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預防痴呆症出現
1,適當滋補。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在生活中適當滋補是十分好的治療方法,這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更加好的調節身體,增加大腦活力。
2,堅持運動。運動對於老年人預防痴呆具有良好的效果,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患者的大腦也會得到訓練,最終達到預防痴呆的目的。
3,注意情緒。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如果長時間的處於不良的情緒中很容易就會誘發痴呆的問題出現,為了可以遠離疾病的傷害不妨在生活中多加註意個人情緒的調節。
4,注意飲食。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在生活中多加註意個人的飲食習慣,對於預防痴呆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家在生活中最好可以注意個人的飲食習慣。
5,多讀書看報。在生活中多讀書看報是幫助大家遠離痴呆的好方法,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妨多做一些腦部的鍛煉。
6,少量飲酒。研究顯示飲酒對於預防痴呆具有一定的效果。
7,控制三高。三高的人士患上痴呆的幾率會更加高,所以在生活中有意識的控制三高十分重要。
最後,預防痴呆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想要遠離痴呆的傷害,最好可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讓自己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預防。切勿因為錯誤的預防導致痴呆的問題找上門來。另外,如果發現自己有類似於痴呆的症狀不妨就醫咨詢,讓醫生幫助大家及時的控制疾病。
② 老人走的慢是不是容易長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兩句話,那就是「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和「日行一萬步,健康有好散悶處」。走路的確能給身體帶來好處,身體好了,壽命自然就提高了,而且世界衛生組織也將走路稱為最好的長壽運動。
不過呢,雖然說走路是最好的長壽運動,但是走路可分為慢走以及快走,那麼走路快和走路慢的人,誰更容易長壽呢?
都是運動,快走和慢走哪種更加長壽?來看看專業研究怎麼說?
根據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所選取的1000多名60多歲的參與者,每個人都佩戴了專業的心率檢測儀器設備,一組進行低強度運動,比如慢走或者散步。
另一組進行相對而言的「稍高強度運動」,例如跳舞,快走等。
而根據一段時間以後,研究人員手機速度發現,進行中高強度運動的那一組,老人身體里白蛋白水平平均每分鍾降低3.7%,而T-PA水平降低了1%左右,遠遠高於低強度運動者指標的變化程度。
而這些指標的水平,和人體患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呈現負相關,類似於瘦蛋白和T-PA的水平越低,老人患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越低,更加健康,自然也會更長壽。
無獨有偶,在萊斯特生物在《梅奧診所學報》中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在總計為47000名50歲以上受試者的實驗中,根據長達7年的追蹤走訪數據調查顯示:
快走健身的老人平均壽命可以達到86.7歲左右,慢走為72.4歲,整整高出了14年左右。
而且,英國劍橋大學有研究發現,每天快走20分鍾,可降低了普通人群1/3早死的可能性;《美國心臟協會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也指出,1天僅需快走10分鍾,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心臟病的幾率;
另外,英國也有研究顯示,堅持每天快走(每分鍾100~120步的強度)1.6公里,可有效預防前列腺癌、腸癌等癌症。
根據上述幾種實驗,足以看出快走相比於慢走,能夠展現出的健康優勢,以及對於長壽的正面影響,因此對於老人而言,適當養成快走的習慣,明顯是更加有益的。並且不單單如此,快走能給老人帶來的好處還有很多。
快走相比慢走,還能給老人帶來什麼好處?
