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人過世,送的禮金俗稱什麼
名稱:奠儀
讀音:diàn yí
意思:用於祭奠的閉友巧金錢和禮品。客人的金錢和轎鍵禮告慶品由外櫃收銀員接納入賬,隨後由支賓領著去靈棚弔唁。客人根據與死者關系遠近,行五叩禮、七叩禮或九叩大禮。
引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 賈母幫了幾十兩銀子,外又另備奠儀, 寳玉去弔祭。」
翻譯:賈母准備了幾十兩銀子,又單獨准備了一些祭奠的金錢和禮品,讓寶玉過去祭奠、弔唁。
近義詞:
祭儀[ jì yí ] 祭祀用的供品。
引證: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二○回:「 吳用安排祭儀,直至南門外蓼兒窪 ,尋到墳塋,哭祭宋公明 、李逵 。」
翻譯:吳用安排祭祀用的供品和儀式,到南門外蓼兒窪,找到了墳墓,祭奠宋江和李逵。
反義詞:
禮金[ lǐ jīn ] 表示敬意或慶賀所饋贈的現金。
引證:王西彥《夜宴》五:「他現在正苦於旅費不足,打算請校長跟教導主任在紀念周上公開報告一聲,叫學生把公餞的錢捐集起來送禮金。」
『貳』 有人過世,送的禮金俗稱什麼
有一位朋友問,「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這句話,是過去農村老話,還是現在的農村俗語。我告訴他們說,這句話是現在才流行的農村俗語,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做法,並不是現在有一些人所說的「前人留下的習俗」。
朋友又問其中的原因,我告訴朋友說,過去農村只有「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之說,這里紅事和白事,雖然一種要主動邀請或者告知親朋和鄰居,另一種則不需邀請或者告知親朋和鄰居,但是,指的是「人到」,而不是「禮到」。過去農村習俗之中,普遍沒有「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之說。實際上,過去農村普遍的說法是:「人到禮到」。
1、過去農村紅白喜事中的「禮」有哪些?
為了讓現在年輕人,了解過去農村紅白喜事中的「禮」,在講「人到禮到」之前,這里得介紹一下過去農村「送禮」時,禮品的講究。
舊時,農村普通人家,大多比較貧窮,富裕的只是少數人。那時,農村社會屬於典型的農耕社會,農村人過著自足自給的小農經濟經濟模式,商品經濟還不發達。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農村人手裡的錢並不多,物資匱乏,家裡的財富大多以「物」的形式保存,比如,糧食、布料、豬肉、雞鴨、蔬菜等。現在五十歲左右,以及五十歲以上,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有過這種經歷,應該還記得當年這種紅白喜事之中送禮的方式。因為這種送禮方式,從舊時一直延續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來才逐漸被貨幣,即「份子錢」取代。
因此,過去農村紅白喜事,所送的「禮」,大多數人都以「物」為主,只有少數人用貨幣。尤其是同村人,更是如此。這里例舉一些過去農村人隨禮,以「物」為主的「禮」。
打三朝酒(滿月酒)。屬於慶賀性喜酒。屬於慶賀類喜酒。通常在未滿月前送禮:嬰兒衣服鞋帽、活雞、雞蛋、豬肉、豬肚、魚類等。一般根據平時個人之間的人情往來,可以只送一樣,也可以送多樣。
生日酒。屬於慶賀性喜酒。村鄰以米(以升為單位,下同)、麵粉、面條(以斤為單位)、麵食等為主。親戚,米、面、糖、布料(送布料一般是嫡親,或者關系親密的人)。做壽送對聯、匾額、壽帳(其實就是布料)等。
建房酒。屬於幫扶、慶賀性喜酒。通常有幫工,送建築材料、糧食、蔬菜等,可在建房的時候送,在新房屋落成典禮辦酒時就不再另外備禮。
嫁女喜酒。屬於送別性紀念性喜酒。以送嫁妝中的物品為主。通常在女子出嫁准備階段(即男方報明結婚日子時)認領,辦出嫁酒時送來,有被褥類(出嫁女子衣服除外,由男方置辦)、傢具類、生活用品類、鞭炮若干,可以是一件較大的,也可是幾件較小的。
結婚喜酒。慶賀性喜酒。村鄰以米、麵粉、面條、麵食、布料(通常關系親密)等為主。娘舅及其他親戚以禮金為主、還有糧食(以擔為單位)、對聯匾額(可做可不做)。
喪酒。屬於幫扶性白事。村鄰以米、麵粉、面條、麵食、新鮮豆腐、布料等,另送一刀紙(農村對燒紙的傳統計量)、鞭炮若干、蔬菜若干,義務幫忙除外。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地方不同,習俗有別,各地在紅白喜事來往隨禮,送禮的禮品可以不太一樣。而時代不同,各地送禮的禮品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到今天的農村,人們紅白喜事的來往隨禮,大多變成以送「份子錢」為主,送物的已經很少了。
2、什麼是「人到禮到」?
