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莊子》——《庖丁解牛》中的「養生之道」指的是什麼
從《庖丁解牛》析養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說明養生之道,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睏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後,領悟到養生之道,點出了文章的題旨。
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復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牛體自然的肌理,從筋肉骨節的縫隙處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無損,故能持久耐用。人處身於復雜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事,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而行,巧妙地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才能盡享天年。
② 什麼是養生之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重視尋找益壽延年等養生之道。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養生之道,希望對你有用!
4大養生之道
養身
養身便是從物質基礎上養護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飲水,運動,休息……
養氣
暫時的理解還是呼吸吐納,使人體內在小氣場和外在大氣場和諧共振,共生。
養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
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封藏、胃之受納、小腸之化物、大腸之傳導、三焦運行津液與元氣、膀胱之氣化、膽貯存與排泄膽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軀干之俯仰、目之視物、耳之聞聲、口之攝食、舌之感味……人體所有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若心神正常,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則身體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體各部分得不到應有的協調和統一,各自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心神不足則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筆忘字、張口忘言;熱擾神明則會出現神昏譫語;痰迷心竅多致舉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擾心更可怕——神志狂亂,登高而呼、棄衣而歌、呼叫罵詈(kì,責罵),不避親疏。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養欲
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
清心寡慾,專心致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面這些詞,我們在小時候學語文時,都沒有深刻理解過,如今,上了點歲數,生活閱歷也豐富了,慢慢地,對中華文明的理解也越發的深刻。曲黎敏對中醫的深刻和獨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她對漢字的理解。因此,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每一個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人,我們都要認真研究我們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過程。
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方面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目的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擁有健康。《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方法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理論
一、說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慾: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有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軟,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葯餌: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③ 《養生主》中文惠君領悟到的「養生之道」具體指什麼
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出處】《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養生之道也。」
《養生主》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創作的一篇文章,載於《莊子·內篇》。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第三部分說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時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創作背景
莊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是歷史上非常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滄桑巨變,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和前途充滿了迷茫。
莊子針對人在殘酷現實中不能任其本性無拘無束生活、面臨無情摧殘難以盡享天年的現實,謹慎藏鋒,適時順應,無求遠害,找縫隙求餘地,避免被摧殘或奴化,以保全本性,修養延續精神生命。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的。
④ 什麼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中的話,講的是養生之道。
【法於陰陽】
中醫學中所謂「法於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被等。
【和於術數】
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不過度勞累等。即採用任何一種養生方法,都要做到適中,無太過、無不及。和,適中,恰到好處
【飲食有節】
中醫有句話,叫做谷肉果實,食養盡之,無食過之,以賞其正。所以不應該挑食,要順其自然。哪一季出什麼就吃什麼,結合自己的體質選擇你的飲食規律。
【起居有常】
中醫強調一個人的作息時間,應該順應日運動的節律,作息上不顛倒白天晝夜,很強調這個。因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不妄作勞】
先看這個"妄"字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亡"字,底下一個"女"字。所以,死在女人手裡叫"妄"。意思就是說,一個女人不夠,不停地還想要更多的女人。至於作勞,這個"勞"叫房勞。所以,勞作不僅僅是指勞動,它還有房勞的意思。
⑤ 《莊子》——《庖丁解牛》中的「養生之道」指的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豁達,善於攝生,享年83歲。他的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然四個方面。