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要詳細點····一定要准確····
多與老人交流,溝通你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情況,多陪陪老人,多聊聊天
② 贍養老人的法律規定
1、父母無力撫養幼年時的子女的,子女獨立後應當履行贍養義務。
2、因父母的錯誤行為給子女造成心靈、身體傷害的,子女是否有贍養老年父母的義務。
父母在撫養子女過程中,他們的一些一般性錯誤行為曾給子女造成心靈傷害的,子女成年之後,應當自覺履行贍養老年父母的義務。但是,父母犯有嚴重傷害子女感情和身心健康的罪行的,原則上喪失了要求被害子女贍養的權利。
3、沒有經濟收入的已嫁女兒有無贍養義務。
出嫁女兒本人沒有收入的,不能作為拒絕履行贍養老年父母義務的理由。因為她們從事的家務勞動與丈夫謀取生活資料的勞動具有同等價值,其丈夫勞動所得的收入屬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對夫妻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分權,可從夫妻共同財產中支付贍養費。
4、贍養父母不能以「分家析產」為條件。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定義務,不受父母有無財產、是否分過家以及分家是否公平的影響。
5、子女怎樣分擔贍養扶助義務。父母有多個子女的,應當共同承擔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每位子女承擔義務的多少,應當根據各個子女的生活、經濟條件進行協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③ 誰來慰藉空巢老人孤獨的心靈
這是一個令人困擾的社會問題。
現在人,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處處專需要錢,可是,想掙錢並不屬容易。人們為了努力多掙一些錢,顧及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經濟」上。國家需要出台相應政策加以調節。
④ 老年人需要什麼 許多人並不知道
朋友,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嗎?誰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人除了生理健康之外還要心理健康。要保健康,除了老人自我保健以外,需要多方面的重視與關愛,尤其是子女的關愛。老人的健康是孩子們的幸福!在現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就子女對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談點看法。
許多子女學業優異,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但這還不算,出色的子女們,對父母滿懷孝心、愛心,不但對父母的物質生活關懷備至,而且給父母以種種精神慰藉:他們經常同父母促膝談心,問寒問暖,並有意識地勾起老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對老人一生的功績與貢獻給以充分肯定和恰當評價;充分尊重和耐心聽取老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在歡聲笑語中求得共識;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老人的興趣和愛好,並給以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如此等等,都是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處在這樣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可以真正稱得上美滿幸福的晚年。
人老以後,最怕孤獨。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心理極易失調,處於不穩定狀態,常出現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喜怒無常、嘮叨多語、郁悶多疑、自卑傷感、失落孤僻等生理現象,如不加調理,極易患病或死去。長壽學者胡夫蘭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國家心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指出,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就與精神慰藉息息相關。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障作用的總和。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人得病與健康,與心理狀態關系極大。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醫學專家認為,悲觀、憂慮、激動、恐懼、困惑、絕望等情緒會刺激人的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會導致痴呆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病、癌病和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給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有時甚至比給老人以優厚的物質供養還顯得更為重要。當然,少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給以精心照料,會給子女造成經濟上、精神上的極大負擔和壓力,然此乃作為子女的應盡義務。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但願人間真情在,多給老年人一點精神慰藉吧!
⑤ 老年人精神慰籍缺乏是什麼原因導致
你好,原因可分為幾方面:一,社會因素,現階段留守老人比較常見,長期缺乏兒專女的溝通交流,使內心空屬虛:二,自身原因,老人可提高自身素質,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豐富經歷.三:身份轉換不適,老人從工作崗位變成圖休人員,不能適應這種變化.