「人到禮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客人來了,不管禮金和禮物帶了多少,哪怕客人是空著手來,也表明客人對紅白喜事舉辦人的尊重,給足了主人的面子,就是給主人最好的「禮」。
過去農村人情之間的你來我往,普遍比較講究的是人是否到場,講的是紅白喜事中的人氣,並不看重來的客人帶來了多少禮金和禮物。客人到了,村裡的左鄰右舍都能看到,哪怕是客人的禮物帶得再少,人們也不會有什麼說法。人不到禮到了,村裡的左鄰右舍看不到,就會問,某某親戚為什麼沒有來呢?容易引起別人的種種猜疑,是不是與這家親戚鬧矛盾,關系處理得不好,親戚不來往了。
在這方面,農村人情來往之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老話:「長短是根棍,多少是個禮」。意思是說,長的棍棒也是棍棒,短的棍棒也是棍棒,同樣的道理,不管客人到家裡來帶了多少禮物,帶得多也是一種「禮信」的表示,帶得少也是一種「禮信」的表示。
「禮信」,很多農村通俗的說法,也被看成是方言俚語,通常理解為禮節性的禮物,比如一包糖、一塊肉、一隻雞,幾個雞蛋或鴨蛋等,不論多少,大小和輕重,只要有所表示,就是「禮信」。「禮」和「信」合在一起為「禮信」,講的就是親戚朋友之間相互禮敬和信義,重點又落在信義上。
農村人情往來,是相互的,俗語說:「人情是把鋸,你來我去」,用文雅一點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這也就是農村所說的「講禮信」。如果這次你家有紅白喜事,只帶禮去,人不到場,那下次他家有紅白喜事,你也可以人不去,只捎禮過去。這樣,親戚間的往來,就失去了人情味,只有「禮」(錢財關系),而沒有「敬」,更失去了「信義」,完全變成了一種放債與收賬的關系。
因此,「人到禮到」,在農村,人們又說成是「人到禮信到」。這裡面的意思就更加明顯了,說明「人到
」比讓別人捎禮物的更重要。
比如說,一個人結婚,上門給娘舅下了請帖,結果娘舅均以有事沒空為由,只請了禮過來,娘舅一個也沒有來,這種情況,不僅外甥沒面子,自己的父母更沒面子。在過去農村,娘舅是所有來客之中,最尊貴的客人。「娘大舅大」,娘舅是別人不能替代的客人。農村辦喪事也同樣如此。
為了讓讀者多了解過去農村民俗,這里順便將過去農村紅白喜事習俗知識拓展一下。
事實上,「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句話,在農村,「紅事不請不到」通常指娘舅那邊的親戚,按照過去農村規矩,嫁女要「接」(即上門去告訴他們,通常不下請貼),結婚要「請」(即下請帖),生日、建房、進火等喜事要報信(不下請貼)。其他村鄰,除了幫忙的要上門請外,吃喜酒的人是不用請,自己上門來,有的地方俗稱「趕酒」、「吃喜酒」。
「白事不請自來」是指村鄰。通常來說,老人過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殊信號。比如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後要放三個大鞭炮,俗稱報喪炮,或死人炮,有這種習俗的地方,春節拜年是不允許放大鞭炮的;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後,要敲三聲鑼(或者鍾、鼓之類),叫喪鑼,有這種習俗的地方,通常把「打鑼」比喻為做事失敗和某事完蛋了。村裡人不用請,大家都自覺來幫忙,這就是過去農村俗語說的「一家有喪,全村有喪」,意思是說,村裡一家人有了喪事,就等於是全村人的喪事,是大家的事,俗稱為「眾人眾事」。
但是,娘舅那邊的親戚則需要去「請」,農村俗稱報喪。由孝子中的長子披麻戴孝、帶著米和酒肉到娘舅家去報喪。通常來說,只報給親娘舅,娘舅一邊告訴其他親戚,一邊到喪家去見死者最後一面,俗稱為「看活」,或者「看生」(意思是看望和安慰活著的親人),然後回去,再召集那邊的親戚來參加葬禮。
從上面的習俗我們可以看出,過去農村,人們更看重的是「人到」,人到即「禮到」。如果僅僅只是捎個禮,就算是「禮到」了,還是有失禮數,即使收了禮,心裡也不高興。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不管是紅事白事,人不到,只送禮,一般不會接受。
3、為什麼說「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是當代俗語?
