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與腸道菌群有關系嗎
而腸道菌群失衡或失調,會導致「壞」細菌比「好」細菌更具優勢。壞細菌的過版度生長可造成腸壁滲透性增權高,使得毒素進入血流,從而能夠到達全身各處,引起各種不良反應。比如,菌群失調可造成炎症性腸病、肥胖、糖尿病、腫瘤、焦慮和自閉症等。
㈡ 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病)是怎麼引起的
㈢ Aβ沉積與認知功能下降及老年痴呆有什麼關系
老年痴呆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但是截雹緩缺止目源辯前,它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都是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目前行業裡面研究的熱點的就是腸道菌群失衡引發的神經炎症、β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被認為是誘發哪岩AD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經細胞外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這種物質的沉積會損壞周圍神經細胞膜和線粒體膜,導致神經細胞的損傷。
㈣ 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與神經炎症有什麼關系
根據2012年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相關論文「神經炎症現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顯示。阿爾茨海默病(AD)是目前最常見的的一種典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還不是很清楚。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神經炎症在A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及其產生的炎症因子是AD神經炎症的主要表現。此前,用於治療輕中度認知功能下降的九期一(GV-971)相關的研究論文里也有提到這個部分。
㈤ 增加腸道微生物,有助於防治痴呆,科學原理是什麼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性痴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起病隱匿,病程慢性進行。它是最常見的老年痴呆症類型。神經精神症狀,如進行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和語言障礙,嚴重影響社會、職業和生活功能。A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建立和加強日常習慣,盡量減少記憶性的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正常的心態,樂觀的態度,心胸開闊,不要計較瑣碎的細節。保持生活規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鍛煉要適度,避免過度疲勞。注意營養,合理膳食,粗細搭配,經常吃些谷類、豆類、蔬菜、水果、魚、瘦肉等;不要吃得太多。
㈥ 腸道菌群失衡對身體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腸道菌群和身體多種疾病都相關。我之前有看過不少CVP精準醫療的醫學科普,他們的科普都是基於國際前沿醫學研究,我也從中獲益不少。腸道菌群一旦失調,不僅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便秘,還和過敏、抑鬱、腫瘤、老年痴呆、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都息息相關。現在互聯網上關於腸道菌群的科普非常多,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
㈦ 不好好養護你的腸道菌群,小心你會變傻
說起我們人類的腸道,大家可能都知道腸道是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的重要器官,同時也是我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部位;生活在我們腸道的微生物加起來遠遠超過我們人體的細胞,他們在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為我們的身體提供所需的維生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保持身體、保持大腦健康。然而,當我們的腸道被壞細菌佔領,會導致炎症等多種健康問題。其實,像老年痴呆症、自閉症、抑鬱症、肥胖症等都和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
讓什麼樣的細菌住在你的腸道,還是我們自己說了算。如果通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讓益生菌入駐我們的腸道,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腸道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小蠻腰還是啤酒肚?
我們的腸道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裡面生活著上百億的細菌,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恐怖。一個人是胖是瘦除了先天遺傳和生活習慣外,腸道的細菌類型也能決定你是否能保持苗條還是體重爆表。
那麼我們的腸道都有一些什麼樣的細菌呢?其中90%左右都屬於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雖然目前科學家還不能確認這兩個群體的比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腸道內的厚壁菌門比擬桿菌門多的話,那麼身體就更有可能出現炎症,也更容易發胖。為什麼呢?厚壁菌門非常擅長吸收食物中的能量,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都被厚壁菌吸收了,於是我們會不知不覺攝入更多的卡路里;相反,擬桿菌卻不怎麼消耗卡路里,而是忙碌於分解植物纖維和澱粉。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的實驗研究表明,探究人的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之間的聯系,他們比較西方人和非洲大陸的兩類人群,發現西方國家的肥胖人群越來愈多而非洲胖人較少,任何人群的腸道菌群的問題都是可以說明問題的;最後研究人員發現,非洲人的腸道中含有更有的擬桿菌門而西方人腸道中則有較多的厚壁菌。
