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主要學什麼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
很不錯,中醫養生學專業是個從無到有的新專業,它的創立可以說是應時而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過去以傳染病為主,而現在的疾病多「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慢性病」為主。
「發展中醫葯事業、中西醫並重」,是我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葯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中醫在未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中醫養生學就業方向有: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中醫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相關機構,從事中醫健康宣教、健康傳播、圖書出版等工作;在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從事中醫健康養老、社區健康服務等工作等。
主要課程有: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經典選讀、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內科學、預防醫學、老年病學、醫葯食養生學、中醫健身學、中醫體質養生學、醫學心理學、中醫治未病學、常見慢性病中醫養生調治、健康管理學等。
⑵ 中醫養生知識點都有哪些內容
中醫養生是一種傳統的治療養生方法,只要是用於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等,從而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讓自己能夠延年益壽。中醫養生是古代醫學的精華,我們需要廣泛的宣傳和發揚,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點中醫養生的知識點吧。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
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
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5、適飲葯酒:
葯酒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排除煩躁的思緒,同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6、均衡營養:
平時飲食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葷素合理。
中醫養生觀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養生注意事項
1.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2.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3.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⑶ 中醫養生保健要學什麼課程
中醫養生保健是一門專科類專業,需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滾氏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人文環境養生學、實用流行保健基鎮技術等課程。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的學生還需在校內進行模擬模擬練習、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崗位體驗、社會實踐等實訓。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具備必要的中、西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及實用養生保健基本搏備粗技術,能從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養生保健教育培訓等工作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⑷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什麼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野埋葯與方劑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頌答螞、運動保舉扮健學、健康評估、營養學、中醫診斷學、經絡與腧穴、亞健康學、養生保健實體店運營與管理等。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技並修、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一定的創業能力和支撐終身發展的能力。
掌握中醫養生保健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居民服務業、衛生、社會工作行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醫葯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能在中醫葯領域,培養能夠從事中醫養生、中醫保健、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⑸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主要學什麼-專業課程有哪些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主要學中醫養生導論、醫學基礎概毀態要、亞健康學基礎、健康檢測與評估、經絡與腧穴、中醫臨床醫學概要、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亞健康診療技能、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等課程,以下是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
1、專業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中醫養生導論、醫學基礎概要、亞健康學基礎、健康檢測與評估、經絡與腧穴、中醫臨床醫學概要、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亞健康診療技能。
專業核心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情志養生、中醫飲食保健、中醫傳統氣功養生、中醫運動保健技術、中醫養生適宜技術、人文環境養生、實用現代保健技術。
2、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及相扮猜關法律法規等知識,具備對偏頗體質、亞纖缺源健康狀態、常見慢性病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養,能夠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 工作 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 就業方向
面向保健調理師、保健按摩師、健康管理師等職業,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特色康復、健康管理等崗位(群)。
⑹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中醫養生學專業導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營養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中醫養生學史、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方法技術、中醫食療學、中醫運動養生學、養生各家學說、中醫健康管理等課程。
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中醫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相關機構,從事中醫健康宣教、健康傳播、圖書出版等工作;在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從事中醫健康養老、社區健康服務等工作等。
中醫學專業的就業還是比較嚴峻的,因為在大部分人民醫院中的中醫科室極少,而在中醫院,盡管其中醫科室明顯要多,但還是以西醫為主體,而中醫醫生主要以名老為主,至於剛畢業的中醫院校的學生,往往都不太受歡迎,因為大部分人認為老中醫經驗豐富,一些醫院寧可返聘退休醫生也不願招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