老守著,而且後來,日本鬼子變得狡猾了,就綁著當地的老百姓,讓他們在前面開路……踏板雷很快就不經常用了。」
C. 能詳細說明一下我國老年人社會政策發展歷史是什麼嗎。發展歷史。
國內外大多數人都把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作為進入老齡社會的基本界限。按此標准,許多發達國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相繼進入老齡社會。中國則在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老齡社會的出現時間並不太長,未來發展時間可能又不太短。世界和中國都應當不斷加強對老齡社會發展的研究。
一、新的人口經濟社會問題
中國進入老齡社會的時間,雖然比發達國家晚了幾十、上百年,但從年輕型人口結構轉變為老齡型人口結構的速度來看,發達國家經歷了10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從1970年開始僅用了30年。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於人口出生速度,20世紀後半期還呈現加速增長態勢。60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長速度,1950~1975年為2.1%,1975~2000年為2.8%,2000~2025年將為3.3%。從老齡人口總量增加來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2000年1.3億,21世紀前半期將連續增加為3億、4億甚至更多,始終位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里,重要的人口問題不僅是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而且出現老齡人口總量和比重上升的新型人口問題。
作為個體的人總是要衰老,這是人的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人們無法迴避。但作為整體的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動卻是可以調節的。由於全球包括中國人口的迅速增長,各國都採取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政策。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增長,但因三次出生高峰人口年齡的增長,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從而出現人口老齡化加速,老齡人口總量和比重上升。
發達國家應對老齡社會發展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鑒,但他們是在實現現代化並經濟發達之後出現的老齡問題,先富後老,可是至今他們仍然感到老齡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壓力不小。中國剛剛進入小康社會就迎來了比發達國家要大得多的老齡問題,先老待富。目前看來,老齡化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還不太大,老齡人口比重還不太大,許多老年人還有其正面的特長和優勢,但是老齡人口多,比重不斷上升,對養老金、醫療費用、家庭負擔、社會照料、心理狀態等都有許多不斷加大的負擔和影響。
老齡問題不同於其他人口問題。首先,它是肯定要出現的。我國幾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早已存在,陸續會進入老齡階段。不像出生人口可以限制,也不像遷移人口可以調節,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只能面對。第二,老齡問題一出現就是經濟和社會問題。不像出生人口一出現還有性別比等純粹人口問題,也不像遷移人口一開始就有遷移規律。第三,老齡問題的有效解決和治理,必須依靠經濟和社會政策。人口政策主要是限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老齡問題對策要納入經濟和社會政策總體中去考慮。
二、實行老齡人口融入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針
世界許多國家都重視解決老齡問題。中華民族歷來都有孝文化的傳統美德,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歷史源遠流長。但作為對一個整體的老齡社會問題的研究和管理,那是最近的事情。
實行老齡人口融入經濟與社會的方針,適合中國當前和今後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需要,符合國際社會關於積極老齡化的精神。十六大提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間里,我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就是「老齡人口比重上升」。怎樣有效解決或應對這個問題,雖然經濟社會發展有助於解決它,但從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方面來講,並不明確也並不統一。
世界許多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只有採取積極老齡化和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才能有效解決老齡問題。積極老齡化如果得到教育、健康、就業、服務和生活等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就會出現許多積極的效果;如因老年慢性病致殘者減少,早死者減少;醫療和照料的支出減少;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積極參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特別是當他們老當益壯地能夠勝任工作的時候,有助於緩解養老金、老年收入保障以及醫療等其他社會支出不斷增加的壓力。
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里當然應當包括全社會的老齡人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讓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老齡人口中有許多人力資源優勢。要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農村老齡人口多屬貧困人口,他們應當參與脫貧開發活動。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理所當然應當包括老齡人口。21世紀頭幾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老齡人口怎樣能融入進去呢?
