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用葯存在的誤區

老年人用葯存在的誤區

發布時間:2021-01-10 15:35:03

老年人用葯原則

1、五種葯物原則老年人同時用葯不能超過5種。據統計,同時使用5種葯物以下的葯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10種為10%,11~15種為25%,16~20種為54%。要明確治療目標,抓住主要矛盾、選擇主要葯物治療。凡是療效不確切、耐受性差、未按醫囑服用的葯物都可考慮停止使用,以減少用葯數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種葯物時,在病情穩定後仍應遵守5種葯物原則。2、受益原則首先要有明確的用葯適應症,另外還要保證用葯的受益/風險比大於1。即便有適應症但用葯的受益/風險比小於1時,就不應給予葯物治療。3、擇時原則擇時原則是根據時間生物學和時間葯理學的原理,選擇最合適的用葯時間進行治療。由於許多疾病的發作、加重與緩解具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變異型心絞痛、腦血栓、哮喘常在夜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出血的發病高峰在上午);葯代動力學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白天腸道功能相對亢進,因此白天用葯比夜間吸收快、血液濃度高);葯效學也有晝夜節律變化(如胰島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於下午)。舉例來說,抗心絞痛葯物的有效時間應能覆蓋心絞痛發作的高峰時段。變異型心絞痛多在零點到六點發作,因此主張睡前用長效鈣拮抗劑。而勞力型心絞痛多在上午6時到1 2時發作,應在晚上用長效硝酸鹽、p阻滯劑及鈣拮抗劑。4、暫停用葯原則當懷疑葯品不良反應時,要停葯一段時間。在老人用葯期間應密切觀察,一旦發生新的症狀,包括軀體、認識或情感方面的症狀,都應考慮葯品不良反應或病情進展。對於服葯的老年人出現新症狀,停葯受益明顯多於加葯受益。所以暫停用葯原則作為現代老年病學中最簡單、最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視。5、小劑量原則老年人除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類等葯物可以用成年人劑量外,其他所有葯物都應低於成年人劑量。由於現在尚缺乏針對老年人劑量的調整指南。因此,應根據老年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態、體重、肝腎功能、臨床情況、治療指數、蛋白結合率等情況具體分析,能用較小劑量達到治療目的的,就沒有必要使用大劑量。應注意的是,也並非保持始終如一的小劑量,可以是開始時小劑量,也可以是維持治療的小劑量,這主要與葯物類型有關。對於需要使用首次負荷量的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為了確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劑量的下限。小劑量原則主要體現在維持量上。而對於其他大多數葯物來說,小劑量原則主要體現在開始用葯階段,即開始用葯就從小劑量(成年人劑量的1/5~1/4)開始,緩慢增量。以獲得更大療效和更小副作用為准則,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劑量。

② 老年人用葯有哪些不安全的行為

老年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較多,目前上市的葯品根據葯理作用劑型較多,尤其是腸溶劑和緩釋片,老年人服用葯品喜歡嚼服,認為這樣葯效更好,但是對於緩釋片,如降壓葯拜新同,嚼碎葯品會使葯物瞬間大量釋放,造成葯物中毒;腸溶片如老年人常用的拜阿司匹林對胃刺激性很大,一旦嚼碎會破壞腸溶衣導致葯物大量在胃釋放,胃酸會破壞阿司匹林,使其產生大量水楊酸,嚴重可造成胃穿孔,因此服葯時要嚴格按照葯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
目前多數葯品都是日服二到三次,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經常容易忘服漏服葯物,有的老年人經常會把忘服的葯物和下次的葯物累加服用,這樣是十分危險的,容易造成葯物中毒,忘服漏服葯品時要根據疾病進行檢測後決定葯物用法用量,如測量血壓血糖等。
目前各大地方台播出很多保健品的宣傳節目,宣稱能治療各種疾病,不用服用葯品就能根治血栓、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其實質只是保健品沒有治療疾病的葯理作用,有的在葯監局網站上根本查不到信息,有的也只是以保健品注冊,根本不能代替葯品使用,老年人為了追求身體健康容易被蒙騙,盲目相信其效果,而錯過了服用真正治療的葯品,導致病情加重,造成嚴重後果。