健康的腸道微生物不僅讓我們保持苗條的身材,還能幫助肝臟分擔工作,我們的肝臟的工作任務繁重,那些食物中帶有的環境毒素,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肝臟就要負責把它們清除。不過健康的腸道也可以承擔一部分的清理工作,所以腸道常常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肝臟」。當毒素進入腸道,微生物就要充當第一防線,負責把毒素中和掉,從而減輕肝臟排毒的壓力,讓我們的肝臟更加健康。
炎症反應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保護身體又可能引發傷害。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被蚊蟲叮咬過後,周圍的皮膚就會變得發紅發癢,其實發紅就是炎症反應的表現,身體通過外界刺激表現的反應來保護我們的機體健康。談到炎症,我們首先會想到感冒的時候嗓子發炎、咽喉腫痛;或則是皮表現的紅腫熱痛,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簡單。
身體的炎症反應是為了幫助免疫系統對抗感染、損傷,然而炎症反應有時也會一發不可收拾,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如果炎症反應持續時間比較長,且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有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說糖尿病、癌症、哮喘、關節炎,甚至是多發性硬化症。身體好好的為什麼會出現過度的炎症反應呢?首先,一些基因會導致炎症反應不受控制,不過只要我們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那麼這些基因就不會被激活。另外,血糖過多也會增加機體的炎症反應。如果血液中的糖分過多,細胞就會消化不完,多餘的糖分就會被蛋白質或脂肪結合,形成糖基化終產物。如果糖基化終產物一旦過度堆積,就會影響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從而也就引發了炎症反應。所以說,適當的炎症可以對抗疾病,如果炎症反應過多也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腸道菌群也會引發炎症反應,甚至也會讓你的大腦出現問題。
腸道微生物不健康,大腦可能也會遭殃。
我們的大腦和腸道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但是二者之間的聯系卻相當緊密。腸道微生物可以說是大腦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時間腸道忙著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物質,與此同時,它還要防止有害物質的入侵,於是腸道黏膜的表面就像是一個保護層,既能吸收營養物質,又可以隔絕有害物質。研究發現,腸漏還會導致腦漏,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大腦被血腦屏障所保護,防止有害物質進入大腦。從腸道進入的有害細菌可以一直往上進入大腦,不速之客進入大腦後會導致腦部的炎症。
大腦是我們的機體的控制中心,如果腦部發炎則後果很嚴重。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感受器,即使大腦有炎症我們短時間內也無法察覺。然而腦子發炎是很要命的事情,會引發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抑鬱症等。
自閉症的產生與腸道微生物有很大關系。
自閉症我們都聽說過,但是對自閉症的確定的病因至今不明確。自閉癥候群是一系列的症狀,通常在大腦發育的早起開始出現,患者往往迴避眼神接觸,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有重復性行為等。為什麼會出現自閉症呢?有一種假設就是說腸道菌群出了問題,如果兒童時期腦部出現了炎症,就會可能影響大腦的發育,從而患上自閉症。研究發現,很多患自閉症的人的菌群都很類似,這種腸道菌群的表現和炎症的反應有很大的聯系。現在的糞便移植治療方法,有效的回復患者受損的腸道微生態菌群。
如何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腸道微生態?西餐中的大量果糖會引發各種疾病。
很多甜食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會對我們的身體不利,果糖是西方人卡路里的主要來源之一。一瓶350ml的碳酸飲料中含有140卡路里的果糖,一個中等大小的新鮮的蘋果只有70卡路里,研究表明,攝入過多的果糖與胰島素的耐受有關。此外,高果糖的飲食也會對我們的肝臟造成負擔,因為果糖只能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大部分會被轉化為脂肪。作為身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一旦肝臟出現了問題,我們整個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此外,麩質也是對健康不利的,麩質是穀物和穀物製品的一種蛋白質,它可以讓面團更加有韌性。麩質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平時吃的piza、通心粉、甚至是冰激凌和化妝品內都有的。雖然真正患有麩質不耐受的人群很小,但是很多人對麩質都是有不良反應的,甚至是察覺不到的,這種現象被成為麩質敏感。麩質敏感會增加機體的炎症反應,從而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和不良反應。
過量的抗生素和各種毒素會威脅我們的健康。
1928年的蘇格蘭的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作為20世紀的一項突破,這一發現標志著抗生素時代的到來。雖然抗生素挽救了很多生命,但是如今我們卻面臨著抗生素濫用的尷尬局面。在如今抗生素泛濫的年代,我們不僅在損害腸道菌群,更是在犧牲整個生命的健康。
當我們用的抗生素越來越多,細菌也會變得越來越厲害。抗葯性金黃色葡萄菌就是因為抗生素的濫用出現的,一旦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根本沒有用。如果超級細菌耐葯後被傳播,將造成不可預知的後果。抗生素同時也會殺死我們的有益菌,沒有了有益菌,有害菌就會佔領我們的腸道,從而引發越來越多的腸道問題。此外,環境中的有害的化學物質也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雙酚A被證實可以致癌,但是目前該物質被用於製作塑料、超市小票等。
吃發酵食品和有規律地斷食對健康大有好處。
