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凱養生說:內臟有病,找找脊柱痛點
Q: 「內臟有病」的時候,應該在哪兒找有陽性反應的痛點呢?
A: 一個特殊的部位可能被你忽略掉,在經絡學說當中,當人體的軀干內部,內臟功能發生特異性變化的時候,可以在身體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痛點。比如說臟腑是歸某一條經脈來進行管理和聯系的,在這條經脈上遠端的部位就容易找到痛點。
比如說咳喘是歸到肺,手太陰肺經,在它的前臂部,大拇指這一側,手太陰肺經循行的路線上就容易找出來一些陽性反應點,那刺激這些陽性反應點,就可以緩解肺部的咳喘的症狀,這是普遍的理解。
但是實際上,除了這個處理的方法之外,古人還給留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的脊柱周圍。在脊柱的兩側,有一個特殊的穴位,這就是"華佗夾脊穴"。夾行在脊柱兩側的。一側17個穴位,兩側加在一起有34個穴位。為什麼是17呢?因為的胸椎是12節,腰椎是5節,加在一起就17。 在椎間隙的旁邊,這就是"華佗夾脊穴"非常著名的一串穴位。
這一串穴位對人體的內臟功能有非常好的調節的作用,為什麼?可能你聽說過那個背俞穴,就是膀胱經兩側距離脊柱旁開1.5寸的12背俞穴,對應到人體的12臟腑。 "華佗夾脊穴"有點像這種簡易版的"背俞穴"。 在針刺過程當中更安全,是因為脊柱縫隙裡面穿行出來有脊神經,而脊神經的有主管運動的,也有主管內臟感覺的,還有交感神經的纖維,所以對內臟功能就會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這不僅能夠反映內臟功能的一些特異性變化。當它出現一些異常變化的時候,它就通過這些神經纖維反映在的體表,特別是人體的背腰部,脊柱的兩側會出現一些陽性反應點。通過刺激這些陽性反應點,就可以去調節內臟的功能的變化,這就是一種對應性的治療。
因此,簡單來講,如果您的身體當中的某一個臟器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肝肝、膽、脾、胃不同的臟器出現問題的時候,那在相應的脊柱當中的脊神經出來的那個位置,或者相應的那個椎間隙旁邊的"華佗夾脊穴",你在那個位置去循按一下、彈撥一下,你都會發現在那個部位會有非常明顯的痛點,甚至是條索、結節。
如果你是一個急性的問題,往往是反映出來是痛點,症狀過去了,問題解決了,就沒有了。
比如說急性的膽絞痛,那就會容易在第九,第十胸椎棘突的兩側,會找到這樣的陽性疼痛的部位。
如果是一些慢性的,長期的疾病,內臟性的變化,比如說咱們都知道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會責之於脾,脾的轉運功能異常,那在第十一胸椎附近容易找到陽性點。如果是心臟功能的異常,冠心病容易在胸五、胸六位置兩側找到陽性反應點。
總之,在不同的地方,就容易找到不同臟器所對應的那個陽性問題,如果你一旦找到這樣的問題,用手去彈撥這個部位。
"華佗夾脊穴"在脊柱兩側,每一個椎間隙旁開0.5寸都是穴位。 首先找到大椎,從大椎開始,下面全是胸椎,胸椎12個,腰椎5個,一共是17個。找椎間隙的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有兩種。一種直接就用拇指指腹按壓,找到一個接著找下一個這樣的方法。另外還可以用兩指夾住兩側,明顯的感覺到這有一個一個的凸起,有一個一個的凹陷的縫隙,找到每一個椎體。
大椎是第七頸椎的棘突下方凹陷處。兩側肩胛骨的下腳水平連線,通過第七胸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從大椎往下的7個錐體,這個段落,正對著人體的心肺功能。所以,當人體的心肺功能出現異常的時候,比如心慌,心悸,心痛,胸悶氣短,有哮喘等等,就會 在這個部位棘突的兩側,明顯會找到一些痛點或者是條索,這是第一個節段。
第二個節段,在人體的軀乾的側面 ,找到第12肋端,就是最後一個游離肋的肋端,兩個肋端水平連線,通過第二腰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方,也就是第二腰椎,從上往下數第14椎,這個段落是中段,中三分之一,它對應的是肝膽,脾胃的問題。
再向下到尾骨末端這一段落,腰骶部這段路屬第三節段 ,就是後三分之一,對應著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所以臨床當中從上到下找到,只要你能夠找到,一個明顯的痛點,看一下代表哪方面的問題,跟症狀之間進行對應。
同時, 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講,可以做彈撥 ,用拇指點下去,撥弄;點下去,撥弄。特別是那些特別疼,有條索結節的部分,就可以做這樣的彈撥,拇指要立起來,力量要滲透。這樣彈撥以後,患者會覺得非常的舒適,症狀也可以快速地減輕。
這時候有的朋友會問說一邊17個,記不得住多,不知道什麼問題到哪去找。您跟我說,第十,第九我找不清楚,找不清楚沒關系,不要求你記得准確。但是你現在是不是腦海當中已經有了概念, 內臟功能的變化會在你的脊柱的兩側出現陽性反應 ,而且這種兩側不見得是在同側,可能只在出現在一側。
如果你有概念,已經接受了一個醫學的理念,叫做 脊柱相關性疾病 。內臟發病不都是內臟的功能的變化,可能是因為脊柱的功能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內臟功能變化,或者是兩者之間互為因果。
因此 在臨床治療當中,特別注重人體的形體。 如果你的形都歪了,你想像一下你內臟功能能正常嗎?如果你內臟功能變化時間已經很長了,你想像一下你的形體能不去代償嗎?所以在外周形體上的這些刺激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管是從神經節段來講,還是通過人體的形變和氣變的功能變化來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所以我 建議您能夠讓別人幫助你去觸摸一下你脊柱的兩側。 或者您的家人有很多慢性病,你想幫他進行日常的保健,又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這個方法應該是說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群的。
你讓他取俯卧位趴在床上,躺平了,身體完全放鬆下來,或者你讓他取坐位,但是不要靠著椅背,坐著一個小凳子上,把脊柱、脊背裸露出來。這時候,你就 用你的拇指側立起來,放到它的脊柱的兩側往下按 ,就是往下、往內、往脊柱的方向這樣去循按,一個一個這樣按下來。如果你很細心,手感很好,你就會發現,當你按到某一個部位的時候,這個地方不對,好像突然變龐大了,或突然變凹陷了,或者左右好像錯縫了,這都是問題所在。而如果這時候你用力按下去,患者往往都疼,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哪裡疼,而且這種疼痛往往早於自己內臟功能出現很嚴重的這種變化之前,也就是說它有預警的作用。
提前去發現,提前去刺激,如果你發現了就去彈撥它。就做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就是 彈撥 ,有條索的,有韌帶的,你去彈撥。患者就會覺得很疼,但是疼過之後一種鬆弛感,一種舒適感自然而然地產生。