過去農村,由於人們絕大多數的人從事農業生產,住居在村裡,即便是臨時有急事,不能去參加親戚朋友的紅白喜事,還可以讓家裡的其他人前往。只要是家裡有人去了,就算是「人到禮到」。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農村大量的人員開始離開土地和村莊,到外國經商或者務工,分布在全國各地比較發達的城市,至少也到縣城或市級城市,留在村裡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全家都外出,包括小孩讀書也在外地學校。這種農村人口的大流動,也讓原有的一些農村習俗發生了變化。農村人情往來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這種背景下,農村親戚比較多,這些親戚之中的紅喜事,一年少也有幾次,多則有十多次。離家鄉這么遠,或者離親戚那麼遠(有的全家住在外地城市),來去一趟不容易,花在路上的時間和路費也不少。再說,不管是經商還是務工,都很難脫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捎禮(通迅還不太發達的時期),到後來,網上支付方式的發展,「份子錢」的轉收就更加便捷了。除了一些必須親自參加的紅喜事外,對於一般的紅喜事,大多數人都採用了這種方式。這種做法成了習慣,人們也就能夠理解,也就沒有什麼可見怪的了。這就是「紅事禮到人不怪」的意思。
農村白事與紅喜事就不一樣,現在本來在農村的人就少,需要的是有人來參加。如果一個村的人,在老人去世後,所有在外的人都不回家,就一些老人在家,喪事就無法辦了。對於農村來說,每個兒女都有老人,每個人都會變老,每個家庭的將來都會有這么一回事。現在別人家老人去世,你一家人不去參加,將來你家有同樣的事,別人同人也不會來參加。人情來往是相互的,村裡人相互幫忙也是相互的,農村沒有萬事不求人的人。
也就因為如此,現在很多農村,自發制定了一些講鄉情的規矩。比如,有一些村民間規定,村裡老人扶柩、打金井等事,按照勞動力排班,輪到誰就由誰上,如果確實沒時間,就由這勞動力負責請人來做。
當然,也有一些農村,辦喪事市場化,有專門的隊伍,一條龍服務,但是,參加坐夜守靈傳統不可能市場化,還是需要有人來參加。這也就是「白事禮到人不收」原因,錢不可能代表一切,更不能代替鄉情和親情。
總而言之,農村民俗是長動不息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是,過去農村的習俗就是過去的習俗,現在新出現的習俗就是現在的習俗,只有多了解農村過去習俗,才不至於張冠李戴。
『叄』 葬禮給錢叫什麼
喪事上給與已亡家屬的錢不能叫做禮金,可以叫做挽金,但是最正規、最禮貌的叫法是:帛金,拼音為bó jīn。
帛金指的是葬禮上送的禮金。源於以前人們生活不富裕,親友家裡發喪,出席喪禮的都會送些數目為單的錢,幫補一下親友辦喪事支出,除了是對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實實際際地幫助一下在生的人。這筆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錢是為「帛金」。「帛」是絲織品的總稱,絲織品在古時是貴重物,「財帛」之意就泛指金錢。
弔唁注意事項
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
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肆』 給給過世的老人隨禮叫什麼錢
這種隨禮叫帛金。
以前人們在人們普遍比較貧困,親友喪葬需要相互幫扶,去吊喪的人會送去數目不等的單數字的禮金作為幫補表示。當然後來這個就慢慢變味。
希望對你有用。
『伍』 葬禮的禮金叫什麼
詞語:奠儀
讀音:diàn yí
意思:用於祭奠的金錢和禮品。
引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內回:「 賈母容幫了幾十兩銀子,外又另備奠儀, 寳玉去弔祭。」
翻譯:賈母准備了了幾十兩的銀子,另外又准備了一些用於祭奠的禮品,讓寶玉帶去祭拜。
反義詞:禮金
讀音:lǐ jīn
意思:
1、表示敬意或慶賀所饋贈的現金。
引證:王西彥《夜宴》五:「他現在正苦於旅費不足,打算請校長跟教導主任在紀念周上公開報告一聲,叫學生把公餞的錢捐集起來送禮金。」
2、苗族訂婚時的聘金。
