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春夏秋冬如何養生不生病

春夏秋冬如何養生不生病

發布時間:2025-05-17 14:28:00

㈠ 什麼是養生具體如何

在現實生活中, 養生 無處不在。尤其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越來越注重 養生 了。現在根據《黃帝內經》從春夏秋冬四季談談 養生 。

一、春天怎麼 養生 ?

《黃帝內經》講「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誤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 養生 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用現代的話理解就是春天是一個過程,表示陽的升發積累過程,而這個生發能力又是由上一個冬天對「精」的聚積而來的。「此謂陳」,「陳」就是陳舊,就是說春天的生發之機是把積聚在冬天的東西發出來。「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講的是天為陽,地為陰,陰陽氣全生發起來了,萬物都開始來發育生長,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夜卧早起」。夜卧就是晚點睡,春天到了,生發之氣起來了,就不要睡得太早了,但是也不要超過子時。在太陽升起的時候,你要起來,因為萬物都在生發。「廣步於庭」的就是慢慢的走在大庭院里,讓氣慢慢地升發。「披發緩形」,就是說在春天裡別約束生機,春天是生發的季節,在春天梳個馬尾就把生發之氣都給約束起來了,所以,在春天的時候要把頭發披散下來,這是表象,更核心的問題是告訴我們應該放鬆心情。緩形就是要放鬆腰帶穿寬松的衣服,別穿緊身衣,別約束生發之機,這也意味著放鬆心情。「生而無殺,予而勿奪」。就是說春天是不可以有任何殺心的,如果在春天折斷了一隻花,秋天就會少收一顆果,所以沖天就不可以有一點殺心。萬物都在春天生長,就要讓他去生長,在春天,人體內的氣機也在生長,就不要壓抑,如果壓抑,人就會得病,這就叫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就是給與予。「賞而勿罰」就是要獎賞不要懲罰。不懲罰就是不要抑制生發。

二、夏天如何養長?

《黃帝內經》講「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子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萬物茂盛。夏至一陰初生,陰陽之氣開始交會後,萬物華實,開花結果。這個時候我們人就應該夜卧早起,晚上晚點兒睡,早晨早點兒起。人到夏天的話,不要怕熱,不要怕陽光,因為夏天就應該外散,就應該充分地接受陽光,就應該出汗。現在大家都用空調室內溫度比室外低,由於人體的毛孔有自保功能,一進空調房,毛孔就會閉合,不讓寒氣過多的侵襲身體。當我們從空調房走到室外,外面又很熱,我們的毛孔也一下子又張開了,這樣進進出出毛孔老是在一會兒張開,一會兒閉合的狀態,就打亂了人體內陰陽的氣機。四季不同的氣侯實際上對人體肌膚是很好的鍛煉,但是吹空調容易讓人生病,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就得出汗,一年四季就指望著夏天疏泄,人體的垃圾全要在夏天排出去,如果不出汗,就會逐漸憋出病來,而且會造很深的病。如果在夏天沒有補養好身體,那麼奉送給秋天的東西就很少,就像收莊稼一樣,收到的很少,到了冬天該收藏了,就沒什麼好藏的。沒什麼好藏的,就意味著要生重病了。「冬」也指老年人,如果在青壯年時期沒補養好身體,那麼到來老年就會無物可收,衰老的特別快,青年和壯年就相當於夏天,夏天,該散的就散,我們在這一階段也在好散體內的能量,但是不能散的過度,如果在青壯年時期保養好了,到秋冬也就是暮年時,身體就會很好。

三、秋天怎麼養收?

《黃帝內經》講「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秋天是收斂的季節,所以在秋天一定要養收斂之機。在四季中,春和夏都要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為天地之氣開始收斂了,那麼人也要收斂,不可以在外散了。在情志上就要安寧了,要收斂了,不可以在外散了。秋天萬物都收獲了,我們要吃的就是它入血分的層面,就要補精,所以這是養收之道。

四、冬天如何養藏?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子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水冰地坼」水都結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這么散的東西都結冰了,都要發揮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開裂了,蘊藏在地下的好東西全都藏在裡面了。這是藏的功能發展到了極致。「無擾乎陽」就是說這個時候不要攪動陽氣,天地陽氣動了,人就會遭殃。「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說讓腎精好像起來了,又好像藏進去了,要讓腎精停留在起與不起之間,藏的時候也不要突然一下子把整個都閉住了,要有一個過程。「去寒就溫」冬天要躲避寒冷,保持身體溫暖。

四季都是相互關聯的,春天的病全是從冬天來的,一年四季都要養好了,才不會得病。只有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養好了,身體就 健康 了。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黃帝內經》

《內經》對 養生 提出了兩方面要求,一是要預防外來病邪的侵襲;二是要防止精神的不良刺激,以防外感內傷,「六淫」、「七情」也可致病,保持安靜和平,避免強烈刺激,對於調攝精神,保證真氣通暢,精神內守,協調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這就是說, 只要形體與精神都很 健康 ,就能享受應有的自然壽命 。《內經》提出了五個方面的 養生 法則。

法於陰陽

主要掌握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與自然環境始終保持協調平衡。

和於術數

術數是指 養生 的技術方法,其種類繁多。有的以靜為主,重在養神;有的以動為主,重在練氣。主要通過呼吸意念活動或體格鍛煉以調攝精神氣血,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飲食有節

飲食是維持重要活動的必需物質,但是攝取要有節制,應該定時、定量,講究飲食衛生,否則易損傷臟腑氣血,導致疾病發生。

起居有常

注意起居調節,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維護臟腑氣血的正常生理活動。反之,過逸過勞、不按時作息,對人體 健康 極為不利。

不妄作勞

正常的腦力和體力勞動對身體有益處,但妄想妄為或勞力太過,就會損傷精神氣血,影響 健康 ,何談能「 終天年,度百歲 」呢?

