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的心血管特點

老年人的心血管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10 20:38:55

1. 老年心臟病有什麼特點

1.症狀多不典型。以冠心病為例,中老年人心絞痛發作時往往疼痛不明顯,與中年患者有很大不同。有的發作時僅覺胸部有輕度緊束感;有的疼痛部位不在心前區,而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下頜,甚至以牙痛為主,常常造成誤診。即使發生冠心病最嚴重後果的心肌梗死時,也會出現疼痛不明顯的症狀,特別在早期,往往無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狀,而出現許多表面上無關的症狀如頭暈、無力、嘔吐、腎功能不好等等,但是這些老年患者都會突然病情惡化,出現急性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甚至突然死亡即所謂猝死。因此,必須提高警覺,老年病人如果出現某些原因不明的全身症狀時,應該考慮有無心臟病的問題。

2.並發症較多見。由於中老年人疾病較多,臨床表現復雜,一半以上的心臟病具有並發症,例如冠心病合並肺心病,肺心病合並風濕性心臟病等等。

3.症狀容易混淆。中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機能失調現象,特別是某些重要器官,如腦、腎等,常因供血不足,細胞老化而出現臨床症狀,這些症狀可以與原有的心臟症狀混淆,甚至掩蓋了心臟病症狀。如中老年人常有「老慢支」和肺氣腫,出現氣短,而心臟病也有氣短,還有胃腸病可以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而心臟病因胃腸淤血也會引起相似症狀,所以要認真加以區別,以免忽略和延誤心臟病的診斷。

總之,由於中老年人心臟病多數病程較長,反復較多,再加上中老年人本身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容易和其他慢性病症狀混淆,使病人往往不能清楚地說明起病的時間及詳細的過程,所以應該定期進行必要的心臟功能檢查。

根據中老年人心臟病的特點,應加強醫療保健,平日應鼓勵中老年人做些適當的身體鍛煉,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特別要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盡量減少和消除誘發心臟病的因素。此外,生活要有規律,不酗酒,不吸煙,飲食要清淡,保持大小便通暢,定期體格檢查。一旦發現有心臟功能障礙,則應同醫生密切配合,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惡化。

2. 老年人心血管老化的現象有哪些

老年人身體老化是自然現象,但是人們往往無法認知到老年人的老化現象,給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大風險。心血管系統是最先老化的系統,也是老年人預防老化的重點。老年人心血管老化的表現有哪些?現在就由民眾體檢中心的健康專家來給您談一談。心血管系統,即循環系統。心臟習血管的老化和功能改變是致使老年人活動緩慢,活動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血管疾病則是導致老年人病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應該引起老年人的高度重視。心膽、血管系統的老化表現在多方面。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寶典隨年齡增加,心臟肌肉的收縮力下降;同時,還會使心臟搏動的指揮機構竇房結纖維組織增加,傳導細胞減少,使心臟搏動間隔時間延長。這些變化都可以導致心輸出量減少。在一般生活狀態下,老年人可能自身感覺不到心臟功能變化的影響,但當心臟負荷額外增加時,如在運動、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心律不齊、心慌等感覺;並且由於心輸出減少,影響到各臟器的血液灌注。如腦血流下降,可導致眩暈及意識模糊;心臟的狀動脈供血減少,可致心功能進一步減退。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一些老年人在勞累或情緒突然變化時發生心臟衰竭甚至死亡。這是老年人心血管老化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出了這些現象之外,還有很多現象都在提示老年人心腦血管老化過程。例如高血壓、靜脈曲張、肢體浮腫等。由於老年人心腦血管老化的加劇,這些症狀也會從模糊到明顯,並且不斷的加重。民眾體檢中心健康專家提示,預防老年人心腦血管老化,要注重老年人體檢。實際上,老年人心腦血管老化現象是完全可以定期體檢的方式提前發現的。通過每一年或者每半年的體檢,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就可以從跟深的層面上發現可能導致老年人血腦血管老化的因素,從根本上採取措施,預防老年人心腦血管老化,保證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中老年人的心理有什麼特點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從醫學上說,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一個「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標志著一個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過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於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情緒上往往表現為:焦慮、憂郁、煩躁、情緒易波動、多疑。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工作、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思想、觀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一段時間里,由於心理上適應不了這個大變化,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表現。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更年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異常表現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工作視為生命,認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義,從而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這樣年復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一旦離退休了,一切發生了根本變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暢,坐卧不寧,無所適從。