內臟疾病看脊柱,脊柱 健康 ,內臟就 健康 了。
2. 程凱養生說:健脾益氣穴和健脾利濕穴(上)
健脾益氣穴和健脾利濕穴 ,有的朋友問還有這樣的區別?的確區別可大了,以前專門講過健脾穴,這些穴位當中健脾最好的穴位,你記得是哪一個嗎?專門講過穴位有一集的內容,同時還專門錄過第二集,就講一講穴位健脾的道理。
結果在第二集播出之後,有朋友就問我問題說:您說的健脾穴,我認為不對,就是最健脾穴位不應該是那個章門穴,脾的募穴,在第十一游離肋的肋端。他說是陰陵泉,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合治內腑。那脾就是身體的內在的臟腑。所以此穴位是專門治療脾的問題的,所以健脾穴非陰陵泉莫屬。
他在底下給我留言,我想我得給大家解釋解釋回答回答為什麼?這關乎於對穴位的認識,一個穴位它有不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性質。就像咱們的中葯一樣,每味中葯,它的作用可能會有非常細微的一些區別,或者各自的偏性,各自的優勢。因此在應用場景上就會有所不同,如果你想發揮非常好的作用的話,那你要對功效非常相近的一些穴位,它的特長,它的差異要細微的去品鑒。
穴位也是一樣,如果作為 養生 保健者說,我就大概了解一下吧,知道一下,可能也無所謂。但是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的話,那麼我覺得 對穴性的理解和追求 ,應當是更加的細致一些。那就來在 健脾的角度 上再一次解讀一下, 為什麼章門穴它是健脾之性,而陰陵泉穴是另外的一種特性。
首先還是要說一說,章門穴所在的位置 ,跟前面的內容重復的,我就不在這兒多多的贅述了。在這講一講更加提高的一些知識,但是我要稍微回顧一下以前對脾的那個認識,中醫學當中脾,有多種的概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的腹部的腹壁,也就是腹部,通過腹壁產生的腹壓的調節功能。而調節功能對胃腸道以及相關消化腺體,都產生了一個調節節律性的作用,讓它具備良性的生物學節律。這樣的您才能有正常的消化,吸收,胃腸蠕動,人體的才能正常的排泄代謝。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脾的功能就跟腹壁的功能聯系在一起了,當然腹壁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還包括腸上面附著的這些大網膜,還包括壁腹膜,而臟腹膜,有保衛保護的作用。 中間還有一些神經,毛細血管,能夠 起到調節代謝和神經反射的一些作用。 再加上腹部外層的一些肌肉。那麼這些組成的一個腹壁,它有多重的作用,既可以調節腹壓,又可以有代謝的功能,同時還有一些神經調控的能力。
因此,還在腹壁的這種調節上就特別的重要, 中醫學當中特別強調升降浮沉 ,腹部的壓力的變化就是浮沉,張開收緊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章門穴為什麼說它是脾的募,它是獨特的一個穴位?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到把皮膚隱去之後,露出了下層的一個肌肉。這層肌肉是的腹外斜肌,它非常的寬,非常的大,覆蓋在整個的腹部,最表面的這層肌肉。那麼這種肌肉,在內是和腹白線相連,在上是和肋弓相連,在下是和髂骨相連。那麼這樣的一個蒙在了整個腹部的這層肌肉, 它的張力決定了腹部的一定的功能。
而 章門穴恰恰是處於一個關鍵的位置上,章門穴是在十一游離肋端。 所謂游離肋,以肋骨是12個,前五個形成了胸肋關節,後五個形成了肋弓,而十一肋、十二肋是游離肋,出來以後沒有形成肋弓,有一個可以彈動的軟骨頭。所以章門穴就在十一肋的軟骨頭上面,也就意味著它是可以彈動的,它是可以調節的。那麼如果整個的腹外斜肌覆蓋在它的上面的時候,上面和肋弓相連,下面跟髂骨相連,中間跟腹白線相連。那麼哪個地方更容易出現彈動的變化,調節?那麼就是可以彈動的十一肋端。
這個穴位就出現了兩個力的關系,一個力的關系的是橫向的關系,可以從肚臍到了十一肋端,它們之間產生了一種牽扯的關系。那麼同時章門穴往下到髂骨上面,有個縱向的關系。此換句話說,穴位既可以調節腹壁的左右,又可以調節腹壁的上下,通過這樣左右上下的調節,來調節腹壓,讓的腹部出現浮和沉的變化,這就是一種調節,這是人體非常智能化的一種調節的方式。
為什麼在中醫學的很多 養生 保健的方法當中特別注重於 呼吸的訓練 ,就是通過呼吸訓練,通過腹壓的變化來調節身體當中這種膈的運動,臟器和腺體的生理學的節律。
正因為這樣一點,沒有另外一個穴位可以替代章門穴獨特的位置和獨特的對腹壓的調節的作用。因此章門穴就稱為當之無愧,稱之為叫脾的募穴。什麼是募穴? 募穴,就是募集臟腑之氣的關鍵穴位。
而且還知道章門穴還是八會穴。
什麼叫八會穴?
古人認為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匯聚的八個穴位。章門穴還是人體當中的臟會,就是五臟的功能,精氣都會匯聚於此,也就是說,它不僅能夠調節脾這種主消化吸收,主人體運化代謝這樣能力的一個後天之本的,氣血生化之源的這種臟腑功能。更重要的它通過調節脾,同時對腹腔之內的這些諸多臟器,以及相關的橫膈上端的胸腔之內的心肺功能,它都能產生調節。所以此穴位才叫做臟會,那你說它是不是最重要的最健脾的一個穴位。
提到健脾的時候,往往後面都會加上兩個字叫 健脾益氣。 因為脾要 發揮作用,就靠脾氣來發揮作用,因此穴位說是健脾益氣第一穴,當之無愧為脾的募穴。
3. 程凱養生說:健脾穴,健脾的道理
健脾穴的健脾道理是什麼? 在以往的內容當中,講過健脾,健 脾也是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為什麼?因為脾在人體的五臟當中為後天之本,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大家都特別注重,而且經常你去看中醫的時候,看看舌苔,摸摸脈象。很多人說,你脾虛,而大家日常生活當中也非常容易出現睏倦疲勞的現象,也往往自詡是脾虛。
那到底脾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脾有三大作用。
第一、是主運化水谷。 運化水谷就可以理解為是對營養精微物質的消化吸收,把好東西給吸收,利用了。
第二、是運化水濕, 也就是把你身體當中不能夠吸收利用的東西,垃圾的東西,代謝的產物,把它加以清除的過程。一個是吸收,一個是清除,兩者合二為一,就是叫脾主運化,把身體非常好的營養精微物質加以吸收,利用,運到身體的可以需要的地方去;而不好的東西排出體外。如果此過程出現了問題,就造成了身體得不到營養精微物質,所以出現了非常睏倦疲勞的現象,而身體的內在的代謝產物,或者是營養精微物質過度的堆積在身體當中就形成了很多的垃圾。所以經常形容叫做脾氣虛、脾虛生濕、聚濕生痰、因痰生瘀,這就是一個疾病不斷由淺到深,由輕到重的一個發展過程。所以脾在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脾還有第三個作用,就是 統血的作用。 統攝血液在脈道當中正常的流行。
今天要討論的健脾的穴位,或者健脾的道理,把它集中在前面的范疇,也就是脾 主運化的范疇,包括脾主運化水谷,和脾主運化水濕這兩個分支功能。綜合起來就是 脾主運化。
如果提到身體當中有健脾作用的穴位,大家可能非常熟知的,可以隨便馬上就可以提出來的,像足三里、陰陵泉,氣海等等這樣的一些穴。但是這些穴位都沒有成為叫健脾穴,就沒有給它一個健脾穴的名號,那麼什麼是身體當中的健脾穴?