③ 影響老年人用葯依從性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用葯不依從性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用葯方案復雜

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最易引起不依從,不依從性與用葯方案的復雜性直接相關,若採取多種葯物治療時,患者往往不能准確地遵從服葯方法,容易將用法混淆。此外,有的患者多科就診,用葯品種多,用葯方案不一,同樣難以遵循醫囑。特別是老年人中健忘和痴呆症患者,常對一些簡單的用葯方法易感到無所適從,如服葯幾分鍾後就忘,又會接著服第二次葯。有的孤寡老人或精神障礙患者因無人監督服葯,不能確保按醫囑治療。

2 劑型與規格不適宜或包裝不當,標簽不清

對於視力差和手指靈活性減退的患者和高齡老人,葯物的劑型和規格就可能成為影響患者依從性的重要因素。如葯片太大造成的難以吞咽,過小不利於患者抓取,有些液體制劑裝於500ml瓶中,不利於患者使用。容器體積過小或瓶蓋難以打開,對於患類風濕關節炎或者帕金森病的患者用葯就很困難等等。

3 葯物的副作用造成患者停用

葯物的副作用可以助長不依從性。研究證實,副作用的發生率與早期中斷治療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系。例如:患者服用三環抗抑鬱葯多在1周後才出現效果,在產生療效之前出現了心動過速、眩暈等不良反應,患者以為自己的病情加重,因而對葯物治療效果產生懷疑,停服葯物中斷治療。

4 對患者缺乏用葯指導

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工作質量往往會對患者產生較大影響。如果醫師 能夠關心患者,認真治療,患者對醫師有信任感,治療的依從性就好。反之,患者不相信醫生依從性就差。另外,葯師發葯時未能詳細解釋和指導患者如何正確用葯,有的甚至把調配好的多種葯品放在同一葯袋中發給患者,則會使一些患者錯把栓劑或外用葯當口服葯用等。

5 患者的主觀因素造成不依從性

(1)患者以為自己病情好轉,如有些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認為自己感覺病情好轉,因此就中斷服葯。

(2)患者對葯物療效期望過高,健康保健要求過強。個別患者因擔心葯物成癮,或者擔心可能出現葯物所致的新症狀而中斷治療。這些都是因為對疾病和葯物缺乏了解,以致自覺或不自覺地違背醫囑產生不依從性。

(3)經濟承受能力不足,擅自換用比較便宜療效較差的葯物。

(4)受社會不良廣告宣傳影響,擅自改服所謂的偏方或秘方。

④ 老年人用葯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哪五種

老年人常見的葯物不良反應進行整理共有五種,分別列在下面:

1、精神症狀

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最易受葯物作用的影響。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對某些葯物的敏感性增高,可引起精神錯亂、抑鬱和痴獃等。如吩噻嗪類、洋地黃、降壓葯和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老年抑鬱症;中樞抗膽鹼葯安坦,可致精神錯亂;老年痴呆病人使用中樞抗膽鹼葯、左旋多巴或金剛烷胺,可加重痴呆症狀。

2、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又稱體位性低血壓。老年人血管運動中樞的調節功能沒有年輕人靈敏,壓力感受器發生功能障礙,即使沒有葯物的影響,也會因為體位的突然改變而產生頭暈。使用降壓葯、三環抗抑鬱葯、利尿劑、血管擴張葯時,尤其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因此,在使用這些葯時應特別注意。

3、耳毒性

老年人由於內耳毛細胞數目減少,聽力有所下降,易受葯物的影響,而產生前庭症狀和聽力下降。年老體弱者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和多黏菌素可致第8對腦神經損害。前庭損害的主要症狀有眩暈、頭痛、惡心和共濟失調;耳蝸損害的臨床表現有耳鳴、耳聾。由於毛細胞損害後難以再生,故可產生永久性耳聾,所以老年人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時應減量,最好避免使用此類抗生素和其他影響內耳功能的葯物。