所謂 養生 就是遵循人體的運行規律和客觀環境的發展規律,該吃飯吃飯,該睡覺了睡覺,該喝水了喝水,該鍛煉身體就去鍛煉,什麼事兒都不過度。比如吃喝,七八分飽,睡覺盡量不要少於八個小時,別熬夜,鍛煉身體別太累,適可而止,動靜結合,等等,幹啥都別太過分,順應自然規律,文武之道,一張一馳,這就達到 養生 的目的了。如果過於 養生 ,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養生 ,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 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 養生 」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 養生 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 養生 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 養生 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下面給大家普及一點 養生 小知識及食物:

1、【 養生 又好吃的零食】

1.葵花子-養顏;2.花生-能防皮膚病;3.核桃-可秀甲;4.大棗-預防壞血病;5.乳酪-固齒;6.無花果-促
進血液循環;7.南瓜子和開心果-健腦;8.奶糖-潤膚;9.葡萄乾-補血10.芝麻糊-烏發;11.巧克力-怡情;12.薄荷糖-潤喉13.柑橘-富含維生素C

2、【飯後 養生 】①吃得太油膩,喝杯芹菜汁;②吃火鍋後喝點酸奶,保護胃腸道黏膜;③消化不良,飯後喝大麥茶或橘皮水;④吃方便麵後吃水果,補償維生素與礦物質的不足;⑤吃蟹後喝生薑紅糖水,祛寒暖胃、促進消化、緩解胃部不適;⑥飯後吃個柿子,可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3、【生活小知識】夏季 養生 十大最佳方法:1、最佳調味品:食醋;2、最佳蔬菜:苦味菜;3、最佳湯餚:番茄湯;4、最佳肉食:鴨肉;5、最佳飲料:熱茶;6、最佳營養素:維生素E;7、最佳運動:游泳;8、最佳服色:紅色;10、最佳保健措施:起睡定時。

4【最好的運動方式】步行鍛煉簡便易行,尤其適宜於中老年人和體弱者的健身 養生 。步行能增強心血管系統功能,幫助心梗,中風的康復。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養生 首先要知道養什麼才能生!

人因氣而生,氣亂則病,氣衰則老,氣盡則滅。此氣為先天之氣,為人之生存慾望,藏於心,要清凈無欲以養浩然正氣。後天之氣為風,風者為萬物之始,造化陰陽,運四時而行。春濕夏暑秋燥冬寒為四時之氣。人呼吸四時之氣運行生機。以順時而生,應季而長。春除濕,夏消暑,秋防燥,冬避寒。濕暑燥寒為人身之病,名為四毒。積於五臟六腑,久之成疾。四毒之病在於陰陽。陰陽者為人身之氣血。氣淤血滯經絡不通。經絡不通者五臟六腑功能受損,不能排去人體濕暑燥寒之毒。俗稱陰陽不合,五氣不順 火水未濟。所以 養生 即是養氣。使人身陰陽調和,五氣相循 水火既濟。

通俗的說就是養精氣神。補腎,護肝,扶正,驅邪四位一體來達到 養生 除病的效果。

二、現在 養生 觀

1.心氣順是 養生 第一要務

現在 養生 多是食補、鍛煉。但是我認為現在 養生 應該首先是,諸事要想的開,看的遠,諸事多看好的一面,這樣諸事順了,心情順了,心情好了,身體就會 健康 長壽,食補才會事半功倍。

2.食補不要高大上

現在的食補,追求的貴、新、奇、怪。個人認為完全背離 養生 的本義。我家曾有曾祖輩的兩位老人,都高壽90多歲。我父母等長輩買一些高檔補品,都被舅舅阻擋,因為舅舅是一位醫生,他常說:稀飯米粥,饅頭最 養生 ,花生核頭最養人。其它補品你們就不要買了。也許這有些特殊性,但是這是生活的實例。

3.家庭和順最 養生

如今,由於工作,生活,交通,工作離我們的家庭越來越遠,孤獨和失去老人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現在人們在家庭工作中仍然有問題,家庭氛圍已經改變了,多吃補品有用嗎?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心梗和腦梗,是威脅人類 健康 的兩種疾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竟和現代人對早飯的忽視有關系。

原來,不吃早飯,胃中就缺少食物,人體血液里就會形成很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這是一種能導致血液凝固,使人易患心肌梗塞的蛋白質。

另外,不吃早飯的人,血小板比吃早飯的人更加容易粘稠與聚集。這就加大了血栓的形成幾率,使人更加容易患上腦梗和心梗。

早餐不吃,惹來三高及腦梗、心梗,早餐還影響壽命的長短!

不吃早餐,什麼病都來了

1

早餐不吃惹三高

研究表示,早餐沒吃,大腦會釋放需高熱量的信號,從而嚴重增加午餐及晚餐攝取垃圾食品的概率,經常這樣,極易引發糖尿病及三高。且此做法會導致得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7%。

2

早餐不吃易腦梗心梗

研究表示,早餐經常沒吃,極易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內壁上沉澱,造成動脈硬化。調查發現,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比正常吃早餐的人得腦梗、心梗等疾病的概率要高很多。

3

早餐沒吃少活2.5歲

有國外研究發現,經常不吃早餐或隨便吃早餐的人,壽命平均約縮短2.5歲。

此外,早餐的質量除了對人一天的思維能力及決策有影響,同時還易引發膽結石、肥胖、胃炎等多種症狀。

關於早餐的五個誤區

早餐誤區一

吃煎雞蛋

現在,很多人吃早餐的時候,多數將雞蛋做成煎蛋。但是,這樣對早餐來說,脂肪的比例十分的高,讓早餐顯得不 健康 。哪怕是吃雞蛋三明治,其中也會加入輔助調味料,如蛋黃醬等,所以,如果吃早餐想要吃雞蛋,盡量選擇水煮蛋,會更 健康 。

早餐誤區二

混淆純牛奶早餐奶

很多人早餐的必備之選是牛奶,但不少人經常把純牛奶和早餐奶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不同的。純牛奶和早餐奶雖然都有牛奶成分,但營養成分和配料是不一樣的。純牛奶就只是鮮牛奶,而早餐奶有牛奶、花生、水、麥精、燕麥、蛋粉、穩定劑、鐵強化劑、鋅強化劑等的配料,早餐奶的蛋白質含量通常為2.3%以上,而純牛奶的蛋白質含量一般在2.9%-3.1%之間。個人在進食時,應注意區別,並搭配相應的食物,才更 健康 。

