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哪些人適合中醫養生

哪些人適合中醫養生

發布時間:2025-06-13 08:09:36

❶ 中醫五行養生法

關於中醫五行養生法

關於中醫五行養生法,金木水土火並不止風水上有記載,同時五行也廣泛運用於中醫之中,我們人體穴位以及膚色,怎樣養生都和五行有關,下面一起來了解下,關於中醫五行養生法。

中醫五行養生法1

膚色蒼白,頭小,面長,肩寬做喊,背直,身體瘦弱,手足靈活,有才能,勤勞。但體力不強,多憂慮。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耐春夏不耐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氣侵襲時易生病。

火形人:皮膚赤色,肩背寬厚,臉形瘦尖,頭稍小,身材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對事物理解敏捷,走路時肩背搖動。其性格易生氣,輕財,缺乏信心,多慮,認識事物清楚,愛漂亮,性情急。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耐春夏不耐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氣侵襲時易生病。

土形人: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腿部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身材勻稱,步履穩重。他們內心安定,喜助人為樂,不喜依附權勢,而愛結交朋友。

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耐秋冬不耐春夏,感受春夏之氣侵襲時易生病。

金形人:膚色較白,方臉,鼻直口闊,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四肢瘦,動作敏捷,呼吸平緩,心胸寬廣,富有遠見,穩重自持,組織力強,為人敦厚,做事認真。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耐秋冬不耐春夏,感受春夏之氣侵襲時易生病。

水形人:膚色偏黑,頭較大,腮部較寬,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體型較胖,偏矮,腹部較大,怕寒喜暖。機智,靈巧,善辯,喜動,富於靈感,好幻想,喜自由,多疑,嫉妒,心胸較狹窄。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耐秋冬不耐春夏,感受春夏之氣侵襲時易生病。

五色與飲食養生食物的顏色與五臟相互對應,搭配合理,是飲食養生的基礎。從中醫角度講,青入肝、赤入心困稿、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的食品養心入血,還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養心更為重要,應適當多吃山楂(紅果)、蕃茄、紅蘋果、紅桃子、心裡美蘿卜、紅辣椒等紅色食品。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等黑色食品。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補肺作用。

因此,秋天應適當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脾色是黃色,四時皆養:所以黃色的食品多補脾。尤其在長夏和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應適當多吃山葯、馬鈴薯、黃小米、玉米等黃色食品。肝色是青色,表現為綠:所以青色食品多補肝。尤其在春天應適當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在四季分別五行養生春季:春季五行屬木,人體五臟中屬木的為肝。因此,春季養生應重視補肝。綠色屬肝,春季可適量多吃黃瓜、菠菜等綠色蔬菜和瓜果。五味中,酸味入肝,因此肝血虛的人春季還可適量吃些酸味食物,如做冷盤時,適量放些醋。肝氣太旺,表現為脾氣不好,所以常愛生氣的人,則應少吃酸味。

夏季:夏季五行屬火,人體五臟中屬火的為心。紅色屬心,但夏季養生卻不可盲目進補紅色食品,應根據個人體質情況來定。如心血虛,表現為心神不寧的人吃紅棗、桂圓會有良好效果;但如果心火旺,表現為口舌生瘡的人吃了紅棗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加重病情。

五味中,苦入心,因此心火旺的人可多吃些苦食,如苦瓜、苦丁茶等,以瀉心火。

長夏:傳統中醫學理論是將一年分五季,即在夏末秋初劃分出來一個「長夏」季節。長夏季節五行屬土,人體五臟中屬土的為脾,黃色食品對脾會比較有利,所以長夏可多吃甘薯、玉米等,健脾利濕。五味中,甜味入脾,但是,多吃甘甜的食物也會釀濕生痰,長夏季節氣候濕熱,因此,不可機械地按照五行歸屬而多食甜味食物。秋季:秋季五行屬金,人體五臟中屬金的為肺。

五色中白色屬金,可適當多吃白蘿卜、白木耳、大白菜、冬筍、百合等,它們性情偏平涼滋潤,能健肺爽聲,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五味中,辛味入肺,但秋季氣候乾燥,因而不能機械地按五行歸屬而多食辛辣食物。冬季:冬季五行屬水,人體五臟中屬水的為腎純尺野。

因此,冬季養生應重視補腎,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黑色屬腎,多吃黑色食物對補腎很有好處,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但冬天天氣寒冷,而黑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偏寒的食物,因此,陽虛怕冷的人,還應多食用羊肉、狗肉等溫陽食物。

黑色的衣服能更多地吸收太陽光的紫外線,有保暖作用,因此,冬季穿黑色衣服是適合的,但由於黑色色調偏暗,容易使人心情變得沉靜,而冬季又是抑鬱症的多發季節,因此,有抑鬱傾向的人最好不要在冬季穿黑色衣服。