⑥ 老人精神慰藉如何走進社區
我已提前進入型社專家指發達家進入型社均內產總值般500010000美元左右我目前尚足1000美元我已典型未富先家我齡化速度居世界首數絕數世界蘭州市2006底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口12.43%
關注存現狀(主)
我目前齡收入反比即齡越收入越低難與社其員共同享經濟社高速發展益貧困階層除別條件特別普通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基本需求收入低直接影響質量主調查發現思念能探望許病與輕相比更加渴望親情盡管自理能力強管獨居與合住都願意請保姆更想讓能抽空陪陪物質東西我並缺希望家看看要讓我孤獨
蘭州口38.21萬()
蘭州1999即型城市佔全市總口10%目前65歲24萬與全省、全相比別提前六七2006底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口12.43%按均3.6%增速度計算十五末蘭州市60歲口達46萬左右佔全市總口14%口齡化速度增快數量龐且高齡化明顯其家庭、社服務需求斷增加家庭社壓力斷加必蘭州市經濟社全面發展帶深刻影響
孤獨都市難言痛()
伴隨著數量驟增蘭州已逐漸進入齡化階段同由於節奏加快都市際關系益疏遠、淡薄種情況底安享晚帶著問題昨午記者專門蘭州市部進行調查發現情孤獨已今數種通病
每咀嚼孤獨滋味
家住安寧西路今70歲王媽說:我現70歲我缺吃、缺穿我點快樂我太孤獨、太寂寞蘭州某退休師誰能料1995 退休家李媽始品嘗孤獨滋味說我現每月千元退休金我住著套房些我真沒用我需要情撫慰理補償
節暗自神傷 ()
養防傳統古訓防與前途放起更都市更願送更適合發展於每逢合家團聚總些與能團圓黯神傷家住西湖張師李師夫婦屬於兩都蘭州某退休師兩均先考入名牌並相繼留外息比欣慰兩口退休家整面寂靜房種思切情便油
每靠窗俯望 ()
城市高樓廈與徹底阻隔些七旬高建築失陽光散步機68歲程媽居住高樓已靠著窗戶整整度兩光程媽家住七河吳家園6前伴臟病世直著孤零零程媽膝兩現均已家3孩算孝順共同錢程媽找保姆程媽身體適每靠窗坐高空俯視面照顧程媽衣食起居保姆告訴記者:城市真憐齡連門我農村簡單四合院傍晚全家圍坐圈
孩願陪聊 奶奶氣()
嗚嗚……1月21傍晚蘭州市白銀路某區內突傳孩啼哭聲住幢三單元陳昊(化名)剛滿9歲區騎自行車身位奶奶用拐杖打腿哎呀奶奶咋按娃娃打呢旁居民非吃驚我想喊跟我起耍干跑奶奶拐杖戳咚咚響顯氣同意算嘛娃娃家何必嘛沒給我說我實忍住憋慌啊奶奶臉委屈今70歲奶奶伴世早自2002搬惟獨自著進門盞燈門鎖由於工作忙兩月才看養狗陪伴左右每門都拴自腿怕跑遠送
太孤獨脾氣越越怪說要亂罵經看見莫名其妙花園鮮花掐樹葉扯區玩耍孩掐哭我勸都勸住讓著區居民說起位奶奶帶著幾奈嘆息奶奶說其實領導、同事都說我善現退休工資接近1000元元完全夠用平覺空虛、聊
部蘭州寂寞()
據蘭州市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蘭州已經進入齡化社像面所說奶奶晚孤獨導致尷尬事見諸報端近幾空巢家世知曉事件發且呈升趨勢記者隨機挑選10名60歲(獨居2偶居35與或居住)進行調查結顯示28%晚寂寞、孤獨、郁悶精神空虛沒寄託;61%失配偶想找伴;醫院看病60%稱般陪同24%說間才16%稱抽間陪同閻海明副主任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發展更居民平房住進樓房由許與同城市形種稱空巢現象其少由於喪偶獨自特別居住農村獨居僅要自做飯由於居住條件配套每承擔著爐、倒痰盂等非便瑣事
專家析 自用導致孤獨()
甘肅政院馬紅平教授析認許擔任公職離退休前披星戴月拼搏每著快節奏;離退休則身職身輕度著慢節奏清閑遠離社獨立家及體力衰弱行便降低與親朋往頻率社家都政治、經濟科文化千世界龍騰虎躍自則已經份孤獨油像拋棄尤其喪偶更寂寞萬難忍受由自越越沒用失熱情與親屬缺乏良溝通少與朋友往整自關家願參加任何社
甘肅醫院附屬醫院內科馬主任說空巢家庭所引發空巢綜合症非突典型表現現失落、悲傷、焦慮孤獨理情脆弱、容易灰、進取差嚴重引起精神障礙比病痛更加折磨情理壓抑潛意識轉移身體某部位具體表現些慌氣短、關節痛、便秘等種軀體形式障礙通醫院儀器所檢測
空巢養幫扶目前主要工作()
蘭州市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說隨著口齡化程度高齡數量斷提高增加居家養服務工作逐漸事關諧社建設項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事全市城鎮農村別展空巢及家庭狀況調查工作內容包括經濟收入狀況、自理狀況、照料狀況及社區服務要求等事項掌握量第手材料各縣區根據自實際情況採取同模式空巢居家養幫扶全新工作進行益探索膽推行政府埋單進行市場化運作空巢提供低償或償看護、物質幫助、照料及相關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列服務內容蘭州居家養幫扶服務工作尚處初級摸索起步階段事般性勞務打掃衛、煮飯、購物、照顧事保健、理咨詢、思想疏導少;各種節假集服務堅持經性服務少各區縣發展平衡空巢服務尤其精神慰藉面尚未形體系特別政策保障、制度建設、資金源管理面都存差距
才能讓孤獨(主)