早餐誤區三

選擇甜食

點心中含有脂肪和大量糖分,讓人在不經意間攝入過多能量,導致有肥胖隱患。所以,早餐的主食盡量不要選擇太甜的食物。

早餐誤區四

吃加工肉

加工肉的脂肪比普通肉多,有可能導致增加壞膽固醇的量和使腦卒中的風險增加。所以,早餐想要吃肉,盡量不要吃加工肉。

早餐誤區五

吃各種零食當早餐

零食大多屬於干食,而在早晨,人體處於半脫水狀態,零食是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而且餅乾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穀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能量,但會使人體很快感到飢餓,將到中午時血糖水平會明顯下降。早餐吃零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足,體質下降,從而引起各種疾病入侵。

健康 早餐的五個標准

1.早餐要吃熱的食物

早晨室外的溫度尚未回升,人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此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循環,導致血流不暢。

長期進食會出現食慾差,皮膚漸失光澤,喉嚨老是有痰堵的感覺,時常感冒。這都表明胃氣受損,並且傷及了機體的免疫能力。

2.蛋、奶、豆類任選其二

早餐中最好要有奶類、蛋類、豆類中的兩種,他們的食物中蛋白質的質和量、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能夠有效幫助人體各種蛋白質的合成與組織更新。

具體到我們中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雞蛋(有高血脂症的朋友可以不吃蛋黃),牛奶或者豆漿與綠豆汁、紅豆汁搭配使用。

3.粗糧、精糧粥來一點

饅頭、麵包、燕麥片、面條、包子、雜糧粥等可以提供一天所需要的能保證一上午的工作效率,而且對胃有保護作用。

4.攝取鹼性食物

早餐不宜過多食用肉類或太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品含有過多的脂肪。

比如熱牛奶、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葯粥、大棗粥等其中的一種,然後再適當搭配吃些蔬菜、水果、堅果等,這樣的早餐既方便省事又營養充分。

5.7點到8點吃早餐

醫學研究證明,7點到8點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最好用15-20分鍾的時間吃完,養成 健康 、規律的作息習慣。

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5小時左右為好。如果早餐較早,那麼數量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將午餐相應提前。

早餐不吃,惹來三高及腦梗、心梗,早餐還影響壽命的長短!沒想到這一頓飯,如此重要,從今往後,好好吃早飯!

養生 有很多方法,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家南派雲門的陰陽 養生 。

一、陰陽區別

〖靈樞*陰陽系日月〗指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說明陰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其無所指,而無所不指,但必須細觀自然之物象,才能明陰陽之含義。《素問*五運行大論》明確提出:「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自然界中最普遍、最能說明陰陽含義的物象,莫過於水、火,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水為陽,火為陽」。水火是陰陽應象的典型,但是白然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著陰陽,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廣而論之「天地者,萬物之上不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邊: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短短的45個字,將陰陽的應象范圍包羅無遺。地陰,天陽,血陰,氣陽,女陽男陽,水陽火陽,右陰左陽,天地是自然的代表。世間萬物都在天地的規律中生存,運行:人只是天地中的一員。他的生死無處不包含著自然現象。

丨:從易經說,正面的,剛強的,積極的,主動的,炎熱的,雄性的,活著的,等事物都是陽。負面的,柔弱的,消極的,寒冷的,雌性的,死去的,等事物是屬陰的。太極圖就是陰陽現象的一個反應。

2:從中醫說,虛症,寒症,里症,都累陰症。實症,熱症,表症,都是陽症。陰代表物質,陽代表功能。

3:從四柱說,人是在一個時間和空間里產生和出生的,這個時間和空間就載著陰陽之氣,五行生化。男人女人就是陰陽,男女交和而孕育人,而人就是陰陽的產物。八字里有無數組陰陽體系:天干為陽,地支為陰,天乾地支在單數為陽,在雙數位為陰,單月單曰單時為陽,雙月雙日雙時義陰等等,陰陽知曉人的命運規律。

今天就和大家談到這里, 養生 應先知陰陽之分。

不言不語,靜觀天下。

什麼是 養生 ?

我個人的理解, 所謂 養生 ,就是用一生來修 養生 機 。 養生 是在我們身體沒有出現疾病的時候來養護自己的身體機能。等有病就叫治病了,與 養生 無關。

養生 養什麼? 養生 就是著重養我們的精、氣、神。 《靈樞-本神》中雲:「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從這一段文字中就能看出來精氣神三者的關系。。五臟藏精,精是神居住之所,有精才能有神。精不但是神居住之所,也是氣之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雲:精化為氣。也就是說有精才有氣,這也是道家修煉中煉精化氣的由來。

在我們的修煉中下丹田為藏精之所,所以大家多多首先採取煉精化氣來 養生 。中丹田是存氣之所,上丹田是藏神之所。我們所採取的腹式呼吸方法,也就是著重修煉下丹田的精,以化成氣。精氣足了。我們的五臟功能也能正常運行,五臟功能正常,一般都能達到理想的 養生 效果,而不至於得疾病。

我們 養生 一般都遵照《黃帝內經》中的原則,起居有常,食飲有節 。遵循自然規律。想要達到 養生 的效果,最起碼得做到以下四點才行: 良好的心態、充分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最後是合理的鍛煉。

無論是道家或者佛家,都是著重修心。所有的長壽老人都是心態很好的。這是 養生 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再就是睡眠一定要充足,因為在睡眠中我們的機體能夠進行自我修復,消除疲勞。心態越好的人睡眠質量反而越高。

以上兩點都能做到,還得飲食合理有規律。我們人體維持生存所以要的營養成分,都來自於我們的飲食,所以我們的膳食結構要合理,葷素搭配不可偏頗。而且不能暴飲暴食,飢一頓飽一頓的不規律,很多糖尿病的病人大都是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造成的。

