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康復護理教程

老年人康復護理教程

發布時間:2022-08-08 12:26:56

A. 奶奶得腦血栓正在康復,怎樣使手腳恢復

腦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和情感障礙等。本病好發於中年以後,多見於50~60歲以上患有動脈粥樣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於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註意的前驅症狀,如頭昏、頭痛等,少數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史,多數患者在安靜、休息時發病。據臨床統計100例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現偏癱者95例,佔95%;經過系統健康治療,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癱人數84%以上。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心理護理

腦血栓形成的患者由於病情發展快、恢復期較漫長,患者常產生焦慮不安、低落、悲觀失望、厭倦等情緒。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醫務人員尊重和重視、期待安全可靠的診療護理,醫務人員應給予這方面的滿足;建立舒適安靜方便的修養環境,可減輕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憊和減少行動不便帶來的煩惱和沮喪;給予周到細致的生活護理,幫助患者協調其社會生活,用護理技巧填補患者的體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進自主生活的恢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 肢體功能鍛煉護理

2.1 按摩 從入院開始,患肢就處於功能位置,按摩可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液迴流,防止和減輕浮腫,使皮膚和皮下組織血運豐富,改善營養,每日2次,每次15~20min,上肢從手指開始至前臂、肩關節周圍;下肢從腳趾到小腿、大腿、髖關節周圍,連續1周,按摩要輕柔、緩慢有節律地進行。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按摩使其放鬆;對肌張力低的肌群,則給予按摩或揉捏。

2.2 在床上活動癱肢 鼓勵患者鍛煉患肢,做各種活動。

2.2.1 運動訓練 首先要利用各種方法恢復和提高肌張力,誘發肢體的主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運動訓練由易到難。

2.2.2 肩關節活動 卧位時上舉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動,如用手摸臉、前額、枕頭等;坐位時直臂前舉、外展、後伸及上舉。

2.2.3 肘關節活動 肘關節屈伸,前臂旋前、旋後,腕關節背伸,掌指關節向各個方向活動以及對掌、對指、抓拳、釋拳等。

2.2.4 手的靈活性、協調性和精細動作訓練 用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並攏、分開等動作;也可通過用匙、用筷、寫字、梳頭、系扣子等動作來訓練手指。

2.2.5 關節的運動 反復屈伸關節、髖關節及活動足指關節,逐漸達到上抬癱瘓肢體。

2.2.6 健肢的主動運動 健肢的主動運動是提高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預防並發症,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種方法。

3 站、立、走的指導

隨著病情好轉、肌力的恢復,首先選取半坐卧位,以後逐步增加角度,適應後協助患者坐於床邊,床邊站立,當患者能獨立站立和保持體位平衡後才開始逐步練習行走。

4 對失語患者進行語言訓練

失語對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響極大,有的甚至超過運動功能障礙,語言訓練越早越好。首先幫助患者學習非語言溝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支持,通過語言與邏輯性的結合,訓練患者理解語言的能力;其次借書寫方式表達,將日常用語、短語寫在卡片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短到長教他朗讀,通過以上方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5 飲食護理

給予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飲食,宜多食蔬菜、水果,忌煙、酒,對TIA應積極治療,以減少腦血栓形成的發病率。保持大便通暢,切忌暴飲暴食,避免過度肥胖。

6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訓練與休息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密切觀察病情,如有不適及時停止訓練,預防並發症,加強保護,防止受傷。在鍛煉中必須有人照顧,當患者有獨立日常生活能力時再逐漸脫離助手。