以前的節目當中講過,就是章門穴。 章門稱謂叫做脾的募穴,募就是募集臟腑之氣的特殊的穴位。 募穴都分布在人體的胸腹部,募集每一個臟腑的臟腑之氣,所以脾的臟腑之氣就會匯聚在脾的募穴,章門位置。
首先來看一看章門穴怎麼來找?
當一吸氣,摸到自己的肋弓,沿著肋弓下緣往下找,肋骨一共12個,五個肋骨是和胸骨形成胸肋關節,五個肋骨,就是從六到十肋骨相互融合,形成肋弓。但是,第十一和第十二肋就會形成 游離肋 。游離肋就是沒有形成肋弓,就是一個肋骨出來出了一個肋軟骨頭,在這可以彈動,有移動性。
所以,當吸氣收腹,沿著肋弓往下,在你的側腹部,你 摸到一個可以彈動的軟骨頭,此位置就是第十一肋端,叫做章門穴。 有的朋友會說穴不好找,第一,我摸軟骨頭,彈都不彈動,我怎麼好像感覺的沒有那麼明顯。第二,體型比較胖,我為什麼喜歡聽健脾,就是因為我體型比較胖,健脾不就利濕了嗎,不就化痰了嗎,不就可以讓人體的代謝產物更多的排出了嗎?那麼,人體的體重和人體自身的代謝水平是不是就發生變化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出發點。所以,必須要找准穴位。
因此我 教給你一個更為簡單的取章門穴的方法, 就是用屈肘法去找。當你去找做極限屈肘的時候,你肘尖夾在你的腋窩下,胸脅的側面,肘尖下對著的部位正好是肋弓,沿著肋弓畫條線,跟肘尖相交,此位置就是章門穴。
當你找到這個位置,把你的手指立起來,往裡面用力點下去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明顯的酸痛。這種酸痛是有點不能忍受的酸痛,而且是一個點狀的酸痛,有點像什麼?骨頭的表面,如果那個筋膜拽著有點發炎,往往就是這種類型的疼痛。比如說像的頸肩部肩胛骨,某些部位上你沿著骨緣一摸,它很疼,甚至有點酸痛感刺痛感,這就是這種類型的疼痛。
為什麼這里出現了這樣明顯的疼痛?
搞清楚原因也就搞清楚了穴位為什麼能夠調節的脾的功能,有健脾的功能。在說明這一點之前,先說說中醫學對脾在腹部,這種主代謝功能的認識。在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循行原文當中,也就是《靈樞 經脈》當中有這樣的記載,說這條經脈沿著下肢的內側向上循行,到達腹股溝的位置的時候,進入腹股溝內,叫 「入腹屬脾絡胃」 ,屬就是那個屬於的屬,又讀「zhu」,意思就是說,在這就要屬於脾,然後聯絡胃。
普遍的理解,脾是中焦。 那麼盆腔、兩個髂前上棘連線以上,橫膈以下之間為中焦。那怎麼就直接從腹股溝這兒,盆腔的下部一進腹就屬脾絡胃了?原因是在腹部,脾的主代謝、主運化的功能,實際上指的就是的腹壁,腹壁是由腹部的肌肉,還有底下的壁腹膜,臟腹膜,以及在深部的一些腹腔內的較大網膜等等這樣的一些結構,多層次的結構共同來組成。
就拿肌肉為例,腹腔之外的肌肉,表層的,深層的,有橫著走的,有有豎著走的,所以這樣的一層結構就使得的腹壁具備了一種腹壓的作用,就他可以產生腹壓,腹壓對人體的內臟功能是非常的重要,胃腸道的蠕動,腺體的分泌都依賴於這種腹壓的調節,才能讓他具備生理型的節律。 節律一變,你的代謝機能、代謝能力就發生了變化。 所以腹壓太高,腹壓太低,都會影響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機能,脾就是指的這種調節腹壓的能力,也就是通過腹壁的收縮張力的變化來調節腹壓的。
在這時候想一想,不管是斜著走的,橫著走的這些肌肉是不是都得附著於的骨骼之上,才能產生牽扯收縮的力量。下面是的髂骨,骨盆;上面是肋骨,胸骨,肋弓。那麼骨盆是固定不動的,它的穩定性非常的強,而肋弓也幾乎不動,只有游離肋,十一、十二肋端位置,是一個彈動的軟骨頭。所以肌肉附著在此,此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動,而在這個位置的深部內側,在肋骨的內緣,又是橫膈的附著區。
所以此位置是調節的腹壓,以及橫膈上下升降運動的核心位置。還記得以前在足少陽膽經的講解當中專門講過,膽經的很多的穴位都具備這種調節的作用。所以,人體的少陽經脈才是人體氣機轉樞之所,章門穴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獨特的解剖結構,所以才能夠 通過調節腹壓來調節身體 ,脾在轉運的能力。因此,古人認識到這樣一點,多麼智慧,認識到現代醫學才認識到了這樣的一個功能的特點,就把穴位定在了第十一肋軟骨頭上的章門穴。
總之地在臨床當中, 如果想健脾,那就通過各種各樣的刺激的方法來刺激肋軟骨頭 ,產生彈動,通過這種彈動來調節腹壓,通過調節腹壓,來調節脾的轉運功能。脾就涵蓋了脾主管理的胃,而胃能又統領的大腸與小腸,所以脾那就包括了胃,大腸,小腸以及相關消化道的腺體。
那麼怎麼做才能夠起到這樣的調節作用?