中醫五行養生法2

五行養脾 脾胃共為「後天之本」,並且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脾胃不和可能會導致食慾下降,肚脹打嗝,便秘或者腹瀉。

五行中脾對應土,黃色的食物對脾會比較有利,所以平時多吃甘薯、玉米、橙子可以健脾胃。按五行來講,屬火的心可以溫養屬土的脾,多吃苦味的東西可以強心,其結果也是健脾胃。

五行養肝 肝主要調節人體的氣血,使體內氣機調暢,血液貯藏和流通功能正常。肝氣不暢就容易上火。

從五行來講,肝對應木,有肝火的女性,應該注意滋陰清熱,滋水涵木,也就是通過養腎來補肝。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養肝很有好處。對於蔥、姜、蒜、韭、辣椒、肉桂等辛辣燥熱的東西則應少吃。

五行養心 心火旺盛會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心氣不足又會心悸汗多,導致精神不好。

從五行角度講,心對應火,養心最好吃些紅色食物,如西瓜、柿子、番茄等;心氣虛則可吃些羊肉、韭菜、山葯等溫陽的食物。有心火的女人,除了多吃養心食物之外,根據五行相剋原理,補腎可以剋制心火,冬季好好補養腎氣也是個有遠見的方法。

五行養肺 肺主氣,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它還主管皮膚毛發,肺部不適就容易咳喘、鼻塞,甚至引起皮膚生瘡癤。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肺對應金,白色食物對肺臟有益,它們性情偏平、涼,能健肺爽聲,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如白蘿卜、銀耳、大白菜、冬筍、百合等。

五行養腎 腎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又主管人體的水液平衡,腎虛容易造成頭發早白,精力差,腰膝酸軟,下肢腫脹。

五行中腎對應水,多吃黑色食物對於補腎很有好處。比如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這些食物對應的是腎臟及骨骼,經常吃能使多餘水分不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強壯骨骼的作用。

❷ 哪些人群需要進補養生

從生活實際上講,古代的中國,由於以往農業社會,勞力支出較多,但營養補給往往不足,歷經春、夏、秋三季後,體力往往已透支過多,故須趁冬藏時,將全身精氣伏藏起來,用來修復五臟六腑的功能。古人觀察地球磁場與氣溫變化,到冬至之時,應開始依循自然規律,將陰液保存、陽氣長養出來,如此身體的陰、陽氣才能夠周全,陰、陽氣順後,就不致有陰氣內傷、腎氣內亂之問題產生。

中醫素有天人相應之說,指的就是人應該順應季節而調整自己的生活。冬至為整個陰、陽氣轉變最重要的時間點,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中醫理論認為人應該多藏一些東西,才能保證第二年有足夠的精氣來驅動第二年的活動,所以冬季進補是為嚴冬做准備。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能較好的發揮滋補功效。

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進補呢?當然不是。

中醫講究辯證治療,即首唯根據不同的體質因人而異的差異化慶禪診治,體質不同,其對應的進補葯方、劑量、食材是不一樣的。比如每到冬天,有的人特別怕冷,有的人就不怕冷,這是為什麼呢?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體質的不同:怕冷人群多是陽虛體質,不怕冷的多是體內陽氣充盛。一般來說,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以一直補到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有人可能又會問:為啥就中國以及周邊幾個國家會搞進補,而西方國家普遍沒有這個風俗?無他耳,依舊是體質的原因。亞洲國家,普遍都是以植物性雜食為主的,而西方則主要以肉食高蛋白食物為主,加之文化、習俗、環境以及理念長達千年萬年的不同,從根本上改變了兩者的體質,就像亞洲國家的婦女生孩子要坐月子,期間不能沾冷水、不能見風、不能吃冷飲冷食以及不者差培能擔重物,而西方則普遍沒有這個做法,生完孩子該吃吃,該喝喝,該游泳的游泳,難道西方的女人就不是女人?當然,如果西方人也學著亞洲人一樣進補,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是依舊是需要辯證治療,對症下葯。

❸ 中醫體質養生建議

當下很多朋友都在關心體質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體質?體質是怎樣形成的?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當的 養生 保健方法呢?

