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傳統養生學什麼特點

傳統養生學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4-05-22 20:26:25

① 傳統養生學的特點

一、自我養生,防病治病

自我養生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精神和形體,來增強體質,提高防病能力,保持健康狀況,達到自我養生的用意。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發生與否,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傳統養生的功法通過肢體的運動,呼吸的調節,心神的修養來疏通經絡,活躍氣血,協調臟腑前寬,平衡陰陽,起到鍛煉身心的作用,達到抵禦外邪,祛病強身的目的。傳統養生功在鍛煉時,強調放鬆機體,平穩呼吸,安靜大腦,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及植物性神經系統,可致使情緒的改善,緩沖不良情緒對答悔迅大腦的 *** ,降低大腦的應激性反應,從而維持人體生理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預防疾病的產生。

二、形神兼備,尤重養神

傳統養生功把養神看得比養形更為重要,把形體看成是一切生命之宅,而把人體的神,即精神思維活動,看成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養生方法上以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作為主要活動目標,這就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對養生學的滲透和指導作用。但是,養形對健身的積極作清此用是不可忽視的,機體的統一性特點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結構機能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如果,將養神強調到不適當的地步,特別是某些早期養生學者所提的「清靜寡慾」,「無知、無欲、無為」等主張,帶有消極厭世的唯心主義色彩,與現代健身養生所要求的參與、進取的主導思想是大相徑庭的。

② 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③ 1、養生學有幾個特徵 2、從那三個方面反映健康長壽的基本生理特徵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一、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於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論語·雍也》及《孔記·中庸》中均記載孔子關於仁者壽的觀點,認為仁慈的人,有愛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長壽。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重視道德修養。莊子論養生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瞎芹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為君者仁,則其民亦壽。《漢書·董仲舒傳》說:堯舜行德,則民仁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於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二、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棚塌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漢·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極耳。」這正是中和原則的體現。晉·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中國古代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保健體操都體現了中和的追求。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葯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於平和。

三、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四、強調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發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繼發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則。所謂治未病,簡言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當未病之時,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在既病之後,要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傳變、惡化。由此可見,從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義看,它與養生學的內容相一致。從第二方面的意義看,如果患者自覺的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葯療、食療或起居、氣功、體操等方法防止疾病發展,促進恢復,那也是養生行為。張仲景的「養慎」說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第一篇就提出這種思想。養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內養正氣。「治未病」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學家所重視。

五、重視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最為重視飲食養生。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見《千金要方·食治·序論》)本文重點講一講醫學之聖張的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特別強調了飲食養生的意義,他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他指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第一》一個節字,就將飲食應該注意質和量二個方面的合理性表達明白。節就是無太過不及。過食任何一種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從而生焉。他還說:自非服葯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這段話簡明扼要:人們的食物及飲食方法,適宜則對身體有益,否則便身體有害。珍鏈神圓惜生命者,應該善於通過飲食養生,對身體進行調攝。否則就可能引起疾病,影響生命的質量和數量。仲景又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葯,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見《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孫思邈的說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為受到了仲景此段語言的影響。

張仲景的飲食養生法有如下幾個基本原則和內容:(1)攝取對生命有益的飲食物。(2)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進食時間。(5)注意食量。(6)食物與身體狀態相宜,如因身體之虛實而用補瀉飲食,補不足,損有餘。(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六、強調順天應時。

中醫養生學也十分重視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陰陽寒暑的變化。中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人應該春養生發之氣,夏養成長之氣,秋養收斂之氣,冬養閉藏之氣。這是中醫「天人相應」觀點的反映。

④ 養生學的特點有哪些

傳統養生特點: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
無論哪一種傳統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
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以上是對傳統養生特點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按照傳統養生特點以此來找到適合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大家的健康,實現健康養生。

⑤ 中醫養生學的六個基本特點

中醫養生學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對傳統的養生學說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得中醫養生學更加具備科學性、實用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學的六個基本特點,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1、以養氣為要。

氣是中國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化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以保養正氣為本。

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2、強調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發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現的繼發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則。所謂治未病,簡言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當未病之時,採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在既病之後,要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傳變、惡化。由此可見,從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義看,它與養生學的內容相一致。從第二方面的意義看,如果患者自覺的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葯療、食療或起居、氣功、 體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發展,促進恢復,那也是養生行為。張仲景的“養慎”說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第一篇就提出這種思想。養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內養正氣。“治未病”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學家所重視。

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3、重視厚德養生。

中醫養生學強調道德修養對於養生長壽的重要性。德高者壽高,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論語·雍也》及《孔記·中庸》中均記載孔子關於仁者壽的觀點,認為仁慈的人,有愛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長壽。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重視道德修養。莊子論養生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愛之心不僅自己健康長壽,也能使他人健康長壽。為君者仁,則其民亦壽。《漢書·董仲舒傳》說:堯舜行德,則民仁壽。上行下效,全社會都具有真誠的愛心,自然能出現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崇仁修德,這便是內養正氣,屬於養生學之養神養心的范疇。

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4、強調中和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始終視中和節度,無太過、無不及。過猶不及。比如動靜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如此即可達到陰陽氣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長壽閉氏。漢·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能使極耳。”這正是中和原則的體現。晉·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中國古代五禽戲、八段錦、 太極拳 等養生保健體操都體現了中和的追求。中醫養生學主張通過適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時候用葯物調整人體之偏使其氣血陰陽歸於平和。