4、尿瀦留

三環抗抑鬱葯和抗帕金森病葯有副交感神經阻滯作用,老年人使用這類葯物可引起尿瀦留,伴有前列腺增生及膀胱頸纖維病變的老年人尤易發生,所以在使用三環抗抑鬱葯時,開始應以小劑量分次服用,然後逐漸加量。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使用速尿、利尿酸等強效利尿劑也可引起尿瀦留,在使用時應加以注意。

5、葯物中毒

老年人各個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60歲以上老年人的腎臟排泄毒物的功能比25歲時下降20%,70~80歲時下降40%~50%。60歲以上老年人的肝血流量比年輕時下降40%,解毒功能也相應降低。因此,老年人用葯容易中毒。

⑤ 父母患有高血壓,有哪些用葯的誤區要告訴他們

現在有很多老年人患上高血壓,高血壓患者一般要長期服用葯物,然而很多老年人對於高血壓用葯還存在很多誤區,所以導致高血壓控制不下來,以下介紹幾下高血壓用葯誤區,希望能幫助到這些老年患者。

2、擔心降壓葯有副作用,減少用葯量。有些老年人覺得服務降壓葯會對肝、腎造成傷害,所以自己就會私自減少用葯量,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降壓葯的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比起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簡直只能忽略不計,所以一定要聽醫囑,不要隨意改變用葯量,減少高血壓的危害。

3、容易相信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土偏方。有些老年患者被確診了高血壓心情就會非常急躁,想要徹底根治,這個時候就會容易聽信親戚朋友所推薦的偏方,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高血壓是必須堅持長期服葯的,一些所謂的偏方不僅起不到降血壓的效果,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本身也會因此延誤治療,得不償失。

以上幾個用葯誤區希望高血壓患者一定要避開,聽從醫生的囑咐用葯,讓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質量。

⑥ 老年人用葯有哪些注意事項

由於老年人機體各系統發生退行性變化,導致體弱多病,因而用葯機會相應增加。但不少葯物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故老年人應根據自身的體質、原有病史、用葯史和葯物對機體的作用特點,合理用葯。

(1)明確診斷,掌握病情後對症治療。

(2)選擇適宜的劑量。治療慢性病時一般從小劑量開始,視病情需要,再調整到個體最適量,以達到最佳療效。具體按成人量的1/2~2/3給葯,對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葯物應個體化給葯。

(3)減少用葯的種類。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葯過程中要注意幾種葯物的相互作用,盡量減少用葯種類。若用葯出現不良反應最好停葯,一般無需用其他葯去糾正,以防止導致更多的副作用。單用能生效時勿聯用,如必須聯合用葯,以不超過3~4種為宜。

(4)避免葯源性反應。葯物副作用常用其他葯來治療,但這又可能出現新的葯物副作用,結果導致惡性循環。因此,開始用葯時就應合理選擇,以盡量減少或消除副作用。

(5)勿擅自用非處方葯物。非處方葯物並非無副作用,不要單憑主觀經驗或症狀自行用葯。

(6)勿擅自停葯、換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長期應用某些葯物,停葯或換葯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不濫用抗生素、維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維生素和激素,不是萬能葯,也並非太平葯。

(8)勿偏信貴葯、新葯、進口葯。其實,判定葯物的優劣應以治療效果為依據。一般普通葯足以產生療效時,就不必應用貴葯、新葯、進口葯。

(9)老年人應慎用的葯物。地高辛、普萘洛爾、氨茶鹼、阿托品及山莨菪鹼(654-2)、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利尿葯、催眠鎮靜葯、解熱鎮痛葯、某些抗菌葯物、激素類、瀉葯、口服抗凝血葯等,這些葯對老年人有較大刺激作用,應慎用。