面對如此多的物質破壞我們的腸道菌群,那麼我們該吃點什麼有益於健康呢?吃發酵的食品和有規律的斷食對我們的健康大有好處。像葡萄、酸奶、紅茶、泡菜等都是發酵產品,發酵就是把糖等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有機酸的過程。發酵的過程中,微生物還會產生珍貴的維生素B12,乳酸發酵是非常有用的,糖被轉化為乳酸,有益於增加益生菌的數量,可以防止有害菌的入侵和食物的變質。
斷食也是對人體健康很有益的,比如某段時間控制卡路里的攝入、間歇性斷食,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減緩衰老,讓身體燃燒脂肪減輕體重。另外,斷食還有利於細菌的良性轉化,控制卡路里可以減少易衰老細菌的數量,
姜黃和椰子油是天然的養生食物。
姜黃是一種黃色的草葯,是我們常用的咖喱粉的重要成分,也是一種養生物品,它具有很強的消炎和抗氧化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腦細胞的數量。姜黃中的姜黃素可以維持血糖的穩定,對糖尿病和肥胖症都是很有幫助的。
椰子油具有驚人的消炎功效,可以預防甚至治療阿爾茲海默症類的神經病症,還有適量的飽和脂肪,對心臟非常有益。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椰子油代替花生油、菜籽油做飯,每天1-2勺就可以。
想讓自己的腸道菌群恢復健康,需要調整我們的飲食,適量補充一些益生菌、日常適量酸奶,拒絕濫用抗生素~
㈧ 阿爾茨海默病:很想記住一切,卻被迫遺忘世界
人們常認為,老來多健忘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殊不知,有一小部分老年人的珍貴記憶不是變「老」了,而是被一個善於隱藏的「小偷」竊取了。這個小偷就是 阿爾茨海默病(AD) ,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別名叫 「老年痴呆」 。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總出現在不經意之間,打得人措手不及。 它很喜歡「纏上」65歲以上的老人,逐漸吞噬他們的記憶,引發精神和行為異常、生活能力下降等問題; 並且,年齡越大,碰到它的概率會越高。據統計,歐美國家65歲以上老年人中發病率為5%,85歲以上發病率則高達到30%以上。
根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稱, 2018年,全球共有5000萬人罹患痴呆,預計2030年將達到8200萬人,2050年將達到1.52億人。 這份報告還提到,在世界范圍內,每過3秒鍾就會有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可以說是一個「大腦殺手」,它會導致大腦及特定的皮層下區域的 神經元 和 突觸 損傷,進而造成顯著的大腦萎縮。因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皮質與正常人相比,當中的顳葉、頂葉,及部分扣帶回中的溝回會消失。
同時,負責學習和記憶的海馬也會極度萎縮,這不僅會導致不易察覺的記憶損害,讓患者難以記住新的事物,還會增加情緒病變和失智的風險。不僅如此,大腦的腦室也會擴大,造成大腦積液變多……
但是,醫學界迄今仍未找到導致大腦出現上述變化的根本原因。不過,有觀點認為,Aβ的沉積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起始事件,進而引起由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神經元纖維纏結,這兩種異常蛋白的沉積最終導致突觸損失、神經元凋亡。
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Aβ)假說 認為,神經元細胞膜上有一種對神經元的生長、存活及創傷後修復非常重要的跨膜蛋白——前類澱粉蛋白(APP),而Aβ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雖然正常人的腦子里也會產生Aβ,但很快就會被分解、清除掉。然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Aβ的產生和清除卻失去了平衡,當APP被一些酶分解成小分子片段後,被分解出來的 Aβ會在神經元外部大量積累和沉積,並對大腦神經產生毒害作用。
Tau蛋白假說 則指出,每個神經元都有由微管組成的細胞內支撐系統,稱為細胞骨架,這些微管的作用如同軌道,引導營養物質和其他分子在細胞本體和軸突之間來回移動。而Tau蛋白質被磷酸化之後可以穩定微管,但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Tau蛋白質發生突變而過度磷酸化,進而造成微管瓦解。釋出的Tau蛋白質會聚集起來,產生神經纖維團塊並且瓦解神經元的運輸系統。變性後的Tau蛋白質將使轉座子運作異常,導致神經元死亡。
針對上述兩種假說,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紊亂會通過腦–腸軸影響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Tau蛋白的過度磷酸化等,進而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
腸-腦軸 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進行溝通的雙向通信系統,由免疫、代謝、神經內分泌和迷走神經等因素構成。腸道菌群可以通過 腸-腦軸 這條途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 從而對全身的代謝和行為產生影響。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會隨著人體的發育而發展,直到成年後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到老年時期則會出現多樣性和穩定性逐漸下降等問題,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然而,腸道菌群紊亂則會影響吸收相關營養物質,損害人體的免疫機制及引發炎症反應等,進而導致一系列 健康 問題。
一方面 ,如果腸道菌群紊亂,有可能會導致胃腸粘膜和血腦屏障結構發生變化,滲透性增加,讓一些有害物質會更容易到達大腦,從而引起阿爾茨海默病。另外,雖然Aβ可以通過肝臟清除,但腸道菌群紊亂會通過影響腸道屏障、能量穩態等方式導致肝臟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肝臟對Aβ的清除進程。
另一方面 ,正常的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抗氧化物質或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等物質的活性來對抗氧化應激損傷,抑制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而腸道菌群紊亂則會使這種保護作用喪失 。 腸道菌群還會通過誘發炎症和促進脂肪生成等干擾胰島素信號通路,進而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促進 Tau 蛋白的過度磷酸化。不僅如此,細菌分泌的脂多糖還會進入血液,促進全身炎症的發生,進而加速 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進程。
