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近年來農村老人自殺率大幅上升
親情關懷少了,孤獨、絕望,還有子女對待老人覺得是累贅和負擔
我沒有被死亡狠狠敲打過,這是我的幸運。因此,我也沒有認真思考過死亡,這是我的不幸。
今天,我之所以想寫寫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因為一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
阿爾博姆對死亡有著持續的熱情,他用清澈、輕盈的文字,一次又一次碰觸這個濁且重的主題。我兩次閱讀他的三部作品《相約星期二》、《一日重生》和《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中間跨度十餘年。
這十餘年,我曾經自我破碎,然後又重建自我。
我用自己重生的眼睛,去過濾他寫下的死亡故事。濾網中留下的,就是這些文字。
愛和責任可以凈化不堪的人生
那時,我十一、二歲,是一個退縮、自閉的農村女孩。母親在廚房裡做飯,我給她打下手,負責燒鍋。我把棉花柴、玉米桿、枯樹枝、半乾的爛菜葉、骯臟的破布——我的右手所能抓到的東西——塞進灶間,左手拉動風箱。我盯著躍動著的黃色火苗,它們歡快地舔著黑黑的鍋底。
這時,我想到了死亡。
燃燒之火把一切垃圾和骯臟的東西都化為灰燼,這種徹底的清除讓我著迷。死亡就像清除之火。再扭曲的身軀、再污濁的人生,再痛苦的遭遇……被死亡這把火一燒,都會變成灰。灰是這個世界上最潔凈的東西。
少年時代的我,認為死亡是一種凈化。
死亡,讓人生歸於純凈。雞仔查爾斯·貝奈特可能也是這么想的。
「讓我猜猜。你想知道我為啥要自殺。」在《一日重生》中,這是雞仔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雞仔要自殺。因為他的人生,就像我塞進灶間的爛菜葉和骯臟的破布:他不可救葯地酗酒,工作即將不保,妻子離他而去,唯一的最疼愛的女兒連結婚都不通知他……他想通過死,把這一切都清除干凈。
午夜時分,他喝得爛醉如泥,冒著小雨,開車上高速公路。他想回到老家,准備在人生開始的地方,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錯過了出口,索性逆向行駛,與迎面而來的卡車猛烈相撞。他的車飛出護欄,他飛出車子……
他見到了死去十餘年的母親。在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的邊緣,他與母親共度了一天,這一天改變了一切。
在邊緣世界,處於彌留之際的人,會想起一些人,那些曾在人世給予他們溫暖與美好的人。雞仔陪同母親去見的,就是那些在臨死前想起他母親的人。有母親生前在美發店的客戶,有他們家的女傭,還有一些男人——她的美麗曾經照亮過他們的人生瞬間。
雞仔怨恨過母親。怨她與父親離婚,怨她在父親想回歸時不把他留下來,怨她在大學報到時讓自己難堪,甚至怨她的美麗……在「要麼做媽媽的好寶貝和要麼做爸爸的乖兒子」之間,他選擇了後者。為了父親的願望——成為一個職業棒球運動員,他從大學輟學,去參加棒球比賽,且很快結束了曇花一現般的職業運動員生涯。最後,還是為了父親願望,他撒謊並從母親的生日派對中逃走,去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棒球表演賽,母親卻在當天意外去世。
在與母親共度的一天中,雞仔知道了一切:作為一個「離婚的女人」,母親因流言被醫院辭退,失去熱愛的護士工作,最後在美發店找了一份工作。為了提供他與妹妹兩人上大學的費用,母親與女傭一起,去給別人打掃房間。而那個消失了很多年,又在他大學比賽期間突然出現的父親,一直在外面有另一個家,另一個妻子和另一個兒子。
知道這一切,雞仔為自己試圖輕生感到羞愧。論不堪,母親的人生比他的人生不堪好多倍。但母親很尊嚴地面對人生挑戰,在孩子面前沒說前夫一句壞話,不要他的一分錢,辛勤工作供養兩個孩子……而自己,卻懦弱地逃進酒精里,讓家人嫌棄。
雞仔變了。他和女兒改善了關系,與前妻恢復了聯系,在公園和體育場管理辦公室做兼職。他常常組織孩子們進行棒球比賽,定出嚴格的規定: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的機會。在他去世前,他告訴周圍的人:「要記著現在的我,而不是以前的我。」
十幾年後再讀這個故事,有些段落讓我哭出聲來。我對雞仔的母親產生深深的敬意。我意識到,真正能凈化不堪的人生的,不是死亡,而是愛和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是連在一起的
「沒有一個故事是孤立的。它們有時在拐角相遇,有時它們一個壓著一個,重重疊疊,就像河底的卵石」。
一個人在《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中寫下的這段話,深深地打動了我。這部作品通過一個死亡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真相: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連在一起的。