⑦ 老年人用葯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①用葯過多:這是由於一方面老年人易患多種慢性病,他們常需要多個專科醫生的治療,容易開出作用相同或相似的葯,可能造成過量服用某個葯物;另一方面有些葯物有多個商品名,老人們在不同醫院開出的不同名稱的葯物,有可能卻是同一種葯物,同時服葯,造成重復用葯;第三方面,有些老年人長期服葯,用葯管理不當,沒有詳細的用葯記錄。去醫院就診時,不能向醫生提供自己的用葯情況,致使醫生開出了作用相同的葯物;第四方面,有的老人急於治療病痛,未嚴格遵從醫囑,自行增加葯物的種類和劑量,造成嚴重的後果。

②用葯時間過長:有些老年人因感覺某個葯物很好,就長期服用。老年人由於器官的衰 老,雖然有些葯物的毒性很小,但長期服用也會產生蓄積,出現不良反應。

③使用錯葯、劣葯、假葯 吃錯葯:一是由於醫生的錯誤診斷,開出錯誤的葯物;二是由於葯師的工作失誤,發出錯誤的葯物;三是由於自己的視力、聽力、記憶力下降等原因而 誤吃錯葯。吃到劣葯、假葯,有些是由於聽信一些虛假葯物廣告盲目購買,有些是在一些非 法葯店和小診所里購買。

④服用過期或變質葯品:有些老人一次購買大量葯物以備長期服用,造成葯物過期而誤 服。還有好多人不了解葯物的儲藏條件,錯誤存放葯物,致使葯物變質造成誤服。

⑧ 老年人用葯原則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普遍比較“迷信”各種保健品,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可是仍有很多老年人仍在“執迷不悟”。這里再強調一次:保健品不是葯品,起不到任何的醫療作用,至於是否能起到保健作用,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基本沒啥用處。問題是,起不到保健作用也就罷了,會不會起到副作用呢?這個也無法回答,因為它裡面究竟放的是什麼東西?是否含有了有害成分?誰也不知道。

以上是一些比較主要的用葯原則,老年人要盡量遵從。葯物不是其他的食物,吃不好不但治不了病痛,還容易造成新的傷害。另外,作為家屬,一定要照顧好老年人,提醒、監督他們按時吃葯,這樣才能更快地恢復健康。

⑨ 老年人選擇用葯的原則有哪些

老年人用葯基本原則:
一、選用合適葯物。診斷一經確立,首先權衡治療葯物的利弊,不僅要考慮到即時的治療效果,也要考慮持續用葯可能帶來的不安全因素。此外,在多葯合用時,更應想到可能會發生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
二、掌握最佳的用葯劑量。一般要求是:從50歲開始,每增加1歲應減少成人用量的1%;60歲以上,用成人劑量的1/3; 70歲以上,用1/4; 80歲以上,用1/5。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加到最佳劑量,加強血葯濃度監測。
三、避免不適用葯物。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衰退,抗病與承受葯物的能力俱下降,故在使用葯物時,應當非常慎重,努力避免不適用葯物。

四、警惕合用葯物的不良反應。頸肩腰腿痛病人常用的非甾體葯與解熱鎮痛葯,若合用會引起不少反應。如阿司匹林與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葯合用,可使抗凝作用增強,引起潰瘍出血;阿司匹林與皮質類固醇合用,更會致潰瘍出血;阿司匹林與氨甲蝶呤合用,可使後者的骨髓抑製作用加重;阿司匹林與口服降糖葯合用≯可加劇低血糖反應等。由於老人慢性病多,合用多種葯物的現象較為普遍,因而必須警惕合用葯物的不良反應。
五、控制特別慎用的葯物。一些頸肩腰腿痛老人,常伴肝血流量減少,且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因而在用葯後可使某些葯物的排泄延緩,清除率下降,造成葯物在血中的濃度升高,進而使葯物在體內積蓄中毒。因此,在對腰腿痛伴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用葯時,應特別謹慎。
男性老人還多患有前列腺增生症,如使用了抗膽鹼能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鹼等,就會使已有的排尿不暢更加重。利尿劑常可導致老年人低血容量、低血鉀、低血壓和血管栓塞。過強的利尿作用,也可使前列腺增生的老年腰腿痛病人產生尿瀦留。老年人免疫功能減退,當合並嚴重感染時,即使致病菌體外葯敏試驗敏感,也有可能出現抗菌葯物治療失敗的情況,此時,有必要並用兩種抗菌葯,以增強抗菌能力。還有安眠葯、抗焦慮抑鬱葯和補品等,均應慎用。