(1)、康復治療的時間:腦血栓康復治療的時間尚無統一認識。對病情輕無意識障礙者,在急性期治療的同時就可進行康復治療;病情重意識不清時,待意識恢復1~2天後進行是適宜的。總之,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只要遵循生理、心理功能負荷量,從小量開始,緩慢增加,何時進行均可。
神經功能的最大自動恢復能力是病後的4~6周,6個月後恢復則困難。經系統而規范的康復治療,50%的病人可望達到在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交際能力)上完全自立。長期生存的病人中,84%能恢復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Greshan,1975)。
Nlwman認為偏癱恢復從1~7周開始,持續14周左右,以後則很難改善。在此期間出現神經纖維的再生(側出)突觸形成、新迴路的開辟等腦可塑性的改善。經適當治療,康復恢復時間還會延長,特別是年齡較輕,病情較輕的患者。相反年齡大(70歲以上),則恢復情況也差;
(2)、康復治療的內容:生活能力的康復大致包括:身體(生理功能)、心理和職業能力康復;1)、康復治療應無礙於神經功能的自然恢復,並盡量促進其恢復。早期給予促腦代謝劑,改善其調節機制與血腦屏障機制,以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2)、增強健側肢體和軀乾的肌力,促進殘余的肌力;3)、預防和改善肌萎縮、攣縮、骨質疏鬆等廢用性綜合征。對上述症狀已發生者,提出矯正和改進方案;4)、減少或解除軀體疼痛、心理失衡及其它障礙;5)、提高或改善其職業或生活能力,增強對各種障礙的協調和控制能力;6)、預防和及時處理並發症;7)、減少或消除復發;
(3)、對需康復功能的評價:通過測試,了解障礙程度,估計康復實施的效果。測試一般涉及病人的識別能力,運動控制,關節活動度,周圍感覺及其整合能力,交際能力等;1)、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測驗:如血壓、脈率、肺率、肺活量、呼吸動度等,以確定康復訓練的強度;2)、延髓功能:包括面部對稱與否,發音、吞咽等功能正常與否。痛苦活動度為:肩屈100°,外展90°,外旋30°內旋70°;肘屈120°,伸30°;前臂完全旋前、旋後60°;腕伸30°,拇指外展30°;4)、感覺和感覺整合能力:包括兩點覺、位置覺、實體形態覺及其它本體感覺;5)、視覺:包括視敏度、視野、視知覺;6)、運動協調平衡情況:有無不自覺運動、頭暈、眩暈等;7)、生活能力:穿衣、洗臉、刷牙、大小便、購物、炒菜、做飯及交際能力。
患者能力測驗表:
P:體格情況,包括內臟疾病、腦部病變;
1)、按患者年齡而論,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不需要經常給以醫療或護理照料;
3)、中度異常,一般需予醫護照料,但仍能走動;
4)、重度異常,經常需要醫護照料,卧床不起或需輪椅。
U:上肢情況,包括肩胛帶、頸和上胸椎。
1)、按患者年齡而論,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活動范圍和功能尚好;
3)、中度異常,但能進行有限范圍的日常生活運動;
4)、重度異常,需經常給以護理照料。
L:下肢情況,包括骨盆、下胸椎和腰骶椎。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活動范圍和功能尚好;
3)、中度異常,尚可作有限的走動;
4)、重度異常,卧床不起或限於輪椅。
S:與言語、視聽有關的感覺成分。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明顯異常;
2)、輕度偏差,但不足以引起任何明顯功能障礙;
3)、中度偏差,可引起明顯的功能障礙;
4)、重度偏差,導致聽、視或言語能力完全喪失。
E:排泄功能,即對直腸和膀胱的控制。
1)、控制完全;
2)、偶然發生緊迫性失禁或夜間遺尿;
3)、直腸、膀胱失禁或瀦留與控制呈周期性交替;
4)、完全失禁(直腸或膀胱)。
S:精神的情緒狀態。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偏差;
2)、情緒、性情和人格方面有輕度偏差,但並不影響適應環境;
3)、中度變異,需要某些照料;
4)、嚴重變異,需要全面照料。
(4)、卧床期康復治療:在作出腦及肢體各種功能的評價後,便可針對具體病人選擇最佳康復實施方案。卧床期:是指急性期或功能障礙嚴重尚不能活動期。卧床期主要預防廢用綜合證。要實行主動運動與被動相結合,全身與局部相結合,以健肢帶患肢,以近端大關節帶遠端小關節,以下肢促上肢。具體做法如下:
1)、保持良好的肢體功能位置,防止肢體變形和功能障礙。如肩關節的功能位
置為敬禮位;髖關節伸直,腿外側可放一沙袋或枕頭;膝關節伸直,足要和小腿成90°角度,以防止足下垂;
2)、定時變換體位,預防褥瘡和墜積性肺炎。利用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腰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等以抑制痙攣狀態。緊張性頸反射通常:1、對稱性:頸的屈曲可促使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而頸伸展可促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也可能頸伸展促使兩側上下肢伸展,而頸屈曲促使雙上下肢皆屈曲,總之誘發頸發射的感覺感受器,可使頸上部關節活動靈活;2、非對稱性:指齶伸展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伸展,而枕側屈曲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屈曲。緊張性頸反射本是原始反射,當中樞損害時則又易顯示出來,主動利用這種反射利於隨意運動改善。緊張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時伸肌處於優勢,下方上下肢伸肌占優勢。緊張性腰反射:當上半身向左旋轉時右側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占優勢,左側的上肢伸肌和左下肢的屈肌占優勢。向左旋轉時則與之相反;