針精神慰藉問題凸現及其現實原業內士建議應該、家庭、社區、社等面入手力倡導全社共同營造敬氛圍求真實現健康齡化由於觀念限制少總幫助操持家務安排自場所相較少式相單與目前社齡化狀況相比遠遠夠致使孤獨重要原其實更應該安排自晚要提倡廣闊空間交流走家門加強與輕接觸齡社僅口類型轉變標志社、經濟、科技、醫療衛發展民水平提高體現問題既家庭問題更目前社問題我已步入齡化社每都面臨著自除物質關照外更需要情關注我應該都關、護社輕道德培養尊教育面重視社應該各面關理解重視創造幸福愉快晚
健全社區服務體系()
於言社區其晚主要空間社區所具鄰互助、情交流、組織協調等功能定程度滿足某些特殊需求使由社區實現養精神慰藉能前社區服務遠未發揮本能發揮積極功能室麻室力發展社區服務應彌補家庭養足實現其健康齡化基本戰略措施喚離退休員漸趨衰退尊實現較高層精神慰藉
建立理咨詢機構()
目前市場專發產品特別精神產品匱乏令擔憂針展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更稀缺我市僅條知熱線主要內容調解家庭糾紛專家建議建立理咨詢機構應提議事程給傾訴機
孫家看看()
同要唱主角孫句寬慰語、封平安家書、溫馨電、件意義禮物給驚喜、絲慰藉、點溫暖安寧高新區王先說孤獨比貧窮更怕自直牢記著父母般都盡力趕家萬趕至少打電說許父母健總忙事業、忙家庭由沒間孝敬等忙名堂自認錢孝敬、間陪伴半已悔都及呼籲全社都應關存現狀精神世界
要自我調節()
省附屬醫院馬主任認幫擺脫孤寂困擾固需要全社關注更需要自身調節要業余參加娛樂體育鍛煉緩解孤獨幫助苦求樂事建設性、意義自我滿足快樂同保持定社交往切期呆家與電視伴要試著走
參加習()
要排除孤寂除參與社外條重要途徑參加習據蘭州市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建校員都增加由初幾十幾百增加現2000餘24專業棋琴書畫、普通、英語應俱全作勤於習場所視樂園重新社結識新朋友強烈依戀情完業繼續習其專業集精力習排除愁病、怕、用、白等消極理狀態消除孤獨滿足挖掘潛力掌握本領增強幸福存價值著積極健康
四難題困擾()
據齡委辦公室閻副主任介紹幾投訴案件房屋侵權案件比較其主要原主要由於別律意識淡薄倫理道德觀念落私慾膨脹敬錢敬擇手段與爭住房贍養糾紛原社弱勢群體合權益極易受損害說現質量提高愁吃、愁穿容易忽視缺失情需要要提供精神關情呵護現空巢家庭越越做社區、街道要主留意經找拉拉家、陪聊聊使靈再寂寞外打工要勸導充理解受家看看針情緒變化比較理問題比較實際應積極展理咨詢疏導服務使保持健康身外要注意鼓勵所樂組織參加諸棋、牌、書畫、球類、旅遊等豐富彩文體營造美精神樂園
⑦ 精神慰藉 是什麼意思
「精神慰藉」的意思是:在城市和農村空巢現象特別多,城市的空巢老人主要缺乏精神方面的慰藉,而農村的空巢老人還存在著更多的生存問題。
精神慰藉,在城市空巢現象主要是由於住房條件的改善造成的,在農村主要是由於貧困,很多子女外出務工。城市的空巢老人主要缺乏精神方面的慰藉,而農村的空巢老人還存在著更多的生存問題。遼寧省曾把對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為贍養人的義務寫入地方法規,但實施情況不容樂觀,沈陽70%的老人空巢。有如此多的需要人群需要精神慰藉,精神慰藉服務必將成為一種朝陽職業。
(7)老年人慰藉擴展閱讀: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方法:
1、開展豐富的文娛活動:開展各種文化娛樂興趣課程,比如樂器類、手工類、身體保健類課程;增加長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同輩同伴中找到情感歸屬感。開展各種節日活動,塑造溫馨友愛的節日氛圍,從而讓老年人認知自我,保持生命力。
2、開展節目演出活動:日間照料中心組織中心的各種興趣班的學員,做學習成果匯報演出,同時邀請其他文藝社團來演出;通過這樣的活動給老年人帶去歡笑和溫暖,也讓他們在自我的展示中體驗到自我價值與快樂。
3、為老人完成微心願:居家服務中心收集老年人的微心願,比如拍個全家福、去公園踏春、和好友見面等小心願,然後鏈接整合資源幫助其完成心願;通過為老年人完成心願,讓老年人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愛。
4、老年人個案輔導:心理咨詢師通過陪伴、尊重、理解和同情等心理咨詢技巧,引導老人說出心裡壓抑已久的話,幫助宣洩情緒;通過個體訪談的形式,使老年人感受到自我價值與存在感,樹立生活信心。
⑧ 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的哪些義務
老年人養抄老主要依靠家庭襲,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 人。家庭中的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
義務的人。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贍養 人應盡以下義務:(1)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