愛迪是一個矮墩墩的白發老人,瘸著一條腿,每天在紅寶石碼頭游樂場內巡視,以確保游樂設施的安全。在他83歲生日這一天,一個游樂設施發生意外,電纜斷裂,游樂車飛馳而下。游樂車金屬底座上有一個小女孩,在那一瞬間,愛迪撲了過去……
愛迪的人生很不如意。因為在戰爭中傷了一條腿,他沒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只能一輩子在游樂場當一個維修工。
愛迪進入了天堂,遇到了五個人。這五個人,有的他認識,有的他根本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但他與這五個人的人生卻奇妙地聯結在一起。少了哪一個,也許他的人生就是另外一個模樣。
聯結後的世界是這樣的:在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差點撞到藍皮人駕駛的車上,藍皮人為了躲避他,突發心臟病而死。那次死亡帶走了藍皮人,卻留下了他。讓他放棄所有人生夢想、一再詛咒的斷腿,竟然是上尉用槍打斷的。上尉打斷他的腿,是為了救他的命。那個他根本不認識的老婦人,卻是他工作了一輩子,也痛恨了一輩子的游樂場存在的緣由——那個游樂場是她富豪丈夫一時心血來潮送給她的禮物。而妻子是他人生中惟一的陽光,卻早早離他而去。而那個被愛迪意外燒死的菲律賓小女孩,卻讓他的一生都有了意義。以心理學視角來看,那簡直是一個認知調整的卓越案例:當知道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讓這么一個可愛的孩子失去生命,愛迪哭得死去活來。
他說:「我很難過,因為我一輩子什麼也沒做。我什麼也不是。我一事無成。我迷失了方向,我覺得我不該在那裡。」
「該在那裡」,她說道。
「哪裡?紅寶石碼頭?」
她點點頭。
「修理游樂車?我應該那樣生活嗎?」他長長舒了口氣。「為什麼?」
「孩子們」,她說道。「你保證了他們的安全。你為我做好事。」
這句話,讓愛迪簡單而平凡的人生,充滿了特殊的意義。
愛迪的故事,讓我深深明白一件事情:萬物皆為一物。我們每個人都是河底的卵石。你以為和別人毫無聯系,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流經你的生命之水也必將流經我。在宇宙的河流里,我們都是一體的。
學會了怎麼死,也就學會了怎麼活
很多時候,死比生能教給我們更多東西。為阿爾博姆帶來永久聲譽的《相約星期二》,就是一部死亡教科書,當然,也是一部生命教科書。
那個被萎縮性側索硬化囚禁在自己身體里的老教授莫里,把自己的死亡變成了一本教科書。十餘年前讀它的時候,我剛剛移植到這個城市。在那段堅硬的歲月里,我貧困潦倒,苦苦尋找可以存活的土壤和空間,沒時間去思考人生意義這類宏大而深刻的問題。
當我經歷了自己的人生苦難,當我重新排列了人生重要事件的優先順序之後,我發現我真正讀懂了莫里,讀懂了阿爾博姆。所謂讀懂,是你真正想明白了幾個重要的人生問題。
人生中,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金錢?名譽?權力?我有一個標准,凡是在生命最後時刻不能給你帶來慰藉和溫暖的東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在你的日程安排中都應該往後排。在莫里生命的最後階段,環繞著他的是家人、朋友、學生,以及他們的幫助和愛。特別是家庭,它提供了莫里所說的「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莫里說。
知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之後,那麼怎麼活?「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莫里的建議是,去「建立自己的文化」。就像他說的那樣,莫里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系,給遠方的朋友寫信,去華盛頓廣場的教堂跳舞自娛……他還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在他的「小文化」中,他建立了一種人類互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
十年前,這個觀點就深深地影響著我。現在,我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化:組織讀書會,開展家庭教育成長沙龍,為心理咨詢師搭建成長平台,為貧困的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詢,寫心理科普文章……「投入到人類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裡去,建立一個由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組成的小社會」,莫里說。