3)、常用被動運動方法:
下肢被動運動:1、勾腿運動:抬起病人一條腿,使膝關節伸直,一手托小腿下部,一手捏住腳底前方,向前推前掌部,使足尖勾起,再向後使腳步面蹦起。其作用是拉長跟腱及腳背肌腱,並使小腿肌肉被迫緊張;2、轉足運動:保持上述姿勢,手推腳底前部,由外向內,再由內向外作旋轉運動。目的是伸展踝關節部韌帶,提高靈活性;3、伸腿運動:一手托踝部,一手握住膝部,使大腿抬起,小腿下垂,一手按膝,一手順勢將腿抬起,使腿伸直。其作用是拉長膝後韌帶,活動膝關節;4、壓腿運動:保持屈膝收腿姿勢,將小腿壓向大腿,大腿壓向胸部,可拉長腿四頭肌及臂大肌;5、下肢按摩:將腿伸直,兩手由上向下作提攝按摩,增強肌肉彈性,恢復疲勞。
上肢被動運動:1、肩部運動:一手托住病人上肢肘部,一手將病人上臂外展,復原,再向前做上舉動作;2、前壁運動:托住病人手腕及肘關節,掌心向上,作屈曲伸展動作,再伸直前臂,掌心向下,作前臂內旋動作;3、手部運動:幫助病人作手腕屈伸運動及手指屈伸運動;4、按摩運動:由上向下按摩;
(5)、腦血栓康復的功能訓練:腦血栓病人的病情穩定後,可在被動運動的基礎上及早在床上進行功能訓練。訓練要調動病人和陪護家屬兩種積極性,要循序漸進,訓練方法、訓練強度和訓練量要因人、因病情而異,動作要柔和,有計劃、按規范、持之以恆,並隨著康復情況靈活調整方案和方法;
1)、基本活動訓練:基本活動訓練包括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動軀體動作的協調。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決條件。
訓練方法是:
1、坐位平衡訓練: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漸去除支架,把雙腿放在床邊,也可在床側或床頭設上圍欄桿、把手或捆上繩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訓練增強軀干肌(同時收縮)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訓練:要有人訓練:要有人扶持,或在特製的雙桿中訓練,可能的話用手杖協助。站立時兩足分開約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緩慢試著用
患肢,逐漸有兩足交替,直至站穩,也可扶著凳子或其它工具,漸漸移步行走
3、行走訓練:初由他人扶持,漸漸過渡到獨自行走,同時注意糾正行走時的問題,如偏癱病人畫圈步態。訓練時主動作屈膝動作和踝關節背伸動作,選擇較輕而堅韌的拐杖,長短適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腳底的長度,或病人身高減去40厘米,也可選用雙拐,因人而異,合適為度;
4、上下樓梯的訓練:上樓時先用健足跨上然後再提起患足與健足在同一台階,下樓梯則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將拐杖支在上級台階,再跨健足,最後再跨患足,下樓動作與之相反。有時下樓有居高不安感,可試行面向後方下樓法;
5、使用輪椅訓練:初由人扶持及協助,協助人員站在輪椅後面,用兩手握住輪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橫軸以固定輪椅,輪椅放在病人健側,上下時要掛上手閘;上去後訓練椅上活動,前後動和左右旋轉;6、改乘動作訓練:病情穩定、身體情況好轉後,可做改乘動作訓練。方法是除上述動作輪流練習外,再做床→輪椅、輪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動作。邊轉動患側邊進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訓練:經日常生活的訓練,使患者盡快能獨立生活。訓練應由簡到繁,由室內到室外,由院內到院外,逐步擴大;1、墊操:讓患者在墊子上學習如何來去移動,側卧和坐起,漸延及起床、上下床等;2、拐杖平衡練習:學習和應用拐杖技巧,上下輪椅;3、自我護理訓練:個人衛生、刷牙、洗臉、洗澡等;個人體表修飾、梳頭、修面;上廁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處理;就餐,穿、脫衣服;帶手錶、開燈、打電話、戴眼鏡等;4、旅行活動:上下汽車及其它交通工具。
總的目的是促使肢體恢復或達到生活自理;
3)、作業療法:對於年輕、病情輕、殘留症狀也輕的,經作業療法,使其盡可能回到社會,參加一定的工作。包括:保持和擴大生活能力,增強肌力和肌肉的耐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巧性,培養集中力,提高心理功能,進行原職業內容訓練等;
(6)、腦血栓康復期語言糾正:腦血栓康復期往往表現種類和程度不同的言事障礙,直接影響交際活動。常見有失語(喪失正常語言功能)、失讀(讀不出詞)、失寫(聽、抄寫困難)等。
失語的康復訓練包括:
1)、原則:以刺激療法為主;1、以最常用的語言給予適當的語言刺激;2、要視(字形、看圖識字)、聽(發音)綜合刺激;3、加強反饋機制:用已獲得的某些反應(如讀、復述、說話)再通過眼看耳聽反復刺激,使其形成反饋迴路,並繼續練習,加強正反饋;4、強化語言訓練:較一般訓練時間多6~7倍(每天4~5小時),反復強化;5、集體訓練與指導:集合病情、經歷、文化背景等大體一致的患者集體訓練更有益;
2)、方法:可先練發音,一字一字地練,一點一滴逐漸增加。先發唇音,讓病人多咳嗽,用嘴吹燃著的火柴以誘導發音,然後發喉部音,如「啊……」。對鏡練習,或在他人教導下發常用字、詞、單句、生活用語,並進行讀寫練習。
三、腦血栓康復期與後遺症期保健指導:
(一)、飲食知識:腦血栓病人應注意飲食質量與合理搭配,重視烹調,充分利用飲食的互補作用,提高其營養價值。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水。
腦血栓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其所需熱量每人每天約2000千卡。三餐的合理分配