給大家介紹一個你自己可以操作的 養生 保健的方法;首先你還是要找到第十一肋軟骨頭的章門穴,用剛才屈肘,肘尖和肋弓交界點這樣一個方法,找到十一肋的肋端。這個當找到位置的時候,用你的拇指放到此位置,拇指點在十一肋的肋軟骨頭上,然後其餘四指放到你的腰的側面。如果你用力一捏的話,你可以把你的腹側部的肌肉把捏起來,這就起到了第一個作用。就是你能夠抓住穴位。這是在一側,同時另外一手也放到另外的一側章門穴的位置,同樣四指也放到後面。也就是手叉腰,這么放著。
當這樣放著了以後,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動作,就是左邊捏一下,右邊捏一下,交替進行。這個動作的速率根據你的手的力量,你自己掌握,如果你手沒什麼勁兒,您就兩只手一起一邊捏一下,再捏另一邊。
通過這樣的提捏的刺激就使得的肋軟骨頭發生了彈動。肋軟骨頭一彈動,馬上的腹壓就產生了變化。所以如果你堅持做三到五分鍾的時間,你就會感覺,第一、神清氣爽,氣機有升降的效果。第二、原來比較鼓脹的,飽滿的胃,腸道飽滿的腹部就開始鬆弛下來。
如果你特別的撐,你這樣做一做,馬上你會覺得比較通暢,甚至有些飢餓的感覺了。如果兩邊比較鬆弛,這樣提捏一段時間以後,每天堅持反復地做,經過一周到兩周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原來你鬆弛的肚子就開始變得稍微收緊了。
所以,它既可以幫助降腹壓,又可以升腹壓,既可以對脾胃比較脹滿的情況,能夠有鬆弛緩解的作用。第二,又可以對腹部,比較松軟的,這種脾胃虛弱的狀況又可以起到一個提升的作用,所以不同的人做了以後效果不同。
4. 程凱養生說:敲膽經的作用 每天堅持做動作,緩解腰腿痛
說一說敲膽經的作用。 上一次講解了叩擊足少陽膽經,在大腿外側中線這一段,能夠提高髂脛束的功能,髂脛束是人體下肢大腿外側,能夠幫助人體支撐和運動的最重要的一塊肌肉。這一大塊肌肉,或者叫做一個肌肉群,它的功能,隨著年紀的增長,隨著骨質的缺失,慢慢的功能開始下降,出現腰腿痛,出現人體行走支撐障礙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功能的下降,都可以 通過叩擊足少陽膽經大腿外側中線 這一段來得以緩解。
但是這不是膽經最重要的一個功能,雖然在經絡病侯當中提到: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而且這條經脈確實和人體的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密切相連,看起來就是和這些關節的運動支撐靈活有關系。但足少陽膽經還隱含著對人體 健康 的另外一大功能,說少陽經少陽為轉樞的地方。
什麼叫轉樞,就像門軸一樣。門,開關關鍵是靠門的那個軸。足少陽經恰恰就是軸。在人體的一條經脈當中,如果你問我哪一條經脈,您覺得學起來理解起來,最困難的,我一定會告訴你,那就是 足少陽膽經。
為什麼這么說?別的經脈走行很直很簡單,但是膽經曲曲折折,在頭上就繞了好幾圈,然後在身體軀乾的側面曲折走行。走的都是之字形,沒有一條直線,這穴位一會兒蹦到前面,一會兒蹦到側面,一會兒蹦到後面。所以,看起來很沒有規則,也使得我們學習、理解、應用這條經脈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每當我給學生講解這條經脈的時候,我都會讓他們去想像一下旗袍。女性的那個旗袍剪裁得當,穿著得體,玲瓏有致。為什麼能夠穿著這樣的漂亮,凹凸有致?關鍵就是在它該緊的地方緊,該松的地方松。所以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你看,那個旗袍的扣的位置,恰恰就是身體在軀乾的側面,你身體當中的一些重要的肌肉,這些肌肉都是斜著走的,這些肌肉附著在的骨骼上的那些關鍵的點,你把它標出來,那些穴位就是足少陽經的穴位,連成那條線就是足少陽膽經,而這樣的一條線,很像玲瓏有致的旗袍的縫隙。
說白了,就是身體的前面、身體的後面,軀乾的外邊包著這層肌肉,它們要想維持一定的穩定,一定是交錯接縫的。比如說腋下的前鋸肌,腹部的腹內斜肌、腹外斜肌,都是交錯斜行,就像搭扣一樣,把身體全部跟後部聯絡在一起。所以足少陽經是聯絡人體整體的前與後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少陽是轉樞之所。
而在整條的足少陽經當中,有一個特別關鍵的部位,部位在古代稱為叫秒,指的就是的肋骨的下方,腎的外側一個虛軟的地方。就是大家捏一捏你腰兩側皮帶在上面地方比較鬆弛,松軟的地方。
如果這個地方很收緊,緊致,那麼整體的腹部的壓力,腰部肌肉的力量都變得比較正常。如果這個地方變得鬆弛了,經常看到有一些患者往床上一躺,那肚子嘩啦一下就散在床上,看到他的腹部變得沒有力量,腹肌是鬆弛的。腹部甚至都是一字型的,整個肚子是松軟的。這樣的情況很難保證臟腑的蠕動,胃腸道的蠕動還能保持正常的節律。所以至少代謝紊亂就隨之而來,咱們不是經常有這樣一句話嗎,有錢難買老來瘦,並不是老來一定要瘦多少,關鍵老來的時候,您的腰腹還能夠保持一個良性的收縮的狀態,要想保持這樣的狀態,足少陽膽經就非常的重要。
介紹足少陽膽經最為重要的一個穴位,叫帶脈。 就是奇經八脈里的那個帶脈那兩個字。穴位是足少陽膽經,在11肋骨下方,髂骨上方軟肉之處的穴位帶脈.同時,也是唯一橫行的,奇經八脈之一的帶脈,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位,也就是說,穴位不僅可以調節足少陽膽經,還可以調節帶脈的功能。
帶脈是橫行一周的,起到約束諸經的作用,少陽經又調節人體的前與後的平衡關系。大家想像一下,縱軸橫軸,在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十字交叉,而且不僅僅是十字交叉,在這側面的肌肉,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還交錯在一起,所以這里實際上是一個米字型的交錯中心力點就在這里。所以對這個部位經常的合適的刺激,就有助於調節腹壓, 有助於改善腹與腰之間的平衡關系 ,同時讓人體的上與下,前與後,內與外達到平衡,這是足少陽膽經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