一、什麼是體質

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而天地在化生萬物的過程中,很少會把陰陽五行之氣完全均勻地分配到每一個個體。於是就出現了:有人陰偏不足,有人陽偏有餘,有人濕氣較盛,有人肺氣素虧。凡此種種,每個個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種身體特質,即是體質。

在所有的體質類型中,陰陽平和的體質是最為理想的,但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非常少。大部分人,或此有餘,或彼不足,體質中都存在著某種「偏」性。正是這種偏性,決定著我們的身體更容易罹患哪方面的病症。

比如氣虛體質者,比較容易出現腹瀉、腹脹、咳嗽、喘等病症;陰虛體質者,容易出現失眠、焦慮、夜間盜汗等問題。而所謂的體質 養生 ,本質上就是要盡量糾正這種偏性,使其朝著陰陽平衡的方向來改善。

二、體質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來說,體質由先天因素決定,受後天因素影響而成。

比如說,父母的身體都偏於氣虛,孩子體質氣虛的機會就非常大;父親體質陽熱,而母親體質氣郁,那麼孩子的體質或從其父,或從其母。這是先天因素對體質的決定作用。

而後天環境,或飲食習慣等的改變,又可以對體質產生一定影響。如長期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下,體質會朝著寒濕方向轉變;長期嗜食辛辣,容易把體質變得燥熱;長期大量飲酒,容易形成濕熱體質,等等。

體質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通常很難完全改變。前面望診一節曾提到的那位患者,舌體中間有一條縱深大裂紋,幾乎要將舌體分為兩半,此人的體質就是典型的氣虛體質。隨著治療的持續進行,此患者的舌體逐漸變小,中間的裂紋也漫漫變淺,裂紋上也漸漸被一層薄薄的舌苔所覆蓋;但與普通人相比,他的舌體仍然比較胖大,裂紋仍然比較明顯。

三、判斷體質的方法

如何辨別體質的方法,實際上,在上面臟腑辨證的內容中已經講過了。將「氣虛證」的名字,換成「氣虛體質」,諸如此類,上面給出的辨證百字要訣,就成了辨體質百字要訣,道理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體質是人身之常,表現出來的「症狀」一般不會像疾病狀態時那樣突出。有類於食物用來充養,因其平和以為常;葯物用來治病,秉其偏甚以矯枉。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體質類型分成虛實兩大類,與上面辨病性部分相同。虛性體質,主要有氣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這幾種類型。

簡單來說,一個人平時說話聲音低微,不喜言語,懶於活動,時感疲勞乏力,反復感冒不愈,舌體偏胖大,或見齒痕,即可判定為氣虛體質。

眼睛干澀疼痛,視物不清(包括近視和老花眼),失眠多夢,女性月經量少色淡,多為血虛體質;血虛常與氣虛並見,即合上面氣虛體質的表現,形成氣血兩虛的體質。

身體瘦小,舌體瘦小,舌紅苔少,夜間睡眠時覺熱、盜汗等,多屬陰虛體質。

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色清量多、舌色淡白、津液偏多者,屬陽虛體質。

實性體質與虛性體質相比,給人的印象是比較結實。比如同樣是體質偏寒,陽虛體質人更容易出現大便溏、小便清長這類虛性症狀,實寒性體質者則較少出現。最常見的實性體質包括:寒性、熱性、濕性、濕熱、氣滯、血瘀這幾種類型。

大體來說:形寒肢冷、常年不溫屬寒;面赤舌紅,性情急躁易怒屬熱;身體肥胖、大便黏膩、舌苔膩屬濕;胸悶肋脹、嘆氣連連屬氣滯;口唇紫暗,舌下絡脈青紫屬血瘀體質。

四、如何改善體質

改善體質的基本原則就是糾正偏性,力求陰陽平衡。

陽氣不足則補益陽氣,氣滯濕盛則行氣化濕。以下無疾根據既往經驗,針對上述體質的朋友給出一些改善體質的建議,以供參考:

1. 氣虛體質 養生 建議

宜適當的增加運動量(氣屬陽,陽主動,動則生陽),但不主張劇烈運動(壯火食氣)。

忌冷飲及生硬食物,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忌鮮牛奶(耗陽氣),慎肥甘滋膩(不利脾運);宜偏清淡飲食,宜牛羊肉,宜山葯、大棗。

常備中葯:西洋參、黃芪(可以根據下一講中葯部分內容,適量選用1~10g參或芪,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常備中成葯: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症狀明顯時,可根據方劑章內容,選用健脾或益氣,晚睡前服用)。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太陰經之下肢部分(日常保健,可敲打、按揉以上三條經脈,詳細位置及機理,請參照第十講經脈原理)。

2. 氣血兩虛體質 養生 建議

隨著學習、工作壓力的增加,電腦前工作時間的延長,手機逐漸演變為新的人體器官,越來越多學生和上班族的體質傾向於這種類型。其原因多在於思慮傷血,血少氣耗。這些朋友需要注意:

適當增加運動。動作以自由舒展為宜,如散步、慢跑,不以量取勝,不追求高強度,避免勞累。

避免過度用眼,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忌冷飲及生硬食物;宜偏清淡飲食、甜食,宜牛羊肉、豬肉、雞蛋。宜山葯、大棗、桂圓。

常備中葯:黨參、黃芪、熟地、當歸(開水沖泡代茶飲,或煲湯服均可)。

常備中成葯:人參歸脾丸(根據症狀輕重斟酌用量,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用法同氣虛體質)。