二是人生價值貶值感。不少老年人當初工作時都負有一定責任,掌管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工作。那時自我感覺是在一定范圍內是「舉足輕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上受領導重視,下受部屬(群眾)尊敬,說話有人聽,一呼百諾。一旦退休後,就感到身價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無所事事,說話也沒人聽了,辦事也不那麼靈了。感到有一種無聲壓抑。

由於心理上的不適應,情緒易波動,思想沉悶,敏感多疑,察言觀色,總感到處處不順心,在家裡往往發無名火,自我價值觀、理想、事業心幾於崩潰,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種末日感。

中醫認為,「暴怒傷肝,氣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於心理上的氣火。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須發皆白,這有些誇張,但郁悶氣火,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離退休的同志在這個「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盡快適應,往往會導致傷身致病。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慎重對待之。

學點中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學家為了系統而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衰老與消亡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原因,把心理學按人的年齡階段劃分為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

中老年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機體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並研究如何維護這些心理活動的衛生與健康。

我國對中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著。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孔子家語)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腧距」的論述,指出成年期隨著人的成熟發展而發生的適應環境能力的變化。老莊在《道德經》和《莊子》中也明確提出無欲、無知、無為的「歸真返樸」思想。

《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掌握各種健身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自然壽限。明代龔應園在《萬壽丹書》中載:「如虛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

「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物無味。寢處不安……」,其中生動地論述了人在衰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學則在我國起步較晚。對老年心理學較系統的研究(主要在記憶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開始的,並日益受到我國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

年代、生理、社會與心理年齡

科學家們認為,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同一個年代,人們可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年齡:

年代年齡

指人離開母體後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如一個小孩降生後成長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一歲,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80歲。目前我們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齡。

生理年齡

是指根據個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映這些狀態和功能的各種生理活動指標來確定個體年齡。目前生理年齡一般分四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也就是說,60歲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這里的「歲」,同年代年齡的「歲」不同,年代年齡60歲的人,生理年齡可能是55、60或70歲。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齡可以由突然患病、受傷而發生變化。總之,生理年齡和年代年齡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會年齡

根據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來確定年齡。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會年齡就越成熟。它也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7歲是未成熟期,18~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社會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這里的「歲」與其他年齡中的「歲」含義也不相同,特別是與年代年齡的「歲」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閑,終日無所事事,在與他人交往中無足輕重,其年代年齡雖進入壯年期,但社會年齡仍處於未成熟期,並將直接進入衰退期。

心理年齡

是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程度確定的年齡。它以意識和個性為主要測量內容。心理年齡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未成熟期,20~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認為心理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心理年齡的「歲」與年代年齡、生理年齡的「歲」含義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採用心理年齡來確定老年人的優點是它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也有人認為心理年齡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壽命。如國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與年齡本身無關,而與接近死亡的期限有關。

確定一個人是不是老年人,不僅是以年代年齡為標准,還要看他的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年代年齡的增長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卻是可以通過增進身心健康而延緩增齡的。所以老年人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壽命達到自然賦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又分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等;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代科學又擴展了人類感覺種類的概念,增加了本體感覺、磁覺等。知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人的感覺一經發生便轉化為知覺。如一看到桔色,或嘗到橘子的甜,或聞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這是橘子。有時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進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並不需要取出來看、聞、嘗,就是這個道理。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又高一級的心理活動。知覺與感覺是同時產生的,統稱為「感知」。

人的感覺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覺能力可因機體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視覺