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 贍養人對患病的老年人應當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3)贍養人 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遷居條件低劣的 房屋。(4)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贍養人有維修的義務。(5)贍 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 等,收益歸老年人所有。(6)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
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7)贍養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擔 力不能及的勞動。(8)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
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和婚後的生活。贍養人 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關系變化而消除。(9)老年人有
權依法處分個人的財產,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強 行索取老年人的財物。老年人有依法繼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 其他親屬遺產的權利,有接受贈予的權利。
⑨ 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麼嗎
朋友,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嗎?誰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人除了生理健康之外還要心理健康。要保健康,除了老人自我保健以外,需要多方面的重視與關愛,尤其是子女的關愛。老人的健康是孩子們的幸福!在現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就子女對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談點看法。 許多子女學業優異,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但這還不算,出色的子女們,對父母滿懷孝心、愛心,不但對父母的物質生活關懷備至,而且給父母以種種精神慰藉:他們經常同父母促膝談心,問寒問暖,並有意識地勾起老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對老人一生的功績與貢獻給以充分肯定和恰當評價;充分尊重和耐心聽取老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在歡聲笑語中求得共識;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老人的興趣和愛好,並給以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如此等等,都是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處在這樣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可以真正稱得上美滿幸福的晚年。 人老以後,最怕孤獨。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心理極易失調,處於不穩定狀態,常出現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喜怒無常、嘮叨多語、郁悶多疑、自卑傷感、失落孤僻等生理現象,如不加調理,極易患病或死去。長壽學者胡夫蘭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國家心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指出,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就與精神慰藉息息相關。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障作用的總和。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人得病與健康,與心理狀態關系極大。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醫學專家認為,悲觀、憂慮、激動、恐懼、困惑、絕望等情緒會刺激人的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會導致痴呆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病、癌病和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給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有時甚至比給老人以優厚的物質供養還顯得更為重要。