最後就是合理的鍛煉。不是所有的鍛煉都適合你,要到適合你的鍛煉那才有利於 養生 。適當合理的鍛煉,有助於我們精、氣、神的養護和氣血的運行。精、氣、神足了我們的五臟六腑功能會更加正常,這也就促進我們的 養生 ,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養生 應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根據個人體質狀況,制定飲食,活動,交友, 娛樂 第諸多方面,以達到 健康 長壽為目標的一系列做法。

㈡ 春夏秋冬預防哪些疾病的保健小常識

秋季養生小常識由夏到秋,天氣由熱轉涼。由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也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因此不論男女老少,秋季都要注意養生,早睡早起,注意飲食。在這里我們要提醒老年朋友和體弱的朋友,雖然說有人提倡「春捂秋凍」,但您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自我調節,秋季由於陽氣弱陰氣長,腸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在秋季應注意養生飲食,做到防病於未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秋季養生小常識:
1、調理飲食。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早餐食粥法來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早起早睡。祖國醫學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可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可舒達陽氣。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同時起床時不宜過急,適當懶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腦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3、重調達情志。一般來說,秋天人的情緒不太穩定,易於煩躁或悲愁傷感,特別是身臨花木凋零,秋風蕭瑟深秋,常會在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悶與垂暮之感。因此,秋季養生要以調達情志、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主。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外出觀賞風景、喜悅溢於言表,可使憂郁愁煩頓消,令人心曠神怡,給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
4、預防秋燥。秋天氣候乾燥,皮膚內的水分蒸發快,易使人出現皮膚乾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症狀,因此預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為了防止皮膚乾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但應注意口唇乾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經常舔口唇,否則會使口唇乾燥皸裂。
5、增強抗病能力。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做早操、慢跑、冷水浴等,可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6、預防氣候突變。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和心肌梗死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患者猝死。此外,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導致舊病復發、病情惡化與死亡。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葯品,以防萬一。過去有一句俗話,叫「寒露不算冷,霜降變冷天」。到了霜降,那就氣溫變化已經接近於冬天了。因此到後半季節,可以說到秋天的最後,那已經是季節接近一種寒冷而不是涼爽了。所以到那個時候,保養會要更加註意一些。
秋季養生小提示
立秋、處暑兩個節氣,天氣比較很炎熱,濕氣大,熱度大養生側重去濕清涼。
建議:多喝玉米水 小豆湯
白露之後,濕度降低,氣候變燥養生側重滋潤防燥。
建議:多喝梨水 百合湯
肺氣弱者,建議晚秋用蟲草煮水,或褒雞湯、鴨湯滋養