你有沒有害怕變老和死亡?學生問老師。
「我樂於接受老」,老師說,「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莫里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我記起一個故事:英國有一個著名的貴族學校叫伊頓公學。有學生家長問其中一任校長,「學校培養我兒子,將來是從政呢還是經商呢?」校長說:「都不是」。家長追問,「那您能用一個詞來說明要培養他干什麼呢?」校長說:「如果非要用一個詞的話,那就是『理解死亡」。
後來,另一位校長這樣來解釋這個詞,如果我們的學生一畢業就死了,根本沒有什麼未來,那麼這幾年,我們應該給他什麼樣的教育呢?當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能給他最好的教育。
我還想起了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的的一然話:「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他說,「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我也問過自己,你怕老嗎?不怕!你怕死嗎?不怕!因為我已經想明白了怎麼活。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用愛和責任應對自己的人生挑戰,我和更多的人建立情感聯結,我建立自己的文化……
「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做好准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莫里說,「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准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無憾了嗎?」
你看,小鳥,就停在你肩上。
② 離婚後不久前夫想不開就跳樓自殺了,老人失去兒子很痛苦,認為是前兒媳婦逼死的,恨死了她,離婚後孩子一
想孩子適當幫助老人扶養孩子,也盡了當母親的責任。孩子也是兩位老人的精神寄託,不能讓失去兒子的老人更傷心
③ 簡述老年人自殺的原因和社會家庭可提供哪些幫助
自殺的常見原因
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那麼,導致自殺的原因有哪回些呢?記者特此采訪了廣州康寧心答理咨詢熱線主持詹春雲。詹醫生告訴記者,自殺最常見的原因有四種:一是因患抑鬱症而無法治癒,走上了自殺之路;二是因感情危機、家庭破裂而萬念俱灰;三是因軀體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對患者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精神崩潰;四是因人際關系、工作壓力而引起的,當事人找不到其它辦法尋求解脫,只好選擇過激方式。
自殺的高危人群
目前的有關資料表明,自殺者一般有以下性格特徵:過於內向、孤獨、偏執、過分認真、責任感過強、缺乏興趣愛好、情緒不穩定、容易陷入焦慮與絕望感中。
我國資料表明,自殺率呈雙高峰現象,即15~24歲組和65歲及以上組的自殺率較高。
中國的自殺高危人群以學生、待業者、家庭主婦(居民)、小販和農民居多。
從婚姻情況看,離婚者自殺率最高,喪偶和未婚者次之,已婚者最低。
④ 因夫妻感情不合導致妻子自殺能否索要賠償
不可能
1、夫妻感情不合,可以離婚,自殺不是必然的結果
2、如果夫妻感情不合,妻子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妻子一再要求,但丈夫用了種種方法限制妻子的人身自由或威脅生命,導致妻子除了自殺別無方法外,丈夫有罪
3、誰來索賠?誰賠償?
不過通常,都不會有什麼補償、賠償的,因為自殺是個人行為,和別人沒有必然的關系,世界上的事情都不需要自殺來解決,自殺只是說明那個女人本身精神就有毛病,那丈夫值得同情
⑤ 我和女方15年1月離婚至今因感情問題女方自殺我心裡很難受不知該如何面
相見於江湖,不如相忘於江湖,只是外人看來遺忘顯得太過薄情。人生的那些愛恨情仇誰又說的清楚呢。如果我是你,我會去旅行,替她好好看看這個她未曾好好看過的世界,拍一些身邊永遠留著空位自拍,也許哪天累了,也還會娶個女子過日子,但心裡不曾忘記曾經有那樣一個女人。會常常去她的墓旁,如曾經初識那樣對她溫柔以待。她的生命結束了,但你的還在繼續。別忘記她,如果你都忘記她了,那她在這個世界的痕跡就都消失了。也不要刻意去記起,就讓她安安靜靜沉澱在你的心裡,陪你走過以後的日子。得承認我寫的有點像寫小說,不夠深刻。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80多歲夫妻被迫離婚,老年人的感情是否需要被關注