三、老齡人口怎樣融入經濟與社會生活
首先,要建立老年教育制度,安排老年人參加學習。過去,由於勞動或工作,沒有時間和條件進行學習。中老年人往往知識結構落後,依賴過去學過的知識,甚至總是抱著已經學到的知識不放。現在,退休以後,有了條件,又有了時間,很可能激發起很大的學習熱情,關鍵是要精心組織,科學指導,形成制度,學出成績,學出興趣。
要研究老年教育學,建設老年教育體制。老年人學習和教育會是更具多樣性的,不受年齡限制,以專科專項學習為主,通過學習,使健康的老年人的工作更充滿熱情,使長壽的老年人對人生更加滿意。
第二,要增進老年人健康和建立老年醫療照料保障制度。老齡人口融入充滿活力的經濟與社會,安度晚年,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老齡化包含了健康老齡化的要求。老年人口極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襲。因此,需要專門設置老齡人口的醫療和照料保障制度。
第三,要鼓勵老年人工作和建立包括女性在內的老年工作或勞動的市場機制。2000年普查表明,全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第一位是家庭供養佔44%,第二位是勞動收入佔33%,第三位是退休金佔20%。而男性老年人第一位是勞動收入佔43%,第二位是家庭供養佔27.02%,第三位是退休金佔26.66%。女性老年人家庭供養第一位佔60%,第二位勞動收入佔24%,第三位退休金只佔13%,女性老年人壽命長,人數多。
現在研究老年人融入經濟與社會,參加工作再就業或續就業,僅僅從生活來源考慮是不夠的。應當看到,老齡人口是我國整個人力資源中寶貴的一部分,特別是老齡人口中體力好、智力和知識水平高、經驗豐富的人更是最寶貴的財富。讓有條件有願望的老年人參加經濟和社會工作,能夠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有利於三個文明建設;能夠減輕家庭、社會、國家的負擔;能夠增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發揮老齡階段的「存熱」,而不是一點點「余熱」。存量大於增量,更大於餘量。
現在的問題是還沒有樹立起老齡人口應當融入經濟與社會並繼續工作或勞動的方針,還沒有一個讓老年人繼續工作與勞動的市場和計劃安排的環境和機制。60~75歲的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如果事實上把他們排斥在勞動或工作之外,社會安定和經濟負擔,都會是大問題。
第四,要充分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建立老年服務型產業。這里說的生活需求是指老齡人口對物質、文化和生活環境的消費需求。人的一生中,成年時期收入大於消費支出,儲蓄為正值並呈增長趨勢;而老年時期往往是消費支出大於收入,儲蓄減少彌補收入不足。社會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該社會的消費和儲蓄影響很大,並進而影響到生產。總的來說,老齡化需要發展服務類型的商業、服務業及有關產業。隨著老齡人口比重和總量的增長,希望享受生活的老年人潛在需求將迸發出來,形成廣闊的市場。老齡化時代經濟增長的同時,還會帶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歐洲各國和日本在開發老年服務型產業及消費方面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日本今年5月推出的Raum廂式客車,「便利蟲」轎車、方便手機、老人浴室設備等。
21世紀頭幾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是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時期,面對老齡人口比重和總量的上升,唯有讓老齡人口融入經濟與社會,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順利地解決老齡化的有關問題。如果老齡人口能夠發揮各自的獨特風格和優勢,提高享受學習、健康、工作和生活的源泉和能力,就會使整個社會進一步保持充分活力。
D. 歷史中有個朝代,把60以上的老人都送入山裡餓死是哪個朝代,什麼故事
(一)秦王朝,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二)
元朝,身為第四等人的奴隸,年老後其地位與喪失勞動能力的牲畜命運一樣。
蒙古人進入中原時脫離蒙昧狀態未久,必定保留一些原始群婚制殘余。
《 元朝漢人初夜》的傳說
E. 國際老年人日的發展歷史
在二十世紀里,人口壽命發生了巨大變化。平均預期壽命從1950年延長了20年,達到66歲,預計到2050年將再延長10年。人口結構方面的這一長足進 展以及二十一世紀上半葉人口的迅速增長意味著60歲以上的人口將從2000年的大約6億增加到2050年的將近20億,預計全球劃定為老年的人口所佔的比率將從1998年的10%增加到2025年的15%。在發展中國家,這種增長幅度最大、速度最快,預計今後50年裡,這些國家的老年人口將增長為四倍。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劃定為老年的人口比例將從1998年的8%增加到2025年的15%,但是在非洲,同一時期內這一比例預計僅從5%增加到6%,可是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一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與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斗爭,以及與經濟和社會貧困的斗爭還在繼續,因此這一比例將只達到上述水平的一半。在歐洲和北美洲,在1998年至2025年期間,劃定為老年人的比例將分別從20%增加到28%、以及從16%增加到26%。