引證:《中國民間故事選·阿秀王》:「但是,我還要三根龍王的須子做禮金,你明天去找三根龍須子來,就可選好日子把我的小公主娶去了。」
『陸』 人死後送的慰問金叫什麼
老人去世後,生者的親朋好友送的禮金叫奠儀。
奠儀是用於祭奠的金錢和禮專品。客人的金錢和禮品由外櫃收屬銀員接納入賬,隨後由支賓領著去靈棚弔唁。客人根據與死者關系遠近,行五叩禮、七叩禮或九叩大禮。
出處:出自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賈母幫了幾十兩銀子,外又另備奠儀,寳玉去弔祭。」
(6)老人家去世隨份子錢叫什麼擴展閱讀:
當面去弔唁,一定要記得帶上自己的禮物和問候,而且一定要根據情況送去不同的禮物。那些高齡的老人故去,安安靜靜的因為「老」而去世的。這種情況是任何人都無能為力的,故而這類悲傷會減輕一些。
另外一些就是「哀喪」,這些死亡一般都是由於意外造成的,例如車禍、疾病等,總之是年紀很輕就去世的,這是最令人悲傷的。
參考資料來源:
『柒』 去世隨禮的禮金叫什麼
帛金。
源於以前人們生活不富裕,親友家裡發喪,出席喪禮的都會送些數目為單的錢,幫補一褲渣基下親友辦喪事支出,除了是對死去的人聊表心意梁大,也實實際際地幫助一下在生的人。這筆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錢是為「帛金」。
注意事項:
逝者為大,人們准時趕到葬禮現場,這是對死者的敬意。為避免遲到,參加葬禮最好提前出門。如果不小心遲到了,進入葬禮現場時也要保持低調,不要做令人厭惡的事情。
出席葬禮,不能胡謹空手弔唁,一定要先拿出禮金給喪家。若沒有準備禮金,至少要帶一束鮮花,以示對死者的尊重。
『捌』 喪事送錢叫什麼名稱
喪事送錢叫挽金,或者叫禮錢。各喊絕地的風俗不一樣,叫法說法鄭裂姿都不一樣。在東北的多數農村喜事白事都是一樣叫法,就叫隨禮錢。一般親戚拿的錢叫「折儀」也稱「儀禮」。朋友或鄉親送的錢稱紙禮、帛金,俗稱白包。
其他風俗: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親友參加喪禮都會收到由亡者家屬送出、內含一元硬幣及糖果的吉儀。一旦親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數,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尾源纖數便為九,導致喪事「長長久久」不吉利之意。
因此,便要特別在帛金內加入一元,以便扣除吉儀內的一元後,不會以九字作結。此外尾數一元也可取其單數,免得「壞事成雙」。避免偶數是因為「雙」與「傷」是諧音,有「傷心」的意思。
『玖』 葬禮時給親人的錢叫什麼
叫挽金,或者叫禮錢。十里不同俗,葬禮給錢說法多樣,雅俗不一。
奠分:舊俗治喪,各家分攤送給喪家的奠禮,多為現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 莫可基 ﹞到三十歲頭上,又死了老婆,便又借著死老婆為名,硬派笑卜激人家送奠分,撈了幾碰襪十吊錢。」也可以叫奠敬。奠敬就是奠儀。代作祭品而送給喪家的錢。
香錢,委託購買香、金箔的錢。
親戚拿的錢叫「折儀」也稱「儀禮」朋友或鄉親送的錢稱「紙禮」。
葬禮給錢要用白色紙包裹,一般是寫對逝者悼念詞。如 音容宛在,典範長存,永垂弊備不朽。也有簡單寫個奠字,然後落款。
『拾』 人過世送的錢叫什麼
叫紙錢、冥幣、燒給死者的錢,是給死者買東西用的錢,是陰間的貨幣。人死了,就要用這種錢,所以叫紙錢,是用來買東西的錢。燒紙錢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就用火葬的方式來安坦襲置死去的人的靈魂,以求死者純姿的靈魂能夠升入天堂。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讓褲兄一傳統的習俗逐漸流傳下來,並且演變成為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在我國古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職業,就是道士。為什麼呢?因為道士可以為人們驅鬼,而這種驅鬼的方式便是通過燒紙錢。為什麼要用燒紙錢呢?因為道士知道人們的靈魂是需要用錢財來買的,如果沒有錢,那麼靈魂是無法升入天堂的。因此,道士便用燒紙錢的方式來為人們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