⑩ 淺談如何指導老年人合理用葯

1、五種葯物原則 老年人同時用葯不能超過5種。據統計,同時使用5種葯物以下的葯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10種為10%,11~15種為25%,16~20種為54%。要明確治療目標,抓住主要矛盾、選擇主要葯物治療。凡是療效不確切、耐受性差、未按醫囑服用的葯物都可考慮停止使用,以減少用葯數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種葯物時,在病情穩定後仍應遵守5種葯物原則。 2、受益原則 首先要有明確的用葯適應症,另外還要保證用葯的受益/風險比大於1。即便有適應症但用葯的受益/風險比小於1時,就不應給予葯物治療。 3、擇時原則 擇時原則是根據時間生物學和時間葯理學的原理,選擇最合適的用葯時間進行治療。由於許多疾病的發作、加重與緩解具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變異型心絞痛、腦血栓、哮喘常在夜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出血的發病高峰在上午);葯代動力學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白天腸道功能相對亢進,因此白天用葯比夜間吸收快、血液濃度高);葯效學也有晝夜節律變化(如胰島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於下午)。 舉例來說,抗心絞痛葯物的有效時間應能覆蓋心絞痛發作的高峰時段。變異型心絞痛多在零點到六點發作,因此主張睡前用長效鈣拮抗劑。而勞力型心絞痛多在上午6時到1 2時發作,應在晚上用長效硝酸鹽、p阻滯劑及鈣拮抗劑。 4、暫停用葯原則 當懷疑葯品不良反應時,要停葯一段時間。在老人用葯期間應密切觀察,一旦發生新的症狀,包括軀體、認識或情感方面的症狀,都應考慮葯品不良反應或病情進展。對於服葯的老年人出現新症狀,停葯受益明顯多於加葯受益。所以暫停用葯原則作為現代老年病學中最簡單、最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視。 5、小劑量原則 老年人除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類等葯物可以用成年人劑量外,其他所有葯物都應低於成年人劑量。由於現在尚缺乏針對老年人劑量的調整指南。因此,應根據老年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態、體重、肝腎功能、臨床情況、治療指數、蛋白結合率等情況具體分析,能用較小劑量達到治療目的的,就沒有必要使用大劑量。 應注意的是,也並非保持始終如一的小劑量,可以是開始時小劑量,也可以是維持治療的小劑量,這主要與葯物類型有關。對於需要使用首次負荷量的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為了確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劑量的下限。小劑量原則主要體現在維持量上。而對於其他大多數葯物來說,小劑量原則主要體現在開始用葯階段,即開始用葯就從小劑量(成年人劑量的1/5~1/4)開始,緩慢增量。以獲得更大療效和更小副作用為准則,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劑量。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用葯存在的誤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出問題怎麼買保險 瀏覽:657
單位體檢年檢有什麼項目 瀏覽:756
鵬鵬什麼時候給晨晨父母蓋的房子 瀏覽:234
幸福在哪裡68歲老人 瀏覽:564
連續做夢兩次老人過世代表什麼 瀏覽:218
保險公司外勤退休後養老金 瀏覽:501
2020退休年齡查詢表 瀏覽:296
女孩子父母住院了怎麼安慰 瀏覽:882
重慶巴南李家沱養老院 瀏覽:592
達方電子廠體檢什麼不過關 瀏覽:689
老人家迷路了 瀏覽:60
長壽怎麼到涪陵李渡考場 瀏覽:251
七旬老人在客廳小便怎麼處理 瀏覽:792
福建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檔次 瀏覽:642
商業養老保險20萬 瀏覽:658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員死亡 瀏覽:303
逾期交養老金為何要收利息 瀏覽:42
老年大學提供二胡嗎 瀏覽:181
東明縣老年大學網站 瀏覽:307
中學生表格填寫父母經商怎麼填寫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