為早餐佔20%~30%中餐佔20%~30%,晚餐佔20%~30%。這些熱量大部分來自
蛋白、脂肪和糖類。三者的比例以蛋白佔15%~25%。脂肪20%~25%,糖類50%~55%為好。
(1)、蛋白質:老年腦血栓病人吸收消化能力較低,加之我國習慣以素食為主,故腦血栓病人可發生蛋白質缺乏,這對疾病康復或後遺症的改善極為不利。現代研究表明,人的壽命在延長,其原因很多,但營養好、有足量蛋白質攝取是重要因素之一。優良的肉類、蛋類、乳製品等食品中含有必需氨基酸,易於消化吸收,只要數量充足,比例得當,是很適合腦血栓病人食用的。我國中老年人蛋白質需要量一般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1~1、5g;
(2)、脂肪:脂肪主要來源於動物性油脂及植物油。從預防腦動脈硬化角度而言,應控制動物油脂,因為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膽固醇過高就會沉積於動脈血管壁,促使和加重動脈硬化。但魚肉、魚油對人體基本無害,因為魚類油脂中幾乎全是不飽和脂肪酸,它可以減少膽固醇量並阻止膽固醇在血流中沉積,有利於減輕或延緩動脈硬化。食物中脂肪供給人體必需脂肪酸,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還使飯菜可口,增強食慾。腦血栓病人飲食中脂肪不宜過多,但也不要限制過嚴,一般中老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0、8~1g為宜;
(3)、糖類食物:隨著年齡的增加,活動量減少,老年人對糖類需要量有所減少,適當控製糖的攝取是有益的。飲食中蛋白、脂肪、糖類之比以1:0、8:3較適合老年人需要。糖類主要來源於米、面、雜糧和食糖等食品;
(4)、水:必須保持足量水分。老年人每天應喝4~5杯水(1000~2000毫升),最好能使一天的尿量保持在1500毫升以上;
(5)、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均需充足供給,特別是維生素A、C、D;老年人應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利通便。
(二)、保證良好的睡眠:
(1)、姿式對。「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睡姿以側卧位、尤其右側卧位更好;
(2)、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因年齡而異,隨年齡的增加而延長睡眠時間,60~70歲每天應睡眠9小時,70~80歲應睡10小時,80~90歲需11小時。許多腦血栓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睡眠少,且睡不深,易醒,有非睡眠感(感到睡後不解乏)。研究表明,老年人白天打盹,小睡,到夜間更易入睡,且睡的深甜,所以老年人白天打盹2~3次,每次10~15分鍾,是利於健康的;
(3)、硬板床睡眠最合適,枕頭應松,並做到五要:一要准備好床邊用品;二要睡前溫水泡腳15分鍾左右;三要睡前散步20~30分鍾;四要刷牙洗臉;五要環境舒適、溫度適宜安靜、空氣新鮮。注意勿飽食,或過度興奮煩惱焦慮,睡前不飲茶、咖啡等興奮飲料。一時難入睡可想像自己幼年睡眠甜蜜的意念,就會慢慢入睡,必要時適當服點抗焦慮劑,如安定。
(三)、休息與體育鍛煉:休息是解除心身疲勞的重要手段,必要的休息是心身健康疾病好轉、後遺症改善的重要條件之一。睡眠是重要的休息方式,除此之外各種娛樂活動(聽音樂、看戲劇演出、參加舞會等)獨自散步,閉目靜坐,調換活動方式內容,更換地域。白日打盹,養魚養花,棋琴繪畫書法等均是積極休息。提倡積極消遣,陶冶情趣,增強良性情感,有利於疾病康復。正確科學的鍛煉是任何醫葯都不能代替的鍛煉,但要選擇最適宜的方式,量力而行,持之以恆。
(四)、情緒與康復:良好的情緒可以協調心身,保持動態平衡和軀體內活動的穩定,同時也協調人與環境(社會、自然)的統一,只有兩大系統協調穩定統一,才利於疾病康復。要保持良好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宣洩有度,學會制怒。善於抑制煩惱;逢遇高興愉快之事,歡快適中,不可狂歡。總之要保持心理協調穩定。
(五)、香煙中含三千多種有害物質,吸煙對人心身健康百害無一利,應戒煙。酒對神經刺激嚴重,醉酒更使神經麻痹,害處不少,應少喝或不喝。
(六)、用葯指導:腦血栓患者須長期用葯,應給予必要的指導:
(1)、選合適的葯物:腦血栓多同樣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其它內臟疾病,必須做到對症下葯;
(2)、腦血栓病人往往代謝率低、排泄慢,因此用葯劑量應因人而異,老年人一般相對小些;
(3)、用葯種類勿過多,多種葯同服效果未必好,毒副作用可能更大;
(4)、葯物名稱、劑量、用法必須寫清楚;
(5)、葯物要妥善保管好;
(6)、用葯後觀察葯物效果和副作用,及時調整用葯。老年人葯物不良反應為年青人的2倍,60歲以上不良反應率為4、8%~15%,70歲以上為8、7%~21、9%,80歲以上高達24%。所以用葯期間應特別注意。
現將幾種常用葯物介紹如下:
(1)、腦血管擴張劑:1)、腦嗌嗪25~50毫克,1日3次,可長期服;2)、抗栓丸(環扁桃酯)200~400毫克,1日3次;3)、潘生丁25~50毫克,1日2~3次;
(2)保護血管葯:1)、復方蘆丁或維腦路通,口服或注射;2)、維生素E0.1~0.2,1日2次;3)、維生素C0.1~0.2,1日3次;4)、Υ-月見草E2丸,1日2次;
(3)、活血化淤葯:丹參(片或針劑)、川芎嗪補陽還王湯、抗栓丸、消栓液、人參再選丸、華佗再造丸、伸筋丹、正天丸等;
(4)、降壓葯:1)、復方降壓片1~2片,1日2次;2)、心痛定10mg,1日3次;另外利血平、尼莫地平等均可選用;
(5)、促腦代謝劑:ATP、輔酶A、腦活素、谷氨酸類、腦復新、腦復康等;
(6)、維生素類葯:有助於肌肉和神經功能的恢復,如維生素B1、B2、B6、B12等;
(7)、降血脂葯:丹參、菸酸肌醇脂、非諾貝特等;
(8)、抗凝溶栓劑:潘生丁、阿斯匹林(25~50毫克,日1~2次)、腹蛇抗栓酸等。