雖然科研人員發現了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存在著相關性,但按照當前的醫學手段,只能通過相關手段減輕患者的痛苦,並不能完全治癒。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提前預防才是最好的辦法,具體可通過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動腦、讓心情愉悅及堅持 體育 鍛煉等方式進行: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兩戒」。「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三低」即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兩戒」即戒煙、戒酒。同時,作息上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不足會造成β-澱粉樣蛋白積累。
常動腦做有趣的事情可以鍛煉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如:玩數獨、玩視頻 游戲 等);業余愛好可以活躍腦細胞;多思考新事物可以刺激腦神經活動,這些都是延緩大腦老化的有效措施。
通過集體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既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心情保持開朗,又可以依靠外來的有益刺激,延緩腦功能衰退的速度。
堅持 體育 鍛煉可以釋放不良情緒、保持大腦正常運轉,讓腦神經細胞延緩老化。
【參考資料】
1、世界老年痴呆日 | 關愛老人,請注意阿爾茨海默病
2、維基網路:阿爾茨海默病
3、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菌群的關系
4、對抗阿爾茨海默症是持久戰
5、科普 | 當心!老年痴呆不光只有記性差
6、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7、腸道菌群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中的作用
8、人人 健康 :人到老年該怎麼預防阿爾茨海默症
慕恩生物:以微生物重建綠色未來
㈨ 腸道菌群如何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益生菌有用嗎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老年人中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占所有痴呆談轎碧的60%-80%。在老齡化日趨顯著的情況下,阿爾茨海默病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 社會 公共衛生問題,其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經成為影響人類 健康 的重大疾患。如果該病無法預防或減緩,預計發病率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達到流行病的比例。
阿爾茨海默病的特徵是神經細胞外β-澱粉樣蛋白聚集形成老年斑,神經細胞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時間比臨床症狀出現早10-20年,患者在臨床症狀出現前10-20年就可以通過成像分析觀察到大腦內澱粉樣蛋白的積累。
可能涉及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因素包括飲食、鍛煉、受教育史、睡眠問題、慢性感染、慢性炎症等等。例如: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中,睡眠可以降低 健康 中帆皮年男性腦脊液中澱粉樣蛋白的水平,而睡眠不足會抵消這種降低作用;在一項評估地中海飲食和痴呆發生之間關系的研究中,由大量蔬菜、水果和穀物組成的傳統地中海飲食降低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此,生活方式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不僅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還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等各種問題。
隨著農業、工業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在人類 歷史 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推測,每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導致了微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消失和毒性的增加,從而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含舉發病風險的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學研究最新進展表明,菌群失調,包括口腔、鼻腔和腸道菌群,可以導致全身炎症反應,並影響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免疫反應。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資料證實了腸道菌群失調以及腸道菌群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中的關鍵作用。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腸道黏膜和血腦屏障的病理性通透性開始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神經元不可逆轉的破壞。腸道炎症反應加上老年人的衰老和飲食不良,很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通過改變食物或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來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新的預防和治療選擇。那麼,腸道細菌是如何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的呢?