好處一:鍛煉肌肉和骨骼的效率更高
相比於慢走,快走所帶來的運動消耗,運動強度自然也更高,而走路本身是一項帶動肌肉和骨骼一起運轉的高效運動,久而久之,快走所形成的高度運動效率也會作用在骨骼和肌肉上。
老人的骨骼肌肉更加強健,意味著身體四肢更穩定,不僅能降低各類骨骼疾病風險,也能減少一定的外傷損失,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好處二:能夠提高大腦活性
對於老人而言,不僅是身體的衰老所容易帶來的疾病隱患,大腦的退化,精神的衰老,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而快走運動在高效率的肢體控製程度下,大腦釋放腦內啡的速度也會加快,對提高精神維持愉悅的心情,都能夠起到積極正面的效果,繼而保持大腦的健康活性,預防一系列精神方面疾病。
不僅如此,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項研究中,每周快走步行高於9.6公里,甚至還能通過養護大腦活性,增加大腦體積的方式,降低老年痴呆的隱患。
還有例如鍛煉肺部,鍛煉脊柱,預防三高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總而言之,老人養成快走的習慣,絕對是對身體有著諸多裨益的。
說到這,可能有些老人仍然會表示抗拒:「縱使快走比慢走更長壽,但是快走明顯更傷膝蓋,得不償失!」那麼,快走到底有沒有傷膝蓋的風險呢?
圖片
那麼,快走會不會有傷膝蓋的風險?
這里跟大家說實話,選擇快走運動,的確相比於慢走,對於膝蓋的負擔會更大。
但是這卻並不代錶快走會對膝蓋產生明顯的磨損傷害。只要保持科學合理的運動量,定好合適的快走強度,就能夠在運動長壽的同時,避免對膝蓋的長期直接傷害。
怎麼走路才屬於快走?
既然快走有那樣的好處,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走路才是快走呢?其實,判斷自己走路是不是快走,非常簡單,我們常常形容一個人走走火急火燎源掘喚的,這就是屬於快走;而形容一個人走路慢吞吞,悠哉悠哉的,這就屬於慢走。
當然了,快走的標准,更確切來說就是看走路的頻率以及走路的幅度。一般來說,這個走路的頻率需要達到每分鍾90~120步,而走路的幅度,那就是我們每一步距離大約在65厘米左右,這屬於大步伐。
另外,在這個走路頻率以及走路幅度的基礎上,最少走上10分鍾,最好就是走上30分鍾~1小時,鍛煉後身體微微出汗,肌肉稍為酸痛,心率明顯加快,呼吸比較急促,那麼就達到了快走的標准,起到了鍛煉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老人可能存在身體疾病隱患,快走所帶來的運動負面影響較大,因此不推薦,比如存在膝關節炎症,或者嚴重的下肢骨骼疾病患者雹凱,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不要進行類似的運動為好,還望注意。
圖片
走路時別忘了3件事
1、走路時要穿專門的運動鞋,輕便、有彈性,可以緩沖腳踝和膝蓋的壓力,襪子要吸汗透氣防臭,這樣走起來腳才會舒服。
2、走路姿勢要正確,拋棄「老幹部」做派,雙腳不要拖沓,正視前方,身體有向前牽引的感覺,可以自己喊口令保持節奏感。
3、走路時間不宜過長,30分鍾以上,1個小時以下比較好,避免飯後時間,以免妨礙食物消化和吸收。
老年人走路不要給自己太大負擔,量力而行,如果腿腳不便實在走不快也不要硬撐,畢竟還有其他保養身體有益健康的方法,另外,走路的初衷是鍛煉身體,不要為了攀比和炫耀盲目快走。
③ 為何很多人退休以後,心態反而不好,負面情緒很多
為何很多人退休以後,心態反而不好,負面情緒很多?就是退休剛退下來,心態不穩定,思想還沒有靜下心來,首先我們要控制情緒,好情緒是 健康 長壽之本,情緒好的人不僅少生病,而且有利於疾病的預防,更有利於 健康 長壽,在日後生活中要做到隨意而安,順其自然,學會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樂趣,找事做,先控制情緒。
穩定情緒,知足常樂
你看上面這張圖,是董卿從央視退下來出去轎段運瀟灑玩的照片,你看她多麼高興啊!退休下來,休閑的日子看這樣那樣都不順眼,就靜下心來自己學會收拾,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情緒得到穩定,情緒不穩定的人,會增加三高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的死亡率,所以說心情好的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各方面心態非常好,就不容易生病,要時常把笑臉掛在臉上,才能保持青春的活力,有活力就會有 健康 ,有 健康 才能享受退休後愉快的生活,不上班是好事呀,做做家務,休閑下來看看書,合理安排出去遊玩也閉梁是可以的,退休下來,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而是讓你放鬆身心開始享受生活,走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知足常樂吧!