B. 誰能說下,失智老人康復訓練方法有什麼啊

科學家認為,聽音樂有助於刺激失去的記憶,甚至能修復部分受損的認知功能。且利於增強身體機能,同時達到情緒表達和社會行為的互動。
可以選擇老人感覺熟悉又愉快的音樂,如中秋節聽《十五的月亮》,元宵節聽《賣湯圓》,也可以是地方戲曲。鼓勵老人跟著音樂一起唱歌、拍手、點頭、搖動樂器等,但要注意不可以強迫他們配合你進行活動哦!。
把音樂與其他記憶相連,如邊聽音樂邊翻看老照片,可以結合特定節假日選擇歌曲,音樂療法可以讓聽、視、觸、運動感覺都受到刺激。注意:如果某些音樂讓他們感覺悲傷或者暴躁等不良情緒反應,應立即停止播放並做好適當的情緒安撫哦!
美術治療
專注於失智老人仍存在的能力,讓其自由進行美術創作。可以在旁陪伴老人創作,但不要剝奪他思考的權利,給予他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他的選擇。
創作過程需要身體大小肌肉群的協調參與,改善認知能力,促進創意思維,改善決斷力,避免退化。通過創作也可以滿足老人在情緒、社交及發展方面的需求,作品還可以反映出老人當前的問題與困境,及時了解老人的心裡狀況。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結合刺激大腦的訓練可以避免失智老人長期呆在房間里,減少失能,也能改善抑鬱等精神症狀。
散步、做操、進行關節活動訓練和平衡能力訓練、徒手或藉助器械,讓老人進行各種改善運動功能的鍛煉,以恢復運動功能,預防和治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親!