我覺得老年人的感情也是需要關注的。老年人活到了這個年紀,其實很多事情都已經看淡了,但是他們身邊還是需要一個人陪伴著的。
⑦ 我己離婚可是因感情問題女方自殺我心裡很難過不知該
作為一個男人,如果有能力應該有責任把以前一起生活的人安排好,最少那個過去嫁給你願意和你生活一輩子的人,把自己交給了你,已經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是應該負些責任的。
安排好對方生活,然後再放下,否則可以一輩子的愧疚。。
雖然離婚了,卻無法抹殺過去的經歷和感情的。在沒有開始新生活的時候,能幫助盡量幫助一下。
⑧ 老夫妻因感情問題協議離婚,協議明確由子女負責分別生老病死,老夫妻的工資怎麼處置
沒有遺囑按法定繼承,不管是否共同生活,還是他們的子女,都有繼承權。
不過繼承法明確規定,有撫養能力沒有盡撫養義務的可以少分或不分財產。
最好時老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個遺囑,免得到時手足相殘。
⑨ 老人自殺的事例 有懸賞
一個柴姓老人樂呵呵地告訴滿是疑惑的劉燕舞,
「
葯兒子(喝農葯)、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這三個兒子最可
靠。
」
原標題: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
林木文沐浴之後,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這個
69
歲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間,一邊在火盆里為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半瓶農葯。
紙錢燒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
他很久以前就開始計劃自殺了。
」
劉燕舞後來聽說。待人們發現時,林木文已經沒有了呼吸。在這個距湖北武漢不到
100
公里
的村莊里,村民猜測老人自殺的原因是與兒媳婦失和。
「
他怕將來死了,孩子連紙錢都不給買。
」
一名村民對劉燕舞說,
「
這樣死,還
„
體面
‟
些。
」
那是
2008
年,劉燕舞所在的研究團隊在湖北省京山縣進行田野調查。當問到村莊里有沒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現象時,得到
最多的回答竟然是:
「
我們這里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
這也成為劉燕舞研究農村老人自殺現象的開端。
6
年來,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老年
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項目主持人的劉燕舞走進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
11
個省份的
40
多個村莊。他發現,林
木文的悲劇不是個案,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
「
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
⑩ 為什麼老年人會有輕生行為
依、開闊地的農村居民,擁有更高的自殺率,在人口稠密的地域,自殺率整體相對較低。 因為現代化的傳媒手段,改變了農村城鎮人口的行為習慣,他們彼此不再聚會,交談,缺乏溝通,不願尋求他人的幫助。因此更傾向於自殺。而在中國留守農村的老人有很多,他們孤獨,失去親人的陪伴,缺乏生活物資上的幫助,孤立無援時他們自殺的主要原因。 貳、老年人心理的轉變。 老年男性失去了為之戰斗的動力,失去老伴,失去孩子,又沒有陪伴,當一個戰士失去了戰斗的動力時,常常找不到活下去的動力,也就容易自殺,退休之際,孩子離開的時候,是老年男性自殺的高峰期。老年婦女在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宗族所在時,也就失去了心靈的藏身之所,所以老年女性自殺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沒有陪伴、失去了兒孫之類的。 老年人心理的轉變尤為關鍵,在生活穩定,思維穩定,遭遇變故之時,很難緩過來心理過度的時期。在沒有親人陪伴的情況下,心理的疏導無人幫助完成轉變,所以農村老人抑鬱傾向嚴重,但抑鬱並不是老年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比老年人更容易抑鬱的是青少年群體,自殺率卻比老年人要小,老年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經濟支持,缺乏情感支持,以及遭受虐待,從而導致老年人更容易自殺。 三、家人的虐待,使老人難以生存,尊嚴得不到保證。 