戚態巧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5、重視飲食養生。

歷代養生家都最為重視飲食養生。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見《千金要方·食治·序論》)本文重點講一講醫學之聖張的飲食養生。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特別強調了飲食養生的意義,他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他指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第一》一個節字,就將飲食應該注意質和量二個方面的合理性表達明白。節就是無太過不及。過食任何一種性味高鍵的食物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臟腑功能失調,疾病從而生焉。他還說:自非服葯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禽獸蟲魚禁忌並治第二十四》)這段話簡明扼要:人們的食物及飲食方法,適宜則對身體有益,否則便身體有害。珍惜生命者,應該善於通過飲食養生,對身體進行調攝。否則就可能引起疾病,影響生命的質量和數量。仲景又說: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葯,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見《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孫思邈的說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為受到了仲景此段語言的影響。

張仲景的飲食養生法有如下幾個基本原則和內容:

(1)攝取對生命有益的飲食物。

(2)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進食時間。

(5)注意食量。

(6)食物與身體狀態相宜,如因身體之虛實而用補瀉飲食,補不足,損有餘。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醫養生學基本特點6、強調順天應時。

中醫養生學也十分重視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陰陽寒暑的變化。中醫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人應該春養生發之氣,夏養成長之氣,秋養收斂之氣,冬養閉藏之氣。這是中醫“天人相應”觀點的反映。

⑥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中醫養生學有哪些特點你知道嗎

中醫養生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故有它自身的特點,簡述如下:

總結: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一門實用科學。自古以來,人們將中醫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

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的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的內容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

因此,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佛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之分,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⑦ 求解答:1、養生的特點、任務及其優勢如何;2、如何理解「上工治未病」舉例說明 共兩題,每題一千字

1、極富特色的理論體系

傳統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它通過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動,和自然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強調綜合、辯證的自我保健原則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傳統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物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針對各目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中醫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其自然變化,因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求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3、適應范圍廣泛

傳統養生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知,傳統養生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醫傳統養生的知識,把其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銳利武器,顯然很有必要。
秋季的上火,其實是秋燥,此時的「下火」策略不僅是清熱解毒,而是注意潤肺。咽喉紅腫、疼痛是上火的標志,可以適當地吃一些葯物瀉火,食用一些養陰的食物或中葯材。但是不要盲目瀉火,一些脾胃虛寒的人服用瀉火葯後會傷到胃。另外,秋季進補不當也是導致咽干、咽痛等「上火」的原因之一,秋天應該掌握清補、潤補的原則。

秋天要讓自己的嗓子保持潤爽,首先要記得多喝水,保持體內有足夠的水分。因為聲帶振動得非常快,而保持正常的水分平衡有助於讓聲帶保持潤滑。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蘿卜、蓮藕、荸薺、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清燥等功能。
2:「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全世界普遍的難題,這必然導致醫學的變革。而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怎樣將這一理念真正落實於人類?昆侖-炎黃「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為此開創了一條可行之路。本報特辟專刊介紹我國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探索。

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8%——10%生產力的提高是由於國民健康狀態改善而實現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過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人類死亡的因素,70%以上是能被人所控制的。中醫對防病、養生有獨特的優勢,古人早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

後世的醫家將「治未病」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即是在沒有疾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既病防變」是指對已經發病要防止疾病進一步地發展和惡化。中醫之辨證論治的精髓在於動態地觀察疾病的變化,十分重視標本先後緩急之治。「已病早治」是指已經發病要及時治療。

「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未病」時、在疾病發生前採取積極措施。中醫學在長期醫學實踐的積累過程中,對「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樣式多種、角度各異、簡驗便廉的干預手段。中醫學除了使用中葯或中成葯保健預防外,更重視通過養性來調暢情志,規律而適度運動,辨體質施膳食,輔以針灸、沐足、按摩、導引等方法內外綜合調整身心。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醫的養生理論核心是「調和陰陽」,通過協調陰陽、保陽益陰,重視保養「精、氣、神」,堅五臟,通經絡,調氣血以達養生之目的。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治療這些疾病的醫療費用也呈高速增長態勢。我們在進一步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同時,更要將視點前移,把關注的重點放在預防上面。降低發病率,延長壽命,提高生存質量,進而為國家與人民分憂,降低醫療衛生總體費用顯得非常迫切與必要。

閱讀全文

與傳統養生學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喜歡什麼文藝活動 瀏覽:291
曲阜養老保險代辦 瀏覽:325
美容養生會所用什麼設備 瀏覽:295
工作體檢有色弱檢查哪些項目 瀏覽:380
退休人員異地認證網址 瀏覽:183
退休人員養老金賬單查詢 瀏覽:616
舞鋼市如何找中老年人相親群 瀏覽:175
老年游戲活動視頻大全集 瀏覽:904
描寫重陽節的經典佳句 瀏覽:376
事業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856
老年痴呆屬於醫保失能補助嘛 瀏覽:224
個體和職工退休年限是一樣嗎 瀏覽:770
父母不願意玩手機怎麼辦 瀏覽:390
50萬養老金 瀏覽:751
老年痴呆的報告 瀏覽:466
第一次見女方父母送什麼 瀏覽:71
工地女兒死亡父母能拿多少錢 瀏覽:970
2020江蘇省女性退休年齡50歲 瀏覽:102
女子多少歲可以養生 瀏覽:290
中醫養生適合的人群有哪些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