C. 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

癱瘓肢體的早期要做被動鍛煉 以預防關節攣縮變形,保持肢體於功能位。按關節活動閾進行被動活動,按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既要注意各方向運動到位,還要注意動作強度,切忌粗暴,以免肌肉損傷。對肘、趾(指)、踝、膝關節要因其易發生強直,特別注意多運動。按摩患肢要輕柔而有節律,以使其放鬆。被動鍛煉每天2次,每次15min。 配合神經營養葯物,如腦活素,腦復康效果更好點.做好康復訓練 (1) 行走訓練 步幅均勻,頻率適中,伸髖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要平穩,不要過急,一腳足跟亦先著地,重心再轉移至足跟,開始下一個步態周期。 (2 ) 日常生活動作訓練 (1)擊球,可教患者雙手交替拍球或打擊氣球,以訓練患者的協調運動,促進患者無意識的自主活動。(2)編織毛衣,這屬於精細動作訓練,既有利於訓練患者的眼手配合,又有利於感覺、感觀等知覺的培養,有助大腦神經的功能恢復。 (3) 語言訓練 指導患者做口腔操:教患者撅嘴、鼓腮、齜牙、叩齒等每個動作做5~10次/一個單元訓練,教患者學習發音,先單個發音,准確後,可逐漸加深難度,可利用圖片、字卡、實物等強化患者記憶,要求患者大聲的讀,刺激記憶。 5 心理護理 (1)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與患者談話時聲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辭應簡短清晰,重復重點,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助聽器、識字卡片等,以便更好的溝通。(2)患者可能因偏癱或失語而自卑、消極,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導致性情急躁,家屬應注意關心患者,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精神及物質方面的支持,解除患者的顧慮,穩定患者的情緒,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D. 老年面癱護理方法有哪些

做好面癱的護理措施是患者恢復的一個前提,是患者必須要把握的,那麼,老年面癱護理方法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下文的相關介紹吧,希望對你們會有所幫助,從而早日的擺脫面癱的困擾。

1、護眼:由於面癱患者的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面癱的危害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面癱的護理對於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面癱患者應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葯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2、心理護理:面癱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面癱患者對於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面癱的護理要根據面癱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米昂頭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面癱的效果。