具體怎麼來做? 首先要找到十一肋端,直立吸氣,摸到肋弓,在那弓的外下方,可以摸到一個可以彈動的軟骨頭,就是第十一游離肋肋端的章門穴,是脾的募穴,從這個位置垂直向下和肚臍水平線相交,這個地方就是帶脈穴,它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同時也是帶脈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
找不準穴位,怎麼辦?就從肚臍水平線劃過來肋弓的下緣往下范圍之內,把自己的手放在這,四隻放在後側,把你的腰側軟肉提捏起來,就做這樣的方法,連續做五到十分鍾,做著做著你就開始覺得肚子裡面開始發熱,甚至有打嗝,就叫噯氣或者排氣的現象。這都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刺激,來 調節了您的腹部的張力,腹壁的張力。 張力改變了,同時您的腰也會覺得鬆弛,也會覺得舒服起來,也就是讓您的前面的脾,後面的腎,在足少陽這樣一個中間轉樞的經脈的作用下,保持良性的平衡。
這個方法誰比較適合?就是腹部比較鬆弛,比較柔軟的人,沒有力量的人。每天堅持做三到五遍,每次五到十分鍾,一段時間後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5. 程凱養生說:肝經不疏肝,疏肝找膽經
「疏肝不找肝經」,那找哪條經脈,咱們待會再說,先得 說說肝經不疏肝這件事。 因為很多朋友的腦海當中,在經絡的這種理解當中,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模糊的認識, 不準確的認識:有肺的事我得找肺經,有心的事我就找心經,有腎的事我得找腎經。那麼當然有肝的事就找肝經。
在經絡學說當中,不能這樣去簡單的對應,臟腑是有臟腑的功能,有它的特點,經脈也有經脈所說的事,經脈所說的是裡面一定程度會包容臟腑的事,但也不能這樣簡單的一一對應。特別明顯不能對應的就是 肝經 這條經脈。
這條經脈在早期的時候應該准確地把它叫做足厥陰,您看在跟老百姓溝通的時候,經常會說肝經。但是實際上,在的經絡教學當中,專業的語言當中,一般都會用手太陰、足少陰、足厥陰,這樣的描述語言去形容這條經脈。
以手太陰為例,大家都會叫它肺經,但是會叫它手太陰,這就代表了經脈所在的位置信息,手代表上肢,陰代表內側,太陰代表上肢內側靠近拇指這條線,於是手太陰就有明顯的位置信息,便於 經絡診斷。 然後把您上肢的靠近內側拇指這條線,跟肺這個臟腑,以及肺的區域相應的器官聯系起來,這就是經脈的一種表述方式。
那麼到了足厥陰這條經脈,大家會知道 十二經脈體系 也是從不完整到完整的一個發展過程。在早期的時候,只有十一脈,或者有一個階段,叫做十一脈的理論階段。那麼那個時候經脈的名稱並不像現在這樣,手足相應,並且跟臟腑一一關聯。那個時候,足厥陰特指的就是下肢內側終末於陰器的那條脈。厥就是終末的意思,陰就是陰器,前陰部的問題,也就是這條經脈在下肢內側,終末於前陰部位。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手厥陰這條脈,所以一提到厥陰就一定是下肢內側,所以根本連足都不用提,厥陰就特指在下肢內側,終末於陰器這條脈。
那麼到了十二脈的階段, 需要建立十二經脈和臟腑一一對應關系 ,並且臟腑經脈之間也是兩兩表裡相合的關系的時候,就把這條經脈跟足少陽膽經聯絡在一起,形成表裡相合的關系。這條經脈才走到了軀幹部,但是經脈線並不到軀幹部,怎麼辦?就藉助了足少陽膽經的這條路線走到了的軀幹部,走到了脅肋的兩側,在後期路線當中,還藉助了足少陰的路線而到達於巔頂。
所以大家看足厥陰這條經脈,它的經脈當中一共有十四個穴位,這十四個穴位,有十二個都分布在陰部以下的部分,並且這十二個穴位都是以治療前陰病為主體的。比如說在它經脈病候當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叫做「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㿉疝,就是一個病字頭加一個寶貴的貴,字念「kui」,指的是疝氣,一種特殊的疝氣,這是前陰病。婦人少腹腫,也是指的前陰出現的腫脹的情況,所以這條經脈主要是以治療前陰病為主的。
而這十二個穴位以外的另外兩個穴位, 一個是章門穴,一個是期門穴 ,在的胸脅的兩側,腰部的兩側,這個部位的穴位在早期的古文獻當中,《外台秘要》以前的文獻當中:一個歸屬到足少陽膽經 ,一個歸屬到足太陰脾經。可以說厥陰經,真的是只終末於陰器。正因為這樣,經脈線向上走到腹部的經脈線是藉助了足少陽膽經。經脈並不到腹部,穴位也是可以歸屬到膽經,也可以歸屬到脾經。所以,從經脈的原始面貌上來看,這條經脈主要是解決陰器的問題。
這時候有的朋友會提出反問,說這條經脈當中有一個穴位比較獨特,就是太沖。太沖穴,是在的足大趾和次趾之間的位置,有點像虎口地方,就是合谷穴所在的位置,合谷配太沖開四關,曾經講過一期 "疏肝理氣開四關" 這樣的一個保健方法,還送了一個三花茶。所以合谷和太沖是疏肝理氣,我說太沖穴確實有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比較獨特,在足厥陰的這條經脈當中,剛才所說的十二個在陰部以下的穴位當中,可能只有這個穴位是具備了這種疏肝的作用。
而它之所以有這種疏肝的作用,就是因為這個穴位的位置所決定的。它跟合谷穴都是位於虎口這樣的一個獨特的地方,這兩個部位被稱為叫人體手足的關口。所以叫開四關,那麼 對人體的氣機的運轉非常有幫助 ,而這種氣機不是特指的肝的氣機,而是人體整個的氣機的流動。所以對人體的整體的氣血運行狀態是有大的整體的調節作用的。因此說它不是單純疏肝的穴位,而是調暢氣機的穴位。不能夠把它這一個穴位的作用,囊括在整個的經脈的所有的穴位當中。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肝經不是以疏肝的作用作為這條經脈的主體,有作用的穴位要麼位置獨特,要麼以前不隸屬於這條經脈,那麼疏肝該找哪條經脈?
大家還記不記得前一階段在講肺結節,甲狀腺結節,肝囊腫,卵巢囊腫這些身體當中出現結節、囊腫的疾病都跟一條經脈有關。講完那一講之後,還有很多朋友特別關心話題,於是又深入地講了,第二講,這條經脈跟人體的氣機的運轉很有關聯,就是足少陽膽經,就是調控人體的疏泄功能、氣機的運轉功能,為什麼?大家可以去詳細地看那條經脈當中所講解的那些解剖的知識,以及跟身體當中穴位的對應的關系。所以疏肝要找膽經。
6. 程凱養生說:肝脾不和怎麼辦
肝脾不和是臨床當中的一個典型或者較常見的證型,很多朋友都會有胃脹、胃痛的情況,到醫院來看的時候,醫生號號脈,看看舌苔說你這屬於肝脾不和。 病人就說怎麼肝脾老不和,我肝為什麼和脾老打架呢?