㈢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物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 《皇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原文節選)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為什麼叫「四氣調神」?《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的第二篇。首先講一下題目,為什麼叫「四氣調神」而不叫「四季調神」?因為中國古人認為,是節氣的變化導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節氣。而「節」和「氣」意思略有不同,「節」是「氣」運行的節點,和關鍵點。《四氣調神大論》篇實際上講了兩個大問題:一個是氣的問題,一個是調神的問題。 春季發陳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佔一年中的前三個月,包含有六個節氣,每個月分到兩個節氣,是陽氣一步步生長、壯大的階段。發陳的「陳」就是指冬天所積累、收藏的東西,這是生發的基礎。春天的生發之氣源於冬天的藏納和積累,這是個如環無端的循環運動。所以只有冬天把氣養足了,春天的生發之氣才正常。在我們人身體裡面,冬對應著腎,元氣就是從腎裡面生發出來的,是由腎精轉化的。腎精屬於陰,氣化出的元氣屬於陽,我們常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就是根源於此,因為陽是以陰為物質基礎的。 春天如何養生機春天如何養生機呢?經文舉了三個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發,不能總睡覺來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所以要適當地少睡點。其次是廣步於庭,意思是在庭院裡面大踏步地活動,灑脫一些來適應促成生發。「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規矩,不能生發得沒有約束。第三呢,就是被發緩形。「被發」意味著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要做類似於不把頭發紮起來而隨其披散著的事情,以此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穿著寬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這三件事情,就是為了要達到一個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腎所藏的神,要讓腎所藏的神能表達出去,憋住了那就沒有生機了。前面講過,志向的大小來源於腎精的充足與否,所以好好保養腎精使其正常地生發變化,就能讓自己的志向變得高遠,志向高遠了就能幹成大事。經文後面還提到了夏天要「使志無怒」、秋天要「使志安寧」、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強調「志」,根本在於腎精。生而勿殺,意思是春天萬物都在生發,人體這個小天地也在生發,這個時候不能動任何殺念。比如春天的花開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現在是沒事兒,等到了秋天,就會少結一顆果實——影響是後來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點殺機,在外面走的時候,你的內心要像春天一樣有欣欣向榮的那種氣機。予而勿奪,就是只有給予,絕不去剝奪。比如要讓種子長得好,就要給它經常澆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長。賞而勿罰也是同樣的意思,感覺上都是剛從冬天蘇醒過來,如果「殺了」、「奪了」、「罰了」的話就傷了人和天地的生機。此春氣之應:這是春天之氣的對應、應象。養生之道也: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春天是生機起來的那個氣,所以春天對應要「養生」,如果傷生機,就會導致逆之則傷肝的後果。肝木傷了就不能再生火,進入夏季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夏天屬火。出什麼問題呢?就叫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古字「奉」是兩只手捧著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獻給、承送。獻給誰的東西少了呢?就是供給夏天「長」的氣不夠了,因為「長」是以生發為基礎的。中國文化、中醫實際上就是把世界、生命當做一個活的、運動的過程來看。我們做事業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著保持生發和輸布這種狀態,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說了:「見群龍無首,吉。」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務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冬天藏精不夠,春天就生發不起來。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壯年,都是冬天沒養好,所以春天才會發病。秋天腹瀉的病人特別多,能簡單地說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瀉的嗎?人能吃什麼拉什麼啊?有那麼塊嗎?絕不是「昨天」的事兒!實際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積累下來的問題,或者甚至是春天遺留下來的問題,要往遠了看。西醫就愛在人自身上盯著找原因,經常往爹媽身上推諉病因。說很多病都是遺傳自父母的。要中醫看,絕不是這樣的。所謂的遺傳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狀態也相近,所以才會跟他們得一樣的病。他們是什麼情緒你從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們老壓抑著你,你順從慣了,長大後還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繼續壓制著自己,就這樣憋悶著,憋悶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媽的壓制,你爸得了肝癌,這能說是你遺傳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嗎?不能那麼說!是每一個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關。中醫講陰陽要和諧,如果不和諧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關鍵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婦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屬陽,在外運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陰、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別不好,把男人欺負得夠嗆,男人就在外面顯得特能幹,因為他在家實在是施展不開,所以就出去施展了。這種人身體肯定有病。這種類型的成功男士我見過不少,他們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裡老婆肯定有子宮肌瘤。因為他老婆也會覺得情感壓抑。女人要是有子宮肌瘤這種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這特別關鍵,還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變自己的習性,下一步才是去求醫問葯。不改變習性,由情緒造成的氣血淤滯還是會經常產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寧靜了,什麼負擔都不往心裡存了,去遊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過原來那樣的生活了。很長時間過去之後,居然發現癌瘤沒有了!這樣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療癌症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要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完全拋棄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當明天就死,只有這樣才有救。癌是什麼?癌不就是氣的結聚嗎?只要把這「氣結」打開就好了。藏醫學、佛教醫學說得好,認為人體內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醫就是要把冰給切掉;中醫和藏醫則是要把冰重新化為水,使之成為人體正常的東西。解決了使水結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嗎?我們講過一天的養生,這里是講四季的養生。一天的養生是從肝膽起始:子時是膽當令,丑時是肝當令。一年的養生也是從肝膽起始的,春天要護住肝膽的生發之氣。中醫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做「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意思是體內是一個臟腑(所有的臟腑),全都取決於膽氣生發產生的生機。沒有這個生機,一切無從談起。拿做企業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業的生機、增長點,而不是說只看目前能賺多少錢。賺錢是後續的,是秋天的事(屬於收獲)。春天的養生,我們花了不少的功夫來講,因為春天是萬事萬物的開端,生命的初始,這個階段弄明白了,以後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講夏天怎麼來「養長」。經文是夏三月,此謂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處都是如同麥穗開始抽穗了的氣象。「蕃秀」詞義是茂盛,「秀」在《說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氣交,指夏至,一陰初生,陰陽之氣開始交會。夏至就像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分,陰陽氣開始交接。萬物華實,「華」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實」就是果實。開花跟什麼有關呢?跟陽氣有關;結果跟什麼有關呢?果實屬陰,結果跟陰氣有關。開花是一個放散的功能,像陽一樣;結果是一個凝斂的過程,像陰一樣。陰主凝聚,陽主開散。 夏天如何養長接下來也是三個例子,來講在夏天如何「養長」。夜卧早起,夏天的氣機也重在生發、生長,所以也要晚睡早起。無厭於日,「厭」在造字之初是吃飽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為滿足,太滿足了就該討厭了,所以「不厭」就是不要討厭。「日」代表太陽、陽氣。夏天就該活躍地運動,充分的享受陽光。我們現代人很少能做到這些,比如夏天,我們都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避暑,這樣的話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體內氣機的開泄,其實就指著夏天這個時期呢。人在空調房裡,身上的毛孔是關閉的,等一到外面,天氣熱了就會再打開。所以人都會有從空調房進出身體很難受的感覺。因為毛孔不斷地開合,會擾亂身體內部的氣機,會造病,會造很深的病。所謂的「空調病」就是這么得的。夏天就要「無厭於日」,該熱就熱,該出汗就出汗,該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陽氣的生發和生長。使志無怒,意思就是,讓志向不要憋著、壓抑著。使華英成秀,「華」還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結實的意思。就是說要讓花朵綻放,以便未來能結出果實。使氣得泄,夏天就是要讓氣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業,不能說只講收益不講投入,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夏天就相當於你在投資,就是要不斷地向外支出。若所愛在外,這是在用打比方來說明什麼叫「使氣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別讓你喜歡的東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氣機往外泄,就是讓你的生活活躍而富有動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天是養長的時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長之道。逆之則傷心,意思是如果沒有保養好生長的氣機,就會傷到心。心屬火,火被傷了會導致秋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瀉。一到秋天就會有不少咳嗽病人來找我,說秋天的過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沒完沒了地打噴嚏,鼻炎也犯了什麼的。這其實都是夏天沒養好。老呆在空調房裡,氣機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這樣到了秋天收斂之氣起來的時候,氣機更展不開了,那還能沒病?其實治療鼻炎就是用散法,因為鼻炎屬於肺金為病,病人自身的氣機在夏天沒有散好,那就用葯給他散,讓他別再憋著,效果會非常顯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獻給秋天收斂氣機的東西就少了。夏天沒養好,秋天的氣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會發很大的病。現在有很多人就說了,我身強體壯正當年呢,看我怎麼折騰自己也沒事嗎?那是因為還沒到時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氣凝斂後轉而生發的時候(身體內環境的「冬至」),會發現已經沒有多少腎精可生發了。因為你夏天沒養生長之氣,到了秋天自然收獲不多,冬天能收藏的東西就沒有多少,到了冬至這天,進行來年「預算」的時候可不得「哭窮」啊!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與雞俱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經文是怎麼講「養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謂容平,「容」就是容納,「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氣是平和而寬容的收納之氣。天氣以急,中醫認為秋對應燥氣,這里的「急」說的是燥氣的性質:肅斂、不由分說。燥氣就是收斂之氣,「燥」從火,就是用火熱之氣來凝斂。