農村經濟破敗,虐待老人的更多是男人,收入較低的男人,虐待兒童的更多是女性,在美國很多州都頒布了保障老人的法律,如同保障兒童權益那般,但也同時被指責為輕視老年人,貶低老年人,所以外界對老年人受傷害的干預,常常遭到老年人本身的阻撓,因此對老年人的救助,總是達不到目的。 四、老年人自殺的類型,並非嘗試型自殺,嘗試型自殺是求生勝過求死,他們的群體主要為女性,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自殺,是簡單能被救活的,老年人自殺是實施型自殺者,目的就是為了求死,所以老年人自殺的成功率較高。 其中老年人中,約依5%的自然死亡者,實際上是自殺死亡的,高壽老人自殺,多被親人隱瞞為自然死亡,因此官方提供的老年人自殺率一向不準,因為老年人自殺,會被視為兒女不孝的,所以就有人不會實話實說。 5、儒家文化圈的高自殺率 信仰儒教,佛教的人,他們不會強烈反對自殺,儒家文化圈裡的自殺率是較高的,比如韓國,是世界第一大高自殺率國家,日本自殺也是各位早有耳聞的了。中國老一代上了年紀的人,他們本土的儒家文化思想也很強,所以自殺率高,也是不足為奇的了。 陸、生病怕拖累家庭 在農村城市二元撕裂的情況下,老人生病怕拖累孩子,所以自殺,以免拖垮孩子們的家庭,再者說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活了一生臨死生病,也是看盡至親臉色。能保全顏面的就去自殺了。 ——————————————————————————————————————————————————————————————————————————————————————————————————————————————————————————————————————————————————————————————————————————————————————————————————————————————————————— 在余華小說——《微風細雨中呼喊》里,曾經有一段兒子詛咒老子死的描寫,具體我不記得了,但是把中國鄉土人文展現的淋漓盡致。 爺爺活得久了,覺得自己大限將至,就說自己快死了,站在雨中,感受天意,(天人感應的傳統儒家),說自己的魂魄丟了,馬上就要死了。其實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沒了,家裡兒子也不孝順,孫子也不親近爺爺,爺爺摔壞了腰,無法坐著吃飯,但兒子就是不讓父親(爺爺)站著吃飯。 於是爺爺不吃飯了,兒子就特別開心,喜形於色毫不掩飾,沒死透的爺爺活了過來,還吃上了飯,結果兒子把棺材都做好了,爺爺還是沒有死,就扎幾個稻草人,把像麻雀一樣的爺爺的靈魂嚇走,以為這樣爺爺就死了。爺爺沒有死,全家人都詛咒他死掉,說你死就應該上吊,而不是等死。第二天爺爺死了,死得很乾凈,眼角還留了兩滴淚。 這是不是很具有中國典型的鄉土特色? 曾經我也文藝走基層過,當時住在一戶農家,我夜裡聽到聲音,問這是什麼?他們告訴我是後邊那一家在打老人,我聽起來像是摔翻了老人的碗。我問都是這樣么?農人告訴我:打老人們,男人出去務工了,女人也沒讀過幾年書,打老人,也沒人知道。 我姥爺以處長的身份退休的,退休後一直生病,工作只出一部分醫療費,親人都不在身邊,全是我媽媽出的錢,我爸炒股還賠錢,那一陣子我牛奶都喝不上。 在中國、朝鮮、日本、印度、歷史上很多民族,都曾經有過棄老的傳統,把老頭老太太丟到大山裡,丟出城,扔海里,有的甚至還抒發感情寫了棄老詩。物資不豐富的年代裡,沒有人養的起老,很少人可以善終。 包括到現在,養老院依00:漆的老人比護工的比例,怎能給老人帶來心理上的安慰,情感上的關懷,願意做護工的人,工資也並不高,也沒什麼學歷,人文關懷也不懂,怎麼給予老人以臨終關懷,最多就是養個貓,養個狗,陪伴自己度過一生中的最後時刻。死前見到的是貓貓狗狗,也未必是自己家孩子。 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賺老人錢的人越來越多,上海很多以風水占卜為旗號,給錢就能斷生死的大師,利用老年人怕死的心理,掏空救命錢財,還有很多推銷員,忽悠老頭老太太買一些奇奇怪怪的視頻,說是能延年益壽,怕死都怕的糊塗了,拿錢買命,只要推銷說點什麼,對老年人親切點,就能賣出去,還能一直上當,為什麼呢?因為老年人需要那份親人的情感慰藉,哪怕反復受騙也無所吝惜。 老人的錢好賺,坑老人的廣告也多,人們都愛賺有錢老人的錢,窮老人,沒有錢,沒有房,沒有利用價值,甚至也不討親人喜歡,寡居家中,像日本那樣一人暮,孤獨死的也是常見,幾個月過去了發現早已餓死家中。 我媽媽的親人,生養出了兩個國民黨的軍人,後來那兩位知書達理的親人在過年時,雙雙自盡家中,因為有人在過年的時候,丟了那位親人門前一坨shit,本來就一無所有的他們,為了保全尊嚴,就雙雙自盡了。 老年人他們已經為國家,為孩子們付出的夠多了,他們潦倒一生,一無所有,最後徒有尊嚴和日漸迫近的喪鍾。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遲遲暮年,尊嚴還遭到了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