上述面癱的護理措施是經過專家臨床多年總結得出的,專家指出面癱的護理措施關繫到患者的恢復快慢,積極做好面癱的護理措施,可以讓患者早日恢復患者健康。

E. 大家誰能說下,失智老人康復訓練方法誰知道啊

作業療法可以使老人集中精神,增強注意力和記憶力,增強體力和耐力,並可獲得滿足感,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針對失智者日常自理能力的障礙,從日常生活活動、勞動中,選出他們感興趣並能幫助恢復功能和技能的作業。
例如,刺綉、針織、書法、做飯、疊衣服等。
懷舊訓練
年紀大的長輩們都很喜歡想當年, 當記憶憶力,特別是短期記憶力喪失後,加上判斷力、理解力、語言和思維能力的減退,失智老人會逐漸與現實脫節,以致不能理解周圍發生的一切。
懷舊訓練就是利用老人殘存的 青年甚至少年時的記憶,鼓勵老人與他人溝通與交流。
譬如,可以把老人房間的傢具換成過去的式樣,按照老人的意願擺放,牆上貼老人年輕時候的一些照片,一起聊聊那個時代的老電影、對老人有重大影響的事件,聽聽老歌等。
由於以前的記憶都是一些真實事件,他們可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抒發自己的意見和情感。 在分享過往歲月及成就時,老人的個人尊嚴得以維護,有助於他的自我肯定,與別人分享也是一個學習和認同的機會,使老人能獲得更大的支持,去面對目前和將來的挑戰。
認知訓練
包括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能力、注意力和推理能力的訓練。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增強認知功能。無論採用哪一種訓練方法,都應該事先設計好種類及規則,一定要結合老人的需求,選擇老人喜歡並取得老人同意的訓練方法。
可以在房門上貼上老人喜愛的圖畫,畫的內容可以是動物、植物、水果、蔬菜甚至是日常用品等,讓老人根據門上的圖畫確認自己的房間。
在牆上貼出老人全天生活時間作息表,讓老人清楚什麼時間服葯、吃午飯、午睡、做康復訓練等。
多陪老人走出去,與周圍的人或事物多接觸多交流,觀看並辨認一些花草樹木、動物家禽,如貓、狗、雞等,利用外界的事物不斷刺激老人的認知功能。
音樂治療
音樂不分年齡、種族和國界,有計劃地運用音樂來改善一些在智能、身體及社交方面有不足的失智老人。
科學家認為,聽音樂有助於刺激失去的記憶,甚至能修復部分受損的認知功能。且利於增強身體機能,同時達到情緒表達和社會行為的互動。
可以選擇老人感覺熟悉又愉快的音樂,如中秋節聽《十五的月亮》,元宵節聽《賣湯圓》,也可以是各種地方戲曲。鼓勵老人跟著音樂一起唱歌,拍手、點頭、搖動樂器都可以,但要注意不要強迫他們。
把音樂與其他記憶相連,如邊聽音樂邊翻看老照片,可以結合特定節日選擇歌曲,音樂療法可以讓聽、視、觸、運動感覺都受到刺激。
如果某些音樂讓他們感覺悲傷,那就不要再播放。
美術治療
專注於失智老人仍存在的能力,讓其自由進行美術創作。可以在旁陪伴老人創作,但不要剝奪他思考的權利,給予他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他的選擇。
創作過程需要身體大小肌肉群的協調參與,改善認知能力,促進創意思維,改善決斷力,避免退化。
通過創作也可以滿足老人在情緒、社交及發展方面的需要,作品還可以反映出老人當前的問題與困境。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結合刺激大腦的訓練可以避免失智老人長期呆在房間里,減少失能,也能改善抑鬱等精神症狀。
散步、做操、進行關節活動訓練和平衡能力訓練、徒手或藉助器械,讓老人進行各種改善運動功能的鍛煉,以 恢復運動功能,預防和治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F. 什麼是老年痴呆症的康復原則及其常用訓練方法

老年痴呆症,亦稱阿爾茨海默病(AD),其康復原則是早期、綜合、全面。康復治療主要包康復訓練、康復護理及其他非葯物治療方法,如音樂治療、心理治療、磁刺激、髙壓氧、中醫 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認知訓練、ST、OT、運動功能訓練、ADL訓練等,其中認知訓練是其中的 最重要環節,涵蓋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思維、執行功能、視空間等方面的訓練,達到改善認 功能或獲得代償功能的目標。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常用訓練方法有無錯誤學習技術、取消提示技術、再學習技術、 實定向方法、確認療法等。康復訓練之前,應根據認知康復評定的結果,先對認知功能障礙行分析,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計劃。訓練的內容應當根據患者認知功能的情況來選 板度,每次時間不易太長,貴在經常、反復練習,對於延緩智力的下降會有較好的作用。以最 常見的記憶訓練為例,對於記憶受損的老年人,根據記憶損害的類型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記憶訓練非常重要,可以採取不同的訓練方式和內容,每次時間以30 至60分鍾為宜,每天1 次,少每周5次,難易程度應循序漸進,並在訓練過程中經常予以指導和鼓勵等反饋。

G. 老年人腦血栓,半身不遂的治療和護理方法

半身不遂病人護理的要求1如果肢體不能動的情況下患者上肢體手放在肚臍上但是手心沖下目的是不肩關節脫臼下肢體腳心從床腿立起來用東西墊在膝關節下邊國窩目的是爭強腿的恢復能力後期還有很多康復訓練就靠你家屬問問康復師不走彎路祝你早日康復

H. 帕金森病如何護理 帕金森病的康復護理方法有哪些

一、注意膳食和營養:可根據病人的年齡、活動量給予足夠的總熱量,膳食中注意滿足糖、蛋白質的供應,以植物油為主,少進動物脂肪。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0.8克以下,全日總量約40~50克。在限制范圍內多選用乳、蛋、肉、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適量進食海鮮類,能夠提供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二、生活中的指導和幫助:在帕金森的早期,病人運動功能無障礙,能堅持一定的勞動,應指導病人盡量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堅持四肢各關節的功能鍛煉。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運動功能發生一定程度的障礙,生活自理能力顯著降低。此時宜注意病人活動中的問題,走路時持拐杖助行。若病人入廁下蹲及起立困難時,可置高凳坐位排便。若病人動作笨拙,常多失誤,餐食中謹防餐具。
三、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帕金森患者應堅持一定的體力活動,主動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四肢各關節做較大范圍的屈伸、旋轉等活動,以預防肢體攣縮、關節僵直的發生。晚期病人作被動肢體活動和肌肉、關節的按摩,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
四、預防並發症:注意居室的溫度、濕度、通風及採光等。根據季節、氣候、天氣等情況增減衣服,決定室外活動的方式、強度。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預防感冒。晚期的卧床病人要按時翻身,做好皮膚護理,防止尿便浸漬和褥瘡的發生。被動活動肢體,加強肌肉、關節按摩,對防止和延緩骨關節的並發症有意義。結合口腔護理,翻身、叩背,以預防吸入性肺炎和墜積性肺炎。