老年人視覺的衰退很明顯。1.2以上的視力,39歲以下的佔80%,而40~50歲減到60%,50~60歲減到50%。在60歲以前,遠距離視力,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60歲之後便急劇衰退。而近距離視力(指在一般閱讀距離上能辨認多大的字)變化卻很大,這是老年人的視力特徵,即出現看近不清楚,看遠清楚的現象。俗話說:「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說,40歲以後,焦點調節功能急劇衰退,老視現象(俗稱老花眼)就逐漸出現了。一般平均在47歲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鏡。人到老年,眼的晶狀體變成黃褐色,因此把物體看成是偏黃色的(猶如戴上黃色的濾色鏡)。老年人對藍色、綠色辨認最困難,而黃、紅色則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別同一物體時,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劇增加。

視力下降的原因,並不完全是由於視覺器官的退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動脈硬化症、視網膜變性症、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都會造成老年人視力下降。

聽覺

在各種感覺中,受老化影響最明顯的是聽覺。聽力以20歲為頂點,以後緩慢下降。一般50歲以後,聽力就顯著下降。因年齡變化,有的人聽不見手錶秒針的聲響;有的人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年人中,13%聽覺遲鈍,我國是48.7%。男性老人聽力減退比女性明顯。另外,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斷下降。對語言的理解在20~50歲時是相對穩定的,到80歲則下降25%,或更多,特別是對較復雜和速度快的語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減退得更明顯。許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聽覺已在下降,總認為別人說話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談話最好是面對面,這樣可以觀察對方的口形。

味覺和嗅覺

味覺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數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數從舌前部開始向舌後部逐漸減少,這一減少過程相當緩慢,一直要持續到老年期。另外也有從舌中心向四周減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後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還有少數味蕾。因此,味覺的敏感程度也就隨著年老而減低。味覺的基本要素分為甜、酸、苦、咸。一般50歲之後反應明顯遲鈍,特別是對甜和咸兩種。嗅覺一般與味覺同步老化。60歲後衰弱現象更加顯著。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無味的原因。

觸覺和本體感覺

觸覺在、50~55歲之間幾乎不受年齡增長的影響,而到55歲之後就會驟然變得遲鈍。本體感覺包括對疼痛、振動、溫度、壓力、傾斜、加速度等的感覺。痛覺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遲鈍,一般從45歲開始下降。

同時,老年人的平衡覺、運動覺也相應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穩,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覺能力衰減,知覺能力也就相應衰減。但知覺有既往經驗參考,所以比感覺衰退得晚和輕。一般來說,老年人比年輕人觀察事物遲鈍一些,但只要仔細地觀察,其效果與青年人往往差別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應慢,青年人可以邊觀察邊動作,老年人必須觀察清楚再動作,所以老年人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上騎車、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徵

有關老年期的性問題,社會上普遍持消極和否定的態度。這里有一個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狹隘地認為性僅是性器官的結合,這是不正確的。性本身並不僅意味著性交,觀看異性的容姿、裸體、握手、撫摸、接吻、手淫、閱讀色情小說、只同異性交談等等,都屬於性行為。

性功能隨著年老而有衰退的傾向,但不會完全消失。老年人對性的慾望與興趣能維持到相當高的年齡,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人認為性激素的枯竭等於性功能的終結,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後(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夠進行性活動。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會出現陽萎。也就是說,性激素確實是左右人的性活動的一個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對於人的性活動來說,大腦(精神刺激)更為重要。最新科學發現,性激素的枯竭,會導致女性閉經、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於產生量的減少,但不會便性活動完全停止下來。

另外,伴隨著衰老而產生的性器官的形態變化會給性生活帶來某種影響,但不會構成性活動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為,除了受增齡的影響外,還強烈地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順、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維持到70~80歲,乃至90歲。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一個月可過一次性生活。近來有人報告,60~94歲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經歷了一個長達數年之久的性活動增強階段。

許多老年學家認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給於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憂郁的,特別是老年鰥夫的憂鬱症發病率特別高。他們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這時候特別需要證實自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人物。當然,也有的老年人喪失性能力後感到輕松寬慰,把精力寄託於社會、家庭和親友。