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長一段時間叫做「桑拿天」的,這個時期家裡的衣服、牆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後呢,特明顯地就能感覺到家裡的東西全變乾燥了,這就是燥氣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質。地氣以明,說的是地氣一上來,就顯出乾燥的氣象,所以我們秋天經常有一個形容詞叫「秋高氣爽」。為什麼能夠秋高氣爽呢?因為燥氣屬「金」。「金」又是什麼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乾的意思,而燥幹了之後的東西就會很密固,就會收得特別緊,這就叫「金」,金氣就是收斂之氣。什麼叫金屬,金屬是收斂得最純粹的東西,收斂之氣最足。像金子就特別明澈,而那些水晶之類的結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這個概念。 秋天如何養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斂之氣開始發揮作用了,人體就應該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11點就能養肝膽之氣:不然你的肝膽是死活養不起來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損肝膽,然後再夜裡不睡覺,就更加損壞,所以現代男性的肝病越來越多,都是自己的習慣在造病,別怨別人!別怨爹媽的遺傳,跟遺傳沒關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要得這種病的。與雞俱興,金雞報曉,早晨太陽一出來,公雞就打鳴、活躍起來了,人這個時候也應該順應自然的氣機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了。屬相中講「酉雞」。酉時為腎精當令,所以這里的「雞」代指腎精,「與雞俱興」就是人隨著腎精的生發而起。如果凌晨3點到5點人經常會醒來,這是生命處於低水平狀態的表現,因為這表示你身體的收斂之氣沒了,收不住陽氣,天還沒亮,陽氣就飄到了體表,准備應對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寧,腎藏志,順應了秋收之氣,就能使腎精不妄動。說句實在話,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斂。動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瘋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見了,有些動物甚至乾脆冬眠了。動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則的,要不是因為外來傷害送命的話,絕對都是「盡其天年」的。人呢,現在成了拋開了季節性規律的動物,隨時隨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體就會得病。還是逃不出自然規律(俗稱「天命」)。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意思是寧神保養腎精而不妄動,以此來緩解秋天的殺罰之氣。「刑」就是行罰,就是殺氣。秋天的氣機趨向是收斂,就是不再生發了,在往回收,相當於殺生(抹殺生機),殺氣是很重的,所以自己應該順應自然,收斂心神和精氣,讓殺氣盡量平和一些。無外其志,這里又是在反復強調不要外散腎精。使肺氣清,肺對應於秋季。肺的功能是宣發和肅降,宣散氣血於五臟。肺氣清肅則功能正常。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順應秋天收斂的氣機,我們就要做好「養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奉藏者少」,就是沒有多少東西去發揮收藏的功能了,因為在秋收的階段都損耗掉了。臟腑上呢,就會傷到肺,肺是人體收斂功能的代表。冬為飧泄,「飧」是個會意字,夕食,就是晚飯的意思。「飧泄」是個什麼樣的症狀?就是吃過的飯菜還沒有經過消化,就拉出去了,中醫叫「完谷不化」,說明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亂了。為什麼會「飧泄」呢?因為秋天收斂回的精血太少了,腎中就沒藏納和積累多少精氣,這樣下焦元氣不足,固攝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經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無擾乎陽」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的氣機是向內閉藏的。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這是在講天地之象。水都結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機全部回收,藏的氣機發展到了極致。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夠擾動陽氣、做把已經藏納、回收了的陽氣再抽調出來的事兒。現在有一項運動叫冬泳。冬天毛竅都是閉合的時候多,打開的時候少的,陽氣全收在內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強行地調出陽氣來,好使自己什麼時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養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順應收藏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說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陽氣出現、人身的陽氣出現(比如說自然醒),才開始活動、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說天地沒動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動起來,那不是自取滅亡嗎?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來」的意思。「匿」意思是藏著。全句的理解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無、捉摸不定而不凸現出來。「志」是腎所藏的神,腎精處於收藏的狀態,那「志」當然也是伏藏著的。這樣說還太簡單,下面講得特別生動: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裡懷著一個小秘密,不願意出去走,因為怕被人看出來;還像是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不用再耗費心機地營求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冬天呢,身體的陽氣都潛藏於內里,所以人要保持體溫而躲避寒冷。因為呆在寒冷的地方,陽氣就不得不被從內里調動出來,用以維持體溫了。陽氣外出體表的表現是什麼?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膚」。冬天穿得少人都會打寒戰,那是肌肉在小范圍地劇烈收縮來產熱。不躲避寒冷而且開泄了皮膚的話,就是違背了冬天內藏的氣機,人體的元氣就會喪失,而且喪失得很快,「亟奪」就是嘩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講到的,就是冬天「養藏」的道理。逆之則傷腎,就是如果沒有養好,傷的是五臟六腑中的腎。春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發之氣起來的時候,由於你沒有養好腎精,就會出現肌肉痿廢這樣的病。肌肉屬於筋,而肝主筋,肝對應著春季,由於冬天的不藏,春季無法生發元氣,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無力,沒有勁。「厥」是什麼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養生,春天就會出現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腳冰涼的「厥」。這就是由於基礎不足,元氣生發不多,只能先保證五臟的供應,四肢元氣不夠,手腳就冰涼。遇到這樣的女孩子來看病就很難辦,因為不改變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變了,身體自然會好,可以不吃葯!我的原則就是要環保,少用葯,大家也許不太清楚,種一畝甘草會造成幾畝地的沙漠化。國外的甘草素都是要從咱們國內進口的,用著你的資源,讓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種植。所以能不用葯就不用,大家都學會養生就好。這就是春、夏、秋、冬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四季養生的原則。下面幾段還是對相同的原理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我只簡單地講一下。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是在講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如何保養身體?這里說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養元氣的生發之機,秋冬要養元氣的斂藏之機。在《易道經》里,春夏養陽,就相當於乾卦#,就是「自強不息」,就是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秋冬養陰呢,就相當於坤卦#,就是「厚德載物」,越厚越好,收斂得越多越好。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就是說順應了四時、陰陽的規律去生活,那麼就能與自然萬物同生同在,否則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 《黃帝內經》又在不厭其煩地重復強調了: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這就談到了「終始」的問題,終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關鍵,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就是說,違背生命的規律肆意妄為的話,最終一定會百病叢生,什麼疑難雜症都會出現;而遵守自然規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會得,這樣呢,就「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道者,聖人行之——這句話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須得遵循規律去做。按照規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違背得意思。如果違背了四時陰陽的規律,那麼這個人就是愚蠢的人,只會不斷地耗散自己,導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中醫大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人說,這是中醫預防醫學的內涵,指在沒生病之前就可以調養。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經生病了的臟腑,而從沒生病的地方開始調治。舉個例子,比如說肝病。肝在五行中屬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轉移的話,通常是轉移成胃癌,因為脾胃屬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氣了,就會吃不下飯,對不對?怒這種情志屬於肝,所以生氣應該是傷肝的,可實際生活中往往體現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這兒疼得要命,這就是肝有邪氣了,直接就往胃那兒傳。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說句實在話,就是要麼受上司、領導的氣,要麼受老婆的氣。所以我說女同志啊,你們老公得了胃病,你們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給他氣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悶,這個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木克土造成的,是由於生氣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經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氣要往脾胃這兒傳,這個時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氣下一步進犯的地方,就是從脾胃開始治療。把脾胃固守住了,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強了,元氣攢足了,反過來就能把肝氣給理順了,這樣肝病自然就好了。在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氣。現代社會,很多病都是由於生氣造成的,生病能夠導致體內氣機的不暢快,生長收藏失去節律。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個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樣的。好比經營一個企業,某個部門出問題了,應該從規章制度上去改進,而不是單單去追究責任人。經典中的這些辭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病已經形成了才求醫問葯,亂子已經引起來了才去關注治理,這都是現實中常見的情況,《黃帝內經》是怎麼批評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鎬頭挖井;兵臨城下了,才開始鑄造槍炮——這不是開玩笑嗎?在事情沒有發出徵兆以前就應該預想到、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讓事情發展得無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氣了,就沒有了所謂的肝鬱嘛!這都是在講如何養生(生命)。要做一個君子,在別人不重用你的時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氣,自己繼續積攢實力。古人為什麼那麼注重道德修養呢?為什麼要學習《大學》和《中庸》呢?實際上《大學》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萬不要有這種誤區。大道無形,道德修養才是讓人不得病的良方。葯物都只能是起到臨時賑災的作用。已經得了病再去求葯,就像是「渴而鑿井」一樣,已經晚了。試問東西破了,經過無論多精細的修補,還能回到原樣嗎?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本文是中華解讀《黃帝內經》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的節選,要全面、系統地了解中醫養生文化,請看曲黎敏教授的書)