放飛心情快快樂樂
圖像部分來之網路,歡迎各位網友評論轉發
這是一種心態問題。就猶如一輛急馳的 汽車 ,突然剎車,需要緩沖一下。
人只要是到了法定年齡,都會面臨著退休,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必須要坦然面對。
為什麼有些人退休以後心態反而不好?究其原因是,心裡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原先在崗的正常工作規律被打破,宅在家裡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常年累月在一起的同事難以相見,感覺自己孤獨苦悶。尤其是一些曾經擔任過領導職務的人員,門前冷落車馬稀,失意失落的心情格外沉重。
為什麼有些人退休以後負面情緒很高?究其原因是,認為自已各方面素質很好,突然發現被拋棄,思想一下子會轉不過彎來。原來的工資待遇發生了變化,覺得 社會 虧待了自己。特別是看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弊端,與其思想觀念產生了共鳴,負面情緒就會暴露無疑。
總而言之,退休以後,必須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老年生活。同時,還要盡可能融入 社會 ,去享受晚年的美好幸福。退休,是新生活的開始。一個 健康 的老人,應該是快樂的、興趣廣泛的、追逐潮流的。
為何很多人退休以後,心態反而不好,負面情緒很多?
心態不好的,有負面情緒的,大多數都是當官的。他們在職其間,前擠後擁,阿諛奉承。他們聽慣了稱呼他們的官稱,什麼局長.科長.主任.書記,門前頓時冷落。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那種尊貴的生活。所以,一下子改變,還不適應。怎麼一般人不會有這種感覺呢?反而退休後,覺得非常輕松,如果有些遺憾,也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真的已經老了!
其實,人跟人都一樣,只要想開了,就沒有接受不了的。你退下來了,你把你的職權交給了新的領導人,人們仍然要服從領導的安排,只不過不是你。所以,長江後浪推前浪,在任期間,要努力工作,退休後,安心的在家燃攜頤養天年,不是很好嗎?
我對這個問題挺感興趣,因為我本人剛剛退休,就在昨天,一同退休的老閨蜜還向我抱怨,說她去以前的單位辦事,原來的同事有的不熱情等等。周圍這樣的人和事並不鮮見,一些人在退休以後,的確心態不夠好,負面情緒也多,感覺到象是完全變了一個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種:有些人屬於事業型人格,在職時是工作狂,一切以工作為中心,很享受忙碌的工作帶給自身的充實感、成就感。這種人一旦退休,本身會產生一種失重感,覺得日常生活失去了方向,無所適存,覺得自己時過境遷沒用了,產生凄涼落寞的心情。
第二種:有些人在職時或者是領導,或者在管理崗位,平日里習慣了前呼後擁、阿諛逢迎、吃香喝辣的氛圍,個人也養成了自視甚高、剛愎自用甚至飛揚跋扈的個性,一旦退休,失去了以往的熱鬧,難免失意失落,牢騷滿腹,看啥都不順眼。
第三種:有些人在職時除過上班,沒有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也沒有處得來的朋友圈子,生活過的平鋪直敘、波瀾不興,而自己個性還多少有點敏感多疑,這種人一旦退休,很容易適應不了變化,要麼無所事事,悲悲切切,孤獨抑鬱,要麼挑事生事,刷存在感。
作為一個剛退休的人員,我想對同等處境的老年朋友說幾句話:
一、調整心態,接受現實。「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職位上待一輩子,都有退休的一天,這是自然規律,誰也概莫能外。正確看待得失榮辱,調整好心態。
二、經營自己的愛好。退休了,意味著有了相對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揀起曾經的愛好,完成以往的心願,或讀書寫字,或 旅遊 休閑,或跳舞垂釣,或走親訪友,或陪伴親人……合理安排好時間,充實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無事生非」。
三、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和志趣相投的新朋舊友加強聯系,互相交流,彼此鼓勵,藉助網路學習時事政治及實用技能(書法、繪畫、烹飪等),充實內心不落伍,不被時代淘汰。
四、融入家庭和 社會 。退休了就是退休了,不要再「想入非非」,也不要太過敏感,要有信心、按計劃安排好自己下半輩子的生活,要從心理上從既往的情境中走岀來,進入新的生活階段。努力做到不給 社會 添亂,不給兒女添麻煩,不給自己添堵。
退休後心態不好的人應該是少數,而且多為企退的人。在退休群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退休的人也不少,約佔三分之一吧?他們的退休金不錯嘛,還啰啰嗦嗦什麼?倒是企退的養老金較低,有厭氣也是正常的。其中,又有副科以上的在下崗時換崗,還有特殊工種等一批人,又佔了一部分滿意的群體,餘下不足三分之二的老人明白事理,體制不同,在職工資不同,為什麼到退休還與人家爭高低呢?所以,不少老人不想與他人相比,只與自已對比,的的確確,辛辛苦苦大半輩子了,有了比較穩定的養老金了,托共產黨的福了。只有極少數人轉不過彎來,偏要與公務員,事業單位比,自尋煩惱罷了。須知,你嫌養老金少,人家在職的還嫌你多哩?!
