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養生六種補氣中葯
正值冬季寒冷的季節,很多人都開始減少運動,天氣涼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減慢了,這個時節正是補元氣的季節,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中醫健康養生,六大中葯進補養生不可少。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醫養生六種補氣中葯,歡迎閱讀。
補氣中葯1、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脾氣不足,形瘦面黃,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可與人參、茯苓、炙甘草等配伍,以增健脾益氣之功。痰飲內停,症見胸脅支滿,頭眩心悸,咳而短氣者,可與桂枝、茯苓、甘草配伍,健脾溫陽化飲。表虛自汗,症見汗出惡風,易於感冒,稍勞則汗出尤甚者,可單味煎服或研末服;也可與黃芪、防風配伍,以固表止汗。
2、黃芪
補氣升陽、益精固表、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浮腫、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泡水當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茶能補中蓋氣,而且補而不膩,可改善氣虛和貧血,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熊再加上枸杞、黨參、茯芩等葯材一起沖泡,效果更好。
3、西洋參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西洋參補氣,性涼,所以服用後不會上火,氣陰兩虛之人尤宜。氣虛之人主要表現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呼吸短促、動則汗出、聲音低微等;而陰虛則會表現出一派虛熱之象,如舌質紅、口乾舌燥、眼乾、手心發熱等。這類人服用西洋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西洋參切成片,或者去葯店買些現成的西洋參片,每天拿兩片放在嘴裡含著,直至參片軟化,吐掉或吞服都可以。
4、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一般素有口乾、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症狀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與其他葯物配伍,又能單味煎水溫服,常用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病情適量加減。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症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葯、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葯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
5、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虛、 營養 不良。
黨參、黃芪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所引起的身熱有汗、口乾口渴、喜用熱飲、頭痛惡寒、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脈虛大,或中氣不足、清陽下陷所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症。
6、人參
大補元氣,有補益強身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關於人參的食用方法,《清宮檔案》里記載了很多,如“把它切成片,含在嘴裡,直到它軟化了,再咀嚼咽下去……”這是人參的一個服用方法,即“含服”。另外,就是泡酒。拿一兩根人參,配一點滋陰的葯物,如枸杞子,泡在酒里,每日小劑量飲用一點,既補氣又養陰。
推薦幾種常見補氣食物
補氣的食物1、小米
小米可以健脾和胃,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人食用。根據研究,小米中的維生素B1、無機鹽含量明顯高於大米。小米粥熬好以後放置一會兒,粥的最上層會凝聚一層膜狀物,就是“粥油”,可以保護胃黏膜、防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補氣的食物2、山葯