㈣ 保健養生該如何做

中醫養生講究勞逸結合更有效,對於我們來說,最好的身體狀態就是不生病、不虛弱,但是外界的環境每日都復雜多變,如果你想要保有個體的安然無恙,就必須不斷地付出努力來調節自己的身心。具體的行為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做起呢?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

雖然疾病來勢洶洶,但並非無可救葯,而且更多的時候「疾病」是我們臆想出來的。當你的心情過於低落,生活過於壓抑的時候,人體就容易生病。所以學習保健的開始就要從學會調整心態開始。

一、「良好心態」就是治病良葯

首先從大家最關心的心理健康:「人吃五穀雜糧,都會患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患病後應當保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引用了《黃帝內經》中的一句名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他解釋到,要能做到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不追逐名利,不憂患得失,就能使自身抵抗力增強,免疫力提高,病邪也就不能引發疾病了。

「事在人為,莫道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專家說。他進一步闡述到,中醫講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皆從心中生,大喜傷心,大怒傷肝,大思傷脾,大悲傷肺,大恐傷腎。因此,要保持心態平衡,知足長樂,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過份強求而自尋煩惱。

當我們開始養生進程的時候,可能就會遇到一個指導原則的問題。說到底,什麼方法都不重要,重點是你要懂得順應外界的變化來調適自己的狀態,不要過於強求,以免適得其反。

二、養生莫強求,順應陰陽之道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

三、運動加休息

適當運動

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每天至少進行30分鍾的運動,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血液循環也會因此獲得改善,讓身體更健康。

早睡早起

一般狀況下,每天睡眠的時間以7小時最佳,但現代人工作繁忙,一天想睡7小時可說是難上加難,但最好還是在晚上11點前就寢,即使沒辦法也要在12點前上床睡覺,因為晚上11點以後是肝臟最需要休息的時候,否則即使飲食再注意也沒辦法養生。

即使工作再忙,中午也要稍做休息,午睡可幫助振奮精神,但是休息時要記得關閉電器,並注意不要壓迫到眼睛和胃,如果無法午休,至少也要出去走走、活動筋骨,下午才有更多動力繼續工作!

大家都不是專業的養生人員,除了每天保護自己的健康之外,還要工作謀生。很多辦公室一族長期屈居室內,抑鬱不得伸展,所以要格外注意。

四、辦公族要促進血液循環

首先是大腿根內側的氣沖穴,在此穴位的下邊,可以摸到一根跳動的動脈。在按摩時,先按揉氣沖穴,然後按揉跳動的動脈處,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此法對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很有益處。

㈤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法則

養生是一個長久的工作,春夏秋冬的養生 方法 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歡迎大家閱讀。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
春夏養陽

春夏怎麼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甦。《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卧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麼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於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後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穀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 春分 開始"開天門", 秋分 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 收藏 ,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後,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麼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麼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幹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塗。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後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法則
時令養生法

時令養生法的精髓在下按照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和特點,凋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比如順應春夏生長之陽氣盛而養陽,順應秋冬收藏之陰氣盛的特點而養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在時令養生的基礎上形成的重要養生原則。

春季養生法則

春季的三個月,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自然界生機勃發,故稱凡為發陳在自然界呈現出一種新牛的狀態,萬物欣欣向榮。在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起床後到庭院里敗步,披散開頭發,穿著寬敞的衣物,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隨著春天萬物的生發而舒暢活潑,充滿生機,這是適應春季的養生法則及方法。