很多人退休後,吃不完用不盡,想吃吃不了。因為最好吃的已經吃膩了。想外出遊玩無人陪。一天無所事事,心情變差,人生苦短,悲由心生。這些退休人員,多數是一些沒文化,低素質的人。換言之:這些人如果沒退休金,和普通農民一樣,也許精神會更好。因為他們會想方設法地尋求高質量的生活,那就只有努力地幹活,思想肯定不會僵化。更不會看不起窮人,自我感覺高人一等;也不會悲哀自己多餘的錢無法享受。
有的四處 旅遊 ,老有所樂,尋花問柳。
有的舞文弄墨,吟詩作賦,精神可嘉!
有的樂善好施,行善積德!崗退身不退,繼續工作在自己喜歡的其它行業。
我退休後沒有這種感覺呀!
吃飯就可以掙錢的感覺真好[玫瑰][玫瑰][玫瑰]
一個時間過心情就平靜了。
退休後,心態反而不好,負面情緒很多。這是有多種原因的。
一是未退之前,忙忙碌碌工作、家務。人一忙碌,身心被工作、家務占據,沒有了過多的閑心思,就少了閑愁,人一悠閑閑愁就多。退休後,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沒有了占據心思的事務,自然會回憶以前的種種事情,結果發現這一切都離自己已遠了。以前好歹有個同事聊聊工作、聊聊天下事務,而如今退下來和誰聊呢?心裡有了孤寂,閑情就上來了,如何排泄?郁積的多了,心態就發生變化。
二是退休以前,生活極有規律,早晨起床、早點、上班、下班,午休、上班、下班⋯⋯而退休後,自由度大,生活沒有了規律,一下子適應不了,適應不了,就多想,多想,心性就亂,一亂,心火就大,一大就躁,一躁,脾氣就大,脾氣一大,周圍關系就緊張,一緊張,周圍人就遠離之,就這么惡性循環,不及時調整,及易出問題。
三是退休以後,與兒女相處的時間就多了,相處時間久了,極易產生矛盾,老人成天面對子女,就會這也說,那也說,以為是對子女好,豈不知子女特別煩,這就是代溝的原因,因為代溝,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規律均不同,自然矛盾加劇,老人感到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尊重,自然而然地心理失衡,脾氣就來了,弄得不好,一家關系會壞到極點!
四是退休以前沒有養成什麼業余愛好,一旦退下來以後,大量的閑余時間不知如何安排,人在沒有愛好,沒有占手占心的事情時,會迷茫,會無措,會寂寞無聊空虛,時間稍長,心理問題就產生。
五是有些人一旦退休,以前是忙工作、家務,現在是帶孫子孫女,成天被小孫子孫女所纏繞,沒了自己的自由,沒有了自己的交際,沒有了自己的時間,成天在家,日子久了,就煩躁。如果在帶孫子孫女時,因為觀念與兒女不同,哺育方法不同,兒女如果批評老人傳統育嬰的方式方法,老人心難受,不平,時間久了,矛盾就產生。老人的情緒會發生變化。
退休後形成的心態變化是多種多樣的,不一而足。那麼,退休以後,必須及時調整調好自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隨遇而安,因時因地制宜,人必須學會變通,變通則順,變通則活,變通則達!