要想解釋清楚肝脾不和,首先要看看兩者的五行屬性。
肝屬木,脾屬土
肝屬木,木性是調達順暢的。肝是主疏泄的,調暢人體的氣機,所以人體的氣機要正常的疏通。該升的升,該降的降,氣血才能夠正常的流通,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才能夠正常的發揮。
而脾是屬土的,脾就像食物的糧倉。食物進到胃當中來進行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之後的營養精微物質又通過脾的轉運的能力,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加以利用。所以脾是對胃進行一個管理協調的作用,對人體的整體的消化代謝吸收都是非常的有意義的。
肝和脾一屬木,一屬土,分別都和兩者的屬性非常的契合。
但是在五行當中,木克土,換句話說,就是木對土進行管制。正常情況下,肝要對脾進行管理,脾不能自己亂幹活,想幹嘛就幹嘛,得靠肝來管著。那麼肝怎麼就管著脾,肝的疏泄的能力怎麼就對脾的作用起到了一個管理作用呢?在中醫學當中,脾主升清,把好的東西升起來,胃是降濁,把不好、垃圾的東西排出去。所以過程當中就有契機的運轉了,就需要有升降。因此,肝調暢氣機就對它進行了一個管理的作用,能夠幫助或者管理脾發揮更好的升清的作用,以及脾搭配的胃,讓它更好的能夠降濁。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來看,也可以理解,肝主疏泄是指的哪個位置呢?就是身體的橫膈。 中醫學當中所說的肝藏血,就是肝臟解剖學當中那個肝臟的功能,但同時又主疏泄,疏泄就是調整人體的膈肌,膈一調控,人體的胸腔的壓力和腹腔的壓力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平衡和調節,於是腹腔之內的臟器,特別是以胃腸道為主的臟器的節律就能夠正常,就能夠正常發揮它的生理的功能了。所以說橫膈是非常的重要,而肝臟器解剖學當中有多條韌帶,直接連屬於橫膈。所以中醫學當中所說的肝,既有解剖學肝臟的藏血的概念,又有對橫膈膈肌的調控的能力和作用,這就是疏泄的功能。
脾主運化,脾指的就是前腹壁,包括肌肉和肌肉附著在骨骼上的筋膜層,這一層的結構對人體的內臟的產生保護和擠壓的作用,它恰恰是附著在的肋弓的位置,和橫膈兩者交界共同附著在此。一個在內,一個在外。脾附著在肋弓之外,膈在肋弓之內,兩者交界於此,功能就聯系在一起了。
這就是通過現代醫學解剖的角度,來認識傳統醫學當中的脾的一部分概念。肝對脾是管理的作用,這一點明確了,那麼 如果肝對脾過度管理了會怎麼樣呢?
在日常生活當中,咱們大家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母親對孩子什麼都管,什麼都說不行,這不行那不行,你說這孩子還能有自主能力嘛,當然就沒有了。所以管孩子都不能夠管的太嚴、太死,老師管學生也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
所以在生理的狀態下,肝對脾就不能過度的管理,如果過度的管理了,叫肝木乘脾土。什麼時候會管的太嚴格,就是生氣的時候,肝氣郁結的時候,往往這種肝脾不和的情況出現的胃脹、胃痛、脅痛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往往人都會有一些情志不舒,而且時間比較長了,長期的抑鬱情志不舒。這些情況就導致了一個肝鬱的狀態,肝鬱的狀態就 乘 了脾,導致對脾的遏制。
曾經我看過一個接近八十歲的老太太,胃脹,胃疼,胃脘部滿滿的,有點不舒服,吃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我搭搭她的脈,她脈有個典型的特點。左手叫心肝腎,右手叫肺脾命。按照的寸口脈的診斷方法,我發現她左手的脈非常的亢進,右手的脈很弱,沉弱無力,那麼左手脈是弦脈,而且跳的還很明顯,弦脈是肝鬱的一種典型的特徵。然後我就問她,我說您都這么大年齡了,怎麼還老生氣?這老太太說,這老頭的氣我,絮絮叨叨說了半天。
然後我就跟老太太說,我說您胃痛,胃脹就是氣出來的。您這叫肝鬱脾虛,肝木乘脾土。我說您的臟腑已經打架了,您的生活當中只要不打架,臟腑就不打架了,所以心情好一點,把老頭叫過來,我說說他,心結解開了,胃痛、胃脹了自然就會緩解。
這是一種情況,你可別以為肝脾不和,只有這一種情況,每隔兩三個病人又來了一個六十多歲女性患者,同樣胃脹,胃痛,打嗝。然後跟我講,我胃這樣的情況多年了,我說您這怎麼出現的,有人氣你沒有?摸摸脈,我說好像沒人氣你。她說是我高高興興的,家裡沒什麼事。我說,你是不是常年的脾胃功能不好?她說是,幼年開始,脾胃就比較虛寒,怕涼吃什麼東西都比較難消化,屬於脾胃虛弱的類型。
所以這時候如果把前者那老太太的舌頭,和六十多歲的女性患者的舌頭,有明顯的不同。前者舌苔厚膩,而且是燥的苔。舌頭兩側雖然是淡紅,但是紅色在兩側,這代表肝膽是一個肝陰不足,肝陽偏旺的這么一個狀態。總之,是肝鬱在側,然後中間的是脾,脾還出現轉運功能下降,痰阻的現象。而後者的舌象舌體比較胖大,舌頭比較淡白,這就是一個脾虛舌。
前面是肝鬱導致的痰阻,後者是一個脾虛。 病機不一樣,雖然都說是肝脾不和,但前者是肝鬱脾虛,後者診斷為脾虛而肝鬱。後者脾虛是本,肝鬱是輔助,換句話說,這兩者之間這孩子太弱了,顯得母親比較強勢。前者是母親太亢了,壓著這孩子管著它。現在這兩者的關系不一樣,所以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採用的方法就明顯的不同。前者採用的主要是疏肝解郁的方法,化痰為輔助,而後者當然是要健脾為主,疏肝為輔。
具體到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您是符合不同類型的話,那採用的穴位自我保健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那麼前者當然是以疏肝為主,因此刺激的部位就在的脅肋部,別忘了脾就是腹壁附著在的肋弓位置,與肝交界。所以這個區域之內就是非常重要的疏肝解郁的部位,因此就會用你的手掌在這擦摩部位,方法叫做擦脅肋或者叫擦肋弓。
當這樣去擦的時候,你就會刺激到部位的幾個關鍵的穴位,比如說有期門穴,日月穴。期門是肝的募穴,日月是膽的募穴。再加上在它的下面,還有一個脾經的穴位叫腹哀,腹哀就是脹滿,哀就是讓它衰落下去的意思。
所以, 腹哀穴也在肋弓之上,這幾個穴位組合在一起 ,你別管是不是能猜到准確的部位,你就是把手掌往這一放,再肋弓的下緣來回擦摩,就一定會刺激到這幾個穴位。您的肝脾不和,如果是以肝鬱為主,就這樣來做。
如果您的肝脾不和,以脾胃虛弱為主,脾虛而肝鬱,那你應該怎麼做,健脾為主,去看看「最健脾的穴位」的篇章吧!