腸道菌群與大腦
腸道和大腦之間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進行雙向溝通交流:
所有這些相互作用都會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導致抑鬱、焦慮、記憶障礙和其它認知障礙等等。根據最新研究,腸道菌群的變化與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
無菌小鼠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能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病理學。APPPS1轉基因小鼠在大約3月齡時,大腦內會出現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是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絕佳模型。無菌的APPPS1轉基因小鼠中,澱粉樣蛋白的積累及其神經毒性顯著減少,當給這些小鼠重新定植腸道菌群時,這些負面影響再次發生。
那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是什麼樣的呢?一項研究比較了2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25名 健康 對照者的腸道菌群,結果顯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菌群多樣性降低,另外還觀察到厚壁菌門細菌數量的減少和擬桿菌門細菌百分比的增加。此外,中國的一項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研究發現,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和 健康 人相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糞便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厚壁菌門細菌數量減少,變形菌門細菌數量增加。研究發現,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細菌移植到無菌小鼠,會導致其認知能力顯著降低。
細菌或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通過釋放促炎症因子以及誘導氧化應激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發生。幽門螺旋桿菌、伯氏疏螺旋體或肺炎衣原體感染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血漿β-澱粉樣蛋白肽的水平升高。此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海馬和顳葉裂解物中發現細菌脂多糖的水平升高,這是導致炎症性大腦退化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已被證明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其它病毒如巨細胞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也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巨細胞病毒和HSV-1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顯著相關。巨細胞病毒感染可能通過影響免疫系統,促進HSV-1相關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腸道細菌也會產生澱粉樣蛋白
我們知道,阿爾茨海默病涉及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錯誤折疊和聚集形成老年斑。一些腸道細菌和真菌也可以產生澱粉樣蛋白肽或澱粉樣蛋白纖維,它們可以增加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聚集和引發炎症反應。此外,腸道細菌產生的澱粉樣蛋白肽也會增加其它錯誤折疊蛋白的聚集,比如α-突觸核蛋白。
前面我們提到缺乏腸道菌群的APPPS1轉基因小鼠中澱粉樣蛋白積累減少。然而,APPPS1轉基因小鼠模型與野生型小鼠的腸道菌群明顯不同,當把該轉基因小鼠的腸道細菌轉移到野生型小鼠後,小鼠的澱粉樣蛋白也開始積累。 健康 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在體外對澱粉樣蛋白的聚集有很強的抑製作用。此外,細菌脂多糖可能參與阿爾茨海默病中與澱粉樣纖維形成相關的神經炎症。細菌澱粉樣蛋白可以激活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的信號通路,而革蘭氏陰性細菌脂多糖可以促進小鼠大腦澱粉樣蛋白的積累,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細菌澱粉樣蛋白是如何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其它病理過程相互作用的,比如tau蛋白功能障礙、神經炎症和腦血管變性。 健康 腸道細菌釋放的代謝物可以維持認知功能,而促炎細菌釋放的代謝物會加劇大腦神經炎症,從而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當腸道屏障通透性增加時,細菌產生的澱粉樣蛋白進入血液循環,加重大腦內神經炎症。因此,細菌產生的澱粉樣蛋白可以控制神經炎症反應和β-澱粉樣蛋白肽的水平。腸道菌群受損可以改變血清中細菌澱粉樣蛋白和代謝物的水平,因此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惡化中發揮作用。
腸道菌群與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清除
小膠質細胞相當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巨噬細胞,參與清除大腦中錯誤折疊的β-澱粉樣蛋白。腸道菌群對小膠質細胞內環境穩態具有顯著影響,可以持續控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小膠質細胞的成熟和功能,無菌小鼠全身小膠質細胞都出現缺陷,細胞比例發生改變而且發育不成熟,導致先天免疫反應受損,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風險。與此相反,重新定植腸道菌群可以部分恢復小膠質細胞的功能。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調節小膠質細胞的穩態。因此,腸道菌群可以控制小膠質細胞的成熟、激活和功能,在腸道菌群受損的情況下,小膠質細胞的成熟以及tau蛋白和澱粉樣蛋白清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腸道微生物可以產生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物,它們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腸道細菌產生的代謝物可以通過影響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炎症、tau蛋白和澱粉樣蛋白的聚集來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增加腸道中抗炎細菌產生的有益代謝物,比如短鏈脂肪酸,可以促進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清除。