據聯合國有關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被稱為「老年型」國家。除少數非洲國家外,現在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結構都在趨於老化,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約有60多個已進入「老年型」。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32億,也即將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據估算,今後50年間,老年人數大概會翻兩番,從6億人增加到將近20億人。
這種全球的人口變化已經在各個方面對個人、社區、國家和國際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人類的每一方面——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心理和精神上——都將產生變化。退休人口數量增加、人類壽命延長及少子化加速已使勞動力短缺,加重了勞動人口與整個社會的負擔。以歐盟為例,2000年底,歐盟國家73%的勞動力養活27%的退休者,而到2050年,將由47%的勞力養活53%的65歲以上的退休老人。據人口專家預計,到2030年,西方7個主要工業化國家65歲以上人口將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在1980年僅佔百分之十二點五。日本、美國和德國60歲以上的老人人數40年後將會翻一番。如果目前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不變,到下個世紀初,義大利政府的養老金支出將比現在增長5倍。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為西德的2倍,美國的7倍。這個20年前世界上年輕化的工業國到本世紀末將成為最老齡化的國家。人口迅速老化已使日本勞動力短缺,日本政府不得不鼓勵已退休的老人繼續工作。人口老化還將加重社會撫養不從事經濟活動的老人的負擔。目前日本大約6個在工作的人需撫養一位老人,而到2025年,將由3人撫養1人。
為喚起全人類關注這個世紀之交的問題,聯合國於1990年12月14日通過45/106號決議,指定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此外,許多國家還有本國的老人節,有的是和本國傳統節日相結合,顯得更有意義。加拿大的老人節也稱「笑節」,定在每年的6月21日;美國的老人節也稱「祖父祖母節」,定在每年9月勞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天;一向有敬老習俗的日本老人最多,所以老人節也稱「敬老日」,定在每年的9月15日。
F. "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歷史。」下句是什麼
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歷史
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幟
憧憬未來,老年人是一道風景回
人,都是要答老的
老年人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
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尊老的家庭是和諧的家庭
尊老的家庭是文明的家庭
尊老的社會是進步的民族
G. 70歲的老人經歷了哪些歷史
今年是2014年。從現在倒推70年,是1944年。
也就是說,出生沒多久,適逢日本鬼子投降。
緊接著,國共兩黨大戰四年。最後以共產黨1949年底勝利結束。這個老人這時5歲。
這個時候,所有的這些記憶,老人可能並不太清楚。他的父母會印象比較深刻。
49年到55年。中國改造封建主義。沒收地主啦,資本家的工廠,財產啥的。如果老人家是地主,可能會比較郁悶。如果是農民,會比較高興,因為分到了土地。
55年,是10歲左右。緊接著,碰到了三年自然災害(姑且按國家的說法這樣來說),應該是有三年的挨餓時期。這段時間,記憶會比較深刻。當然了,這三年之前的一年,吃大鍋飯,倒是一段讓人難忘的美好。
60-66年,老人15-20歲,這幾年比較平靜,全國人民在努力為前幾年吃空的國庫補充糧食。
66年-76,十年文革,這個的經歷,所有人都難忘記。老人應該是20-30之間。可能已經結婚。可能憑著自己的本事,混個文革主任啥的,也有可能家裡成分不好,被批鬥。
76年-80年。這一段時間的大事主要有:結束文革,打倒4人幫,農民土地承包等等。全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78年土地承包到90年這十幾年間,是中國農民最幸福的一段時光。物價穩定,收入雖然不,但通過努力的種地,也漸漸積累。
對於城裡人來說,小商販開始興起。中間有過一次嚴打,例如遲志強被判刑。
中間還有鄧小平要收回香港,收回澳門的談判等。
90年-2000年,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農民的次幸福時間,無數的農民蓋瓦房,也有一部分農民開始走向城裡。城裡的工人的漸漸拉開的農民的距離。
2000年。老人55歲。孫子,外孫應該是有了,或快有了。
當然了,2000年以後的變化,你也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