7. 程凱養生說:緩解胃痛、腹痛,小腿部精準選穴方案
說一說「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準選穴方法。
胃痛是涵蓋在整個腹痛的范疇,或者這樣來規范:整個從橫膈以下到恥骨聯合以上范圍之內,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後,腸出現的疼痛,包括大腸小腸所出現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講的內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圍之內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異常導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疇。這些疼痛,難道都用一個穴去解決,還是根據疼痛的部位不同,選穴有所不同,當然,答案是後者。
治療胃痛,都知道會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 關於足三里,以前專門講過一集取穴的方法。怎麼樣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麼樣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療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還有兩個穴位也很重要。
一個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數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虛,在脛骨的外側邊緣,大約一指寬的地方叫做 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
另外,還有一個穴位是在上巨虛,再往下數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脛骨的外側邊緣一指寬,叫做下巨虛。 下巨虛,是小腸的下合穴。
原來,這是胃大腸,小腸,這三者對應在的小腿部分別是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以下合穴命名,說明"合治內腑"。說明它們都擅長治療腑病。
有 這樣的概念
足三里專門治療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療胃病,胃痛。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治療大腸的痛。小腸下合穴下巨虛,那下巨虛就治療小腸的痛,這是普遍的觀點。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順序,食物進到胃裡面,經過胃的腐熟、消化變成食糜。然後進入到小腸,十二指腸、小腸。小腸的泌別清濁,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壞的東西傳導糟粕,傳導到大腸。大腸傳導糟粕排出體外。生理的順序應該是胃,小腸,大腸應該是這個順序。怎麼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分別對應的胃,大腸,小腸。 這個順序怎麼跟人體的生理順序不一致?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古代認識錯了。
查閱了古代的文獻,發現古代對胃、大腸、小腸的認識,和現代生理學當中的解剖學當中的這種臟器的結構認識是幾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個口袋斜著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彎,胃小彎,它都能描述出來。也描述了小腸有多長,繞了多少個圈。也描述了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的形狀一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這都是古代認識到了。說明古代對大腸小腸為它的名詞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沒有認識錯。
那會不會把它的功能對應錯了?
結果 在查閱古書,發現足三里確實治療胃的相關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問題,胃疼,胃脹,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雞湯一樣,促進胃腸蠕動消化,而胃的各種酶的分泌也明顯的增加,確實對應到胃。
到了上巨虛穴位也確實對應到了大腸 ,因為在穴位專門治療便秘。在臨床當中用上巨虛穴位,有人做過實驗:比如說急性腸炎的患者有腸激惹、腹瀉,這時候測腸電圖,用刺激上巨虛穴位的方法,發現腸電圖發生了明顯的良性的改變。說明這個穴位對大腸腸激惹引起的腹瀉有止瀉的效果,對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確實對應到大腸。
而下巨虛也確實對應到小腸 ,到底什麼原因讓人體當中的生理性的順序胃、小腸、大腸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變成了胃、大腸、小腸那個順序不一樣了?這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哪兒沒有認識到?沒有想到?唐代的著名醫家王冰在註解《黃帝內經》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他是說要註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說 「大腸近臍在前。小腸附脊在後」 。因此而在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就大腸俞和小腸俞,所以大腸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腸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譯過來是說,為什麼大腸的穴位對應到大腸的是要偏上,對應小腸的穴位要偏下?因為 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環繞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臍而靠外;而小腸的是靠近小腹以內,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從解剖部位的順序來講,胃緊接著對應到十二指腸,然後小腸繞回來大腸,而大腸的位置恰恰在小腸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間。
所以通過解剖部位,看到這些臟器在腹腔之內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後是近臍靠外的大腸,當然,後面是十二指腸,然後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腸,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這是人體腹腔之內,這些胃腸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間進行了對應,進行了有效的對應。因此就給了一個臨床當中非常有意思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斷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關,就跟消化功能不相關也沒關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還是這長了個東西器質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嗎?
我告訴你止痛怎麼做,怎麼緩解疼,或者脹,或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您能夠明確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現症狀的那個准確部位,判斷一下它是在胃的區域之內,還是在的以肚臍為中心的上腹,還是在以髂脊連線分界的下腹,這就是三個區域。
把這三個區再跟大家說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區域:中脘穴(肚臍中央為神闕,胸劍聯合地方為中庭,這兩者之間的中點處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從下脘穴往上范圍之內,都是胃疼痛的范圍。
2、 下脘穴以下,在兩側髂嵴連線以上的范圍,這都屬於中段。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大腸區的范疇。
3、 從這再往下到恥骨聯合以下在盆腔范圍之內,這都屬於下腹的范疇。
於是就找到了這樣一個 針對性的選穴處方原則 ,就是您根據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區域出現疼痛,那就選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兒是不是有一些陽性反應點,是不是有血管怒張,是不是有痛點,是不是有結節,你刺激那個部位。
如果是從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連線以上,此范圍之內出現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腸區的范圍內。在這個部位之內可以刺激上巨虛穴,往往在上巨虛那裡肌張力都是比較高的,血管是比較怒張的,容易找到那種怒張的靜脈,叫做浮絡,或者是在那個位置會有硬或硬結、結節的現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圍之內所出現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虛,看看它有沒有陽性變化。
這樣三個點,您去針對性的去點揉,緩解腹部的這些症狀就更加的有針對性,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個穴位有它治療的那個針對性的部位,如果能夠知道這樣的特點,就跟打靶一樣,帶著瞄準去按穴位,當然效果就變得更好了。
8. 程凱養生說:養胃的食與葯
養 胃
養胃這件事,之前特別推薦了一個穴位及保健方法,也提到了在口唇周圍出現那樣的紋理,就預示著胃陰虧了,胃的粘膜受損了,所以此時就要 滋養胃陰。
這時候很多朋友都會想吃點什麼,能夠讓胃陰能夠滋養起來?