益生菌與阿爾茨海默病
在阿爾茨海默病轉基因小鼠模型中,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的變化,改變腸道微生物代謝物的含量,比如短鏈脂肪酸,從而改善認知功能。另外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即腸道菌群可以幫助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部分原因是通過短鏈脂肪酸的產生,它們可以干擾毒性的可溶性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的形成。
使用益生菌治療的阿爾茨海默病轉基因小鼠具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海馬體中的澱粉樣斑塊數量也明顯減少。給大鼠補充益生菌也可以逆轉抗生素氨苄西林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異常,包括空間記憶能力。
口服短雙歧桿菌可以通過抑制澱粉樣蛋白誘導的海馬炎症和免疫反應,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的認知功能下降。同樣,補充短雙歧桿菌A1也可以對有記憶問題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
益生菌發酵乳製品中的生物活性肽可以抑制神經膠質細胞的激活,改善記憶功能和認知能力。食用含有益生菌的發酵乳製品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大腦活動,而且會顯著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一項對60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發現,使用復合益生菌干預12周後,患者在簡易精神狀態評定量表中的評分有所改善。
這些作用可能是由於腸道菌群的恢復,也可能是由於對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其它病理事件的有益作用,比如氧化應激。因此,我們可以考慮使用益生菌來調節腸道菌群和其它病理生理過程,從而在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中獲得有益作用。
結論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病因不明確。有很多種假說試圖解釋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但目前沒有一種假說能最終解決疾病問題。關於疾病的發病原因大多數基於普遍已知的神經退行性機制,包括鈣穩態失調、澱粉樣蛋白的異常聚集、tau蛋白功能失調、神經遞質失衡、神經元細胞壞死和凋亡、突觸減少以及病理性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激活導致神經炎症、白質改變和最終的腦萎縮。
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病理學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孤立的大腦疾病,與身體的其它部位或器官沒有關系,但是現在,這種觀點已經開始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微生物-腸-腦軸的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可能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功能。
一些研究觀察到了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發生了變化,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腸道菌群失調常常促進一些促炎細胞因子和有害代謝產物的產生和釋放,某些腸道細菌本身也可以產生澱粉樣蛋白。菌群失調導致的腸道通透性增加以及隨後的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也會允許大量細菌澱粉樣蛋白、脂多糖、促炎細胞因子和其它有毒代謝產物進入外周循環系統,最終進入大腦,從而顯著增強大腦內的神經炎症反應、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沉積以及tau蛋白功能失調。
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腸道細菌在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病發生過程中可能引起的神經炎症和自身免疫反應。有很多人一直糾結於腸道菌群紊亂到底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還是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結果。研究發現,移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的小鼠,其認知功能顯著下降。雖然這還不能完全說明就是由於腸道菌群失調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是可以進一步惡化認知能力的。所以,毫無疑問,試圖恢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可以通過減少澱粉樣蛋白積累和神經炎症,顯著減緩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進程。 也就是說,通過調節腸道 健康 ,我們不一定完全能夠治好阿爾茨海默病,至少可以延緩疾病的進程。這裡面,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 探索 ,隨著該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未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熱潮也可以成功地聚焦於腸道菌群的研究。
參考文獻:Pluta R, et al. Gut microbiota and pro/prebiotic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ging (Albany NY). 2020; 12:5539-5550.
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