當然,少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給以精心照料,會給子女造成經濟上、精神上的極大負擔和壓力,然此乃作為子女的應盡義務。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是:一、生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三、適應社會狀況良好。後兩者無不與精神慰藉有關。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子女以為給父母以足夠的經濟供養即為孝子,其實並不盡然。因給老人物資供養是最起碼的道德准則,也早有法律規定。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贍養」),也是法律所規定,但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老年法》十二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就要求首先對被贍養人具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有些子女長大成人以後,一改少兒時期那種對父母至高無上的親情,變得不願與父母溝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無話可說,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談也只是三言兩語,父母問一句他答一句。不願意與父母拉拉家常、開開玩笑、下棋、打牌等,不能同老年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當然,這與有些父母總是以「尊長」自居,不尊重年青人的個性和特點,慣於用「訓斥」的口吻對待子女有關。這需另文論述),給精神贍養構成障礙。由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多數老年人能夠自尋其樂,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養花、釣魚、逗鳥、遛狗、逛街、會舊友、找同齡人聊天等等;愛好讀書的老人,則自己看書寫作;開明者上老年大學,參加公益活動,發揮余熱。他們就是這樣來充實精神生活,消除自身的寂寞與孤單的。以上這些,無疑不失為「老有所樂」的好辦法,作為子女應當給以積極支持。在當今社會中不乏有對父母懷有深厚感情的孝子、賢媳。例如: 永安市委黨史辦幹部賴承光的母親曾懷岳,因她不願進城居住,在大湖鄉下一人獨居。賴承光退休前每周末回家陪伴,退休後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大湖鄉下老家陪伴照料母親,十數年如一日。現其母已100歲。賴承光堪稱永安有名的孝子。 永安市燕東街道興平村村民葉淑婉,精心照料因車禍癱瘓的家公王桂才達十六年之久(從1988年開始),現王桂才已79歲。禍不單行,1998年,葉淑婉的丈夫王道輝在煤場作業時因煤堆倒塌壓成重傷,致脊椎骨骨折而全身癱瘓,又精心照料丈夫6年多了。她說:「十幾年來,我無怨無悔地一邊照顧公公,一邊照顧丈夫。」她是人人稱贊的好媳婦,也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好榜樣。 永安市文化館幹部俞貴永的母親林秀英,83歲時腦溢血半身不遂,癱瘓卧床不起,由於腦神經受損,失去常態,因而日夜大聲叫喊不停,全家晝夜不得安寧。俞貴永和其夫人陳淑可將母親安置在家中最好的住房內,安裝空調,購置娛樂設備等供其母用,並且日夜照料達一年半之久。陳淑可因精心照料家婆而積勞成疾,堪稱永安有名的賢媳婦。 但是,有些子女不但沒能給父母以精神慰藉,就是物質贍養也不能保證。當然,有些經濟十分困難的子女情有可原。在城市家庭中,一些兒子、媳婦和孫輩們與父母三代同堂,共同生活。父母操持家務,采購做飯,照顧孫輩,忙得不亦樂乎,每月還得支付水、電、汽、電話等費用和往來應酬。父母本來就不高的退休工資,盡管千方百計節約開支,手頭還是覺得緊巴巴的。然而,子媳們卻不願交伙食費或只交點「小意思」,讓老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同時還不時顯現對老人的不滿情緒,嫌老人「太臟」、飯菜煮「太爛」、衣服洗「不幹凈」等等,著實令老人為難。在父母與子孫分居的家庭中,多因子女工作忙,難得回家看看,使父母倍感寂寞。但每逢假節日到來,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內孫、外孫一大幫蜂擁而至,老父母疲於采購做菜,忙得不可開交。子孫們酒足飯飽之後,嘴巴一抹,一窩蜂似地散去,卻不見一人留下「打掃戰場」,更無人同老人促膝談心。而老人還得收拾收拾,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殘羹剩菜還得啃上好幾餐。 