首先推薦給大家一味中葯,這味中葯很多朋友特別熟悉,就是石斛。 石斛是養胃,並且是生津液,讓胃裡面有足夠的津液,能夠保護胃的粘膜,能夠消化食物。 石斛是日常常用的一味保健中葯。
在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就特別推崇石斛,他在位60年,身體特別好,特別注重於 養生 保健,所以他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燉湯,喝茶,大宴群臣,都用石斛。
他對 養生 保健也有自己的認識,經常說說 「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陰是人體的物質基礎物質,隨著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再加上日常生活當中不注意自己的陰液的保養,這種物質的東西逐漸走下坡路了,所以陰液在不斷的減少,物質在不斷的匱乏當中。那麼這時候,陰少了以後,陽就容易偏旺,所以叫陽常有餘。所以人體經常容易出現什麼情況呢?老年人即使身體 健康 ,睡眠時間也越來越短了,而且隨著的年齡增長,很多的朋友到中年以後就開始出現焦慮、煩躁、口乾、皮膚乾的情況,這都是陰液不足,陽常有餘的表現。
同時,按乾隆皇帝又認為 「陰虛難治,陽虛易補」 ,補陽,補功能,相對來說可以。但是所有的功能都建立在的物質基礎之上,當您的物質匱乏了以後,功能也只能夠短時的表現出來,所以最根本的要保養自己的陰,這是它的 養生 保健的思想。
所以當他到晚年的時候,大宴群臣,特別是把那個百歲老人請到宮中來做百叟宴。這個時候就專門用鐵皮石斛來燉湯來招待這些老人,這就是他的 養生 思想,也特別提示了石斛在 養生 保健當中重要的作用。
所以,對現代一些老人胃陰不足,嘴唇周圍出現放射狀的紋理提示胃陰受損的老人。比如說還有舌苔,舌苔上面光面的鏡面的絳紅的這樣的舌,就是沒有苔的,這種情況都屬於胃陰不足的表現,這時話都比較適合於用石斛來進行 養生 保健。
那麼提醒大家時候石斛也分很多種,剛才說乾隆皇帝用的 鐵皮石斛, 它的寒性比較大,當然它生津的作用也是比較強的,但是推薦的用鐵皮石斛用在煲湯的時候,比如說您燉肉,煲湯,里邊食物裡面有一些熱性的東西,可以跟它相互的進行平衡這種葯性,所以這時候就可以用鐵皮石斛。
那麼比鐵皮石斛更略差一點地叫做金釵石斛,它的作用略差一些,那麼還有一種,就是產於霍山的,叫做霍山石斛,它比較適合於體虛和老人來進行日常服用,就是它的寒性不是特別的強。如果的身體對這種寒性的東西過於敏感,沒有特別多的陰虛內熱,這時候還需要 養生 保健還是要生津,包括給小孩,那麼就推薦給大家,叫耳環石斛。實際上是石斛的去根之後它的嫩尖,纏繞出來像耳環一樣,一圈一圈的,它的性格比較平和,比較適合於來泡茶來日常飲用。前面的石斛,比較推薦大家的是用這種煮湯或入葯的這種方式,所以石斛用起來也有不同的種類,也有它的一些小技巧。
葯物推薦完了,那麼食物推薦一味什麼?這要從治療的一個病人說起,在臨床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種病人,就是它的胃功能是極度的虛弱,這種病人往往見於老人,或者是手術之後或者是體質非常虛弱的病人,或者是胃下垂的患者。
前一陣治療過一位患者,做完手術之後,只剩七十多斤了,雖然年輕三十多歲,但是做完手術瘦瘦的一把骨頭,胃根本就不動了,重度的胃下垂患個而且以前還治過一個老人,在去年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味老人從山東來,體重就是七十多斤了,不到八十斤。老人說,我平時的時候,八十六七斤,我覺得我那時候能吃饅頭,還能吃一個,後來就現在我根本饅頭掰一顆放,嘴裡也都沒法下咽,胃腸都根本不蠕動,只能吃流食。
這2個都是屬於胃下垂的患者,在針灸治療當中,有一種物理性的提托的方法就是把比較長的針,要扎到胃附著在腹壁上的一些筋膜,一些韌帶,一些腹壁的聯系的組織的地方,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法來讓胃就提托的作用,這種方法比吃葯物要有效得多。因為大家知道葯物畢竟還得通過胃才能夠吸收,所以這樣就減輕了胃吸收葯物的負擔,通過物理性的作用。但同時,也希望能夠對胃的消化吸收,得讓胃能夠有營養,能夠消化,這兩位患者我都推薦給它吃食物。
什麼食物呢?就是兔子肉。
要知道 兔子肉在的肉類當中叫葷中之素之稱,這叫長壽肉 ,它特別適合於這種體質特別虛弱,大病初癒,或者是年紀特別大了以後胃腸功能極度衰落,還有包括胃下垂,這些幾種情況的患者來養胃。兔子肉特別好,首先它含有人體不能夠合成的八種氨基酸,比您吃進來之後轉化成為多肽,然後再去自己消化吸收組合要容易得多,等於減少了胃腸的乾的活了,就食物本身就進來就很容易。同時,那兔子肉的消化率特別高,可以達到85%的消化率,再加上它的膽固醇的含量很低,不容易長胖。又叫美容肉,加上它的含有的是不飽和的脂肪酸,所以,對人體特別有好處,對的血管壁也非常的有好處,這特別適合於老人和體質虛弱的人來使用。
但是特別要引起注意的就是,不管是兔子肉也好,還是剛才講的時候也好,兔子肉就是偏涼性的。那個石斛,比如像鐵皮石斛就偏寒性的,即使是用耳環石斛,它也是偏涼性的,所以比較適合的生津,生津的時候就用一些偏干潤的清涼的這樣的東西,所以這樣的東西對於這種脾胃比較容易受到刺激的或者脾胃虛寒的患者,不屬於一種胃陰受損,陰虛有熱的類型的時候,如果您也想服用,那麼就需要通過其它的方式來進行佐治服用。比如說,在用兔子肉的時候,首先這樣的老人,兔子肉不能夠多吃。一次吃得太多或吃的頻率太高也不行,那比較建議的就是用兔子來煲粥,咱們煮過這種皮蛋瘦肉粥,咱們不用那個皮蛋,就是煲粥的時候不放其它的瘦肉就放兔子肉,然後,把它那肉,煮在粥裡面。因為粥,粳米,它煮完了以後的它的性是溫的,這樣就中和了兔子肉這種涼性,並且的同時把肉要煮得爛爛的,這時候,再讓老人去喝粥吃肉,這時候肉入嘴即化,消化率有85%。您想是不是對老人的養胃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是家裡面正好有這樣的老人,或者是小孩,或者是剛做完手術體虛多病的人,不妨給它煮一碗這樣的兔子肉粥。那麼,石斛那作為您平時養胃保健的,特別是胃陰受損的一個食材或者葯材來進行服用,如果您的脾胃功能比較虛弱,就建議您用耳環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