退休後,應思考有一個有益身心 健康 的愛好,有了愛好,就有了占據心靈的空間,有了占據心靈的空間以後,就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有愛好的事情干,亦可以調節心情,亦可以讓人精神煥發!比如練習書法、繪畫,這些可以沉澱心情,可以占據時間,可以陶冶情操;比如讀書,長期閱讀,靈魂就有了憩棲地,精神就有了寄託;比如可以帶上老伴去 旅遊 ,在 旅遊 中增進與老伴的感情,可以讓心情寄散在山水中,讓精神愉悅於山水之美中;比如可以組成老年合唱團、老年健身運動隊,或者上老年大學,讓這些活動滋潤心田,占據時間,提升 健康 ;比如建立交友群,互相學習交流老年 養生 保健,防止被欺騙;比如退休後專心研究中草葯,讀一些中醫古方,提高醫學保健知識,通透人體的各個穴位、脈絡,明白體內陰陽平衡⋯⋯
總之,退休後,有各種事可干,有各種方式調節生活、調節心態,使之變成一個和諧、寧靜、安然、坦然、坦盪、坦誠、愉悅、 健康 的退休人。退休了,自己愉快樂觀了, 健康 了,是自己之福,兒女之福,亦是 社會 之福!
人退休之後,心態不好,情緒變差的原因有如下這些:
第一、上班時有緊迫感,人退休了,時間完全自由了!人們常說,上班的女人有兩個婆婆管。單位上,有領導這個婆婆管;家中,有老公他媽那個婆婆管。人到退休了,回到家中!單位上的婆婆沒了!自己也老了,家裡老公他媽那個婆婆也不在人世了!這時的退休人,老子天下第一,生活中失去對手!不需去應對誰!沒有挑戰的生活反而讓人頹廢!心態反而不好,情緒反而變差!
第二、人退休之後,被約束的時間變少了!自由的時間多了,時間多了卻不是好事!時間多了,會去想更多的煩人,更多的煩事!上班忙碌中,管自己工作的事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去想哪些無關緊要的人與事!有的人,有的事,越想越氣!人退休了,拿這空閑時間去想那些煩心事,心情哪會好!人們常說庸人自擾!退休時間多了,退休的人最易變為庸人!
第三、退休了,家裡家外的煩心事會找上你。人退休了,帶大了兒子,還望著你帶孫子!與家人摩擦時間變多了,煩惱自然會增加,來自家人的煩惱才是真正的煩惱!親朋好友知道你已退休了,天天沒固定事可做,需要幫忙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退休的你!有接觸就有摩擦。不管來自家人還是來自親朋的煩惱都夠你折騰,遇到這些,退休的人心態怎會好,情緒怎不差!
第四、退休的人整個身心
都已懈怠下來!作息時間沒有固定的章程,生活缺少規律,有節奏的上班生活突然消失!與 社會 人物已脫離,心裡感覺一些失落,覺得生活乏味,找不到自己存在感,天天猶如就在等死!這樣的心態怎麼會好,負面情緒怎麼不多!
人退休了,人退心不
退!退休人一定要找出自己想做的事,上班期間想做而沒有時間去做的事!規劃退休生活,心有所託。可以打打牌,下下棋,跳跳舞,出去 旅遊 ……好好完成自己上班期間想做而沒有時間去做的心願!過上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讓心態變好,情緒變好!
