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響與老年人溝通的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耳廓軟骨和軟骨膜的彈性減退,凹窩變淺,耳道的神經末梢及聽神經功能逐漸減退,導致聲波的收集和傳導發生障礙,使老年人聽力逐漸喪失而易導致老年性耳聾,而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口頭語言溝通的傳遞與理解。
2、視力下降
佰佰安全網發現老年人隨著視網膜的老化,會出現老年性黃斑變性,而老年人血管硬化變性,影響眼的血液供給,使視力顯著下降。由於視力下降,老年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減弱和變慢,從而使與老年人的溝通也存在困難。
3、記憶力下降
隨著腦血管的退行性變,腦血流量的減少及耗氧量的降低,大腦功能衰退,老年人思維活動功能減退,理解力和表達力減退,記憶力不集中和下降,從而影響老年人對信息的記憶和回憶,間接影響溝通。
4、反應變慢
因聽力、視力、記憶力等的改變,老年人接受信息能力減弱和對外界事物的靈敏度下降,導致溝通困難。
5、言語表達困難
佰佰安全網研究得出老年人唾液腺萎縮,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粘膜萎縮易於角化,常導致口乾和說話不暢,當老年人生病,尤其是一些較為嚴重的疾病,溝通表現的尤為困難。
6、老年人的心理狀態
步入老年期,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都逐漸進入衰退階段。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變化隨著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衰老。同時有些老年人在面對和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喪偶等生活事件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心理變化,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溝通。如老年人離退休後,接觸社會的機會減少,社會角色改變,生活易簡單乏味,加之心理上產生老而無用感,可表現為沉默寡言,不易溝通。
7、老年人的個人因素
老人文化水平和生活閱歷不同,對談話方式和詞語選擇的要求也不同[2],增加了溝通的難度,有時甚至產生代溝現象。老年人容易堅持己見,時缺乏客觀冷靜地聽取他人意見的心態。
B.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有哪些
(1)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老年人常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並伴有自責和「祀人憂天」似的莫名其妙的優慮,不時會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經常陷於抑鬱苦悶之中,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在經濟條件較差的老年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鬱情緒,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患有抑鬱症者也有44%之多,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2)情緒多變。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老年人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勃然大怒,無法平靜下來,而且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的不順心事情的程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不已,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的情緒變化,表現出時而天真幼稚,忽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3)智力衰退。進人老年期後智力逐漸減退,但減退的程度不同的老人間有很大差異,並且與心理因素有直接關系。有的因為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自己認為智力減退,實際可能並非如他想像的那麼嚴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的,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最高水平,以後開始下降,50歲時僅相當於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後下降更明顯,85歲時大約相當於5歲兒童的智力年齡,當然由於個體差異,可有10%一25%的老年人並沒有明顯的智力減退。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也是智力衰退的一種表現。(4)多疑病。60歲以上老年人,由半數的人可出現多疑病症狀,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經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對自己軀體的關心所致,而且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從而易出現多疑病症狀,表現為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有時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說。還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並對照自己,常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5)猜疑和嫉妒。人進人老年期後,對周圍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而猜疑重重。由於生理功能減退,性慾下降,還容易懷疑自己配偶的行為,常因此而發生爭吵。並且由於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極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的行為舉動時,就會妒火中燒、無名火起。
C. 老年人用葯有哪些注意事項
由於老年人機體各系統發生退行性變化,導致體弱多病,因而用葯機會相應增加。但不少葯物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故老年人應根據自身的體質、原有病史、用葯史和葯物對機體的作用特點,合理用葯。
(1)明確診斷,掌握病情後對症治療。
(2)選擇適宜的劑量。治療慢性病時一般從小劑量開始,視病情需要,再調整到個體最適量,以達到最佳療效。具體按成人量的1/2~2/3給葯,對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葯物應個體化給葯。
(3)減少用葯的種類。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葯過程中要注意幾種葯物的相互作用,盡量減少用葯種類。若用葯出現不良反應最好停葯,一般無需用其他葯去糾正,以防止導致更多的副作用。單用能生效時勿聯用,如必須聯合用葯,以不超過3~4種為宜。
(4)避免葯源性反應。葯物副作用常用其他葯來治療,但這又可能出現新的葯物副作用,結果導致惡性循環。因此,開始用葯時就應合理選擇,以盡量減少或消除副作用。
(5)勿擅自用非處方葯物。非處方葯物並非無副作用,不要單憑主觀經驗或症狀自行用葯。
(6)勿擅自停葯、換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長期應用某些葯物,停葯或換葯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不濫用抗生素、維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維生素和激素,不是萬能葯,也並非太平葯。
(8)勿偏信貴葯、新葯、進口葯。其實,判定葯物的優劣應以治療效果為依據。一般普通葯足以產生療效時,就不必應用貴葯、新葯、進口葯。
(9)老年人應慎用的葯物。地高辛、普萘洛爾、氨茶鹼、阿托品及山莨菪鹼(654-2)、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利尿葯、催眠鎮靜葯、解熱鎮痛葯、某些抗菌葯物、激素類、瀉葯、口服抗凝血葯等,這些葯對老年人有較大刺激作用,應慎用。
D. 老年人血管變化的特點
老年性血管變化是指血管在年齡增長過程中,在機能、代謝和結構上所發生的變化。包括:①大、中血管壁中膜的膠原纖維和黏多糖增多,彈性纖維減少,加之管壁的鈣化,使得血管變厚、變硬,彈性和舒張性降低;小動脈的外膜發生纖維膠原化,導致孔徑變小。這些變化就是通常所說的動脈硬化,它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結果。②在大、中動脈等血管內壁上可見大量的膽固醇沉積,好像粥一樣的斑斑點點,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它不是生理老化的必然現象,而是一個病理過程。這種病變是在動脈壁上發生多個由於脂質沉積和壞死,形成的灰黃色斑塊,同時伴有纖維增生。這種斑塊內常繼發出血、潰瘍鈣化和血栓形成,從而引起動脈壁的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動脈管腔變小,血流量降低,引起相關部位血供量降低,造成缺血缺氧,一些疾病也隨之而生。
預防血管的老年性變化應從多方面入手。血管的老化和病理性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預防措施也不盡相同。動脈硬化是正常衰老過程的結果,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而動脈粥樣硬化,除少數是由遺傳因素誘發外,主要是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只要建立和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堅持有氧運動、合理膳食、戒煙限酒),就可以避免這類變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