I. 半身不遂的護理方法都有哪些

護理半身不遂的辦法有以下幾種:1、注意忌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壓波動或血液動力學發生改變,易引起腦血栓的形成。
2、注意忌生活不規律:道理同勞累過度一樣,是導致腦梗塞復發的誘因之一。
3、注意忌嗜煙:煙中的尼古丁可損害血管內膜,並能引起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
4、注意忌酗酒:大量引用烈性酒,對血管有害無益。據調查,酗酒是引起腦梗塞的誘因之一。
5、坐卧練習:由家屬扶病人反復作起坐、躺下動作;或在床的腳端拴一根繩子,讓病人健康的手抓住繩子自行作起卧訓練。
6、上肢鍛煉:護理人員(或家屬)站在病人患側,一手握住患側的手腕;另一手置肘關節略上方,將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轉運動;護理人員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運動。
7、下肢功能鍛煉:一手握住患肢的踝關節,另一手握住 膝關節略下方,使髖膝關節伸、屈、內外旋轉、內收外展。 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個趾的活動。也可讓病人坐在凳子上,進行行走練習,進一步可攙扶病人行走練習。
8、日常生活動作鍛煉:家庭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使病人達到生活自理或協助自理。逐漸訓練病人吃飯、穿衣、洗漱、如廁及一些室外活動,由完全照顧過度到協助照顧,直至生活自理。

J. 護理老年性痴呆患者,有什麼方法

老年痴呆前期患者邏輯思維剖析、判斷力、視室內空間鑒別作用及其計算水平待會有一定的減少,假如這時候沒有非常好的醫治操縱,老年痴呆症便會進一步的發展趨勢,很突顯的主要表現便是視室內空間分辨阻礙顯著加劇,非常容易迷了路。當患者進到全方位衰落情況時,便會比較嚴重危害了日常生活,如用餐、穿衣服、冼澡均需人照料,不可以自立。

護理措施

病況觀查因為記憶力、智能化阻礙,老人有時候不可以積極描述各種各樣難受的覺得。當老人發生比較輕的呼吸道症狀,如乾咳、聲音沙啞、鼻音重,或者少動少食、精神實質怠倦,要立即測體溫,若有發燙,須立即匯報醫師解決。因老人抵抗能力弱,常因一般的上上呼吸道感染發展趨勢為肺部感染,情況嚴重可嚴重危害性命。若有神智不清或激動躁動不安,特別注意觀查避免創傷、骨裂等並發症。

心理護理

要留意重視患者,對老年痴呆症患者產生的精神病症狀、性情轉變及其出現異常個人行為給與了解、包容,富有善心,用誠摯的心態看待患者。應激勵患者與親人和親朋好友相處,從思想觀念、感情上盡量溝通交流,以降低患者的無力感。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康復護理教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現代孝敬母親故事 瀏覽:489
為什麼父母錯了總是不承認 瀏覽:686
老人什麼情況需要助聽器 瀏覽:741
女職工退休年齡推到55歲嗎 瀏覽:975
和50歲女人發生了關系 瀏覽:943
黃石老年公寓有哪些 瀏覽:75
泰州市老年活動中心春季招生 瀏覽:868
二零一六孝順二月二 瀏覽:904
常德市的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260
老人供什麼佛最好 瀏覽:583
老人用的放大鏡哪裡有買 瀏覽:667
怎麼只繳養老保險 瀏覽:440
60來歲的女人如何出家到寺廟 瀏覽:907
金華市孝順鎮人民醫院 瀏覽:21
關愛老人孝敬老人手抄報 瀏覽:671
70歲老奶奶抑鬱症活多少年 瀏覽:242
90歲老人腸梗阻症狀 瀏覽:138
老年人嗓子沙啞 瀏覽:207
平定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242
金華市孝順鎮塘塢村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