3. 陰虛體質 養生 建議

宜靜坐,每天20~30分鍾(靜則養陰)。

忌熬夜,晚十一點以前必須睡覺(法於天地,順乎陰陽)。

忌辛辣食物(易耗傷陰血)。宜酸味、甜味食物(酸甘能化陰)。宜牛肉、豬肉、雞蛋、奶、豆製品,宜山葯、木耳、黑芝麻。

常備中葯:熟地、天麻(開水沖泡代茶飲,或煲湯服均可)。

常備中成葯:六味地黃丸(根據症狀輕重斟酌用量,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用法同氣虛體質)。

4. 陽虛體質 養生 建議

宜適當增加運動量(動則養陽)。

禁寒冷飲食,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忌肥甘黏膩(不利脾運)。宜牛羊肉,宜適量辛辣。宜適量飲黃酒、白酒。

常備中葯:紅參、黃芪,肉桂、乾薑。

常備中成葯: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黃丸(可據方劑內容選用,晚睡前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太陰經之下肢部分。宜腰、腹部艾灸。

5. 寒性體質 養生 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動則生陽,陽盛則陰消)。

忌冷飲、冷食,忌大量飲水(傷陽氣)。宜牛羊肉,宜辛辣,宜白酒。

常備中葯:乾薑、肉桂。

常備中成葯:良附丸、艾附暖宮丸(根據病症,胃痛、痛經時服用)。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之下肢部分。

6. 熱性體質 養生 建議

增加運動量(令熱有去處),如每周三次高強度健身運動。

慎辛辣、羊肉(助熱),慎飲酒。宜豬肉、鴨肉、奶,宜水果,宜綠茶。

常備中葯:黃連(症狀較明顯時,可以此葯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葯: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症狀明顯時,可考慮午飯後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之小腿部分。

7. 濕性體質 養生 建議

宜適度增加運動量(動則生陽,陽盛則陰消)。

忌大量飲水,忌寒冷飲食(易傷陽氣),忌油膩、黏膩飲食,減少甜食。宜牛羊肉,宜辛辣,宜薏米、雜糧。

常備中葯:薏苡仁、茯苓(宜煎湯代茶飲)。

常備中成葯:參苓白術丸、二妙丸(濕盛常年腹瀉宜前,濕熱交錯宜後)。

備用經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經之下肢部分。

8. 氣滯體質 養生 建議

宜調整心態,增加戶外運動,避免獨處(解神之閉,行氣之郁)。

忌肥甘滋膩(加重氣滯),宜食酸、辣。

常備中葯:柴胡、香附、白芍(症狀較明顯時,可用三葯各10g,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葯:逍遙丸、加味逍遙丸(情緒不佳,隨即服此,可將不良情緒對身體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備用經脈腧穴:足厥陰之太沖穴、手厥陰之內關穴(各按揉三至五分鍾),足少陽經大腿段(可拍打、按揉)。

9. 瘀血體質 養生 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動則氣血流通,瘀血得化)。

忌寒冷飲食(傷陽氣)。宜牛羊肉。

常備中葯:當歸、丹參(偏寒則用當歸,偏熱則用丹參,開水沖泡代茶飲)。

常備中成葯:血府逐瘀膠囊、艾附暖宮丸(氣滯血瘀則宜血府逐瘀,寒瘀交錯則宜艾附暖宮,隨症狀輕重服,女性經期忌服)。

備用經脈:足陽明經、足少陽、足少陰經之下肢部分。

當然,無疾此處所列各種體質,只是最常見、最基本的體質類型。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朋友,是兼具以上兩種或三種體質,如氣虛濕盛、寒瘀體質等,可以將上述建議參合來看,不再一一列舉。

閱讀全文

與哪些人適合中醫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小班重陽節標題 瀏覽:862
老年人近義詞 瀏覽:808
太原重陽節萬人合唱 瀏覽:879
2021年城鄉養老金領多少 瀏覽:466
乙肝長壽老人 瀏覽:972
2020年山東教師退休金計算 瀏覽:960
由於遺傳父母笨怎麼辦 瀏覽:640
單瓣長壽花怎麼養 瀏覽:426
有孝順含義的名字 瀏覽:5
長壽湖死魚 瀏覽:253
父母如何給孩子做財產保全 瀏覽:364
最簡單的長壽之道 瀏覽:561
包頭15年社保50退休能開多錢 瀏覽:950
孝順三格漫畫 瀏覽:564
長葛哪裡做司機體檢 瀏覽:450
天台養老保險局地址 瀏覽:850
公司僱傭退休無法繳納社保 瀏覽:553
跟女朋友父母提親怎麼說 瀏覽:256
山東老年大學評價 瀏覽:321
1一6份養老金曲阜什麼時候發放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