心病要用心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學,目的在於使自己能主動地去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從而健康地、有所作為地度過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體不健康,都稱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這是不科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晉朝有個人叫樂廣。有一天,他的一個好朋友去看望他。樂廣拿出酒來招待他,兩人邊喝邊談。可客人好像有什麼心事,酒喝得很少,話也談得不多,一會兒便起身告辭了。這個朋友回到家裡,頓時生起病來,請醫服葯也不見效。樂廣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視,詢問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彿看見酒杯里有條小蛇在游動,心裡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來就病倒了。」樂廣想了想,便熱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飲幾杯,並保證能治好他的病。此次,倆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處。主人給客人斟上酒,笑問道:「今天杯里有無小蛇?」客人看著酒杯,叫道:「有!好像還有。」樂廣轉身取下掛在墒上的一張弓,再問道:「現在,蛇影還有嗎?」原來酒杯里並沒有什麼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懼盡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據有關資料報導:曾對200多人進行將近40年的情況調查,其中心情舒暢的59人中,僅有兩個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壓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肺結核、哮喘等發病,確與情緒有關。

對已患病的老人來說,在對待疾病和治療方面,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葯醫」,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醫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減輕,使絕症得到緩解。因此,必須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4. 老年高血壓病有哪些特徵

一般來說,老年人高血壓具有如下特徵

(1)老年人高血壓的收縮壓波動比專較大,這主要是因為那些屬老年患者血管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減弱所造成的。

(2)老年人高血壓易受體位變動的影響。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率會在抗高血壓葯物的治療中逐步升高。

(3)老年人由於動脈硬化容易出現假性高血壓現象。這類高血壓患者對抗高血壓葯物的反應較差,更易導致嚴重的並發症。

(4)老年人高血壓主要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對心臟危害性更大,更易發生心力衰竭,同時腦卒中的發生也比較頻繁。

(5)老年人β受體的反應性降低。因此對β受體阻滯劑的耐受性較好,但會有引起心動過緩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險。

(6)老年人對血容量減少和交感神經抑制會相當敏感,這可能與老年人的心血管反射損傷有關。

(7)老年人高血壓的抗高血壓葯物的初始劑量應比年輕高血壓患者小,間隔時間也應比年輕高血壓患者長。因為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速度不應太快,也不應降得太慢,否則就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用不利。

(8)老年人由於神經系統功能較低,在葯物治療時容易引發抑鬱症,故應避免選用中樞神經系統有影響的抗高血壓葯物,如可樂定、甲基多巴等。

5.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

6. 中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臨床有哪些特點

1.心衰症狀和體征在所有病人均相似,但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見,容易漏診或誤診。例如:左心衰時心排血量減少,導致腦供血不足,神經細胞缺血缺氧,加之腦動脈硬化,可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如神志淡漠、反應遲鈍、煩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易誤診為腦血管病;右心衰時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胃腸道淤血明顯,可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如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右上腹痛、肝大等,易誤診為肝臟疾病。

2.中老年人常與多種疾病並存,同時還因其他系統器官的中老年退行性變,相互影響,使病情復雜多樣,掩蓋或加重心臟病的症狀和體征,給診斷帶來困難。例如:心衰時的肺部體征與肺部感染兩者鑒別較難,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發生呼吸困難加重,可能為呼吸衰竭,也可能為心功能惡化,且心衰時肺淤血、肺水腫的X線表現與嚴重肺炎經常不易鑒別或者相互掩蓋。

3.中老年人心衰時常導致心外器官衰竭和功能障礙。如腎前性腎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腦供血不足、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低氧血症等。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4.評價中老年人心衰程度比較困難,需結合病史、體征、輔助檢查資料綜合分析和判斷。中老年人須定期做心臟超聲,對照比較自己的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在醫生指導下來評價自己的心功能狀況,指導用葯。