山葯具有補肺、脾、腎的功效,適合各種體質的人。它不熱不燥,性味平和,如果食用了,不用擔心腹脹、便秘等問題。
補氣的食物3、板栗
板栗可以健脾益氣、補腎強筋、抗衰老。板栗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可以降低高血壓、冠心病的患病風險。
補氣的食物4、花生
花生可以補中益氣,還可以補脾和補肺,這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最好是水煮花生。
補氣的食物5、番茄
番茄是十大補氣養血的食物之一。番茄含的“番茄素”,可以抑制細菌。它所富含的維生素A原,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可以促進骨骼生長,防治佝僂病、眼乾燥症、夜盲症。
中醫中葯 補氣、養血、養陽【十六法】
(一)中醫補氣十六法
中葯補氣:黃芪,人參,黨參,太子參,黃精,西洋參,白術等。
成葯補氣: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膏,歸脾丸,參苓白術丸等。
艾灸補氣:足三里,神闕,關元,脾俞,氣海,百會,肺俞等。
針灸 補氣:足三里,百會,三陰交,氣海,關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補氣:黃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盤注射液注射三陰交等。
輸液補氣:黃芪注射液,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葯茶補氣:人參靈芝茶,黃芪枸杞茶,洋參麥冬茶等。
葯膳補氣:黃芪心肺湯,人參燉母雞,黨參燉排骨等。
葯酒補氣:黃芪,人參,靈芝,麥冬,枸杞子等泡酒飲。
飲食補氣:海參,雞蛋,紅棗,牛羊胎盤,芡實,山葯,蓮子等。
運動補氣:氣功,太極,導引, 武術 , 健身操 ,適當活動等。
生活補氣:生活作息規律,勞逸結合,心態平衡等。
按摩補氣:按摩足三里,關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補氣: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氣。
病後補氣:大病術後產後均應及時調理虛損,防止氣虛。
技巧補氣:呼吸吐納,意守丹田,三分飢寒,百事有節等。
❷ 中醫養生茶配方
中醫養生茶怎麼製作呢?喝茶的好處有很多,尤其是中葯養生茶,看看中醫的中葯養生茶配方,大家都可以試著喝來養生。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醫養生茶配方,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養生茶配方
一、養胃茶:丁香茶
功效:溫中壯陽,下氣降逆;養胃,調理胃寒
喝法:丁香茶葉5克,每日飯前或飯後半小時沖水喝。
二、降脂減肥茶:荷錢茶
荷葉可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脂,同時還能兼顧減肥;生山楂片可降脂、降壓、開胃促消化;決明子可通便、明目、降血脂。
做法:鮮荷葉(荷錢)一片洗凈切片,山楂6克,決明子9克,桑葉6克,羅漢果3克
用量:煮水,或用袋泡荷錢茶開水沖,可每天喝,女性經期時別喝。
三、穀穀丁茶
功效:可清熱解毒,利尿,消炎。特別適合哺乳期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患者。
做法:穀穀丁茶5--10克,開水沖泡,每天都可以喝。
四、助眠茶:百合棗仁茶
功效:清心安神,助眠
做法:百合15克、酸棗仁15克、枸杞子5克、小麥5克、桂圓10克和茯苓10克,清水熬煮,或直接沖泡袋泡百合棗仁茶,每日睡前半小時溫服。
這些都是中醫在多年實踐中 總結 的養生良方,日常養生多喝喝,少生病。
中醫茶療養生的 方法
(一)單味茶
屬於中醫葯“七情合和”中的“單行”,只一味成方,故又稱“茶療單方”。茶的品種很多,有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鳥龍茶,共6種基本類型。此外,還有再加上茶,包括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等)、緊壓茶(黑磚、餅茶等)、萃取茶(濃縮茶、速溶茶等)。每種茶都有各白不同的茶療功效。
(二)茶加葯
屬於中醫葯中配伍其他葯物而成的“復方”,故又稱“茶療復方”。配伍擬律主要與“同類相需”和“異婁相使”有關。這一婁的方劑白唐、宋以至元、明醫學著作中,屢見不鮮。在許多大型中醫學著作中,都列有“葯茶”的專篇,如《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普濟方》等。古方中,以川穹茶調散最負盛名,首載於《和劑局方》,在宋朝已經廣為應用。同類方還有菊花茶調散、川穹茶等。住民間 經驗 方中,以午時茶最為重要,首載於清朝名醫陳修園所著《經驗百病內外方》,近代十分流行。同類方有天中茶、萬應甘和茶等。其他單驗方如薑茶治痢,乳香茶治心痛,海金沙茶治小便不通,冷白礬濃茶急救食物中毒等。現代研製的茶加葯,以針對減肥、降血脂、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為主,故多與澤瀉、荷葉、山檣、何首烏、菊花、桑寄生、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三)代茶