④ 老年人如何安排晚年的生活
退休後的老年人除了照顧好子女孫輩外,更應該從起居、愛好、心理方面合理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做到起居有常
隨著年紀增大,人們對健康狀況愈加關心,做到起居有常就顯得尤為重要。生活作息有規律,有利於老年人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富有節奏,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春季到來,萬物復甦,老年人運動計劃必不可少。退休後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條件、原來的鍛煉基礎等,選擇適當的運動種類和運動量進行體育鍛煉。比如對於喜歡晨練的老年人,可以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散步、慢跑、做操、打拳、舞劍等項活動;習慣晚上運動的老人可以在晚飯後散步、睡前適當鍛煉等。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都是很好的運動習慣。
另外,因病卧床或不便行走的老人,每天被動地活動肢體,進行按摩、推拿等,也是很有必要的。
培養興趣愛好
退休後的生活與工作時的忙碌節奏迥然不同,有的老人會不適應甚至產生孤寂感,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對身心健康很不利。做好退休生活的規劃,要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方向。
有的老人認為忙忙碌碌的生活能夠讓自己覺得充實,那麼不妨找一個力所能及的合適崗位發揮余熱,比如擔任社區志願者等。
有的老人興趣廣泛,比如攝影、寫作、音樂、書法、繪畫等,那麼退休生活剛好給他們提供了充裕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深入學習。當然,對於那些青少年時期因工作「擱置」的愛好,此時也可以重新拾起來,延續當年的夢想。
另外,報名老年大學、多交一些新朋友,同樣可以讓退休後的生活充實起來。
注重心理修養
我們常說的「養生」不僅僅是指保持身體機能的健康,心理修養同樣重要。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回憶往事,這屬於正常現象。但過度「懷舊」,難以接受退休前後的生活落差並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則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嚴重的還可能加速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功能的減退。
我們應該明白,退休是另一種方式的人生,要坦然接受現狀,規劃、經營好自己的生活。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積極向上,不僅能夠愉悅身心、利於健康,更為子女安心工作、生活提供了堅強的家庭後盾,為他們樹立了生活榜樣。
⑤ 如何規劃父母的老年生活
規劃父母的老年生活需要考慮到許多因素,包括他們的健康狀況、財務狀況、居住環境、社交圈子等等。
總之,規劃父母的老年生活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建立一個全面的計劃,以確保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⑥ 你身邊的長壽老人都有什麼習慣
1、不貪吃,頓頓不吃撐
陳君石院士今年86歲了,他也是我們國家的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他告訴我們,長壽老人一般都不貪吃,飲食宜七八分飽。這是因為如果長期貪多求飽求撐,不僅會增加胃腸的消化吸收負擔,而且會誘發其他健康問題,危害人的壽命。
雜志也曾報道,在一些長壽國家如希臘、義大利、日本、哥斯大黎加等,人們普遍食量較少,平均每餐比世界其他地區少20%。
2、愛吃蔬菜
日本沖繩島典型的長壽之鄉,他們那裡的人,普遍比其他地方的人愛吃蔬菜沖繩島上的一盤食物所含熱量僅是一份典型的美國套餐的1/5。
養生專家分析,以蔬菜為主的飲食不但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以及其他有利健康的營養素,而且它們還有助於人體健康長壽。
3、愛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它是長壽的第一要素。這是因為,人體內各種細胞都需要水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各種代謝的化學反應必須在有水分時才能進行,代謝的廢物也需要水分才能排出體外。可以說,水是最便宜的長壽葯之一,想要讓自己壽命加長的話,就應該要多喝水。
一些醫學院與研究機構共同制定出一項「長壽守則」,其中有一條就是「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和清晨起床後要飲水」。
4、不偷懶,愛運動
運動是促進身體健康比較有效的方式,這也是長壽人的共同特徵。
法國BFM TV援引醫學雜志《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報告顯示,無論從多少歲起做運動都不算晚,中年時期才養成鍛煉的習慣也有助於延年益壽、降低早逝風險。
當然,這並不是建議大家等年紀大了再開始運動,養生專家建議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不僅利於長壽,對於維持充沛的精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5、心態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這個長壽秘訣是季羨林季老對於養生的經驗,季老是以98歲的高齡辭世的。他一直堅稱他的養生之道沒有秘訣,一直淡泊而樸素地貫徹他順其自然的處世原則。他從不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臉,從不無病幻想自己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