7. 老年人心臟有什麼特點

心臟,是生命之泵。無論是身強力壯的小伙,還是白發蒼蒼的老翁,只要心臟出現問題,將直接威脅生命的安全。一般正常人的心臟重量為300克左右,心臟容積為750毫升,心跳每分鍾為7280次,心臟每次收縮噴射到血管內的血液約為70毫升,也就是說,心臟每分鍾噴送血液量約為5000毫升。那麼,老年人的心臟有什麼特點呢?1、心跳過緩老年心臟的主要變化是心搏次數減少,醫學上稱之為心動過緩。一般認為,竇性心律隨年齡增加而下降,竇房結對自主神經反應性降低,這是病態的表現。竇房結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主要改變是:P細胞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其竇房結內的彈力纖維、膠元纖維、網狀組織等隨年齡增加而增長、變粗,有脂肪組織浸潤,大約從37歲開始增加並與年齡成正比,這是心跳變慢的根本原因。所以,60歲以上老人的心率每分鍾55次以上,只要節律規整,即屬正常。如果每分鍾50次以下,並伴有心律不齊,經過運動或注射阿托品等葯物,心率仍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則屬病理性變化。2、心搏量減少
隨年齡增加,血管壁逐漸硬化,外周阻力加大而使心臟負荷增加,時間久了,左心室變得肥厚和肥大。同時,心肌的收縮力也隨之降低,使心排血量減少,容易使心、腦、腎各器官的相對供血不足,出現腰膝酸軟、下肢無力、心慌氣短、頭暈眼花、視物不清、經常疲勞等症狀,這說明有腦缺血的情況存在,應及時診治。3、心律不齊老年人心臟的另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心律紊亂,而病人又常無自覺症狀,只有在體檢時才能發現。然而,嚴重的心律紊亂可在數分鍾內造成死亡,較多見的是房性早搏及心房纖維顫動。這是由於人到老年後,竇房結、結間束、心房肌退化性變化的原因,另外,也與老年人副交感神經緊張性升高、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有關。輕度心律紊亂不需要治療,而重度心律紊亂易造成心力衰竭,需及時而妥善地處理,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危害。4、收縮壓增高
正常人的血壓在一定情況下有一定的波動幅度,當情緒緊張、焦慮、運動量過大時,可使血壓升高。收縮壓增高,脈壓差增大是動脈硬化的標志。此外,收縮壓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而舒張壓卻保持相對穩定。於是有人認為,老年人收縮壓升高無關緊要。其實並非如此,收縮壓過高也會影響心、腦、腎的血液循環,增加心臟負擔,促使心力衰竭,加重動脈硬化等。60歲以上老人血壓在140/90毫米汞柱屬正常,超過此值,可採用葯物治療,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因此,人到老年後,應注意對心臟的保養,特別是對高血壓、心臟病、腦溢血、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

8. 老年心內科和心血管內科的不同

疾病上是沒有大的分別的,
因為老年人相對於中青年,
有其自身特點,
常常合並其他系統疾病,
所以二者又不盡相同。
但是總體上說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在一些大的醫院可能分得比較細一些,
比如301醫院,
老年心內科總體水平很高,
因為是為中央 ,部隊老幹部服務的,
祝你好運。

9.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由於心臟及血管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心功能下降及血管硬化,因此,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河北省胸科醫院心血管外科孟自力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的心血管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老年大學08年招生 瀏覽:366
浙江省人民醫院和浙一體檢哪個好 瀏覽:206
老年人血管老扎不好怎麼辦 瀏覽:919
正科什麼時候退休年齡 瀏覽:757
全國養老機構做得好的城市 瀏覽:417
涇縣琴溪養老院投資人 瀏覽:843
聖誕老人要做什麼事 瀏覽:410
老年人應注意什麼營養 瀏覽:569
80歲父親送豬肉迷路 瀏覽:261
老年人一天吃飯很多頓是什麼原因 瀏覽:586
中老年人最適合穿什麼鞋 瀏覽:37
公司交400的養老保險 瀏覽:717
甘肅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辦法 瀏覽:623
養老保險清零怎麼處理 瀏覽:221
養老金按月繳納怎麼算 瀏覽:141
長壽個體營業執照怎麼辦 瀏覽:405
老人不愛和兒女們住在一起怎麼辦 瀏覽:617
沒有養老金的人多嗎 瀏覽:399
北京退休金比外地高多少 瀏覽:326
養老院消防安全責任書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