夏季養生法則

夏季的三個月,萬物生長華麗茂盛,故稱其為蕃秀。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通,植物開花結果。當此之時,人們應當晚睡早起,切莫厭惡白天過長,保持心情舒暢,使精神之花更加秀麗,使陽氣宣洩通暢,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這是適應夏季養生的法則及方法。

秋季養生法則

秋季的三個月,自然界呈現出一派豐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風勁疾,秋高氣爽,景物淸明。在這個季節里,人們可效仿雞的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寧,以緩和秋季初涼的傷伐,收斂精神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氣平定,肺氣清肅這就是與秋季相適應的,可以保養人體“收”氣的方法與原則。

冬季養生法則

冬季的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陽氣深藏而叨寒之氣很盛。風寒凜冽,水結成冰,大地凍裂,在此時,人們應當早睡晚起,必待太陽升起時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寧而不妄動,如同潛伏起來一樣,離開寒冷氣候的刺激,盡量保持溫暖,不要過多地出汗,損傷正氣,這是適應冬季“藏”氣特點的養生方法和原則。

《黃帝內經》認為,天地是按照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運轉不息的,我們養生也必須按照這個規律適時調節。違反了這一規律,必將導致體內的陰陽失調,使身體致病。
春夏秋冬四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中醫重視人體環境

人患感冒,發燒咳嗽了要到醫院去,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知道,到醫院查體溫也好,測血壓也好,化驗血液也好,按西醫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麼細菌和病毒使人患病,這恐怕是現代醫院首先要查的。從上世紀40年代到現在,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研究出了7000多種抗生素,但是今天在臨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過幾十種。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現代醫學面臨困惑。而中醫是怎麼治病的呢?中醫治病靠的是草根、樹皮,現在用的葯方大多是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方子。兩千年前的中葯方還有效,中醫解決的是人體的內在環境,是依據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

養生要順應四時

養生首先要順應四時,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系,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人活在氣交之中,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根據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則,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一面。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要順應四時,如果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規律養生,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中醫把許多致病因素、異常氣候等叫做虛邪賊風,這些都會導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調開得太涼,冬天暖氣燒得過熱,這些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因為,中醫認為冬天氣血是潛藏的,如果太熱,令氣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溫病。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中醫認為,人的氣血運行狀態和五臟是直接相關的,而五臟又對應四季。春季易肝陰不足,產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悶、氣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乾咳、少痰;到了冬季,氣血應該潛藏於內。所以說肝、心、肺、腎這四個臟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關,在人的生命過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養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四季進補,春宜養肝

春天時,氣血從內向外調動,此時應該注意養肝,最好吃點烏雞白鳳丸,女性以肝為先天,以血為主,烏雞白鳳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時氣血達表,無論男女都會出現肝血不足的狀況。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烏雞白鳳丸,就會覺得不疲勞了,春困的感覺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氣悶熱,陽氣不足,會出現胸悶、氣短、汗多等症狀,此時中老年朋友應該喝一點生脈飲,生脈飲裡面就三味葯,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補氣,麥冬清肺熱,五味子收斂心氣,有助於滋養心氣;而秋天應吃點秋梨膏,梨有潤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經,它可以有助於氣血從外向內走;到了冬天時,氣血都到裡面去了,這時應注重補腎,過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中青年女性還應補血,可吃一點阿膠、大棗、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這些富有營養的東西,通過在身體內的充分運化,就能達到四季養生的目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人的氣血運行與五臟是直接相關的。春天時,氣血從里往外流,裡面的氣血相對不足。這時,很多人會有肝氣、肝血不足的情況,常常感到失眠、春困。這時,我們應注意養肝。無論男女,最好服用些烏雞白鳳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療效經過上百年的實踐檢驗。女性以肝為先天,養血為主,服用此葯自然不在話下。但不要以為這只是婦科聖葯,男性也會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對不足的情況。有此證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適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氣特別熱,汗出得特別多,你往往會感到氣短、胸悶,這是因為夏氣影響了你的心氣。我建議多喝點生脈飲(人參100克,麥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的方葯。其中人參補氣,麥冬清肺熱,五味子收斂心氣,總體效果有助滋養心氣,抵禦暑熱。秋天則是氣血由外往裡走的季節。秋氣與肺氣相通。這時,可吃點秋梨膏(精選白梨,配合其他潤肺生津的葯物,加蜂蜜、紅棗等佐料製成)。梨有潤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經,有助氣血速降,幫助人們把氣血吸納回體內。冬天戶外 大雪 飄飄,人體氣血都藏起來了,正是補養的好時機。冬天重在補腎,男性以精氣為主,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補血,可服用阿膠、大棗、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劑服用;更年期後,可服用六味地黃丸。中醫稱這種養生方法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在身體功能正常情況下的滋補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則應先治療原發疾病。

春夏秋冬養生相關 文章 :

1. 中醫養生春夏秋冬

2.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

3. 淺談四季養生

4. 春夏秋冬養生之道常在

5. 四季養生的好處

6. 四季養生食譜

7. 四季養生飲食食譜

閱讀全文

與春夏秋冬如何養生不生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吳中區換駕駛證去哪裡體檢 瀏覽:224
為什麼要輕斷食長壽 瀏覽:201
100歲老人每月國家補貼多少 瀏覽:863
養老機構單人間面積 瀏覽:875
哈爾濱延壽縣老年公寓 瀏覽:733
陝西韓城養老保險每月多少錢 瀏覽:190
送溫暖到敬老院收獲 瀏覽:344
山西農村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863
2040年退休金每月多少 瀏覽:317
給父母送葬費多少 瀏覽:803
河北教師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5年 瀏覽:661
孝順後項村 瀏覽:653
為什麼總是忽略父母的愛 瀏覽:408
長沙雨花區老年活動中心 瀏覽:496
渾南養老保險公司 瀏覽:985
作文我懂得了孝敬父母500字 瀏覽:752
有哪些老年人適合開的車 瀏覽:273
孝敬父母的白酒 瀏覽:333
教師重陽節講話 瀏覽:848
在外地退休社保怎麼辦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