在農村的家庭中,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的狀況更加普遍。雖有一些孝敬父母的孝子賢媳,但多數婆媳不和, 素有「十對婆媳九對鬧」、「娶了媳婦賣了娘」之說。當父母尚有勞動能力、會下田幹活時期,矛盾較少;一旦父母喪失勞動能力,便漸漸嫌棄起來,總覺得老人是個負擔、累贅。一般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也同時喪失了經濟支配權,手頭拮據。這時,一些不孝的媳婦們,指桑罵槐,譏諷老人的弱點、缺點者有之;背後散布流言,詆毀中傷老人者有之;事無巨細,公開頂撞謾罵老人者有之;罵「老不死」,甚至於撕打老人者有之。少數不孝子媳甚至虐待老人,唯恐老人不死,更不必說為老人消愁解悶了。有些老人憤而另起爐灶,各自生活。倘若是喪偶的老人,景狀就更加凄涼了。這樣的老人最低生活可能都得不到保證,何談精神贍養? 說到喪偶老人,一般青年子女不易理解老人喪偶所形成的寂寞之苦。一些子女能積極為老父或老母的再婚創造良好的條件,並給以有力支持,這應當說是孝子;也有一些子女對老父或老母的再婚百般阻撓和非難,這應當說是不孝的表現。因為子女不可能像老伴一樣陪伴老人。再則,老人的再婚是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子女是不能幹涉的。上海一位文壇壽星章克標,在他99歲時,讓報紙刊登徵求伴侶的廣告,他說:「我已經沒有了性慾,所以僅僅是找個伴侶來照顧生活,聊聊天,以解老年生活的寂寞。」他終於與56歲的林青結為秦晉之好。說明他童心未泯,熱愛生命,能夠保持歡樂豁達的思想境界。他現已活到104歲。根據專家的臨床觀察和對世界上數以萬計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發現:所有健康長壽的老人,除了合理飲食、生活規律、適量運動、心胸開朗之外,其共同特徵是擁有恩愛和諧的夫妻生活。歐美現代養生專家指出:「老人獨居易衰老,提倡鰥寡再婚重溫愛情。」因現代醫學證實,即使老年人內分泌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退化,但仍可通過做愛感到性的滿足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和諧的性生活還能反饋中樞神經系統,協調植物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內分泌功能。其機理在於:當人類在做愛時,體內能產生一種被稱為「迪斯」的以基乙胺為主的繳素物質,它能提高肌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強活力,延緩衰老。 無論城鎮或農村,更有觸犯刑律的不孝子媳視老人為草芥。如上海市寶山區85歲的韓李氏被其兒子活活凍死;廣東省78歲的裴金有因不堪忍受子、媳虐待而投江自盡;上海市虹口區60歲的李順英因不堪忍受子、媳打罵而服毒身亡;上海市松江區88歲的邱金英4個兒子共有住房53間,她卻因無房棲身而服毒自殺;廣東省高州縣原副縣長溫某無端打罵88歲老母,致其母懸梁自盡。 以上這些實例,已觸犯了刑律,遠遠超出了傳統道德的范圍,已不在孝與不孝之列了。什麼是孝心呢?廣東某雜志有文說得好:孝心是人生的自然本性。人類的優秀品質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父母的孝敬來體現的。孝心是對生命延續的一種尊重,是對自身歷史的一種愛。一個沒有孝心的人等於漠視自己生命的源頭,等於退化到低等動物的水平。沒有孝心的人通常也是特別自私的人。這種人很會用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不孝和自私。孝心是一種品格,是對人的質量的一種陶冶,它隨時隨地都會從靈魂中流露出來。一個對父母都無孝心的人,肯定不仁不義,無信無愛。 另外,孫輩們對祖父母、外祖父母仍然有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的義務。當父母無力贍養祖父母時,孫輩們應承擔起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行法律所規定的。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曾披露東北某農村一老年人已104歲,其兒子78歲,其兩個孫子均己40多歲。由於孫輩的父親和祖父早已喪偶,父親長期贍養祖父,積勞成疾,陷入困頓,他遂召集兩個身強力壯的兒子開會,勸他們分擔供養祖父。但因祖父每天還須喝酒吃肉,他們認為「養不起」,均不接受供養義務。結果,多病的父親只得艱難也自己承擔贍養義務。筆者認為,祖父能活104歲了不得!縱使每天要喝酒吃肉,該他吃喝!孫輩們應盡量滿足其要求。因為他的長壽是家族的光榮,民族的光榮!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但願人間真情在,多給老年人一點精神慰藉吧!
⑩ 養老護理院如何在老人的精神上給予慰藉
多和老人家溝通就好,
最好是規定子女來看他們,
這樣子精神會比較的充足,
會過的比較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