代茶,實際上組方中並沒有茶,只是採用 飲茶 形式而已,用其他中葯“如造茶法”、“一依煎茶”法飲服,故有稱之為“非茶之茶”者。其實,代茶療法古代早已有之,在唐朝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中,已有“代茶”之詞。宋代的記載就更多了,如上文已述的《太平聖惠方》。又據宋代文獻《夢粱錄》的描述,當時在茶館中兼賣縮脾飲,即以烏梅、砂仁等煎湯代茶,略似今日的酸梅湯。由此可見,代茶雖然無茶葉,但白古以來與茶密切相關。代茶,視所用葯物質量而可用開水泡飲(較宜於質地輕松者)或略煎(宜於質地較堅厚者)。
較常用作代茶的中葯有菊花、野菊花、密蒙花、銀花、金錢草、胖大海、番瀉葉、薄荷、佩蘭、藿香、茅根、蘆根、黨參、太子參、西洋參、人參、枸杞子、綠豆、陳皮、蒲公英、細辛、玫瑰花、桔梗、石斛、山萸、紅花、益母草、大黃、黃連、垂盆草、淫羊藿、刺五加、側柏、杜仲、羅布麻、竹葉、薏苡仁、荷葉、蓮子心、大青葉、陳皮、戚靈仙、青木香、丹參、車前草、紅棗、老薑等。
另有一類代茶,系於民間廣泛應用。l985年吳永寧等以柿科植物葉提取的山西多維茶、桂林天然維C茶及北京柿葉茶進行研究,發現可以用來預防癌症。我國有“南方人參”之稱的絞股藍含有豐富的人參皂甙,可以泡飲代茶,具有補中益氣、延年益壽、護肝、抗癌、降血脂等作用。民問用嫩槐葉蒸熟曬干,煎服如飲茶法,有清熱止血、益氣祛邪、明目等作用。玉米須煎湯代茶,在民間有廣泛的流傳,具有利尿、利膽、降低血糖等作用。松針含有多種營養素與活性成分,用以代茶可以調整心肌功能、降低血脂、增加人體鈣質,並對風濕痛、牙痛有效。
桑樹的嫩芽經炒制後可以代茶,稱為桑芽茶,在蠶桑地區已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對於感冒、發熱、頭痛、咳嗽有良效。桂花可代茶泡飲或加入羹類食品中,具有鎮靜止痛、通氣健胃的作用不但飲湯,而且食豆,有和中健胃的作用。仙茶是福建的茶科植物石筆木,其嫩葉可治感冒、痢疾。老鷹茶是川產的樟科植物,其嫩葉曬干後可以代茶,觶暑止渴有良效。三七花茶,是雲南的特產,對高血壓、急性咽喉炎、高血脂、冠心病等有良效。最有趣的是鍋巴茶,吃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有補中和胃之效。杭州民間還用鹽青豆泡茶,稱青豆茶。
茶療養生的主體—葯荼,是組方中含有或不含有茶葉的中草葯制備而成的,是具有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功能的一種中葯制劑。
中醫養生茶配方相關 文章 :
1. 冬季養生茶大全及配方
2. 秋季養生茶大全
3. 女性養生茶大全及配方
4. 男人養生茶配方
5. 50個中醫養生秘方
❸ 夏季養生吃什麼 中醫推薦4種食物
夏季養生吃什麼呢,
一、生薑
夏天天氣熱,人體易上火,多吃一些苦瓜,可以預防上火。1.清熱消暑、養血益氣、補腎健脾、滋肝明目,對治療痢疾、瘡腫、中暑發熱、痱子過多、結膜炎等病有一定的功效。2.預防冠心病,苦瓜具有預防壞血病、保護細胞膜、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保護心臟等作用。
❹ 養生喝什麼茶比較好
喝茶養生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不同茶葉的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所以要說哪種最養生,我只能說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黑茶:禦寒降脂。黑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屬於後發酵茶,黑茶性溫,有助禦寒,適合虛寒體質者喝。現階段研究表明,普洱熟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等保健功能,降脂作用可能與其中的他汀類化合物有關;茯磚茶也有很好的消脂去膩作用,降脂減肥功能較強。
白茶:抑菌消炎。白茶由於沒有經過高溫殺青,屬於「耐放」的茶類,陳年白茶葯理成分,所以民間素來有「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之說。隨著白茶陳化年份的延長,內涵物質發生轉化,因此具有抗菌消炎、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功效。
黃茶:中庸之茶。與綠茶清涼和紅茶溫熱的性味相比較,黃茶類的性味特徵居於兩者之間,普通人幾乎都適合。黃茶茶葉輕微發酵,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都可飲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